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天降神將

徐樹錚早在接任“西北邊防籌備處”處長之初,對蒙古內外的各種關係,已經特別關注,也有了深入瞭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到蒙後怎麼做,各種關係如何處理,他已經是瞭如指掌、成竹在胸。

不像都護使陳毅這樣的無所用心的太平官,平日裡只習慣於高高在上,別人說什麼他聽什麼,甚至是“誰先告狀誰贏”,焉能把事情辦好。

徐樹錚已看清,由於“日、俄之盅惑”,蒙古各方對中央政.府正持徘徊觀望。

入蒙之前,他認真的做了各項的準備:

一,先派一個旅的兵力在大青山進行軍事演習,把他的“收復外蒙古前進指揮部”設在多倫(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南端陰山北麓的東端)鎮守使唐啓堯將軍的將軍署署衙內。

二,以多倫爲大本營招兵買馬,籌措糧草。

三,西北邊防軍的所有士兵,均爲河南永城、安徽亳州等地招募的壯丁,年齡在十八至二十五歲之間。

四,按照閱兵標準趕製大量新式軍服,增添大批新式武器。

五,籌措資金購置八十多輛大卡車,作爲日後運兵之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快捷的運兵工具。八十輛卡車,在今天看來,固然算不了什麼,而在當時民國,卻是個驚人數字。

六,派出大批偵察人員到外蒙古以及唐努烏梁海地區收集情報。

徐樹錚在決定入蒙時,即命準備入蒙的西北軍第三旅褚其祥部,先由宣化(在北京與張家口之間)徒步開至多倫(在張家口北480公里處),然後乘上備好的這80輛大型汽車,向庫倫去的大道進發。自多倫至庫倫約爲兩千華里,途中多爲沙磧,以汽車輸送,需時五至六天便可抵達。

徐爲了保持軍容的整肅,特規定七日期限到達。

十月二十九日,徐率部抵達叨林(距庫倫140裡)時,忽然停車不進,打電話接駐通庫倫的日本武官鬆井中佐的辦事處。

他的日語原極流利,用不着別人當翻譯。

鬆井接電話時,徐先說出自己的姓名和使命,然後開門見山地說:“根據我派駐庫倫的辦事人員報稱,貴國派駐庫倫的武裝部隊多達兩千餘人,請問是否真有此事?”

徐在此以前,曾偵得庫倫有日本兵約一百餘人,現在故意作此誇大之語,只不過要鬆井承認日本有駐軍在庫倫。

果然,鬆井聽到徐的詐語後,急忙辯道:“你這一情報是不確實的,我這裡實在僅駐了一百二十名武裝部隊呀!”

徐聽罷鬆井這一坦白的承認,即時大笑說:“我並非準備與你們對壘作戰,你們的駐軍數目多少都與我無關!我所要問的是:你依據中日兩國何項條約,公然在中國領土內的庫倫駐軍?”

這時鬆井才明白徐的談話用意所在,但一時卻找不出適當的答覆。

囁嚅了半天,才強辯說:“這是我國政.府因爲庫倫地方不靖,怕外交人員的生命得不到保障,纔派來少數軍隊,以策萬全,並無其他用意。”

徐以鬆井的答詞已越出範圍,乃不再客氣,決然答道:“兩國之間,凡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措施,而又牽涉到對方國家的利益時,必需根據事實,徵得對方國的同意行之。你們現在駐軍庫倫,既無條約依據,又未得到中國政.府同意,顯然是違法行爲。就請你在三小時之內,將你這一百二十人的武器,送繳我駐庫倫的辦事處去,倘若超過了時限,則我所率的部隊進入庫倫時,如雙方發生衝突,其一切責任須由閣下負之。”

鬆井懾于徐的理直氣壯,又怕徐果真帶來了大量軍隊,其後果更難想象,乃藉詞拖延說:“閣下的要求未免太苛,而且也非我的權責所能答覆,必須假以五天時限,等向政.府請示後再作答覆。”

此時徐已聽出鬆井語氣中,含有畏葸之意,只是想借此拖延時間而已。

當以斬釘截鐵的口吻答道:“此事的根本錯誤,系出於日方,閣下是代表日本政.府的負責人,當然有責任替政.府認錯,並且也有責任改正這種錯誤。現在就請你拿出‘負責’的勇氣,作一肯定的答覆吧!”

