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說來話長

話說李純此生一個很大遺憾是他夫婦未生孩子。民國初年,其妻曾收養一個名叫菱子的孤女爲侍婢。是時菱子只有十二歲,天生麗質,伶俐可人,極得李純夫婦的寵愛。二人從不把菱子看作是侍女,而當作親生女。說來也真巧,自這個女孩子到李純家後,李的仕途便似乎上了快車道,一路升爲第六師長、九江鎮守使、江西督軍而江蘇督軍。李純夫婦認爲這是菱子帶來的好運,因此對菱子更加寵愛。

在李純任旅長時,有一次點驗部隊,在列兵羣中,發現一個十八九歲的新兵,眉清目秀,聰慧可愛。這人是天津大畢莊人,名叫畢正林,父母早亡,家貧無以爲生而從軍。

李純亦是天津人,因有同鄉之誼,又憐其身世,遂帶畢正林回旅部,派在傳達處工作。畢既玲瓏又勤慎,李甚喜愛,遂命他公餘之暇在文案師爺處學習文字,一年後竟能閱讀報章和普通公文。李純更爲滿意,隨後派畢爲隨身馬弁。

受到李純特別的關照,畢正林於是便從馬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當李純任江西督軍的時候,畢昇至上尉副官,專門辦理督軍私人事務和家庭瑣事。

由於畢是李純的親信,出入李公館很隨便。而菱子這時正是花季年華,一個是少男,一個是少女,異性相吸,很自然地便互相接近,兩人不免日久生情。

李純於民國六年赴南京接掌江蘇督軍時,啓行倉促,動身前即命畢正林隨後僱船押運傢俱,並護送眷屬。

畢和菱子同乘一船,兩個年輕人在一起特別親暱。有一次動作大了些,恰被李太太看到,不由得胡思亂想。

抵南京後李太太即對李純說,菱子已長成人,應該給她選一個對象結婚,免得耽誤她的青春。

李純立即想到畢正林,認爲兩人年齡相若,如果成婚,仍可在督署作事。李太太也覺得畢這個年輕人不錯,不久這兩人就正式成婚。

南京督署有兩個大辦公廳,外辦公廳是在前院,專供大的集會及接待遠來外賓,內辦公廳則在第二層院中,專供督署各處辦公及督軍個人讀書憩息之用。樓上則住有督軍內眷及少數女僕。畢副官和菱子的新房被安置在內辦公廳的左後方,因此菱子婚後仍常到督署內宅陪督軍夫人解悶。

菱子變成少婦後,人也變得成熟了。李純確是一直把她當女兒對待,但菱子畢竟不是李純的女兒,又不是李純夫婦把她從小養大。

她到李純夫婦身邊,已經是十二歲了。在困苦中長大的孩子要更懂事些,除了感恩之外,對李純這樣的大人物,由敬而漸漸生出一種複雜的情愫。

或許是人們常說的戀父情懷,或許菱子想爲恩人做點什麼,而自己一無所有,李純又什麼也不缺,便想以身相許。所謂世間情爲何物,誰都很難說清楚。

不是姑娘了,和李純在一起也不似昔日那麼羞澀。李純既是把菱子當做孩子,也不避兩人在一起的親暱。

但是,菱子已是情竇初開的少婦,所以在動作言笑之間,就有一種撩人慾醉的風情。有時李妻不在,她便也在李純面前撒嬌、挑逗,用胸前那對特大號的雙峰在李純身上蹭來蹭去,使得李純不能沒有反應。

李純畢竟是四十如虎的的年齡,很享受菱子的愛撫。開始裝糊塗而到底不能自持,終有一天因李妻外出,李純竟與菱子在一起做出了那種事。事後李純很爲自己的行爲不恥,但一想到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就很容易自己原諒了自己。而架不住菱子特別的主動,有了開頭,有了第一次,嚐到了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

因爲中間有畢正林礙事,兩個人到一起並非易事。而人就是這樣,越得來之不易的事越是顯得貴重。還好,李純可以假公濟私,常常託故把畢正林支派出去公幹,就可以和菱子秘密幽會。這樣偷偷摸摸地維持了一年之久。

畢正林對此,雖亦微有所覺,但因李督軍等於是他的衣食父母。不但菱子是李純所賜,即自己今後的功名富貴,也無不惟李是賴,想至此處,也就不願往深處去想。

有一天,李又派畢去上海爲夫人購買衣料飾物。

畢於受命之後,爲討菱子的歡心,特意迴轉房去問菱子:“有何需要,可由上海順便帶回。”

菱子因爲畢要出門,想得是又可以和李純在一起了,便心不在焉地答道:“你隨意買好了!”

