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改組內閣

這個呈文表面看起來是二十二省區軍事首長髮出來的共同聲音,實際上是倪嗣沖一手所包辦的。一部分督軍根本就沒未聞此事,一部分在“團結北洋派”的大題目下隨聲附和,還有一部分是被冒籤者和被硬拉簽名的。

呈文完成後,倪派人依次送往各督軍的住處,接洽簽名。

李純在天津沒有回京,倪就以長途電話通知他,已經代他簽了名。

湖南代表張翼鵬不敢代譚延闓簽名,要請示後才能決定。

倪說:“你不能代表他,我卻能代表他!”張翼鵬慌忙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此例一開,江蘇代表師景雲也不敢代馮國璋簽名,而用自己的名字簽名。

雲南代表葉荃、貴州代表王文華既未看見這個呈文,也並無人前往找其簽名,但他們榜上都有名。

葉荃曾向黎聲明被人冒籤,馮國璋和西南各省督軍也紛紛把自己的代表撤回。

當天,總統府傳出消息說,總統已經看見了這個呈文。總統認爲:各省督軍以個人的資格,以國民一分子的資格,在憲法草案上提出某些意見,原無不可。但是聯名提出來,並且要求解散國會,這就不是在軌道以內而是在軌道以外的一種行爲了。

總統爲國家的最高行政首長,沒有干涉國會制憲和解散國會的權力。願意以個人的資格邀請國會議員談話,代達各督第軍關於憲法草案的意見,以供議員參考,所以對這個呈文不擬批答。

段祺瑞不甘心就此罷休,下決心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督軍團也連開會議,商討對策,並幾次去總統府要挾黎元洪解散國會。

黎元洪知道這一切都是段祺瑞在主導,經過一番周旋無望後,看到段在內閣中已成光桿司令,又受到社會輿論地譴責,遂在美國“允爲後盾”的情況下決定改組內閣。

二十日,他批准谷鍾秀、張耀曾、程璧光三人辭職,卻將外交總長伍廷芳的辭呈留住未發。

二十三日,黎元洪發佈了三道命令:(1)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職務,特任外交總長伍廷芳暫代國務總理。(2)委派陸軍部次長張士鈺暫代陸軍總長。(3)委派王士珍爲京、津一帶臨時警備總司令,江朝宗、陳光遠爲副司令。

張士鈺,字寶齋,直隸武清(今屬天津市)人。

張士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後,曾任職於清政.府軍械局、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幫辦。

一九一二年,張士鈺被授於陸軍中將銜,升任拱衛軍參議官,不久署理司令。曾任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總務廳廳長,袁世凱稱帝時,任大典籌備處委員。

同一天,黎通電各省報告處理內閣問題的經過。

電報說:“段總理任事以來,勞苦功高,深資倚畀。……乃日來閣員相繼引退,政治莫由進行,該總理獨力支持,賢勞可念。當國步阽危之日,未便令久任其難。本大總統特依《約法》第三十四條,免去該總理本職,由外交總長伍廷芳暫行代理,俾息仔肩,徐圖大用。一面敦勸東海(徐世昌)出山,共膺重寄。其陸軍總長一職,擬令王聘卿繼任。執事等公忠體國,偉略匡時,仍冀內外一心,共圖國是。”

同一天,段祺瑞乘車往天津,黎元洪派公府顧問丁槐贈以程儀一萬元,並派侍從武官長蔭昌代表送行。

段臨行前發表漾電說:“……查共和各國內閣制,非經在任內閣總理副署,不能發生命令效力。以上各件(指以上三令),未經祺瑞副署,將來地方及國家因此生何影響,祺瑞一概不能負責。”

這個電報顯然是表明總統以非法手段免去他的國務總理,不承認這個命令有效;電報末尾署名爲“國務總理段祺瑞”,顯然仍以在職的國務總理自居。

伍廷芳發表通電否認命令違法,他根據《約法》的第三十四條,解釋總統有任免文武官吏之全權,並且舉出“民元唐(紹儀)、熊(希齡)免職,陸(徵祥)、趙(秉鈞)受代,先例具在,與《約法》皆無牴觸”。

他是以北洋派之矛,攻北洋派之盾。因爲更換內閣總理的命令,不經原任內閣總理副署,已由北洋派的創立者袁世凱開其端。而當時並未被認爲違法,則這次發表的命令也不能認爲違法。

袁垂危的時候,北洋系雖已四分五裂,可是段祺瑞和馮國璋卻都各有千秋。段祺瑞在北京成立責任內閣,把握了政治的主流。可是在北京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行動要受到許多牽制。馮國璋在南京行動就可以自由得多,但也有壞處,壞處是距離北京的政治中心遠了一點。

袁世凱死前,馮國璋正在南京召開“南京會議”。我們已經知道,馮召集這個會議的目的,是想在袁和反袁派中間,造成第三力量。以便挾袁以對付西南的護國軍,又挾護國軍以對付袁。

