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塞勒涅與聖族

凌雲能夠理解他們的憂慮,的確,如今的異界深淵之中肯定是沒有異界深淵崩毀之前的那些生靈強大了,實力能夠達到成爲聖族標準的更是少之又少,凌雲很懷疑除了守護七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種族。更何況他們還對聖族的品性有着嚴格的要求,這一點恐怕比對實力的要求更加難以達標!

“這就是你們的實力一直得不到加強的原因嗎?既然這樣的話,你們爲什麼不自己培養一些強大的種族,作爲後備力量呢?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你們有意識的扶持一些實力並不是太強,但是品性良好的種族的話,現在你們不就有了大量的後備力量了嗎?”

“唉……我們也想過這一點,但是卻根本做不到……事實上,難以找到合適的聖族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於高級的生命之核已經被大量的消耗,就算找到了合適的聖族,也沒有足夠的生命之核提供給他們……按照慣例,如果守護七族真的成爲聖族的話,塞勒涅大人是應該能夠得到一枚三十一級的生命之核的,但是可惜三十一級的生命之核早已用完了,到時候也只能給她一枚三十級的生命之核。除此之外,當初那位大神通者曾經有過規定,我們聖族是不可以離開聖域的,就算是其他的聖者也只能到各個聖地去,但是卻不能離開聖地,更不能主動和外界接觸……”卜羅坦維斯嘆息道。

“那位大神通者這麼久都沒有回來了,你們又何必還要執着於他當初的一句話呢?當時的他又豈能知道如今是怎樣的情況,時過境遷,情況變了,做事的方法自然也要隨之而變……如果,在守護七族之後,真的再也找不到新的聖族,那麼你們又該如何?”

“這也正是我們所擔憂的……事實上我們對此也有着不同的意見,也有人認爲不適合再受限於那位大神通的規矩,應該積極的在外界尋找一切可能的助力,最好是能夠集整個異界深淵之力,共同拯救這個失落的世界……不過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大多數人也對外面的那些人難以信任,更不相信,他們願意會爲拯救世界而出力……我也同樣是這麼認爲的,讓外面的那些種族參與進來,很可能智慧添亂,而不會有任何的幫助……”

凌雲不得不承認,他說的乃是事實。

“你們有和守護七族或者塞勒涅聯繫過嗎?他們同意接受你們的邀請,成爲聖族了嗎?”

“聯繫過……實際上,在很久以前,塞勒涅剛來到塞勒涅星域不久,她便知道了我們的存在,並且到過聖域,和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都認識,我和她也是不錯的朋友,甚至曾多次幫助過我們,雖然她不是聖者,但是卻得到了我們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我們也向她提起過,希望守護七族能夠成爲聖者,而她也慨然應允了,不過她也說過,她不會替守護七族做主,願不願意成爲聖族,最後還要看守護七族自己的決定,但不管守護七族如何決定,她自己都原因進入聖域成爲一位聖者……”

“我想我明白爲什麼塞勒涅不讓你們對波塞冬星域動手了……”凌雲笑着對尼婭芭芭拉她們道。塞勒涅之所以不讓守護七族對盡在遲遲,卻混亂不堪的波塞冬星域動手,顯然是因爲他知道聖地的存在,聖域的存在,所以不希望她們進入,擾亂了這裡,暴露了聖地和聖域的秘密。

凌雲他們在祖默思城之中住了下來,在這座巨城之中,生活的聖者無數,而且大多數都是聖族之人,而且聖者的等級也都非常的高。

在祖默思城的不遠處,同樣有着一片巨大的生命之源,在整個聖域之中也是排的上號的大型生命之源,每天都有着數以億計的聖者在這裡修煉。凌雲他們在祖默思城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快便也成了這片叫做祖默思的生命之源的常客——說起來,這片生命之源可不是因爲祖默思城才得名的,相反,祖默思城乃是因它而得名。

凌雲他們之所以喜歡上了這片生命之源,不僅僅是因爲這片生命之源之中的濃郁的生命力,更因爲這裡這裡美麗的環境,那些生命之樹已經非常的美麗了,而在這些生命之樹的叢林間更是生長着奇花瑞草,讓這裡的環境顯得更加美麗,在加上各種美麗的聖獸活躍其間,讓生命之源恍如仙境,寧靜但是卻有顯得生機勃勃,徜徉其間,讓人心情舒暢。

舒服幾天之後,事情來了……

這一日,卜羅坦維斯讓人找到他們將他們匆匆的帶回了維柱根源聖殿。

第二更……

剛纔看到了一份《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天才名將排行榜》,大家姑且一看吧,反正我是不太信服的,起碼把項羽排在首位,絕對讓我無法接受,項羽也就匹夫之勇罷了,比起韓信差遠了,不然也不會被韓信搞死了……

