第54章 新式裝備

更新晚了,抱歉!今天有事耽擱了,只好熬夜碼字了。

————

對於槍械方面,江渝一直以來都很糾結。

那就是彈藥口徑的問題。

江渝由於能連接後世的網絡,同時能看懂英語、法語、德語,讓他可以瀏覽境外的網站,一些開放的網絡圖書館都暢通無阻。

找一些經典武器的圖紙更是簡單,二戰那些經典槍械的圖紙很輕鬆就能找到。

但問題是,並不是每一種出色的槍械都適合當成制式武器。

例如步槍方面,M1加蘭德就很不錯,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用的是7.62mm子彈,而江渝又對MG42通用機槍很眼熱,MG42通用機槍用的卻是7.92mm子彈。

如果兩種槍械都裝備部隊,彈藥補給會變得比較雜亂,會增加後勤壓力。

衝鋒槍方面MP18的性能還不夠成熟,製造成本也不夠低廉,還未達到江渝的理想範圍,而二戰比較著名的衝鋒槍就是紅色毛熊的波波莎衝鋒槍,以及英國的司登衝鋒槍、美國湯姆森衝鋒槍。

湯姆森衝鋒槍首先被江渝排除,雖然這是一款性能優良的衝鋒槍,但問題是結構複雜,造價比MP18衝鋒槍還要高,而且子彈不是國際通用手槍彈。

紅色毛熊的波波沙衝鋒槍也因爲其子彈不是通用手槍彈被江渝排除,唯一能選擇的也就是英國的司登衝鋒槍。

司登衝鋒槍用的子彈和MP18的子彈一樣,都是手槍彈,中止能力很強。而波波沙衝鋒槍雖然也很優良,但中止能力顯然沒有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好。

而且司登衝鋒槍的製造成本低廉,每支的製造成本僅9美元,如果是在中國生產,加上這年頭的美元更加值錢,說不定成本只需要7美元,還不到15塊銀元。

這種武器的零部件可以在小鋪子生產,一旦全面戰爭爆發,不僅工廠裡可以生產零部件,也可以進行全民作坊式生產。

司登衝鋒槍還有一個德國親戚,那就是德國MP3008,這是德國在二戰後期偷師的成果,M93008進一步簡化了製造工序,使製造成本更加低廉,而且還加裝了保險裝置,使得司登衝鋒槍跌落時可能走火的問題得以解決。

並且MP3008由於使用的是德國製造技術,沒有司登衝鋒槍那麼容易卡殼。

“顯然採用MP3008比司登衝鋒槍更加划算,並且沒有走火的風險。”江渝經過考慮之後,決定在衝鋒槍方面採用MP3008作爲制式衝鋒槍。

在網絡上獲得了圖紙之後,江渝一個人躲在書房裡開始對MP3008進行修改,此時江渝在機械設計、槍械設計上都已經有了紮實的功底,而且在網絡上學到了超出這個時代的設計方式。

江渝改動的是MP3008的連發裝置,MP3008可以通過控制扣動和釋放扳機的速度來實現單發發射,江渝把這一功能取消掉了,以進一步簡化設計。德國人之所以加上這種設計,估計是想把衝鋒槍交給未經訓練的平民使用。

而如果是職業軍人使用,這個設計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此江渝把這個設計取消掉,使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

由此得出了一個新的版本。

最終MP3008被確定成兩個版本,一種是江渝修改過後的軍用版,一種是未修改之前的民用版。

民用版更適合未經訓練的平民使用,軍用版則需要一定的訓練後才能更好的使用,但軍用版的造價更低。

MP3008的彈夾容量爲32發,110米內能確保較爲精準的射擊,而超出這個距離則會上下偏離半米左右。

作爲近距離射擊武器,一般很少要對110米外的目標進行射擊。

接着江渝又把消音器設計了出來,使MP3008成爲了世界上第一款微聲衝鋒槍。

而在步槍和機槍方面,江渝考慮了很久,最終選用五十年代纔出現的7.62北約彈,與當前的美國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不同,但又比較近似。

當然如今的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還未出現尖頭彈,因此7.62北約彈絕對是首創。

