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剩下一萬分,張重想了想,還是決定把這一萬分也用掉。
“抽獎吧。”張重對系統下達命令。
【正在抽獎中。】
【抽獎結束,恭喜獲得作品《放學後》。】
放學後?
張重心情有些複雜,這是他抽到的第三本東野圭吾的小說,前兩本分別是《解憂雜貨店》和《嫌疑人x的獻身》,而《嫌疑人x的獻身》他當時因爲風格的原因沒有放出去,現在還捏在手裡。
《放學後》絕對算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也是他寫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當時這本書還拿下了第三十一屆江戶川亂步獎,那一年,東野圭吾才二十七歲。
但是這個巔峰之後的十年,他的寫作生涯就開始走下坡路。
這一點,倒是跟趙熱有點像,一書成名,然後沉寂十年,不過現在的趙熱依舊在沉寂之中,至於能不能像東野圭吾一樣涅磐重生,還是要看他自己。
張重很喜歡這本書,不過他現在更加想要《我,機器人》前面的內容。
最主要的是,剛纔連續三次抽到了《我,機器人》中的短篇,讓張重錯以爲繼續抽即便是抽不到前面的內容也依舊能夠抽到《我,機器人》中其他的短篇,但是事實說明,並不是這樣,還是會抽到其他書籍。
張重坐在沙發上摸了摸腦袋,想了一會兒,他下了決定。
這本《放學後》他過段時間會發出去,而《我,機器人》他也不會放棄,現在不就是少了個開篇嘛,自己動手就是了。
反正原著他都看過,也都記得七七八八,只要用些心思,總能把開頭寫出來。
而且他還做了個決定,把《我,機器人》這本書徹底漢化,讓它成爲華夏的書。
說幹就幹,他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就開始按照順序把剛剛抽到的三篇短篇寫了出來。
寫出來之後,他沒有急着把這三篇漢化,而是抓着腦袋開始回想原著的內容。
原著裡面有一篇前言,大概也就是這本書的楔子,交代了寫故事的人和敘述的人。
作品是第一人稱,“我”去採訪了一個叫做蘇珊的機器人心理學家。
原本在小說集沒有出來之前,蘇珊是在阿西莫夫的第三篇機器人小說《騙子》中登場的,不過後來爲了故事的連貫和前因後果合乎邏輯,她被放置到了開頭,作爲故事的敘述者。
張重把蘇珊這個人的履歷在腦海中大概捋了一遍,因爲她在阿西莫夫的小說中經常出現,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做這件事情並不算有難度。
蘇珊生於1982年,十六歲時寫下了第一篇以“機器人學得使用層面”爲主題的論文。
2002年她在一場由心裡數學研討會中,看到了艾弗瑞德所展示的一臺首度配備了語音功能的初期機器人,從此燃起了對機器人的興趣。
2003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並開始在研究所攻讀模控學,學習建構正電子腦和預測正電子腦對所給的刺激的反應。
……
其實張重要寫《我,機器人》除了要完善其中缺失的部分以及漢化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且困難的任務。
這本書畢竟是出版於1950年的地球,當時的很多設想放在現在已經不恰當了。
雖然《我,機器人》的暢想很超前,但是跟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符合,而且現如今對於機器人的研究和認知也更加深入。
很多設想放在幾十年前,別人可能說是超前,但是放在現在卻會讓人覺得很傻。
張重之所以非常看重這本書,是對於其中關於人和機器人的道德討論。
機器人誕生這麼長時間,不論是科學界,還是文學界當然一直都有探討。關於機器人的說法也有很多。
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人寫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這種東西。
不是沒有人發明法則,只不過還沒有這樣簡單明瞭,而且實用的法則。這就導致了在有涉及到機器人的小說中,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理解,也就衍生出不同的法則。
張重前兩天注意到一本科幻小說,上面對機器人的設定是這樣的:嚴格遵守主人的命令。
這個設定就比較粗暴了,機器人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爲人私有的工具,甚至是武器。
而這樣的設定也容易引起恐慌,畢竟在路上看到一個機器人,誰也不知道這個機器人的主人到底是什麼人,說不定是個恐怖分子,隨時會從懷裡掏出炸彈。
還有些小說裡面對於機器人的設定就像是寵物一樣,機器人必須在主人身邊才能行動,不可有任何擅自行動。
這些設定還分爲保守派和激進派,保守派會主動限制機器人的智力發展,不允許機器人進行任何自主思考,但是這樣一來機器人的發展就會面臨瓶頸。
而激進派則是覺得可以不做任何限制,只要把人類的規則和法律輸入到機器人的程序當中,他們變得比人類還要奉公守法。
其實這些規則都有可取的地方,也不一定就比三大法則要差,只不過三大法則最宏觀,也最簡潔,最重要的是最裝逼。
沒有人會傻到以爲三大法則就能解決機器人的問題,讀者們心裡都清楚,三大法則只不過是科幻小說的法則,而不是科學的法則。
科幻和科學,必須要分開。
張重慢慢地把蘇珊的個人履歷敲在電腦上面。
然後又重新開了一個界面,他需要把《我,機器人》中的機器人發展歷程全部拋去,重新構建一個機器人發展歷程。
當然,這件事情並不簡單,他還需要去查一查這個世界關於機器人的發展,比如是哪一年有了第一個配備語音功能的機器人,哪一年有了智能機器人。
然後他還需要了解一些機器人的相關知識,以備完善書中的故事背景。
他現在做的事情,等於在用一個不符合現實世界的故事大綱,重新寫一本書。故事的核心沒有變,但是故事的外殼卻已經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