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幸運

過去,他只懂軍務,駐朝後接觸到經濟、貿易、外交、財政。他肯學習,和學八股文不一樣,學這些實務他的學習能力極強。離開朝鮮,他已經熟悉和接觸了多門業務。這給他以後的人生,也積累了寶貴的個人素質資源。

命運總是特別眷顧袁世凱,他剛剛離開朝鮮,便風雲突變。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清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軍艦和運兵船隻,挑起了對中國的戰爭。

七月二十八日,又向中國駐牙山的軍隊進攻。

八月一日,中國對日宣戰,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由於準備不足,又對日本的兵力和戰力知之不多,戰爭一開始就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

清**內部,一直有主戰派和主和派。李鴻章是主和派,袁世凱雖然不屬於主和派,但他是李鴻章的人,不管他願不願意,,在人們的眼中,他肯定是主和派。

仗打得不好,但主戰派不想承擔戰敗的責任。

日本什麼時候冒出這麼多人?什麼時候集聚了這麼強的戰力?我們怎麼不知道?怎麼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是誰的責任?這事該歸誰管?

袁世凱呀!袁世凱是幹什麼吃的?袁世凱幹什麼了?

正好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主戰派把追責的矛頭指向了袁世凱。

派人去查,先查往來電報。

看到前期袁世凱自以爲是和主觀武斷的對日本情勢的判斷,袁世凱的責任好像是越來越大。

有人甚至提出,這袁世凱是不是內奸?是不是裡通外國?怎麼和日本人配合的這樣的默契?一份接一份的電報,一份比一份讓人生氣,一份比一份觸目驚心。

殺袁世凱的頭以謝天下,差不多成了主戰派的共識,呼聲也越來越高。主和派的人看到鐵證如山,也趕緊把嘴閉上,他們同樣對袁世凱很生氣。袁世凱怎麼可以這樣?在追責袁世凱的問題上,主戰派和主和派好像達成了共識。

但是,袁世凱是幸運的,因爲。也就在責任和罪名百分之百將要坐實的時候,他的那份請求增兵的電報冒出來了。

誰也不是神仙,誰也不是能掐會算。日本事前的密謀和策劃不被知道,這應該沒什麼可奇怪的。

日本大舉進兵朝鮮,人家袁世凱可是及時報告了。

其實,我們知道,袁世凱的這份電報不是想向國內示警和報告軍情,而主要是爲自己開溜提供藉口。但是誤打正着,這份電報在關鍵時刻,救了袁世凱。

我們說了,袁世凱是幸運的,幸運的天平總是向他傾斜。

中日的這場戰爭,中國方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敗。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日本已經打進了中國東北。清軍則是節節敗退。

中日戰爭期間,袁世凱被李鴻章安排在轉運局,負責籌集糧餉軍械。乾的怎麼樣很難考證,但逃命跑得比一般人快。

由鴨綠江邊的九連城,退到鳳凰城,退到遼陽,退到新民廳,一鼓做氣,退回到天津。

打不過人家了,只能請求停戰議和。一八九五年二月,清廷免去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被任命爲頭等全權大使,前去日本辦理交涉。

李鴻章於三月十四日啓程去日本馬關,並在馬關被刺,險些喪命異國他鄉。

打敗了的一方能有什麼話語權?這實在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四月十七日,李鴻章經過和日本的的一番談判,簽訂了那個一直被稱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談判不僅僅是談判桌前的較量,更是國家實力的較量。

按照馬關條約,中國要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權,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

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口岸,日本在通商口岸可設立工廠等。

消息傳來,全國譁然。

條約極大的傷害了國人的民族感情和自尊。悲憤欲絕,紛紛要求廢除此條約,堅決與日寇血戰到底。

爲們前面提到了,清**內部,一直有二大派對立。一個是李鴻章代表的洋務派,一個是李鴻藻代表的清流派。

李鴻章和李鴻藻,名字只差一個字,很多人以爲他們是兄弟,其實不是。

李鴻藻:字蘭蓀,號石蓀,硯齋,是河北保定人。咸豐二年的進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同治元年被提拔爲侍講。深受老佛爺信任,接連晉升爲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加太子少保;這個時候正任吏部尚書。

李鴻章則是安徽合肥人。

他們雖然都是朝廷重臣,不但沒有親屬關係,也不是一個地方的人,而恰恰是死對頭。

這時候,被馬關條約激怒了的這位主戰的李鴻藻,這位當朝的吏部尚書,一再上奏朝廷,殺李鴻章以謝天下。

在全國人民和朝廷上下的一片聲討聲中,李鴻章躲在家裡不敢出門。

殺他的頭倒是不至於,李鴻章的政治生命應該是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就是這樣,有權有勢的時候自然朋友滿天下,家裡的客人可謂絡繹不絕。可是,混到今天這個地步,可就門可羅雀了。

這其實非常正常,你有權有勢,人家巴結你,是巴結你的權勢,而不是巴結你這個人。你沒權沒勢了,人家還巴結你幹什麼?

李鴻章怎會不知這其中的緣由。

只是,事到臨頭,還是有些傷悲世態炎涼。

但袁世凱可不是這樣的人,回到天津後,馬上備下重禮去看望恩公。

這要是在平日裡,在李鴻章大人風光無限的日子裡,這肯定是尋常之事,是必須的。

像袁世凱這樣的近人,從外邊回來第一件事不是去他這裡,那纔是怪事!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來了,就來了,還帶什麼東西呀?”李鴻章感動地說。

“中堂大人,一路上買了點土特產,幾棵高麗蔘,不是什麼稀罕物。”袁世凱把手裡的東西放下。

“慰庭賢侄,你是剛回到天津吧?這個時候,難得你還能……”

李鴻章搖了搖頭,好像沒想好用什麼詞語表達。

“中堂大人,您對晚輩恩同再造,比天高比海深,沒有您老人家的護佑,我袁世凱怎麼會有今天。再說了,仗打不過人家,想停戰講和,不答應人家的一些條件,不給人家一些好處行嗎?總得有人去談,總得有人去簽字。不過是代人受過,代國家和朝廷受過。”

袁世凱的這番話入情入理,說到了李鴻章的心坎裡。

“哎!事是這麼個事,別人可不這樣想呀!”李鴻章長嘆了一口氣。

“嘴長在別人身上 ,誰願意說什麼就讓他說去好了。我們無愧於心,權當耳邊風就是了。”袁世凱很會安慰人。

好些天,李鴻章煩悶得很,心情也很糟,和袁世凱說說話,心情開朗了不少。想到自己今後,已經幫不上袁世凱了。送袁世凱走的時候,他叮囑袁世凱要特別注意和兩個人搞好關係。

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57章 禁賭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614章 轉折點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182章 開張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58章 歐戰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3章 告密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05章 八股文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34章 較量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0章 系矯旨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20章 心機第2章 小人精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章 科舉之路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68章 武昌起義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2章 平叛第511章 完婚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00章 成都之戰
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57章 禁賭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614章 轉折點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182章 開張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58章 歐戰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3章 告密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05章 八股文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34章 較量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0章 系矯旨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20章 心機第2章 小人精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章 科舉之路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68章 武昌起義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2章 平叛第511章 完婚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00章 成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