鬆井聽徐的口氣,料已沒有迴旋的餘地,只是嘴對話筒,乾咳無語。

於是,徐乃故意爲他留一緩衝餘地,說:“我們之間的談話,就此告一段落,我現在就命令我的部隊,將行程向後展延一個小時,希望你在這段時間裡,和我的辦事處長解決此一問題。我只憑我的辦事處長一個電話決定行止了。”

說罷之後,他猶恐對方再事羅嗦,乃不等對方回話,即將話筒一掛,揚長而去。

果然不過半小時,庫倫辦事處的電話來了,向他報告說:“日本武官鬆井,已將駐庫倫軍隊一百二十人的武器,全部繳來。”

於是徐立即下令,命八十輛卡車,載着武裝整齊的雄師,浩浩蕩蕩,開進了庫倫。

徐樹錚與駐庫倫辦事處長通過電話之後,即意興豪邁地站在大道旁邊,目送一輛一輛的兵車,向庫倫方向馳去。他料知日本駐軍解除武裝之後,蒙人因失去奧援,對於將來取消自治的交涉,一定順利無阻;但又想到國內的政爭和內戰,正在方興未通,就在得意與感慨交織的情形之下,以“早發叨林”爲題,作了七言律詩一首。

詩曰:

衝寒自覺鐵衣輕,莫負荒沙萬里行,

似月似霜唯馬嘯,疑雲疑雨問雞鳴。

中原攪轡信孤憤,大海回瀾作夜聲,

且促氈車趁遙曙,沉沉閶闔漸清明。

當他揮軍進入庫倫時,爲了向蒙人炫耀武力,預先命令各部隊長,每一輛卡車,限載二十名官兵,並將每一士兵所攜武器,儘量顯露於外,使自車外觀之,真合了俗語所謂“鎧甲鮮明,槍刀如林”了。

待兵車進入庫倫市區,又特意繞着幾條店鋪連綿、人煙稠密的街巷,徐徐前行,然後纔開向庫倫西郊的紅城(袁世凱當國時命令修建的駐軍區域)。

但當車輛進入營區之後,並不準士兵下車,而由軍官監視着,要士兵們都俯伏於車廂之內,然後自外以巨幅帆布覆蓋,使車外看不到車內有人。安排妥當之後,將車重又開離營房,於離庫倫不遠之處,又重行雜入新來的兵車行列以內,一同進入庫倫市區。就這樣往往返返,把那些未見過世面的蒙古人,看得眼花撩亂,簡直就不知西北軍開來多少人馬?

接着,當日上午日本駐軍的繳械事件,同時傳遍庫倫全城,使一般蒙古人對這位少年英俊的徐將軍(徐是時的實際年齡40歲,不過看起來好像三十許人)敬若神明一般。

庫倫西郊的紅城營房,原是袁世凱派人督建的,其規模之大,足夠五個師居住。徐樹錚此番僅帶來一旅人,其編制名額雖較一般部隊爲多,但八千多名官兵總無法住滿這樣大的一所營房。

但徐對此亦早有安排,他在軍隊到達之前,即規定每一個連應住入容納一團人的營房;且須在各營門外邊佈滿衛兵,並嚴禁當地人民接近營區,以免泄露真相。

因此蒙人以爲各營房內皆住滿軍隊。其數目至少應在五萬人以上,卻不知尚不足一萬人。這樣一來,對蒙人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震駭。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早期,曾經有過一個崇拜英雄的時期,也就是勇猛和智慧本身就是道德,臣服於勇者和智者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弱者臣服,就不至於大家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

這時候的草原,是不是還沒有完全走出對強者崇拜的歷史時期呢?反正現在的徐樹錚,在蒙人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

洞察一切的徐樹錚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的目的達到了。

徐樹錚抵庫倫後,感覺蒙人的頭面人物多秉性多疑,如果在談判交涉時用翻譯,不但會容易失去原意,也容易導致誤會。這是個學習能力極強的人,抵達庫倫的第三日,即請來一名翻譯人員,向其習學蒙語。

爲了不受打攪,他要求左右人:“在我學習蒙古文之時,非有特別重要事故,概不會客。”

