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迴,由兩,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鬥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爲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
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爲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爲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爲陣型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爲一兩,五兩爲一旅,五旅爲一師,五師爲一軍,皆爲春秋以前兵制).之間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爲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巨別)。
這種情況持繼了百多年之後,在抗金的戰場上出現了一位名將,嶽武穆,他再一次將陣的威力發揮了出來,以步兵擊敗了號稱無敵的女真人的鐵騎,(岳家軍中也有少量騎兵參戰,但數量之少,和女真騎兵一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使當世乃至後世兵家不得不重新對陣的作用再作一番認識。
其實呢,倒不是岳飛的陣法有多先進,憑岳家軍軍紀之嚴明,作戰之勇敢,便是不列陣,每個人都單打獨鬥,也不會吃多大虧,當然了,這樣的話要想取得如此大的戰果也是不現實的。
很多人認爲岳飛所列的乃是“滿天星”陣法(也有人認爲是“七星陣”不過大同小異),我看過“滿天星”陣法的佈陣圖,很複雜,非常複雜,必須要有人從中指揮(置於高杆之上,總觀全局),而在與女真騎兵的戰鬥中,這種讓你安心指揮,從容調度的陣法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女真人的鐵騎會直衝中軍,擋,便是以血肉這軀扛對手的金戈鐵馬,不擋,便是棄中軍。
不管是小說,還是演義,還是正史都有岳飛親自出戰的記載,想想,連主帥都親戰了,哪來的中軍護衛這個指揮樞鈕?所以我更傾向於岳家軍擺的是一陣復古的陣法“疏陣”,以數人爲一小的戰鬥團體,長槍,長刀,刀牌,鉤槍,朴刀等形成一個組合,一個個小的組合之間各自爲戰,既不用硬扛女真人的鐵騎的衝擊(很可怕的,還有重騎兵唷),又可以在敵騎衝擊過後從側面或背後襲擊,這對士兵的膽氣要求是很高的,想像一下,幾個人,在對手無數的騎兵從身側衝擊過後?戰場上一片煙塵,也不知已方還有幾個人活着,恐怖。當然了,處於這種混戰的場面也是步兵最有利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憑岳家軍的配合,勝局基本已定。
但血肉這軀終究沒能抵擋住北胡們的鐵騎,宋亡之後,中原歷經了百多年的異族統治,直至紅巾軍大起義及朱無璋的出現,提起明王朝,就不提不說到徐達,這是個用兵不亞於孫,吳的名將,當時天下割據,勢力比朱明大的大有人在,徐達硬是靠着嚴明的軍紀,有效的戰陣將他們一一擊敗,一統中原(雖然名義上是朱無璋乾的,但沒有徐達,朱無璋只能看着中原的花花世界乾着急,道理很簡單,他打不過蒙古人的鐵騎兵,憑那些烏合之衆)由於小說中將徐達所用的陣描述得太玄乎,以致於後人普遍認爲徐達可有可無,對於朱元璋。
事實上,徐達可能是自岳飛以後,戚繼光之前唯一能有效地使用戰陣的人(至少從見載於史籍的東西來看是這樣),雖然陣在很多人眼裡是虛構的東西。(是不是虛構的,前文已經討論過,不再贅述)他與岳飛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飛要雄厚很多(明軍最強時達到過一百多萬,雖然不一定都歸他管),兵源也要好(雖以南人爲主,但後期北方兵也不少),還有不少的騎兵(剽悍程度不亞於蒙古騎兵)和火槍兵。所以他比岳飛的難度,壓力要小一些,但組織能力要比岳飛強。
(岳家軍最強時也不超過十萬)也不拘泥於局部得失,大局觀要比岳飛要強,怎麼說呢?他的陣型更類似於擴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陣,以單一兵種爲一個集羣,然後一個集羣一個集羣地對敵軍實施打擊,(弩兵(火槍),騎兵,長槍,刀牌,校刀)直致敵軍崩潰逃跑爲止。(當然這時明軍的個人戰鬥力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步兵中最強的,沒有這個條件,孫武在這也沒用)
明很快的走向沒落,土木堡一戰更是損失精兵四十幾萬,以後國家武備鬆弛,士氣不振,以致於數十人的倭寇入侵時竟視數十萬明軍不顧,長驅數千裡,殺傷數千人,雖被殲滅,也從中可見明中後期兵士之差(也有很多地方,將校沒有那麼多兵,卻多報名額,以吃空晌的原因,但差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局面直到戚繼光的出現纔有所好轉(只是局部,因爲他不是全國統帥)。
“鴛鴦陣”,是很多人,包括我所津津樂道的戰陣,雖然說他對付小股倭寇(千人規模,並且皆爲步兵)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他以後在薊鎮遊擊將軍對北元並沒有取得很大戰果,可以認定,這個陣作用一般,特別是對付明帝國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時作用有限。(這其中也有他在任時間不長有很大關係)。
以後隨着漢人僅有的一點血性都喪失的時候,再先進的陣,漢人也沒有膽氣來試着驗證一下了,於是,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等等如此之類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