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徐孫之爭

徐樹錚太跋扈了,和他共事也實在是太難,就連張國淦這樣能夠忍讓的人,也無法和他相處。張國淦於民國五年八月一日堅決辭去總統府秘書長的職務,由丁佛言繼任。

丁佛言( 1878—1931),原名世嶧,字桐生、息齋、芙緣,號邁鈍,別號黃人、鬆遊庵主、還倉室主,黃縣宋家疃人。近代著名書法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他自幼聰穎好學,酷愛書藝,十九歲爲縣庠生員、補廩生。戊戌變法失敗後,他痛心疾首,趨向革新。自剪辮子,動員妻子放足,遭父訓斥。負氣出走,一九零四年就讀於濟南全省師範學堂(今山東省師範學校)。一九零五年八月官費東渡日本,當年十一月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學習,爲第四期學生,與沈鈞儒同學。一九零七年五月學成歸國。後執教於山東法政學堂。

一九零八年積極參與了同盟會領導的山東保礦會,反對德國侵佔山東礦區。一九零九年(宣統元年)當選山東省諮議局議員,開始從政。

武昌起義爆發,同盟會山東支部主盟人徐鏡心等草擬山東獨立大綱七條,要求山東響應共和,脫離清廷,宣佈獨立,丁佛言積極參與。

時年十一月七日省城同盟會員等革命黨人與紳商學各界人士集會,宣佈取消省諮議局,成立山東全省各界聯合會,作爲全省立法和監督行政的最高機關,推舉夏蓮居爲會長,丁佛言爲秘書長。

中華民國成立,南京臨時參議院遷北京後,他當選爲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爲庶政委員會委員。正式國會成立後,又被推舉爲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丁佛言全程參與了《天壇憲草》的起草工作。進步黨成立,被選爲黨務部長。後脫離進步黨,成立民憲黨。主編《中華雜誌》。

以筆名“善哉”撰文鍼砭時政,反對專制,爲袁世凱所忌恨,被譽爲爲新聞界三傑之一(另兩名爲黃遠生和劉少少),他的文章有較大影響的是《民國一年來之政黨》、《民國國是論》。

丁佛言本是個強硬之人,霸氣縱橫,筆鋒銳利,又素喜打抱不平,早就看不慣黎元洪這個總統被人欺。鑑於張國淦的教訓,對徐樹錚採取寸步不步的態度,一上任便提出府院辦事手續草案。

建議:“大總統得出席閣議發表意見,但不得參加表決;大總統對國務自由行使其職權。如用人不同意,得拒絕蓋印。閣員應隨時向總統面商要政,國務會議前須將議事日程陳報,會議後須將議事紀錄呈閱。”

黎元洪和總統府自丁佛言入幕後,聲勢一振。一直忍氣吞聲的總統府人員,如哈漢章、金永炎、黎澍、蔣作賓等,也強硬了起來,都羣起而呼應丁佛言。

段祺瑞本來因黎元洪時不時的過問一些事就煩得要死,怎能受得了這一套。便撂起了挑子,請假不視事。

後經徐世昌等說和,段祺瑞才稍稍做出讓步,於八月廿六日手諭徐樹錚:“本院呈請大總統核閱文件,應責成該秘書長躬自遞呈,用印後齎回,無論風雨黑夜,不得假手他人,以昭慎重而免差異。”

同時有文呈報黎元洪:“逐日文件,均由樹錚躬遞。該員伉直自愛,不屑妄語,其於面對時,凡有聲明爲祺瑞之言者,祺瑞概負全責。”

對有關府院權限問題,亦議定折衷辦法如下:

(一)國務會議議事日程先期呈閱,事後送呈議事紀錄;

(二)國務會議散會後,推國務員一人入府報告議決事項;

(三)每星期五,國務員齊集總統府會商政務。舉行聚餐;

(四)總統對國務會議議決案如有認爲不合者,得命總理及主管閣員說明其理由,如仍認爲不合,得交複議一次;

(五)未經國務會議議決之命令,總統得拒絕蓋印。

府院職權因此明確劃分,這樣一來,總統府和國務院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徐樹錚不只和總統府秘書長對立,在國務會議中也引起了極大的麻煩。在第一次閣議中,內務總長孫洪伊就和徐樹錚吵了起來。這便是我們前邊提到過的“閣潮”,

照法理講,國務院秘書長只能列席內閣會議,並無發言權。那次閣議中,討論到廣東李烈鈞和龍濟光的糾紛,徐樹錚主張電令閩、粵、湘、贛四省會剿李烈鈞。孫洪伊主張去電和解,其他閣員皆贊成孫的主張,不過爲了段的面子,沒有制止小徐發言。

徐樹錚竟於閣議後,將會剿李烈鈞的電報拍發,待四省覆電國務院,閣員們才知其事。孫洪伊遂在閣議席上指責小徐,小徐也反脣相譏,兩人幾乎拍桌吵鬧。後因段祺瑞袒護小徐並主動承擔責任,閣員們顧及段的面子,才未過於追究。

