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讀書啓蒙

世上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緣由的。對於初學寫文章的人,進行一些基本的訓練,應該是必需。而科舉制度是一種選拔,哪一篇文章寫得好,哪一篇文章寫得差,是很難判定的。而且不同的人其觀點也是不同的,所謂仁者見人,智者見智。如果任由個人的隨意性去判斷,弄不好會有礙於公平。總要制定個標準,總要有個共同遵循的東西,否則就沒有可操作性。

但是,寫文章是一種創作,把這樣的活動裝進一個死框子裡,肯定是很壞的事。

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要求只能在“四書”“五經”中選取主題。行文必須用古人的語氣,而不允許自由發揮。而且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有對仗等要求,對於文章的字數也有限制。總的來說,是一種非常嚴格乃至於死板的行文規範。

由於考試必須用八股文形式,往往會扼殺考生的創意,因此遭到了很多文人的反對。在科考取士的制度中,很多讀書人爲了考取功名,下大量的工夫研習八股文的形式,重文而輕義,甚至於到了搞文字遊戲的地步,真可謂“一法立,則一法弊”。

著名學者顧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

八股取士帶來的危害還有,由於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對政治、社會、人情的實際情況缺乏瞭解,一旦考中爲官,缺乏足夠的常識來應付實務,很容易導致了政壇吏治敗壞、政治昏庸。

再者,科舉制度最終不是選拔寫文章好的人,而是選拔官員,我們不妨問一句:寫文章好的人就會是個好官員嗎?

科舉制度的偉大在於,在那個一個人是高貴還是低賤,一出生就確定了的封建等級社會,能給天下的讀書人一條或許能改變自己命運的路。關於科舉制度的千秋功罪,筆者在本書的第一部已經談及過了,這裡就不在累述了。

反正不管什麼事,就事論事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只有將其放回它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中,纔有可能做出客觀的評價。

少年時代的蔡元培,也像千千萬萬學子一樣,勤苦地啃背與科考有關的儒學經典,研習八股文的寫作。

但是,不同的是,他對八股文有自己的理解。大凡有大作爲的人,一個必備的品質是善於獨立思考,在這一點上,年少的蔡元培同樣表現出了與衆不同。

如他在“自述”中所說:“我1879年始作制藝。就是俗稱八股文的,那時候始做制藝的方法,先做破題。是把題目的大意說一說。破題做的合格了,乃是做承題。約四五句。承題做得合格了,乃試作起講。大約十餘句。起講做的合格了,乃來做全篇。全篇的做法是其講後。先做領題。其後分做六比或八比。每兩比都是相對的,最後做一結論。由簡而繁。確是一種學文的方法。但起講、承題、破題,都是全篇的雛形。那時候做承題時仍有破題,作起講時仍有破題、承題。做全篇時仍有破題、承題、起講,實在是從牀疊架了。”

蔡元培年少時,八股文作得可謂爐火純青。除了自己的努力,還得益於他的恩師王懋修。

蔡元培曾說過:“那時候,我所做的八股文,有不對的地方,王先生並不就改,往往指出錯誤,叫我自改。”

儘量啓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會事半功倍。

不僅如此,蔡元培的八股文還做成了他的獨門絕技,就是被後來的人們譽爲的“怪八股”。關於“怪八股”,我們後邊再詳加介紹。

十幾歲時,蔡元培對“四書”“五經”等經典的學習已是輕車熟路,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基礎必修課。

少時的蔡元培,本就是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加上勤奮進取,所以在學問方面進步很快。他寫古文時多用通假字、廣引典故,很多詞句普通人都讀不懂。或許越是別人讀不懂,就越顯得高深莫測,老先生們卻很欣賞。

於是,有人因此而戲稱:“想必蔡先生一定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

王懋修 (1840—1891),字子莊,會稽 (今屬紹興)人。諸生,在府城斜橋設書館教授學生二十餘年,是八股名家。

在他的嚴格教導下,足以給學生們參加科舉考試指一條明路。像當時許多傳統知識分子一樣,王先生還深諳、推崇宋明理學,他經常滿含感情地向學生們講述當地先輩名儒劉宗周的故事。

劉宗周是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的恩師,人評其剛毅正直,因不滿明奸魏忠賢亂政,回家鄉紹興創辦書院講學,影響很大,世稱“蕺山老人”。後清兵攻陷浙江,劉宗周堅決不做清朝的官,絕食二十三天而死。