當他在北京時,對蒙古語言已經學了不少,可以進行簡單對話。此又“惡補”了兩週時間,對蒙古普通語言已能暢談無阻。

小徐於十一月六日會見了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十一月十四、五兩天和蒙古“總理”巴特瑪及各喇嘛會談,他都是自己用蒙語交談。這使得對方不但對他肅然起敬,更不敢對其有所欺瞞。因爲對方以爲這天降神將,還是位蒙古通。

十一月十日,徐樹錚和陳毅談到六十三條件問題,陳還是諱莫如深、吞吞吐吐。小徐曾有電給徐世昌,報告當時情形。

電雲:“頃陳使面約樹錚明晚到署商酌矇事條文,屆時當約集李恩兩副使,並率褚旅長其祥,楊參議志澄會同往商,庶免一二人偏見難洽。如慮人多泄密,樹錚可以軍法處之。查陳使原擬條例定稿之初,樹錚即有所聞,渠遣秘書黃某甫到京,亦即知之,因未來見告,故亦不過問。黃到六七日後,陳使忽電樹錚,謂黃有秘要赴京,到時祈面晤。詎黃晤時,躊躇其狀,閃爍其神,吞吐其詞。詢其有何秘要,則雲無他事,因請假赴奉,故都護囑便道一催隊伍耳。樹錚更笑而遣之。

“樹錚啓行前一日,謁大總統叩辭,奉詢及撤治條例事,飭取閱研考。歸向院秘書廳借得外交部簽註原件,即攜之北行。途次,日夕審覈,頗悉利弊所在。意到庫陳使必以見商,故早作準備。又來時,本望以籌邊事業,問諸陳都護及各副使,公共計籌,明年開春,即可興辦。一備國家另設官額,一使外約之官,潛移默化,漸致爲民治之區。於行時亦經陳明大總統鑑核,奉諭‘甚好,問陳爲助,自是善策’。故停車之即夕,即取治蒙條例秘案,傾誠相示,而渠始終意殊不屬,略與談及撤治事,其閃爍吞吐,亦與黃同。

“樹錚不便再言,是以電陳意見,擬俟李恩兩副使到後,公共商酌。嗣知陳使接政.府中人秘授意旨,囑其不須以條文相示,意在勾結一二蒙員,自行分報辦理。查樹錚自到庫之日起,一言一動,每日必電陳政.府鑑核,事因所見所聞,或所意揣,無不分析明白,自問無負於政.府,無負於道義。樹錚在外之將,權宜甚大,豈好爲馴謹哉?只以歷年來國家威信,不出都門,天下蔑視者多,故欲率爲矩式,納人以軌物耳。今再敬陳管見,祈賜察照。

“東電請覈示之原議七不可,及條文大義,既奉鈞院公電,大總統諭許爲卓識遠謀,明晨公議時,自當抱定此旨,和衷商洽。又條文中有與籌邊使官制職權攙越者,概予削去,然後責成陳使妥辦;如不能辦,即請責成樹錚妥辦,辦妥後仍移交陳使坐承其功。樹錚亦本邊使職權,力自圖之。樹錚只重國事,決不以榮枯譭譽介意。總之,西北籌邊使爲外蒙已定之官,官制及其職權,爲國家已定之法律,命令不得有所變更,速發亦屬無效。

“樹錚承命守職,一日不離職,一日即暫死守更職之義,無論外交,無論蒙情,無論土地,均應負其全責。明日卸職,即可幅巾騎驢,逍遙湖上;今日未去職,即絲毫不容人侵犯,故作侵犯,即是破壞法律。民國以法律爲保障,破壞法律即是破壞民國,即天下之公敵,雖有周親,亦必仇之!樹錚忝爲國將,與國同休戚,保法律即保國家,皆天職中所有之事,又不僅邊使官制而已也。謹電陳鑑核。制樹錚。灰(十日)”

第289章 內鬥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94章 僵局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94章 僵局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5章 去買官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405章 八股文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50章 復古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89章 內鬥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90章 內幕第12章 平叛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
第289章 內鬥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94章 僵局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94章 僵局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5章 去買官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405章 八股文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50章 復古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89章 內鬥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90章 內幕第12章 平叛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