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

震天動地的吼叫聲,嚇壞了故宮裡的那位小皇帝,還以爲又發生了什麼與他有關的變故。

而總統府裡,徐世昌正在爲剛從日本回國的章宗祥公使設宴洗塵,作陪的還有錢能訓、曹汝霖、陸宗輿等。外邊不時傳來數千學生要向美、英、法使館請願,向日本使館示威的消息,這頓宴會吃得很不是滋味。

警察總監吳炳湘也跑來轉告曹、章、陸三位:“學生的怨氣很大,請諸位暫留公府,千萬不要出府回家。”

蔡元培人雖在校長室,心卻一直追隨着遊行隊伍。先是聽說趙家樓起火了,大批軍警出動,後來又聽說總算沒有開槍彈壓,學生們已平安回來。最終的消息是,以許德珩爲首的三十二位學生已經送監,其中北大學生就佔了二十名。蔡元培再也不能坐視了。

當天晚上,北大全體學生齊集法科大禮堂,商討營救方案。會場上羣情激奮,議論紛紜。有主張去圍攻國務院,打警察總監,把事情干脆鬧大的。也有人主張全體赴警察廳交涉,不救出被捕同學決不回校。

這時蔡元培來到會場,同來的還有他邀來的法律專家王寵惠(他們一直在商討營救被捕學生的法律途徑)。

據陶希聖等人回憶,蔡進到會場後,“安靜、祥和、從容”地對學生說:“現在不是你們學生的問題,是學校的問題,不只是學校的問題,是國家的問題。被捕同學,我去保出來,你們可以散會。”同時他也動情地說,“希望”學生“聽我一句話……從明日起照常上課”。

散會後蔡元培獨自走出了會場,乘着那輛孫寶琦送的舊馬車,消失在夜霧中。

他急於去拜訪一個人。剛纔他已聯絡了北京十四所高校的校長,定於次日下午在北大開會,打算成立以他爲首的“校長團”,全力營救學生。而王寵惠也從法律方面提醒他,縱火事件已授人以炳,政府萬一提交法庭審理將後患無窮。

馬車終於在一片寬敞的大宅院前停了下來。他要找的正是閒居在家的孫寶倚,這位當年清政府的駐德公使,即是促成他1907年留學德國的恩公,也是段祺瑞平時最爲敬重的長者之一。

蔡元培開門見山,請求他對段氏說明學生的舉動全出自愛國熱情,希望能儘快釋放。孫寶琦卻深表猶豫,他深知段祺瑞那位“參戰督辦”的性格,覺得這件事鬧得太大了,心裡實在不想捲入這場是非,怕丟了老面子,還遭人怨恨。蔡元培的遊說失敗了。

關於此事,還有一個版本。

說蔡元培在會場對學生承諾說:“你們安心上課,並且不必外出,我保證在三天之內,把被捕的同學營救出來。”

其實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他來到了段祺瑞敬重的老前輩孫寶畸家中,請他代爲說情,並表示“願以一人抵罪”。老人因爲這件事鬧得太大,深表猶豫。見孫老面有難色,蔡先生就用了“堅硬的柔軟”的辦法:呆坐在孫老先生的會客室裡,不走不說,從晚上九點一直過了十二點也不走,直到孫老答應全力以赴以後纔回家。

而就在這天深夜,在北大西齋的學生宿舍裡,羅家倫正激情澎湃地爲《每週評論》寫稿,名字就叫《“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他第一次在中國發明瞭“五四運動”這個名詞。

這天子夜,當蔡元培孤身一人乘車疲乏地回家時,北京城裡又發生了一件大事。雖然有關這次遊行示威的消息,遭到了嚴密封鎖,但還是有幾位學生蒙過政府的耳目,通過天津租界的一個外國機構發出一份電報。這電報就成了5月5日轟動上海各大報紙的特大新聞。

上海聞風而動。當天下午,上海公共團體如中國教育會、商會、職業工會等紛紛致電北京政府,要求撤去三位賣國大員,無條件釋放被捕的學生領袖。

整個上海都焦急地等待着政府答覆,但一直杳無消息。

學生們首先不耐煩了,率先宣佈罷課。成羣結隊地上街演說,沿着南京路挨戶勸說店家罷市。不到一個鐘頭,南京路上的所有店戶都關上大門。罷市風聲迅速地蔓延開來,全上海的商店都關門,成千上萬的市民在街頭聚談觀望,交通幾乎阻塞。正當租界的巡警束手無策時,卻不知從哪涌來了一隊童子軍,代替巡警維持起街頭秩序並指揮交通。

五四運動很快從上海和北京,蔓延到了全國。

5月5日是星期一,學生並沒有按照蔡元培的“希望”去上課。這天上午,各校學生代表聚集北大,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學生聯合會,發動了大罷課。

