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武漢見蔣

自從2006年,蔣介石日記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分四批逐年公開之後,胡蔣關係,差不多一直是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其中蔣介石在日記中對胡適的評點成了研究者爭相引用分析的材料,其結論大致是:臺灣時期的蔣對胡在表面上禮賢下士,優禮有加,而實際上則恨之入骨,視胡爲心頭大患;而胡則始終只是蔣手中的一顆棋子,任蔣玩弄於股掌之間。蔣的虛僞,胡的軟弱,一時間成了胡蔣關係研究的主調。

然而,同樣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蔣在公開場合和日記中對胡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固然可以解釋爲表裡不一,但也不應該忽略蔣以一個政治領袖對一個知識分子的容忍和剋制,從中也可以看出蔣對胡是相當忌憚的。胡絕不是任蔣玩弄的一顆棋子,而是一粒“雷丸”,蔣對胡的處置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當然,胡也從不濫用他特有的地位和威望。胡有他的容忍,也有他的抗爭,但容忍和抗爭都有一定限度。胡從不是一個“玉碎派”,從留學時期,在中日交涉上,他就不主張“以卵擊石”。“以卵擊石”,在他看來,不是“壯烈”而是“愚蠢”。這也可以理解爲“顧全大局”。當然,所謂“顧全大局”往往也是“妥協”的另一種說法,這是胡被視爲軟弱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胡在面對蔣時,有他溫和持重的一面,不能讓看客痛快地叫好。但除去敵對方,試問在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當中,還有誰能如此不卑不亢地向蔣進言,向國民黨抗議?還有誰能讓蔣徹夜難眠,讓他覺得當衆受辱?除了胡適,很難能想出第二人來。胡是溫和的,但溫和未必軟弱,更未必無能。胡有他堅持的原則,他從不做“政府的尾巴”,從不隨聲附和,也從不歌功頌德。論胡蔣關係,如不和其他人進行比較,則不免失之片面和主觀。在比較蔣介石與林語堂關係之後,不難看出,胡適和他同時代的人相比,在面對政治威權時,表現了中國知識份子少有的獨立和尊嚴,在中國近代史上堪稱第一人。胡適代表的是中國知識份子“以道抗勢”的優良傳統,林語堂晚年則較偏向“以道輔政”。而蔣介石的人格也可以透過他和胡適和林語堂關係的描述,浮現出一個更清楚的形象。

當然,這爲後話。

1932年11月28日,正在武漢大學講學的胡適忽然受到了蔣介石共進晚餐的邀請。前邊說過了,之前胡適曾致信給蔣介石秘書陳布雷,請他轉送一套自己主編的《新月》雜誌給蔣介石。

此時蔣介石已是“國府主.席”兼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而胡適也是遐邇聞名的新文化運動旗手。

當時正好蔣介石“剿匪”也就是剿共,住在武漢。而胡適是受武漢大學的校長王世傑的邀請來“武大”,蔣與胡看似偶遇,知道內情的人會知道這是精心安排。武漢大學的校長王世傑是胡適的朋友,他邀請胡適來“武大”是在正常不過的事。

但王世傑還有另一身份,我們不妨看一下他的簡歷。

王世傑(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字雪艇,行五,湖北崇陽人。早年入天津北洋大學採礦冶金專業學習。

1911年武昌起義後, 返回武漢任都督府秘書。

1913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後轉入巴黎大學攻讀法律。爲上海《時事叢報》和北京《晨報》撰寫特約通訊。併爲《東方雜誌》撰文, 宣傳現代法學觀念。

1920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任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系主任、北大教務長等職。

1927年轉赴南京,後任南京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起草制定《反革命治罪法》、《勞資爭議處理法》等, 全力爲蔣政府效力。同年12 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

1928年被南京政府派往國外,任海牙公斷院公斷員。

1929年5 月擔任武漢大學校長。

1932年上海一• 二八淞滬抗戰開始時,主張依賴國際聯盟解決問題,支持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此後歷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兼整理內外債委員會委員等職, 被選爲國民黨中央候補監察委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兼政治部指導委員。

1938年6月任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2月加入新政學系。

1939年後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設計局秘書長、三青團中央監委會書記長等職,被選爲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43年隨蔣介石到埃及,出席開羅會議。

1945年出席國民黨六大,與潘公展等組成特種審查委員會, 起草《對中共問題的決議》,主張用政治方法解決中共問題。

1945 年秋任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隨宋子文赴蘇聯談判。10月作爲國民黨代表之一, 與毛、周等中共代表舉行重慶談判。

1946 年1 月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積極支持蔣介石的內戰方針。曾任出席第二、三屆聯合國大會的首席代表。被選爲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 年逃到臺灣。此後歷任臺灣國民黨當局“ 總統府” “ 秘書長”, 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行政院” 政務委員,“ 中。央研究院院長”,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總統府” “資政” 等職。

我們應該記得,在蔣介石和胡漢民發生立憲之爭時,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的王世傑曾是蔣介石的重要助手。