畢正林因怕誤了早車,當天趕不回來,即匆匆忙忙出門而去。所幸趕上了上午早班火車,於十二點以前,抵達上海。

下車之後,即徑至南京路一家大百貨公司,按照預列的貨品清單,未換地方,即全部購齊,然後又替菱子選購幾件飾物。

轉到一家小吃店,胡亂吃飽肚子,在街頭僱輛馬車,趕往車站,恰巧趕上下午二點回去的快車。晚間七點,即回到南京,當即僱輛人力車,返回督署。

下了人力車滿懷高興,提着網籃,徑奔自己住房去。不料一推板門,門自內上閂。這個時間,他也沒多想,既然門在裡上閂,菱子肯定在,就砰砰敲門,卻無人應聲。

原來當日李純用過晚飯,閒來無事,忽想起畢正林已去上海。料想畢到上海那種榮華地方,一定貪着遊玩,當天不能返回,便放心大膽前往菱子房中尋歡。

正當好夢方圓之時,忽然聽到敲門之聲,乃忙將菱子推開。仔細一聽,竟是畢正林的聲音,心中一急,翻身下牀,想尋一隱身之所,暫避一時。

可房內除一張木牀和四把木椅之外,再也找不出藏身之所。窘急之下,只得硬着頭皮,厚着麪皮,親去開門,正好與畢正林碰個對面。

畢見督軍來開門,心頭一慌,急忙向後退了兩步,舉手爲禮。李反窘得無話可說,只從鼻孔唔唔了兩聲,急步離去。畢則僵立失神,呆若木雞,直看李走遠,才慢慢回過味來,無精打彩地走進房中。

因有這一耽擱,菱子早已穿好衣服,整好被褥。

見畢正林坐在房屋一角,悶聲不響,即含笑問道:“你替上房太太買什麼急用之物,她急等要用,督軍剛纔親自來問,你看到他沒有?”

隨便來問事需要門內上閂嗎?菱子這藉口找得並不高明。

畢正林正在窘迫無計,不知如何收場之際,被菱子這一提醒,頓時想到買回的東西。

當即將替菱子買的幾樣得意飾物,從網籃裡面取了出來說:“你先把這幾件東西收了起來,我這就上樓替督軍夫人把買的急用之物送去,免得她着急。”

於是提起網籃匆匆而去。

這時晚間八點鐘剛過,正房樓上,燈火通明,俱未入睡。

畢走至李的寢門外,喊聲:“報告!”

室內李太太聽到是畢的聲音,即答道:“進來吧!”

畢進門之後,見李純坐於靠窗的書桌一旁,正在默默地看着一件公文,態度極爲冷漠。他反而心中打怵,未敢上前打擾,即轉身將網籃內的衣物取出,請李太太過目。

李太太約略瞥了一眼,即道:“你買的都很好,回房休息去罷。”

畢對適間之事,甚怕督軍惦記在心,硬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便沒事找事的取出商家開的發票,恭恭敬敬送到李的書桌上。

“這是今天買東西的發票,請督軍過目。”

李純一直以爲他和菱子的事畢一無所知,正爲剛纔的事不知所措。

看都沒看便生硬的說:“放在這裡好了。”

畢認李是因爲自己剛纔壞了他的好事而不快,未敢多言,即摒氣斂息,悄悄退出。

一面向外走着,一面暗自默想:“若不設法化除督軍心中塊壘,則自己隨時都有生命之慮。”

究應如何才能消除這層顧慮?一時卻沒有妥當辦法。走下樓梯,見督軍辦公室的幾茶桌椅,略有零亂,乃一面加以整理,一面籌謀應付之策。

當畢正林正在心緒紊亂,計無所出時,忽聞樓梯聲響,有人從樓上下來。回頭一看,正是自己所擔心的李督軍。

見他手拿一卷公文,態度嚴肅。走到辦公桌旁,落坐之後,取過紙筆,稍一沉思,即草草寫了張字條。

隨後吩咐畢道:“到軍法處去把楊處長叫來,就說我有急事待辦,要他快來。”

畢應聲:“是!”

立即返身退出。

因爲畢正林本就識字不多,對李的連筆草書根本就不大認識,故於出門之後,心中即像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

他想:“督軍面帶怒容,定是爲着姦情被撞破的原故。現在爲時已晚,急着找軍法處長前來,必是想趁夜靜無人,將自己槍斃。否則,有何事不可等至明天再辦?”

就這樣胡思亂想,越想越覺可疑,最後想到,如其等待槍斃,何不先下手爲強。主意打定,伸手摸了腰間的手槍並裝滿子彈,主意愈爲堅決。

即將手槍提在手中,咬一咬牙關,重新走回辦公室。先從門縫中向內一望,見李純仍坐在正中的太師椅上,閉目遐思。畢乃輕輕掩入,對準李的前胸,連放三槍,李未及呼喊,當即應聲倒地。

畢見闖下大禍,一時倒反沒了主意,呆若木雞般,站在原場發楞。

此時院中衛兵聽到辦公廳內急促的槍聲,立即奔來查看。只見畢正林手提短槍,面對僵臥在地的督軍屍體出神。料定是他闖的大禍,於是七手八腳,將他的手槍奪下,又用繩索將他捆綁起來。

此時樓上的李太太,也已聞聲趕來。一見丈夫僵臥在血泊中,斷了氣息,即伏屍大哭,幾至昏厥。

正在擾攘之際,衛兵排長楊某亦聞聲趕到。略問情由,即奔向電話,取起話機,向軍務會辦齊燮元報告情由,並請他前來處理善後。

世上事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齊燮元對李純與菱子間的曖昧情形,早已有所耳聞。只是身爲部下,對這類隱密私情,倘裝不知。一聽說“督軍乃畢正林所殺”,即明白了八、九成,當即乘車趕到督署。

先向畢正林作了簡單問話,復勸李太太同至樓上,商議善後之策。

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33章 告密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0章 朋友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5章 積重難返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82章 離開第12章 平叛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84章 海軍起義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章 去買官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90章 內幕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05章 八股文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05章 八股文
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33章 告密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0章 朋友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5章 積重難返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82章 離開第12章 平叛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84章 海軍起義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章 去買官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90章 內幕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05章 八股文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05章 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