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

1848年,法蘭克福公會中維新黨人曾試圖統一日耳曼的計劃,然而最終沒有成功。

日耳曼部落內經過拿破崙的兼併重組,部落內剩下38個部落,彼此的疆界猶如敵國。

例如,富爾達到阿爾騰堡之間只有120英里,然而卻需經過九個部落,34條界限;

自漢堡到奧地利或自柏林到瑞士,必須經過十個部落,意味着關稅制度有十種,納稅十類。

1834年,日耳曼部落內的17個部落組織“關稅同盟”,各部稅線一律廢除,商人得以自由往返。

普魯士爲關稅同盟的中堅力量,而奧地利則沒有加入。

1858年,普魯士威廉一世國王即位,立主加強軍備,爲他日與奧地利的鬥爭做準備。

自從拿破崙屢屢擊敗普魯士,致普魯士徹底改革以謀求強大。

普魯士實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凡是男性都要履行7年從軍義務,訓練三年、預備役四年,這樣一旦發生戰爭就可以有40萬人的軍隊參加戰爭。

1862年,普魯士執政俾斯曼深信君權神授,認爲爲達目的非用武力不可。

爲了統一日耳曼部落內各部落,俾斯曼堅持建立強有力的陸軍;普魯士需要增加領土;日耳曼南部各部落不喜歡普魯士,則需要誘惑其北附;必須將奧地利驅逐出日耳曼部落。

俾斯曼向國會說明,現在的局勢並不是靠演講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血與鐵才能夠解決。

俾斯曼的鐵血政策成功後,成爲日後德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信條之一。

爲了把奧地利驅逐出日耳曼部落,利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兩地作爲突破口。

因爲這兩個地方都是日耳曼人,但是卻屬於丹麥。

1847年,丹麥宣佈將這兩個地方合併到丹麥王國,日耳曼人非常憤怒。

1863年,丹麥合併了石勒蘇益格。俾斯曼先邀奧地利一同協商解決辦法,丹麥國王沒有讓步。

1864年2月,普魯士與奧地利向丹麥宣戰。

沒過了幾個月,丹麥就敗下陣來,被迫割讓兩地以求和,至於這兩地歸誰那就是戰勝國的事情了。

普魯士則先佔領,並且還修建了軍港,奧地利感覺被耍了。

1866年4月,俾斯曼與意大利簽約,如果三個月內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意大利方面應該出兵收回意大利半島的威尼西亞以牽制奧地利。

1866年6月,預感形勢不對的奧地利召集同盟軍隊,欲與普魯士開戰。

6月14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均向對方宣戰。

俾斯曼要求北部日耳曼諸部落與普魯士立場一致,但是各部落沒有同意,普魯士軍隊便碾壓過去了。

普魯士經營軍隊幾十年,訓練有素,應對北部各部落勢如破竹。

1866年7月3日,普魯士軍隊在薩多瓦打敗奧地利軍隊,並在三週後擊潰奧地利軍隊。

北部日耳曼各部落,除了撒克遜部落外都納入到普魯士的領土內,例如,漢諾威、厄斯加塞爾、拿騷、法蘭克福、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普魯士領土擴大,於是召集各部落商討制憲的方法。

普魯士爲最強實力,所以要展現它的意志。

例如,普魯士控制的領土之下,不論是任何一個部落的民衆都有參政的機會;

普魯士的主導地位不能夠變更;

各部落酋長的面子不能夠不給,所以普魯士國王爲聯邦總統,並設立聯邦議會。

在聯邦會議中,各部落酋長及三個城市漢堡、不萊梅、呂貝克都有一票表決權。

聯邦會議表決權有43票,而普魯士則獲得17票。

聯邦憲法編訂的非常周密,所以日後日耳曼南部各部落加入進來也沒有變更,例如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南厄斯。

1866年,普魯士短期內擊敗了奧地利,對法國拿破崙大汗來說非常懊惱。

拿破崙三世本來希望普魯士和奧地利能夠拉長戰爭,以達到兩敗俱傷的目的,那麼法國就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新黨要去改革,而經營殖民地墨西哥又失敗了,威信掃地。

當時荷蘭國王本來打算出售盧森堡給法國,但是普魯士的反對沒有使這一樁交易達成。

當時報紙上都瀰漫着法國和普魯士要開戰的言論,法國即有教訓普魯士之意,而普魯士則存報世仇之心。

當年拿破崙確實也把普魯士打的沒脾氣了,打出一個康德。

主張我們不看重物質生活,我們注重精神世界,日耳曼人的精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

是因爲被打殘了,需要自我安慰自嗨一下。

日後德國在所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打殘後,又使出了這一招,不過對象是打擊猶太人且洗腦德國人爲世界最優秀的民族。