接着江渝把M1加蘭德步槍的圖紙又是一陣修改,把子彈改成了使用7.62北約彈的規格。

二戰德國戰敗後,MG242通用機槍出現了一個使用7.62北約彈的MG3通用機槍,結構和MG42基本相同,射速也非常牛逼。

對於MG42機槍來說,優勢就是射速極快,隨便扣動一下扳機就是五六發子彈飛出去,在機槍對射的時候,幾乎沒有哪一種機槍是MG42的對手。

當然MG42最大的優點也是最大的缺點,十幾秒時間75發子彈就打沒了,而作爲重機槍的時候,300發子彈也僅需一分鐘就打完,這還是戰場上點射和掃射相結合後的子彈消耗速度。

這是工業大國才玩得起的機槍。

不過江渝有這個自信,中國四億人口,生產彈藥還是很簡單的。

搞出了M1加蘭德、MP3008衝鋒槍、MG3通用機槍,步兵裝備基本上達到了一個很豪華的程度。

接着江渝又從網上找到了火焰噴射器的圖紙,火焰噴射器是對付工事內的敵人最有效的武器。

當然火焰噴射兵也是最短命的,平均戰場壽命只有十分鐘,因爲敵人最恐懼的就是火焰噴射兵。

接着江渝又把高射機槍、高射炮圖紙,主要用來防空的。

還有反戰車地雷、反戰車機槍、反戰車炮,則是計劃在日後的戰爭中對付戰車用的。

這些裝備都不是太大型的裝備,因此技術難度並不高,要想研發出來也很容易。但爲了不提前把技術擴散出去,這些裝備就算研發出來了,暫時也不會裝備部隊。

倒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所使用的擲彈筒還算不錯,算是江渝唯一能夠看得上的日本裝備。

這些擲彈筒造價便宜,有效射程在五百米,屬於微型迫擊炮,在有經驗的步兵手中,能夠對敵人造成不小的殺傷。

缺點就是太依賴於經驗,無法在全軍推廣,因此江渝只打算把擲彈筒作爲士兵可選擇的一種武器,並不一定要求士兵學會使用這種裝備。

這些裝備要是都研製出來,用到二戰結束是沒有任何問題了。

除了這些裝備,就是重型裝備了。

如戰車、自走炮、飛機、軍艦等裝備。

這些裝備的圖紙江渝找了好幾天,接着打包送到淮安的軍用武器研究基地。

此時江渝在淮安建立了一個很大的軍用武器研究基地,涵括陸軍、空軍,技術研究人員已經突破了一千人,而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爲了製造出這些裝備,江渝又成立了許多個研究小組,人員的招募開始在歐美地區展開。

這年頭各國對科學家的活動管制並不重視,這給了江渝機會。

江渝大把的對這些技術人員灑鈔票,以吸引他們前來中國從事研究工作。

……

9月的天氣進入了一個十分炎熱的季節,西北國防軍開始陸續開進西北地區,在華東各省,西北國防軍都在到處募兵。

同時開進西北的部隊,也開始在陝西、甘肅等地招募漢族士兵。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

“從軍入伍,保衛家國……”

這些橫幅在華東各省的大街小巷上刷了出來,就連各鎮各村都刷有這些標語,兩淮行政總署組織的各個地方宣傳隊都在十分賣力的進行宣傳。

對於要開赴西北農墾,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前途充滿未知,然而爲了穿上一身威武的軍裝,許多年輕人還是毅然報名。

