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世紀以前,歐洲地區處於比較原始的部落狀態。
從十二世紀開始逐漸開化,原因在於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及蒙古打通了東西交流的貿易大通道。
這幾者都有利於西歐地區相對便捷的接受中華圈的文化、科技、思想、產品的進入。
在這兩方面的因素中,又以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直接對西歐地區的打劫最爲直接,因爲感受到最直接的痛。
阿拉伯人扮演了中華圈與阿拉伯地區和歐洲、非洲地區交流的一箇中轉站,而西班牙和意大利半島地區爲阿拉伯和西歐地區的一箇中轉站。
這也使得阿拉伯人成爲一個時期貿易的中間商,形成了比較有特色的文化體系。
十二世紀以前,西歐地區就是一些大酋長酋長部落,處於所謂的貴族奴隸社會,即大酋長、酋長、主教爲貴族,騎士、教士爲平民,其他人就是奴隸。
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後,西歐地區才逐步開啓了君主平民社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過渡到資本平民社會。
那麼在十二世紀到十八世紀這一個階段,就是貴族逐漸向資本轉變,奴隸向平民轉變的一個過程。
大酋長、酋長、附庸、騎士、大主教、主教、教士都是地主,而奴隸爲佃奴。
佃奴爲其主人耕種土地,終身附屬於土地之上。
這就有了西歐歷史上獨特的某一個公或者伯娶了或嫁了另一個公或者伯,那麼公或者伯的土地就是他的土地,因爲佃奴也是公或者伯的財產。
處於等級制最高者就是這些羅馬教主及各部落大酋長酋長大主教主教貴族,而統治階層中最低者就是騎士、牧師。
例如,彼得伯勒地區的牧師或神父,有分封土地,就有十八個人爲其工作。
且佃奴需要婚娶必須經過貴族地主同意,所謂的初夜權也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愚昧無知。
佃奴結婚後,貴族地主家的日常一切用度均需要由佃奴的妻子或女兒來完成,例如紡織、烘麪包、釀酒等日用必須品。
從今天看到的歐洲城堡,都是亂世的居所,非和平時代的建築。
貴族如此,佃奴更差。
居室僅有房一間,有一個小窗,無煙囪,空氣污濁不堪,當人口增加時不發生瘟疫纔怪。
而所謂的貴族特權直到19世紀中葉才廢止,所謂的貴族精神,那就是個笑話。
以哪一場戰爭貴族死的人最多作爲佐證是不夠的,只是那個野蠻的年代這些人認爲只有貴族纔可以指揮。
關鍵是這種依靠出身地位來治理部落,結果就是被匈奴人、阿拉伯人、奧斯曼土耳其一邊倒的吊打。
作爲定居點的教堂,成爲了佃奴公共活動的地方。
有什麼糾紛等事情都在教堂解決,當然牧師或神父就是最後裁斷的人。
1789年,法國大革命廢除佃奴制度(奴隸制度),英國稍微晚一些,德國更晚(十九世紀初葉)。
這也就可以理解後續這些西歐國家在世界其它地區的行爲,蓋因爲這些部落思維以打劫爲常事。
搶劫奴隸、金銀、文物等爲必須,因爲他們製造不出來。
所以各部落酋長大酋長經常資助海盜,到處打劫,打劫回來分一部分利益。
無論是麥哲倫,還是哥倫布都是海盜出身,受到部落酋長資助到處打劫。
中古時代無城市,只有定居點,且規模比較小,是主教教區或酋長諸侯諸地的以貨易貨的交易市場。
中古時代西歐地區也不出產什麼有價值的產品,所有產品都依賴意大利半島向阿拉伯地區之間貿易。
而阿拉伯地區承接了中華與歐洲的中間商的作用,不過這種中轉只是幾大洲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地區。
中古時代西歐地區商業幾乎不存在,蓋因爲酋長或主教都有奴隸爲其生產一切生活用品,也就是奴隸經濟。
且當時歐洲金銀礦極少,錢幣極少,以貨易貨爲交易的主要方式。
從事商品買賣或高利貸的人多數是猶太人,猶太人是西歐地區的賤民,不受待見。
歐洲基督教認爲猶太人殺死耶穌,所以對待猶太人的態度就是虐待。
直到十三世紀的時候,虐殺猶太人開始變成常事。
凡是猶太人均需佩戴一種有別於常人的服飾或徽章,羞辱猶太人的事情屢見不鮮。
這種幾個世紀的虐待虐殺,且猶太人以商立族,也形成了猶太人的一種民族性格,陰險狡詐、善於僞裝、不擇手段。
中古時代歐洲不可能存在商業的有一個原因,是貨物想要通過各個氏族部落的城堡勢力範圍內,會被打劫或交過路費。
直到法國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前,這些地區的部落之間打劫是常事。
彼此互相敵視,並不認爲打劫是一件可恥的事,反而認爲打劫是生存的一種必要手段。
就是在建立國家後,這些地區在世界各地的行爲也是一種部落思想的打劫搶劫行爲。
一些部落氏族爲了獲得交易利潤,不得不組成同盟,組織武裝護送商品,這樣的同盟以漢薩同盟爲最著名。
經過阿拉伯地區將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歐洲地區商人逐漸成爲開化最早的一批人。
所以部落氏族開部落大會的時候,商人成爲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