1、項羽

東方的漢尼巴(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衆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爲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爲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2、霍去病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與李世民同爲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爲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餘衆,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爲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爲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爲也。”

3、衛青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紅根正者(奴隸)

但考慮到其戰績有不盡完美之處,列於外甥之後

(?~公元前106)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爲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爲侯府騎士。

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爲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爲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

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

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闢其後出擊匈奴單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

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衆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于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

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于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併爲大司馬。

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爲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爲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徵。

以上二位皆有重大國際影響,是禍水西引的大功臣。觀其保證中華數百年的安泰與西歐上千年的混亂的偉大戰績,列於高位。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邊的同行,老班簡直是天使)

以戰養戰的行家裡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後世追隨者強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離主義者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屬今陝西咸陽)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于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闐等國兵大敗姑墨(今新疆阿克蘇一帶)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5.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

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爲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爲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爲軍師。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爲制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

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捨,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竈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爲壘,伏於馬陵(今範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爲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佔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爲只有覆軍殺將方爲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爲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樑天監四年(公元505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今合肥東),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衆5萬來,樑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爲,兵貴齊心不在衆,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衝,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樑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樑天監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樑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爲侯,任右衛將軍。

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讚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讚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讚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爲“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年輕、能幹、人又帥,風流倜儻,萬人迷一個

其戰績與韋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歷史影響份上,七吧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爲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8、徐達

明初第一名將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飛的異世知己,可惜直搗黃龍還是沒成功,敗陣而回,還落了個嶽武穆的下場,悲矣!

徐達(1332~1385)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羣,位在諸將之上。

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爲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

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徵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爲“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再造唐朝者

中國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論實踐者

(697~781),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

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于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

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恆陽(今曲陽),採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恆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萬餘人,收復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爲唐肅宗)。

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衆,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祐。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5000。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京都長安(今西安)。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莊、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

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州。再戰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後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殺傷相半;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一指揮,諸節6仁垢骼9楸菊潁右且嘁聳睾友?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後爲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

寶應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絡安軍,乃封子儀爲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東諸鎮皆奉守法紀。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佔河、隴廣大地區。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爲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今咸陽東北)抵禦。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萬衆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陝西),收集散卒及武關(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復長安。二年,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出鎮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衆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衆攻關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佈陣於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陝西),聞僕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數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藥葛羅,並與之結盟,大破吐蕃軍,穩住了關中局勢。

大曆元年(766),屯軍河中,爲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智光部衆聞子儀發兵,遂斬智光以降。八年,吐蕃10萬餘衆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敗之過,只議再戰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於百城(今甘肅靈臺西南)、潘原(平涼東)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衆,吐蕃敗逃。此後數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爲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

九年,年事已高,又爲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党項、吐谷渾爲主要威脅,應從內地各道調精兵屯朔方各重鎮,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爲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餘官皆免。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10、李牧——戰國四大將之首

又一位只敗在自己人手裡的名將(末代皇帝總和自己過不去,崇幀也是),其對後世戍邊制度有重大影響。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爲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爲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爲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爲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爲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爲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爲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衆佈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衆給敵人。匈奴單于貪得民衆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衤詹)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爲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爲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爲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爲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爲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鑑》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着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PS:其實看完之後感覺挺悲哀的,這十大名將漢唐的佔了一多半,此外還有先,唐朝之後的就只有徐達了……泱泱華夏五千年,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漢唐了啊!

