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虛位以待

在1954年2月19日舉行的開幕典禮上,胡適擔任臨時主.席並致開幕詞。又被選爲大會主.席團主.席之一。

“今天的第一屆國大的第二次會議的召開,是繼續維持憲法的法統,依據憲法第25條,第27條,第28條,第29條的規定,舉行第二任總統副總統的選舉……”

作爲大會臨時主.席,胡適可謂是衆望所歸,他致開幕詞這開場的幾句話,便獲得了全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對中國國民黨推定蔣介石、陳誠爲正副總統候選人,胡適表示他“十二萬分的贊成”,“理由是國家處境艱難,除蔣總統以外,沒有人比蔣總統領導政府更爲適當,更能有效完成反攻復國建國的歷史使命”。而陳誠(時任行政院長)“是蔣總統最適當最理想的助手”。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會議開得很順利,也很成功。如願選出蔣介石和陳誠爲第二任“總統”、“副總統”。胡適代表國民大會把“總統當選證書”頒發給蔣介石。

3月22日,胡適對記者發表談話說:“蔣總統的當選連任,表示百分之一百的贊成,今後六年,是國家民族最艱難困苦的階段,只有蔣先生才能克服一切困難,蔣先生肯負此項重大的責任,表示萬分的欽佩和感謝。”

胡適這次回臺北參加“國民大會”,可算爲臺灣當局出了大力。返美以後,蔣介石於7月16日聘請胡適擔任了“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這是個很顯赫的職位,而主任委員是由“副總統”陳誠兼任。

1957年9月,胡適又奉蔣介石政府的委派,出席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胡適發表了題爲《匈牙利叛亂在中國大陸的反響》的演說,攻擊中共政權,要求聯合國大會拒絕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

這一時期,在國共兩黨的爭鬥中,胡適已經是旗幟鮮明的站在了國民黨的一邊。這一時期,也可以說是胡適與蔣介石關係的蜜月期。

此時的胡適,也越來越想離開美國回臺灣,他的想法是:在臺北南港借一塊地,他自己出錢蓋一所小房子。利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豐富圖書,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國思想史》、《中國白話文學史》。

此事傳到蔣介石耳中,他早就想讓胡適回到臺灣,蔣對外表示,非常歡迎胡適回臺灣定居,他願意用他的《蘇俄在中國》一書的版稅所得,給胡適在南港蓋一所房子,用不着胡適自己出錢。

1957年11月4日,蔣介石以“總統”身分發布明令:“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呈請辭職,應予照準。此令。特任胡適爲中央研究院院長。此令。”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簡稱“中研院”,是中華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最高機關,蔡元培爲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中研院院長一職出缺。爲使中研院的工作不致因蔡元培去世而癱瘓,繼任院長人選很快便被提上議事日程。中研院院長雖然是個沒什麼油水可撈的職位,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學界領袖,爲天下儒林衆望所歸。所謂名聲顯赫,在讀書人中還是很有分量的。當時有意於這個位置的大有人在,一場院長位置的爭奪,隨即在大後方拉開了序幕。

中研院此時還未實行院士制度。當年,在蔡元培、楊杏佛、傅斯年等人提議下,在中研院設立了一個評議會。這個評議會除負責聯繫國內外各研究機關、決定院內的一切大事外,還有推舉院長候選人的權力。評議會以院長爲議長,以中研院各研究所所長及主要研究員、部分科教界傑出人士爲評議員。設秘書一人,負責日常事務。這個評議會其實就是後來院士制度的雛形。

按照章程規定,中研院院長實行提名制,即由評議會評議員通過投票方式,選出三位候選人呈報中央政府,由國民政府在三人中指定一人任中研院院長。

蔡元培先生葬禮結束後,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中研院總幹事任鴻雋、前總幹事朱家驊、教育部長王世傑等人經過商議,通知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評議員赴重慶開會,選舉新一屆中研院院長人選。當時,身爲評議員的蔣夢麟、傅斯年、陳寅恪、陶孟和、李濟、竺可楨、李四光等人大部分都在西南大後方,他們接到通知後便先後來到了山城重慶。

因爲蔡元培擔任院長之前是北大的校長,加之北大在學界的地位,似乎這個院長和北大有很深的淵源。於是有人提議現任北大校長、西南聯大常委蔣夢麟繼任院長,但不少評議員對此不置可否。更多的人則屬意於著名學者、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認爲院長一職非胡適莫屬。