從王世傑的履歷中,不難看出此人即使不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蔣完全可以信賴之人。

儘管不是偶然相遇,但看上去是偶然相遇,這樣的話雙方都沒有高(低)大家都不是你去拜訪我,也不是我去拜訪你,在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

當晚胡適見到蔣介石,作爲主人的蔣介石彬彬有禮,態度和婉,全然沒有外界所說的一副赳赳武夫的模樣。這讓胡適對蔣感覺遠遠好於預期。

因爲是第一次見面兩人都很客氣,沒有多餘的話。倒是與胡適一樣,受過美國教育的宋美齡偶爾和胡適有些話可說。

胡適在與蔣介石見面當天的日記中記載到,下午七時過江,在蔣介石先生寓內晚餐。此是我第一次和他詳見,飯時蔣夫人也出來相見,今晚客有陳布雷,裴復恆。

第一次見面因爲有多位客人在場,兩人沒有多少話,這讓胡適感到有點掃興。第二天,蔣介石再次邀請胡適共進晚餐。

胡適與蔣介石的第二次見面距離第一次僅隔一日,胡適11月29日日記雲:“點半,黎琬(公琰)來,小談,同去蔣宅晚飯。同席者有孟餘、佈雷、立夫。今晚無談話機會,我送了一冊《淮南王書》給蔣先生。”

黎琬是蔣介石的秘書,所謂《淮南王書》乃是胡適出版於1931年12月的一本著作。該書以西漢時的名著《淮南子》爲研究對象,是胡適當時正在寫作的《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的第五章。

胡適爲什麼要送這樣一本書給蔣介石呢?1935年7月26日,胡適致羅隆基函中對此有過解釋:“我的觀察,蔣先生是一個天才,氣度也很廣闊,但微嫌過於細碎,終不能“小事糊塗”。我與蔡孑民先生共事多年,覺得蔡先生有一種長處,可以補蔣先生之不足。蔡先生能充分信用他手下的人,每委人一事,他即付以全權,不再過問;遇有困難時,他卻挺身負其全責;若有成功,他每嘖嘖歸功於主任的人,然而外人每歸功於他老人家。因此,人每樂爲之用,又樂爲盡力。亦近於無爲,而實則盡人之才,此是做領袖的絕大本領。

“前在漢口初次見蔣先生,不得談話的機會,臨行時贈他一冊《淮南王書》,意在請他稍稍留意《淮南》書中的無爲主義的精義,如“重爲善若重爲暴”,如“處尊位者如屍,守官者如祝宰”之類。

“年我第一次寫信給蔣先生,也略陳此意,但他似乎不甚以爲然。他誤解我的意思,以爲我主張“君逸臣勞”之說。大概當時我的信是匆匆寫的,說的不明白。我的意思是希望他明白爲政之大體,明定權限,知人善任,而不“侵官”,不越權。如此而已。《淮南》說的“處尊位者如屍……屍雖能剝狗燒彘,弗爲也。弗能,無虧也。”此似是淺訓,但今之爲政者,多不能行。”

古代祭祀時,有人扮作受祭的祖宗,儼然玄默,寂然無爲,接受大衆的祭禱,稱爲“屍”;有人掌管祭禮時的各種具體事務,稱爲“祝宰”。《淮南子》一書以“屍”與“祝宰”的關係比喻理想中的君臣關係,胡適對此最爲欣賞,曾說“屍的比喻,最可寫出虛君的意義”。

胡適認爲《淮南子》一書的政治思想充滿着“民治主義”精神,它包含着三個要義:一是虛君的法治;一是充分的用衆智衆力;一是變法而不拘守常故。他在《淮南王書》裡對此作了充分的闡述。例如《淮南子》裡有一句話叫作“善否之情日陳於前而無所逆”,胡適認爲這是在說,“要尊重人民的輿論”,“便是言論的自由”。又如《淮南子》一書認爲君臣關係是一種“相報”關係,胡適即解釋爲“人民有反抗君主的權利,有革命的權利”。因此,胡適向蔣介石贈送《淮南王書》,既具有獻計獻策的作用,要求蔣介石能從中悟出治國之道和“做領袖的絕大本領”來,同時,又是爲了對蔣介石進行民主主義教育。

胡適贈給蔣介石的《淮南王書》好像從未成爲這位雄心勃勃日理萬機的政治領袖的枕邊書。有來有往,蔣介石也送了胡適一本自己著的《力行叢書》。

似乎察覺到胡適意猶未盡,蔣介石分別前想了一下對胡適說,12月2日可再見一次,好好再談一下。

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78章 漢口之戰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29章 辭職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章 小人精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47章 外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39章 慶典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344章 北歸第407章 童子試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4章 自保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66章 實情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17章 駐節朝鮮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70章 呼聲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28章 大學令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65章 保路運動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
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78章 漢口之戰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29章 辭職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章 小人精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47章 外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39章 慶典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344章 北歸第407章 童子試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4章 自保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66章 實情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17章 駐節朝鮮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70章 呼聲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28章 大學令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65章 保路運動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