第四百九十四章 書中的影像第九百七十二章 比鬥第八百零九章 武院第八百七十七章 死因調查第五十九章 百兵之王(求收藏)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戰後第四百二十三章 魔藤女第二百八十五章 幻影分身第二百二十八章 愛麗絲的決定第四百九十三章 創世神遺留下來的書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新兵選拔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畢業季第九百二十章 混亂平息第六百六十六章 承天台第二百六十五章 格勒費城第七十四章 廣收門徒(第三章)第五百九十章 坎帕斯的勢力第八百一十五章 異界深淵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塞勒涅出手第五百四十四章 異形王后的強悍第一千二十一章 遠古遺蹟第五百一章 吞噬空間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一大神族第六百六十八章 重逢第八百九十三章 陰謀與反擊第九百二十一章 壓倒性的力量第六百一十九章 旅途之中第三百一十四章 情爲何物第八百三十四章 重回魔族大陸第八百九十八章 最終裁決第五百五十九章 規則第四百七十二章 治癒第八百零一章 變遷第四百九十章 血雨腥風第十九章 傳送師第三百零八章 黑暗本源之精第三百二十五章 父子相見第七百四十二章 別把它當成翻天印第六百三十一章 光明雪狸第三百八十八章 搶劫第七百五十一章 遠古傳說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創造第五百七十五章 閉關第六十八章 靈魂之力(第三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從良的追風盜賊團(第二章)第九百五十五章 賠償第三百七十六章 死亡實驗室第九百二十七章 畢卡第利部落第一百七十六章 重臨卡諾薩第七百九十三章 摧毀(二)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好人好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地動容第三百三十六章 世事變遷堅強的人族——希爾頓 第一章 人族的危機第八百九十九章 神族之亂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安菲特里忒族領地第九百九十八章 空間裂縫的用途第一千七十九章 千年,又是千年第一千二百一章 烙印種子(二)第七百九十六章 凌菲到來第一千章 貝魯賽爾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難覓知音第五百七十八章 平淡的生活第三百五十七章 教廷的妥協第三百三十三章 神女詹妮第一章 被遺棄的怪胎第八百七十九章 烈焰海第八百五十六章 是敵是友第二百零六章 勝利之歌第三百八十一章 教廷的船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焰山,冰雪封印第四百九十四章 書中的影像第五百五十二章 異形的俘虜第三百一十四章 情爲何物第八百八十九章 拂袖而去第一千九十三章 聯席會議第六百九十章 種族傳承第四百九十七章 破軍槍與《戰陣研究》的共鳴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對比第一百章 重重殺機(第二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搶劫第十一章 提風王的異變(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六章 內部危機第五百八十四章 美食的誘惑第三百七十五章 活體實驗第三百四十一章 西麓山脈神獸現第三百八十七章 海蒂的往事第七百四十一章 各族的反應第五百四十一章 異形王后第八百三十五章 亡者的世界第一百零五章 死境(第一章)第一百一十九章 勇冠三軍(第三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領域第九百四十二章 飛行第四百二十五章 找茬的到了第一千二十九章 戰因第九百零三章 間諜戰第二百九十章 黑暗獸第九百三十九章 欺騙與被騙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自己人的待遇
第四百九十四章 書中的影像第九百七十二章 比鬥第八百零九章 武院第八百七十七章 死因調查第五十九章 百兵之王(求收藏)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戰後第四百二十三章 魔藤女第二百八十五章 幻影分身第二百二十八章 愛麗絲的決定第四百九十三章 創世神遺留下來的書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新兵選拔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畢業季第九百二十章 混亂平息第六百六十六章 承天台第二百六十五章 格勒費城第七十四章 廣收門徒(第三章)第五百九十章 坎帕斯的勢力第八百一十五章 異界深淵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塞勒涅出手第五百四十四章 異形王后的強悍第一千二十一章 遠古遺蹟第五百一章 吞噬空間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一大神族第六百六十八章 重逢第八百九十三章 陰謀與反擊第九百二十一章 壓倒性的力量第六百一十九章 旅途之中第三百一十四章 情爲何物第八百三十四章 重回魔族大陸第八百九十八章 最終裁決第五百五十九章 規則第四百七十二章 治癒第八百零一章 變遷第四百九十章 血雨腥風第十九章 傳送師第三百零八章 黑暗本源之精第三百二十五章 父子相見第七百四十二章 別把它當成翻天印第六百三十一章 光明雪狸第三百八十八章 搶劫第七百五十一章 遠古傳說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創造第五百七十五章 閉關第六十八章 靈魂之力(第三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從良的追風盜賊團(第二章)第九百五十五章 賠償第三百七十六章 死亡實驗室第九百二十七章 畢卡第利部落第一百七十六章 重臨卡諾薩第七百九十三章 摧毀(二)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好人好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地動容第三百三十六章 世事變遷堅強的人族——希爾頓 第一章 人族的危機第八百九十九章 神族之亂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安菲特里忒族領地第九百九十八章 空間裂縫的用途第一千七十九章 千年,又是千年第一千二百一章 烙印種子(二)第七百九十六章 凌菲到來第一千章 貝魯賽爾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難覓知音第五百七十八章 平淡的生活第三百五十七章 教廷的妥協第三百三十三章 神女詹妮第一章 被遺棄的怪胎第八百七十九章 烈焰海第八百五十六章 是敵是友第二百零六章 勝利之歌第三百八十一章 教廷的船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焰山,冰雪封印第四百九十四章 書中的影像第五百五十二章 異形的俘虜第三百一十四章 情爲何物第八百八十九章 拂袖而去第一千九十三章 聯席會議第六百九十章 種族傳承第四百九十七章 破軍槍與《戰陣研究》的共鳴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對比第一百章 重重殺機(第二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搶劫第十一章 提風王的異變(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六章 內部危機第五百八十四章 美食的誘惑第三百七十五章 活體實驗第三百四十一章 西麓山脈神獸現第三百八十七章 海蒂的往事第七百四十一章 各族的反應第五百四十一章 異形王后第八百三十五章 亡者的世界第一百零五章 死境(第一章)第一百一十九章 勇冠三軍(第三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領域第九百四十二章 飛行第四百二十五章 找茬的到了第一千二十九章 戰因第九百零三章 間諜戰第二百九十章 黑暗獸第九百三十九章 欺騙與被騙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自己人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