史學大家陳寅恪就是挺胡者之一。他公開宣稱,此番來重慶,就是爲了投胡適一票。蔣介石當時則有意於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顧孟餘,他曾授意侍從室第二處主任陳布雷致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一函,內有“盼以顧孟餘爲中研院院長”之語,但後因遭到諸多學人的抵制而作罷。

而當時重慶的政界、學界要人中,最熱衷於此事的莫過於翁文灝、任鴻雋、朱家驊和王世傑四人了。他們暗中較勁,使出渾身解數,都想坐上中國學林掌門人這把交椅。

翁文灝是浙江寧波人,中國地質學代表人物,早年留學歐洲,獲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地質研究所服務,並任教於北大、清華,當時的中國地質工作者多出其門下。翁文灝一直在學術界服務,抗戰前後進入政府工作,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中研院評議會秘書。

任鴻雋出生於四川墊江,早年曾在日本求學,後留學美國,獲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任鴻雋曾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並任首任社長,是中國現代科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時任中研院總幹事、化學所所長。

朱家驊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中研院前總幹事,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是蔣介石的心腹和炙手可熱的政壇明星。

王世傑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從他們的簡歷中可以看出,這幾位中研院院長的角逐者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毫無疑問,這幾人也都是熱門人選。

1940年3月23日,中研院評議會開幕,對院長人選進行無記名投票。會議主.席由王世傑擔任。爲避嫌考慮,他放棄了投票權利。最終投票結果是翁文灝24票,朱家驊24票,胡適20票,李四光6票,王世傑4票,任鴻雋4票。

按照章程規定,得票最多之三人上報國民政府,由政府圈定院長人選。於是評議會將翁文灝、朱家驊和胡適三人呈報國民政府定奪。

胡適在當時學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是蔡元培先生最理想的繼承人,但他所擔任的駐美大使也是個重要職務,承擔着聯繫海外、宣傳中國抗戰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說,胡適的二十票反映的並非是真實情況,因爲一些支持胡適當院長的人,也不願意他此時回國。

正如胡適的好友、中研院評議員陳西瀅在致胡適的信中所說:“我認爲中央研究院院長,最適合的人選當然是你,但是你現在在美國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來也是事實。我與一部分朋友至今仍認爲你是蔡先生唯一的繼承人,但又不願意你在此時離開美國,所以不知道自己希望的是哪一樣。”

前邊提到過,正在駐美國大使任上的胡適,曾因此事引起很大一場誤解,後來蔣介石親自打電報澄清。

胡適既已排除在外,那麼只需在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之間選擇即可。但不知出於何種考慮,蔣介石卻遲遲未能做出選擇,直到9月18日,才最終決定由朱家驊代理中研院院長。

朱家驊本是評議會推選的三名正式院長候選人之一,最後卻戴上了個“代理院長”的帽子,心中自然不快,但又不好發作。至於蔣介石爲何如此,衆說紛紜。有人猜測可能蔣心中最理想的人選就是胡適,之所以讓朱家驊暫代,就是欲虛位以待——十幾年後的1958年,胡適果然從朱家驊手中接任中研院院長。也許,這纔是當年那場院長爭奪戰的收場。

對於蔣介石的這一任命,胡適開始是堅辭不就。但是到了12月份,病中的胡適毅然接受了此任命,胡適的遽然轉身,令人耐人尋味。從胡適先生秘書胡頌平先生主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記錄》和《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補編》可以窺見,與競選中研院院長的張其昀有關。

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1章 東南互保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8章 下重藥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23章 離開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87章 唐繼堯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70章 呼聲第16章 柳暗花明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3章 志得意滿第405章 八股文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87章 吳祿貞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17章 駐節朝鮮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97章 中山先生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58章 離開老巢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235章 立法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9章 一心離開第407章 童子試
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1章 東南互保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8章 下重藥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23章 離開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87章 唐繼堯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70章 呼聲第16章 柳暗花明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3章 志得意滿第405章 八股文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87章 吳祿貞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17章 駐節朝鮮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97章 中山先生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58章 離開老巢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235章 立法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9章 一心離開第407章 童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