這次募兵相比之前復興軍的募兵要求降低了很多。

之前的復興軍募兵要求之高讓人咋舌,連相法都引入募兵環節,這次募兵的規模比較大,因此相法選兵雖然還存在,但卻沒那麼嚴格了,只要不是凶死之象就行。

第一期的募兵規模是三十萬,以1.5萬人爲一個生產兵團,每一個生產兵團負責墾殖一片區域。也就說第一期將建立二十個生產兵團,將分佈在新疆、甘肅、內蒙、外蒙等地。

其中甘肅河西走廊商品糧基地,以及新疆產棉基地是重中之重。

生產兵團的士兵每個月只有三塊銀元的軍餉,近似於義務兵役制,不過這年頭還真不好搞義務兵役制。

老百姓普遍都比較窮困,半大小子就要開始做事養家。

因此軍餉還是要給的,同時江渝建立的工廠越來越多,那些軍人家屬只要具備勞動能力,都可以招進工廠當工人。

如果家中的家屬沒有勞動能力,則由軍部進行贍養。

而這些生產兵團的士兵只需要服役三年,表現優秀的轉爲職業軍人,表現一般的則轉爲預備役,由軍部分配到工廠當中工作。

一旦全面戰爭爆發,這些預備役士兵都可以動員起來。

同時軍官也每年都將退役一批,轉爲預備役軍官。

預備役是非常重要的,江渝已經開始有計劃的組建預備役制度,以應對日後全面戰爭的爆發。

相比之下,袁世凱在北京編練模範師也是緊鑼密鼓的展開,袁世凱在也成立了一個保定軍校,開始大規模培養軍事人才。

原先的保定軍校校長此時則在輔佐江渝,幫他帶着淮安軍校。

保定軍校的開設並不是很順利,袁世凱與段祺瑞的爭權奪利在保定軍校上演的十分厲害。

段祺瑞一派的教官素質不高,其作風也不是很好,歷史上引發了學生的不滿。蔣方震更是因爲經費被卡住,只得在學生面前開槍自殺,但自殺沒有成功。

中國的兩大軍事陣營在壬子年正式形成,袁世凱開始不斷的向華東銀行借款,華東銀行也很爽快的給袁世凱提供着貸款。

袁世凱不斷擴充兵力也許並非是要和江渝一決勝負,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自保和防備。

雙方即有一定程度的防備,也有緊密的合作。

例如袁世凱的擴充的北洋軍的裝備都是從華東集團那裡購買的,同時袁世凱也開始組建空軍,也是國防軍提供的飛機,而且國防軍還幫助北洋軍訓練飛行員。

在陸軍方面江渝也向袁世凱派遣了一批軍官進行軍事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上心,使得袁世凱的模範師編練得十分順利,戰鬥力也因爲裝備了華東集團賣給中央的先進武器,使用了更爲先進的戰術而得到提升。

