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羅馬帝國在筆者看來也就是意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小部落,公元375年,蠻族日耳曼人經常打劫羅馬,所以羅馬修建長城以抵禦日耳曼人。
看到沒,羅馬也修建長城,不知長城遺址何在,謊言是可以編的,但是沒有考古發掘那也只是謊言。
然而羅馬並沒有因爲長城的修建而安全,匈奴人從蒙古高原一直遷徙,百年的時間已經橫掃到多瑙河流域。
那個年代是沒有確定的主權的概念,只是你這個族羣世代在這裡繁衍,如果能夠守得住且到了現代民族主義和國家的建立,那麼那片領土就是你的。
日耳曼種一支哥特人不敵匈奴人,往西南跑,然後一部分哥特人跑到了羅馬。
公元378年,哥特人與羅馬人大戰於亞德里亞堡,羅馬酋長或者是頭領戰死。
公元410年,日耳曼種哥特人酋長攻陷羅馬城。
不久日耳曼哥特人酋長去世,西哥特人散入高盧、西班牙,打劫嘛。
公元419年,羅馬酋長或部落頭領與西哥特人講和,應許西哥特人擁有西班牙之地。
西哥特人把西班牙的汪達爾人趕到了非洲,汪達爾人在非洲勢力蔓延到地中海西部。
這裡有幾個問題?
歷史上都稱羅馬帝國爲皇帝,那麼你這個帝國的制度框架是一個什麼樣的?
皇帝親征戰場,陣亡,新皇帝如何選出?
是血緣繼承,還是部落推舉?
匈奴人的入侵使得歐洲大亂,原本平衡的氏族或部落勢力範圍被打破。
日耳曼種哥特人入意大利半島,後進入西班牙;西班牙汪達爾人入非洲;日耳曼種盎格魯族和撒克遜族跑到了大不列顛島,並佔領了該島。
匈奴人四處打劫,歐洲人人心惶恐。
歐洲地區的氏族部落本就被打亂了原來的平衡,此時一位匈奴首領又來打劫了,這名首領叫阿提拉。
在以前的幾波歐洲氏族部落的被迫遷徙中,羅馬被攻破,基督教以這是信仰多神帶來的災難,隨後人們信仰了基督教。
當阿提拉出現時,基督教稱這是上帝之鞭,懲罰你們這些不虔誠者。
在公元451年,據說羅馬人和日耳曼種人在一個叫沙隆的地方阻擋了匈奴人的進攻,然後匈奴人轉而要進入意大利半島地區,進攻羅馬城。
基督教教主利奧一世知道後,趕緊去見阿提拉,勸說不要這樣做。
具體結果是什麼樣?
匈奴人入侵了意大利半島北部地區,意大利北部的氏族或部落逃到了亞得里亞海上的小島上。
今天的威尼斯,就是當年奠定的基礎。
後匈奴首領阿提拉去世,這種攻勢停了下來,匈奴在歐洲打下了一片平原,此後的時間這種打劫肯定是少不了的。
現在的匈牙利人已經沒有黃種人的面貌了,這也是基於多種族融合的結果。
故事還得繼續,公元476年,日耳曼軍官廢黜了羅馬部落首領,希望東羅馬皇帝來統治西羅馬,並把西羅馬的旗幟送到了東羅馬。
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有這等覺悟,既然有廢黜的實力,那就有自立的實力,還大公無私。
按照故事講述,公元395年,羅馬部落首領把兩個兒子分封到勢力的東西兩部。
如果歷史是真實的,那麼這就是血緣分封,類似於夏商周時期。
按正統歷史講,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
那位軍官最後被另一位東哥特人酋長打敗,這位酋長率領東哥特人打劫了東羅馬的勢力範圍,東羅馬部落首領以西部之一部分領土分給這位酋長。
公元526年,這位東哥特酋長去世,這個時期東西基督教的爭端已經互爲彼此爲異端。
這種詳細的宗教差別不多闡述,只能說東部的世俗權力要大於教會權力,而西部的教會權力逐漸大於世俗權力,這是同西部歐洲沒有強有力的世俗部落組織有關。
在東哥特酋長在意大利半島上折騰的時候,日耳曼種法蘭克人佔領了今日法國的領土,其實力可以稱的上蠻族之冠;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部落;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部落;勃良第人在羅納河流域建立起勢力。
這就是說,在匈奴人的幾波入侵之下,打亂了原來平靜的歐洲各氏族部落平衡,氏族部落重新組合。
這也使得歐洲地區沒有淪落到非洲或者美洲的境地,在幾波的打劫過後,歐洲地區的氏族部落重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勢力。
在9世紀以前歐洲沒有文學這麼一種說法,大都不識字,只有教士熟悉一些拉丁文。
歐洲歷史研究者認爲,本來是有的但是被燒了。
六世紀有位主教聖格列高有一些當時事情的記載,但是也被認爲是一堆文盲裡挑個有文化的人。