爲表對劉宗周學問人品的欽仰,王懋修特把自己的書房取名“仰蕺山書房”。他在平日裡常給學生們講劉宗周的事蹟,以之爲士子的典範。

有時,他也給弟子們講清初反清志士呂留良、曾靜的故事。呂留良(1629—1683)也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學者,明亡後,他散家財以結志士,圖謀復明。事敗後,誓不事清,居家開館授徒,後削髮爲僧,始終保持士人的氣節。曾靜(1679—1736)晚生於呂留良半個世紀,因讀呂留良遺著,感其義節,秘密組織反清,事泄被清廷捕殺,清廷還將呂留良“剖棺戳屍”,這成爲清代的一件大案。

身爲弟子的蔡元培,聽了王懋修先生慷慨悲絕的講述,感受到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忠君報國的情愫,被一種孤高人格所感染。後來他自謂“二十歲以前,最崇拜宋儒”,顯然是受王懋修的影響。

其實,這也是中式傳統教育的一大特色。

在中國的古代士人那裡,學問、文章和道德、人品是不能分割的,本就是一體,正所謂“言傳而身教”。爲人師表、以身作則,用人格的薰陶來教育後生,本就是中國傳統教育裡的一大組成部分。這種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往往影響學子的一生。

這一點,我們從少年蔡元培的一些作爲中就能看得出來。

“孝子賢孫”這個詞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似乎總有點兒貶義的意思在裡面,用來形容那種愚忠和愚孝的人。這是因爲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一系列革命式、顛覆式的洗禮。在傳統社會裡,“孝子賢孫”這個詞是一個十足的褒義詞,蔡元培本人是這樣的一個典範。

蔡元培的叔父輩大多經商,但他有一個六叔父,也是一個讀書取仕的知識分子。在傳統的中國大家庭裡,叔父宛然若父。蔡元培幼時的讀書啓蒙也虧得這位叔父,長大後離家遠遊的科考歷程也多是由六叔陪同。

蔡元培少年時候在叔父的指導下接觸了不少古代的史書和其他名著,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宋代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俞正燮的《癸巳類稿》與《癸巳存稿》、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等。這個已經相當於是拓展知識面、擴展閱讀了。這種家教式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傳統的大家庭裡也很常見,古代的教育制度不像現代教育這樣,有着分數和文憑的要求以及細化的分科,所以,初中級的教育功能完全可以在有文化氛圍的家庭中實現。

六叔父既是長輩又是老師,蔡元培對他很恭敬。這位六叔有抽鴉片的嗜好,有一天夜裡,他與蔡元培一邊聊天談學問,一邊抽着鴉片煙,不知不覺在煙榻上睡着了。蔡元培侍立在旁,並不敢稍懈,直等叔父一覺睡醒後,發現蔡元培還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連忙叫他回去,蔡元培這才退了出去。這種奉敬師長的感情,完全是發自蔡元培內心的,也就如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程門立雪”。

尊師重教,這本就是一個出類拔萃之人應該具有的品質。

但是,現在的人們恐怕很難知道,科舉是一條何等艱難的路。能走通的,不是百裡挑一,而是千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

所謂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其家人也將因此而時來運轉。但是,對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幸運的,有的很可能是個人的一生及其家庭的不幸。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如果讀書把人讀成爲廢人,豈不可悲!

而另一方面,古代的學問大家,很多卻是科舉的失敗者。

除了作弊,能在科舉之路得嘗所願,書肯定是讀得好的,但決非是書讀得好就能高中,很重要的還需靠運氣。

蔡元培運氣還是不錯的,只是,並非一帆風順。

第3章 科舉之路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40章 系矯旨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90章 內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82章 離開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29章 辭職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3章 志得意滿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5章 積重難返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45章 張毒菌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8章 約定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98章 張瘋子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36章 張瑞璣第614章 轉折點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1章 戊戌變法第158章 歐戰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
第3章 科舉之路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40章 系矯旨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90章 內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82章 離開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29章 辭職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3章 志得意滿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5章 積重難返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45章 張毒菌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8章 約定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98章 張瘋子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36章 張瑞璣第614章 轉折點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1章 戊戌變法第158章 歐戰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