總統和國務院職權劃分後,國務院大權幾乎全集中於徐樹錚之手。不止孫洪伊不滿,其他閣員也不滿意。不久發生了任命郭宗熙爲吉林省長和查辦福建省長鬍瑞森案,遂使內閣的火.藥氣氛接近爆炸。

這兩案都是徐樹錚擅行決定,得段同意辦理,既未經閣議審查,又沒有主管內務總長副署,徐即以國務院名義徑行諮復國會。

孫洪伊認爲小徐眼中完全沒有內務總長,段也不尊重自己,乃當面質問段祺瑞:凡與各省民政長及有關的問題,內務總長是否無權過問?院秘書長是否有權擅自處理?

孫洪伊(1870—1936),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字伯蘭。曾入袁世凱幕。清宣統三年(1911)任直隸諮議局議員。辛亥革命後與湯化龍等在上海組織民主黨,參加進步黨,爲首領之一。一九一三年被選爲衆議院議員、憲法起草候補委員。曾公開發表言論,反對袁世凱圖謀帝制。

一九一六年任教育總長,旋改任內務總長,不久辭職。同年在上海組織“憲法商榷會”。一九一七年參加護法運動,任軍政.府內務部部長,次年去職。一九二零年任廣東政.府顧問。直皖戰爭後,舊國會恢復,被稱爲“小孫系”首領。歷任教育總長、內務總長等職。參加了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一九二零年在廣州任軍政.府顧問。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病逝於上海。

段祺瑞無言回答,只能說一句:“樹錚荒唐。”

吩咐把胡瑞森一案的諮文追回,可是國會已經印發了出去,無法追回,孫洪伊乃於八月三十日憤而辭職。

段祺瑞一面派許世英致意慰留,一面調整內閣辦事程序五點。

(一)凡答覆議會之質問書,須由主管部起草。

(二)頒佈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

(三)院令須經國務會議通過。

(四)閣議通過者,秘書不得擅改。

(五)各項法令非經總理及主管部總長副署,不得發出。

黎元洪聞知此事後,於十月一日召見孫洪伊,當面予以懇留。

不久,孫洪伊爲整頓內務部,裁汰了一些員司,被汰人員祝書元等二十八人藉口不合文官任免休職條件,控拆於平政院。

平政院決定受理,限孫五日內提出答覆。

平政院是民國時期審理行政訴訟和官吏違法行爲的法院。一九一四年公佈平政院編制令(共29條)後設置。

編制令規定平政院審理行政官吏的違法不正行爲,就行政訴訟及糾彈事件行使審判權。設院長一人,評事十五人。院內設三個庭,各由評事五人組成,其中一人爲庭長。平政院內又設肅政廳,置都肅政史一人,肅政史十六人,糾彈違法的行政官吏,平政院的裁決是最終裁決。

孫洪伊認爲平政院是袁世凱所設,其本身地位有問題,因而置之不理。

十月七日平政院認爲內務部非法,任免令一律取消,由院呈請大總統下令執行。孫洪伊則力斥平政院非法設立,不在民元《約法》內。雙方爭執甚爲激烈,孫認爲這是徐樹錚幕後策劃出來的。

孫洪伊和總統府秘書長丁佛言同爲國會中的韜園系,這一系在國會中頗有力量,所以孫洪伊亦有恃無恐,與丁佛言聯合對抗小徐。

十月十八日,徐樹錚忽然手持“孫洪伊着即免職”的命令請黎蓋印,黎爲之駭然,堅決不肯蓋印。

此後,徐一連到公府催促四次,最後一次公然很不禮貌地說:“總統不蓋印,就只能不準伯蘭(孫)出席國務會議”!

黎元洪聽了後火了,大喝一聲:“你說的是一句什麼話!”

徐冷冷地回答說:“這是總理說的。”

這次政潮的影響很大。國會議員王玉樹等提出對政.府的質問案,認爲要罷免一個總長,應該由國會提出彈劾,而不能准許國務總理獨斷獨行。

孫洪伊本人則認爲“國務員對總統應負聯帶責任,內閣可以總辭,不能單獨免一個閣員的職。”

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609章 考據癖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7章 奇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66章 實情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204章 勸退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34章 較量第40章 系矯旨第345章 張毒菌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8章 好景難長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96章 陸榮廷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5章 反擊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614章 轉折點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249章 就職第94章 僵局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90章 內幕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261章 張作霖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04章 勸退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93章 南北議和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96章 兵分兩路
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609章 考據癖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7章 奇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66章 實情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204章 勸退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34章 較量第40章 系矯旨第345章 張毒菌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8章 好景難長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96章 陸榮廷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5章 反擊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614章 轉折點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249章 就職第94章 僵局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90章 內幕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261章 張作霖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04章 勸退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93章 南北議和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96章 兵分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