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驚天大戰下來,阿拉奇蟲族傷亡的大小蟲子總數達到了三千萬左右,不過真正留下相對完整屍體的估計都不到一半,再加上勉強收拾起來的無數零碎,莫歌估計己方最終收集到的蟲族屍體應該差不多就是一千五百萬的總量。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損耗,也跟異形戰兵的攻擊方式有關,不論是烈焰灼燒還是酸液腐蝕浸泡,都會把很大蟲子直接化爲烏有,當然還有異形大軍一邊戰鬥一邊進食補充體力和養分的消耗也不能忽視。
不過如此龐大的收穫,也已經是來到這個世界以來的單場戰役之最了。
停止了戰鬥之後轉而成爲工兵的無數異形戰兵如同螞蟻搬家似的收集着散落在戰場各處的兩方屍體,甚至就連回歸陣列的暴王也參與其中,將一些巨型蟲子的屍體不斷往莫歌勢力的核心區域搬,而眼看着這一切的莫歌也非常滿意。
一座座的血肉大山被堆疊起來,集合一處的異形母蟲正在拼命進食,而更多的新生幼生體更是努力進食成長,一片兇殘血腥卻又生機勃勃的怪異場景正在到處上演。
莫歌早已習慣了這種情況,眼看着不斷有新生代加入麾下,內心油然欣喜。
不過目前的情況可不太妙,蟲族的主力猶在,七千萬左右的恐怖大軍只是暫且退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又會捲土重來。
雖說阿拉奇蟲族的高級單位在之前一戰中被一掃而空,反觀莫歌這邊其實也沒有好到哪去,目前來看雙方似乎都陷入了高端戰力不足的情況,但是莫歌一直沒有忘記一個事實。
——這裡是蟲族星球。
鬼知道整個星球這麼大的範圍裡,一共能夠隱藏着多少巨型蟲族單位。
當然蟲子的調配需要時間,特別是那些動作遲緩的巨型蟲子移動速度更是不忍直視。
然而莫歌其實也有着類似的問題,原本培養起來的狂暴戰兵已經基本消耗完畢,就剩下七隻暴王這樣的光桿司令,想要再次培養出可堪一用的戰力,起碼也得四天時間。
蟲族會不會在這個空檔期再次發動猛攻?到時候會有多少高階蟲族趕到戰場?
這都是未知數,也是莫歌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不斷製造新式狂暴獸幼體,甚至設計更多的新式狂暴獸模板,以此來應對兩族曠日持久的對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族的相爭一方面比的是戰鬥單位的戰鬥力和配合程度,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生產效率和調配效率的比拼。
在這兩個方面,似乎都是莫歌一方佔據着絕對優勢,蟲子的繁殖速度再如何快,又怎麼快得過異形戰兵從出生到成熟僅僅只需要幾個小時的效率,而屬於巨型單位的狂暴獸也僅僅只需要四天左右的時間就可成型,更是超出蟲子巨型單位自然生長的進度不知道多少多少倍。
然而不能忽略的一點卻是,蟲子的繁衍速度雖然肯定不如異莫歌的衍生體戰兵,但是它們擁有着主場優勢以及無比龐大的數量基數。
對於整個星球的蟲子來說,如今的傷亡或許也只不過是全族放開生育一陣子就能彌補的小問題。
所以對於莫歌來說此時還遠不是可以沾沾自喜的時候,反而應該繼續緊抓生產,力求以最快速度消化掉之前戰鬥的收穫。
被寄予厚望的,是幾款剛剛投入小範圍量產的新式狂暴獸。
既然已經找到了應對電漿蟲的一些初步方法,也知道了電漿蟲的普遍極限所在,那麼這些擁有超越大多數阿拉奇蟲族兵種的巨獸就有了發揮更大作用的可能。
首先是【狂暴甲龍】
基礎模板是《侏羅紀世界》的甲龍,原本就是滿身重甲的史前生物經過狂暴基因的再次加強,頓時成爲一種防禦力比狂暴巨鱷還要恐怖的存在,莫歌設計這個模板原本就是爲了用於優化和代替狂暴巨鱷的定位,雖然比起巨鱷少了水中移動的能力,但是在陸戰方面卻可以成爲一個更加合格的重型坦克。當然獸王意志接收端和死亡既毀的新特性也是必然要加上的。
【狂暴戰龍】
這是在狂暴恐龍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定位和改進的一個版本,採用的是《侏羅紀世界》暴虐龍的基礎模板,經過狂暴基因的全面強化,在加上必備的獸王意志接收端和新式戰兵必備的死亡既毀特性,就成爲了一種機動性不錯、肢體靈活、能變色能變溫、聰明且兇殘的全新狂暴戰兵。這個模板的設計不算太難,無非是暴虐龍本身也是一種人爲設計的全新物種,在基因層面多少有些缺憾,卻也在莫歌的合理調配和狂暴基因強化下被全部優化覆蓋了。
【狂暴火龍】
這是莫歌利用《火龍帝國》世界的火龍模板,融入狂暴基因進行全面強化,附加莫歌原創的集束火焰、以及慣例的獸王意志和死亡既毀,於是一種恐怖的巨型飛行生物就誕生了,這在狂暴戰兵序列之中目前還是獨一份的特殊定位。
別看這傢伙的附加強化素材不算太複雜,然而火龍畢竟是一種本身就比較強大的物種,又是超越正常地球物種的大型飛行生物,要不是莫歌已經確定它們是地球本土出身,還真不一定能夠順利接受狂暴基因的強化和改造。
這就是狂暴基因的侷限性,莫歌早就發現,凡是和正常地球生物基因相差太大的存在,都無法順利進行狂暴基因的改造強化。
否則莫歌早就開始利用剛剛收集到的一系列電漿系蟲子,製造屬於己方的狂暴電漿蠍子之類的單位了。
當然這種想法也不是毫無希望,只不過基礎模板肯定不能以阿拉奇蟲族爲主,而只能採取其他基礎模板附加一小部分阿拉奇蟲族特性的方式。
這是以後的一個發展方向,不過莫歌能夠清晰感覺到這方面的難度,目前來看似乎沒有那麼多時間浪費在這方面的研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