這時袁世凱對馮已很有戒心,因而採取了相應的限制。派張勳督理安徽軍務,仍然駐守徐州,派死黨倪嗣沖爲安徽省長,袁並且暗示張勳如果能驅逐馮,就派張督蘇。由於張、倪聯合起來搗亂南京會議,使南京會議無結果而散。

袁死後,張勳把參加南京會議的各省軍閥代表邀往徐州開會。參加的有奉天、吉林、黑龍江、直隸、河南、山西、安徽七省代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山東五省代表因政見不同而沒有參加,福建代表則沒有及時趕到。

就在民國五年六月七日,也就是袁死後的第二天,張勳發表了“保境衛民”的通電。並在招待各省代表洗塵的宴會上,向各省代表高談闊論地談到“大清朝的深仁厚澤”。

六月九日,徐州會議正式開始,張勳派參謀長萬繩栻宣佈《會議要綱》十條。以“固結團體,鞏衛中央”作爲煙幕,骨子裡卻是想組織北洋軍閥的各省軍事攻守同盟,用以挾制北京政.府對抗西南護國軍,保全他們的權力地位。

不要看張勳是個老粗,他卻把握了一個最好的時機,讓自己成爲當時的政治寵兒。

原來袁死後,北洋軍閥們正感前路茫茫,不知道應該怎麼辦纔是。他們在袁最後時期都是爲各自利益,爭權奪利。袁死後,他們感到如果不團結,北洋系便會解體。恰好在這個時機張勳召集了徐州會議,正符合了當時的需要。

張勳代表北洋系中最頑固和守舊的一派。他和他的部下都留了辮子,這便表示他仍嚮往清王朝。他駐節徐州時,清朝的復辟派人物紛紛投奔他,把他當做了希望。袁的帝制失敗後,洪憲帝制派的人物也求張庇佑,倚靠他的保護。他也順勢而爲,以北洋系各路諸侯的“大盟主”自居。

段祺瑞得知張勳召集徐州會議,馬上派段芝貴秘密到徐州活動。段祺瑞以北洋系正統自居,自然看不起北洋系中的雜牌如張勳之流,可是他既然繼承北洋系領袖,對北洋系所屬的各種雜牌軍也有拉攏的必要。

他希望張勳在徐州的行動,可以牽制馮國璋,因爲馮國璋纔是段的對手,所以拉攏張勳便是打擊馮國璋。

至於張勳呢?他本是一個妄自尊大的老粗,他對袁尚且不完全買帳,當然更不會把段祺瑞放在眼中。可是張勳和馮國璋不和,爲了利害,拉攏段可以抵制馮,所以也樂得和段祺瑞聯絡。

徐州會議議決了以下十條:

一、尊重清室優待條件。

二、保全袁大總統家屬生命財產及其身後一切榮譽。

三、要求政.府依據正當選舉手續,速行組織國會,施行完全憲政。

四、電勸獨立八省取消獨立,否則準備以武力對待。

五、絕對抵制“暴烈分子”(指國民黨員)參預政權。

六、嚴整兵衛,保全地方。

七、抱定正當宗旨,維持國家秩序,設有用兵之處,所需軍械餉項,仍當通力合籌。

八、擬俟國事稍定,聯名電請政.府罷除苛佃雜捐,以蘇民困。

九、嗣後中央設有弊政足爲民害者,務當合力電爭,以盡忠告之義。

十、中央實行減政,固結團體,遇事籌商,對於國家前途,務取同一態度。

這十條決議案,其實都不是各省代表的意見,也未討論或引起爭論,完全根據張勳的《會議綱要》照寫下來的。

徐州會議結束後,張勳以大盟主自居,公然發出哿電(6月20日),反對懲辦帝制禍首。電報說:

“君主、民主主張各有不同,無非各抒己見,罪魁功首,豈能以成敗爲衡。……近日南方各省堅執前言,操之彌急,如果相持不下,則南北勢成冰炭,仇釁相尋,責難無已,萬一戰端再起,外人從而干涉,竊恐瓜分之禍,不在帝制發生之日,而在共和再造之時,律以誤國之愆,必有屍其咎者,匪特公論自在人心,即勳一人斷不承認。

“而報紙訛傳,竟謂勳曾電政.府亦以懲辦禍首爲請,實系妄相揣測,不知勳素持公道,屢有宣言,定不隨聲附和,自相矛盾。且落井下石,既非大丈夫所爲,而止沸揚湯,究與大局何益?”

這真是千古絕唱,張勳把包庇帝制禍首說成是:“公論”、“公道”;把南方反對帝制說成是“南北之爭”而且用瓜分和誤國等名詞來威脅人。

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2章 平叛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98章 張瘋子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336章 張瑞璣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46章 驅張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79章 新人物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12章 兵變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57章 禁賭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7章 奇遇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89章 內鬥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
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2章 平叛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98章 張瘋子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336章 張瑞璣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46章 驅張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79章 新人物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12章 兵變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57章 禁賭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7章 奇遇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89章 內鬥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