下午,蔡元培召集北京高校校長到北大商討營救對策,當即組成以蔡元培爲首的“校長團”,隨後蔡率“校長團”先後去警察廳、教育部、國務院及總統府交涉。

6日晚,在蔡元培一行人的強烈要求下,當局終於妥協,同意“有條件放人”。條件是國恥日不準學生參加國民大會,各校學生次日起一律復課。蔡元培等當即予以承諾。

當晚十點左右,蔡回到北大,召集學生領袖羅家倫、方豪等人說明交涉經過,勸說他們動員學生次日上課,並表示“可以用生命人格爲擔保”。

7日上午,被捕學生被各校用汽車接出,一起到了北大。蔡元培與北大師生齊集紅樓門外,列隊歡迎這些獲釋的學生,場面很沸騰。

關於五四運動,前邊已經做了較爲詳盡的介紹,就不再累述了。這裡想說的是,蔡元培在這場運動中究竟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五四運動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和北大等在天安門舉行的慶祝歐戰結束,和大家對巴黎和平會議的期望是有直接關係的。再往遠了說,和新文化運動,和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和對學生所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肯定是有關係的。

因此,如有些人所說,五四精神至少有一半是體現在蔡元培身上的,因爲每一個清醒的人都會認識到這樣的事實:沒有北大就沒有五四,而沒有蔡元培先生就沒有這樣的北大。

經過這一系列改革,北大在短短的兩三年內脫胎換骨,由一個“官僚養成所”初步轉變成爲一個“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在這個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裡,大師雲集,玉樹盈階,質疑問難,絃歌不輟,各種新學說、新思潮.噴薄而出爭奇鬥豔。

“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爲大也。”改革後的北大,正呈現出蔡元培心目中的“大學”之“大”。這種“大”,不僅是大師之大,學問之大,更是精神之大,氣象之大。它表現爲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言行方式: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批判;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勇於求異創新。

這樣一種大氣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爲五四運動的發源做了充分的準備。

所以胡適說,“五四運動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兩年半的新思潮新文藝做背景”的,而這“新思潮運動的意義,就是一種批評評判的態度和精神,重新估定一切的價值”。

周策縱更是肯定了北大改革與五四運動的內在關係,他認爲:“蔡元培在國立北京大學由1917年開始推行的各種改革,其在‘五四運動’發揮的重要性,不下於陳獨秀之創辦《新青年》。”

其實,自陳獨秀被蔡元培“網羅”進北大之後,《新青年》就成爲北大的一部分。經過蔡元培改革的北大,正是因爲有了大批新型知識分子,因爲有了《新青年》《新潮》,所以如虎添翼,它在人才上、思想上、精神上、組織上都已經爲五四運動做好了準備,北大成爲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實乃勢所必然。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蔡元培既是運動的奠基者和築路者,也是運動的引發者和護航者,又是運動的助推者、行動者。

當然,這裡邊還有許多的具體情節,一是關於蔡元培的“報信”。

北大學生原定於5月7日(國恥紀念日)到天安門舉行大規模抗議,按照羅家倫(當年新潮社學生領袖)的說法,計劃“由北大學生在天安門外率領一班羣衆暴動”。後來將行動提前到5月4日,則與蔡元培有直接的關係。

據當時與蔡過從甚密的葉景莘(時任北京歐美同學會副總幹事,蔡爲總幹事)回憶,國務總理於5月2日晚密電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在“山東權益”協議上籤約,3日蔡元培從汪大燮處得知這一消息,“當晚九點左右,蔡先生召集北大學生代表去談,其中有段錫朋、羅家倫、傅斯年、康白情諸先生”。

另據許德珩(當年國民社學生領袖)回憶:“最初,這個消息是北洋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汪大燮告訴蔡先生的,蔡先生馬上透露給我。”

許回憶這是2日晚上的事,因爲正好這天晚上《國民》雜誌有個例行的社務會議,“討論了賣國的北京政府準備在和約上簽字的問題”。還有田炯錦(當年北大學生)回憶,5月3日下午,與田同住一室的狄君武回宿舍,說起“今天下午在一個會議上,蔡先生言巴黎和會的情勢……”

蔡元培向北大學生透露這個消息是5月2日還是3日?到底首先是透露給誰的?各人回憶細節略有差別,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正因爲北大學生從蔡元培那裡得到這個壞消息,遂於5月3日晚七點在法科大禮堂召開了全體學生大會(其他在京高校也有代表參加),“會議決定次日(4日),各校齊集天安門舉行遊街大會,同時推舉代表到各國公使館陳述對於青島之民意及其決心;通電各省一致奮起抗爭”。

可見,五四運動之所以爲“五四運動”而不是“五七運動”或者其他什麼運動,與蔡元培的通風報信有直接的關係。

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23章 孫袁會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41章 東南互保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10章 戰與和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7章 管見十條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94章 僵局第407章 童子試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6章 禍從口出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6章 署理山東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章 去買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5章 挫折第2章 小人精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3章 離開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87章 唐繼堯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
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23章 孫袁會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41章 東南互保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10章 戰與和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7章 管見十條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94章 僵局第407章 童子試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6章 禍從口出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6章 署理山東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章 去買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5章 挫折第2章 小人精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3章 離開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87章 唐繼堯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