第55章 國會選舉來臨第12章 收買民心(一)第6章 南洋勸業會第2章 遠東容克第153章 翻天覆地的變化第46章 伊斯蘭世界攻略第60章 炮灰計劃第205章 瘋狂圍剿(二)第137章 暴風雨來臨前的寂靜第250章 退耕與移民第22章 道教改革,冊封國教第1章 大選前奏,黨派改組第2章 遠東容克第50章 附屬國生產,中華民國消費第77章 屠龍計劃第244章 公主?老子要睡兩個第203章 不斷提高的國民產值第17章 開設賭城第124章 民族資產翻倍第52章 收復香港第155章 所向披靡的同盟國第182章 巨大的戰爭收益第232章 流感爆發,中醫的療效第1章 大選前奏,黨派改組第82章 走向統一的癸丑年第56章 芝加哥黑手黨火併第55章 資金問題第2章 雷達技術第255章 挑撥離間第242章 全面建設的中國第2章 雷達技術第100章 鏖戰山東第233章 國家形象宣傳第112章 海外生產兵團第129章 驚人軍費預算第147章 海洋利益的擴大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61章 氣到快吐血的大正倭王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220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的閻錫山第85章 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之展望第190章 制裁暹羅,空降曼谷第169章 整頓牛鬼蛇神第77章 世界最好的軍校第10章 搶地盤的時候到了第51章 返回淮安第260章 大生產、大擴軍第115章 國聯求和第157章 黎元洪下野第168章 開枝散葉第23章 長江巡閱使第95章 錢莊倒閉,股市崩盤第2章 雷達技術第90章 破碎的神話(一)第34章 民族資本商人的成長第185章 從英國身上割肉第8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襲第132章 敲英國佬竹槓第188章 最牛逼的軍火販子第47章 新聞發佈會第8章 與時間賽跑第58章 海防艦隊成立第41章 血戰塞爾烏蘇第99章 日英聯軍登陸山東第102章 對日宣戰第261章 元氣大傷的俄國第164章 黎元洪的野望第20章 青藏高原的利益第72章 遠洋運輸業的競爭第157章 黎元洪下野第222章 流感爆發前的準備第102章 對日宣戰第184章 吃癟的美國第125章 瘋狂的全面建設第113章 轟炸釜山第72章 收個二房?第25章 刮目相看第165章 加里波利危機第70章 中原大會操,宋教仁沒死?第195章 第三世界老大,忽悠世界第20章 青藏高原的利益第269章 奇蹟般的建設速度第147章 海洋利益的擴大第191章 膽寒的暹羅陸軍第6章 最後的談判與拉攏第124章 民族資產翻倍第113章 轟炸釜山第71章 兩軍差距第156章 越南暴動,河內巷戰第218章 驚悚的發展速度第226章 瘋狂絞殺第87章 俄國劇變第240章 坑錢的外來人口移民政策第113章 轟炸釜山第234章 爲國家做貢獻等於能娶小妾第155章 所向披靡的同盟國第107章 超級股災第99章 日英聯軍登陸山東第252章 農業生產調整第58章 歐洲移民時期
第55章 國會選舉來臨第12章 收買民心(一)第6章 南洋勸業會第2章 遠東容克第153章 翻天覆地的變化第46章 伊斯蘭世界攻略第60章 炮灰計劃第205章 瘋狂圍剿(二)第137章 暴風雨來臨前的寂靜第250章 退耕與移民第22章 道教改革,冊封國教第1章 大選前奏,黨派改組第2章 遠東容克第50章 附屬國生產,中華民國消費第77章 屠龍計劃第244章 公主?老子要睡兩個第203章 不斷提高的國民產值第17章 開設賭城第124章 民族資產翻倍第52章 收復香港第155章 所向披靡的同盟國第182章 巨大的戰爭收益第232章 流感爆發,中醫的療效第1章 大選前奏,黨派改組第82章 走向統一的癸丑年第56章 芝加哥黑手黨火併第55章 資金問題第2章 雷達技術第255章 挑撥離間第242章 全面建設的中國第2章 雷達技術第100章 鏖戰山東第233章 國家形象宣傳第112章 海外生產兵團第129章 驚人軍費預算第147章 海洋利益的擴大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61章 氣到快吐血的大正倭王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220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的閻錫山第85章 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之展望第190章 制裁暹羅,空降曼谷第169章 整頓牛鬼蛇神第77章 世界最好的軍校第10章 搶地盤的時候到了第51章 返回淮安第260章 大生產、大擴軍第115章 國聯求和第157章 黎元洪下野第168章 開枝散葉第23章 長江巡閱使第95章 錢莊倒閉,股市崩盤第2章 雷達技術第90章 破碎的神話(一)第34章 民族資本商人的成長第185章 從英國身上割肉第8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襲第132章 敲英國佬竹槓第188章 最牛逼的軍火販子第47章 新聞發佈會第8章 與時間賽跑第58章 海防艦隊成立第41章 血戰塞爾烏蘇第99章 日英聯軍登陸山東第102章 對日宣戰第261章 元氣大傷的俄國第164章 黎元洪的野望第20章 青藏高原的利益第72章 遠洋運輸業的競爭第157章 黎元洪下野第222章 流感爆發前的準備第102章 對日宣戰第184章 吃癟的美國第125章 瘋狂的全面建設第113章 轟炸釜山第72章 收個二房?第25章 刮目相看第165章 加里波利危機第70章 中原大會操,宋教仁沒死?第195章 第三世界老大,忽悠世界第20章 青藏高原的利益第269章 奇蹟般的建設速度第147章 海洋利益的擴大第191章 膽寒的暹羅陸軍第6章 最後的談判與拉攏第124章 民族資產翻倍第113章 轟炸釜山第71章 兩軍差距第156章 越南暴動,河內巷戰第218章 驚悚的發展速度第226章 瘋狂絞殺第87章 俄國劇變第240章 坑錢的外來人口移民政策第113章 轟炸釜山第234章 爲國家做貢獻等於能娶小妾第155章 所向披靡的同盟國第107章 超級股災第99章 日英聯軍登陸山東第252章 農業生產調整第58章 歐洲移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