而猶太人也學會了這一招,宣傳猶太人爲世界最聰明的民族一列。

蓋因爲以商立族的民族多奸詐陰險,不受待見,所以自我心理暗示及以利益迫使其他族羣認同。

當時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問題,成爲普魯士和法國爭執的焦點。

1868年,西班牙女酋長伊莎貝拉被驅逐後,召開部落大會討論誰來繼承大酋長之位。

最後決定由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同族利奧波得繼承,法國不高興,這無異於西班牙與普魯士合併。

西班牙人也不願意普魯士的利奧波得或意大利的亞麻丟失爲大酋長,西班牙人希望女酋長的兒子阿方索繼承大酋長。

1870年6月,普魯士王同意利奧波得繼承西班牙大酋長,但因法國抗議沒有成行。

法國且要求普魯士王需擔保此事,不再重提此事,但是普魯士王沒有答應。

俾斯曼故意將法國大使的言語斷章取義,刊登在報紙上,營造有法國侮辱普魯士王行爲,爲同法國開戰營造氣氛。

法國認爲攻打一個普魯士就和玩似的,不料法國軍隊屢戰屢敗。

1870年9月1日,普魯士俘獲了法國大汗拿破崙三世。

普魯士長驅直入巴黎,法國人廢黜了拿破崙三世,組織新政、府。

1871年1月28日,法國在巴黎投降,與普魯士簽訂停戰協約。

兩國簽訂合約時,普魯士態度非常傲慢,也成爲日後法國復仇的原因。

普魯士強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及東北洛林的領土,使法國的領土與普魯士聯邦的領土隔絕開來。

同時要求法國賠償鉅款,待賠款還清後,普魯士軍隊才退出法國境內。

自此兩方的仇恨更加深了,法國人感到羞恥,盡力賠償以使普魯士軍隊儘快退出法國境內。

法國抱有報復之心,而德國有懷疑之態。1914年,歐洲大戰的根源就在這裡。

普魯士及北部聯邦一戰成名,日耳曼南部各部落都相繼加入了北部聯邦。

各部落協商將聯邦改名爲德國,而所謂的總統爲大汗。

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中,宣佈大汗的尊號。

這也可以說是德國成立的開始,但是在法國凡爾賽宮中即位,太過於侮辱人了。

所以當看到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你可以想一想德國可以在法國的皇宮中宣佈成爲一個國家的事情,真不知道當時法國人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只因爲當時的歐洲還處於剛開化的狀態,還沒有能夠擺脫部落思維的影響,所以行事比較極端且不擇手段。

奧地利被普魯士趕出了日耳曼部落後自立,於是盡力維持匈牙利及部落內各種族的關係,且還要解決新黨要求立憲的問題。

1861年,奧地利曾統一部落內各部落的舉動,在維也納建立國會,但是因爲匈牙利、波蘭、克羅地亞等部落退出而中止。

1866年,奧地利被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大汗國和匈牙利王國的關係依靠協定來決定。

奧地利大汗爲兩個部落的大汗,奧地利包括十七個部落,上奧地利、下奧地利、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卡林西亞、等;

匈牙利王國,除匈牙利外,包括克羅地亞和斯拉沃尼亞等。

兩個部落各有憲法,各有國會,一個在維也納、一個在佩斯,各有部落執政。

但是關於外交、宣戰、媾和三事兩部落需協商一致;

兩部落海陸軍共有,幣制、度量衡及關稅一致。

就這樣,兩個部落維持了十多年。

凡是共同的事情,由奧地利大汗派出三個大臣,外交、海陸軍、財政大臣對兩部落聯席會議負責。

而聯席會議的構成,以奧地利和匈牙利各出60名代表組織。

聯席會議開會的地方,一年在佩斯、一年在維也納。

然而奧地利部落內種族問題嚴重,不同種族利益難以調和,也是以後分裂的根本原因。

自普魯士打敗奧地利後,奧地利改革事業進步不小,1867年憲法的制定、確定政教關係、1906年選舉權擴充。

奧地利限制俄教士的權力,且提出信教自由的權利。

奧地利和匈牙利部落內都有不同的種族,所以在1914年歐洲大戰過後,都瓦解了。

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前言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
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前言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