東哥特人酋長佔據了意大利半島一部分,這位酋長過世後,東羅馬部落的一個叫查士丁尼的首領在公元553年打跑了東哥特人。
東哥特人到哪裡去了,不知道。
據說公元534年,查士丁尼的大將已經將北非的汪達爾人部落消滅了,估計也不是消滅,只是打敗。
查士丁尼過世後,日耳曼種倫巴第人進入意大利半島地區,佔領了一部分。
而意大利地區有許多人逃到了海島上,這些海島倫巴第人也無可奈何。
倫巴第人信仰基督教阿里烏斯派,與羅馬城的基督教信仰互攻彼此爲異端,阿里烏斯派也是東部基督教的信仰。
後倫巴第人被同化,信仰西部基督教,據說統治了200年,被查理曼所滅。
這個時期的歐洲蠻族被匈奴人的入侵打破了平衡,進行了重新組合,像哥特人、汪達爾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倫巴第人、斯拉夫人等等。
這個時期顯著的特點是無論是哪種人都沒有固定的居住點,今天在這裡居住,明天過來一氏族或部落,然後打贏了繼續居住,打不贏然後跑,具體跑到哪裡那就看當地的氏族或者部落能不能夠打的贏。
匈奴人的勢力仍然在歐洲,這使得歐洲西部開始自我進化。
在匈奴人入侵歐洲以前,歐洲沒有一個氏族或部落能夠建立一個世襲的部落或王朝。
質疑羅馬,是因爲就羅馬而言本就是一座城而已。
在所謂的羅馬結束後,就沒有了。
西部歐洲如此情況,或者說整個歐洲都是這麼一種情況。
你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機構?
你的制度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元老院或許是一種氏族村長或者部落首領的推舉大會。
如果你是一個有強有力的族羣,那麼你一定能夠在經歷被統治後成功翻盤,但是意大利半島地區直到1860年才統一。
那隻能說明所謂的羅馬最高規格也就是一個部落而已,且這個部落還非常鬆散,誰過來都能夠踹一腳。
一個氏族或部落酋長都能夠打敗的地區,關鍵還不是就一個,是一波又一波。
日耳曼種法蘭克人成爲了匈奴人打劫過後的佼佼者,法蘭克人開始生活在萊茵河下游,自科隆到北海,也是一個蠻族的總稱呼。
不同於哥特種人、倫巴種人、汪達爾種人,法蘭克人沒有能夠入侵到羅馬境內,也就是意大利半島地區。
法蘭克人以自身活動範圍向外擴張,便漸漸有了氣候。
五世紀初年的時候,法蘭克人已經活動到比利時及其東部一帶。
到公元486年,法蘭克酋長克倫維斯打敗羅馬人,勢力延伸到高盧至盧瓦爾河流域。
領土與西哥特部落接壤,向東征服了黑林地區的阿尼曼族。
公元496年,與阿尼曼族大戰過後,克倫維斯同部落3000人士兵一起接受基督教的浸禮。
所謂羅馬帝國,其羅馬城信仰基督教,其勢力範圍內的地區信仰東部阿里烏斯派基督教。
這就不能夠不說明問題,如果羅馬有強大的實力,能夠統治這些地區,那麼也不會存在一個這麼大的帝國,羅馬城信仰一種基督教,而其它地方信仰另一種基督教。
那麼結論是基督教自希臘地區傳入,最後在羅馬這個城附近地區,一些教士想要自立,所以改教。
而彼時信仰阿里烏斯派的地區,在後來希臘東部地區勢力衰弱後,其宗教影響也衰弱了。
還有一點就是,除了意大利半島地區、地中海沿岸地區,歐洲其他地區視同野蠻未開化的狀態。
彼時信仰宗教也是一種進步,這比原始的拜物或者拜星要進步了不止一點點。
宗教的產生弱化了氏族或部落的血親認同,爲更大範圍的多部落融合提供了思想上的合法性。
意大利半島地區由羅馬這一部落,也有日耳曼這一部落,而日耳曼部落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
羅馬認爲其爲異端,所以不能夠相互通婚。
而羅馬認爲法蘭克人和其信仰是相同的,所以可以交往且通婚。
對於這些史料的來源,都是六世紀圖爾主教聖格列高利所留下來的記載。
史料單一,與同時期的中國比較一下,拿什麼和中國的歷史相對等。
法拉克部落頭領克魯維斯不斷征戰,征服西哥特人地盤與比利牛斯山,征服勃良第人。
公元511年,克魯維斯去世,四個兒子分割了領土,然而百年的時間,互相爭鬥。
法蘭克人勢力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之西部,公元555年巴伐利亞部落加入。
克魯維斯死後五十年,法國形成三部分,西部以巴黎或蘇瓦鬆爲中心,東部爲純日耳曼種人,日後法國德國之雛形,中間爲勃良第人。
這麼大的一塊地方,都是氏族部落組成,所以自克魯維斯去世後,想要統一這麼大一片地方,那得有足夠的實力。
氏族或部落擁有軍隊和行政管理這一事實,也就形成了後來的貴族階層。
此時信仰宗教的地區與拜物、拜星、或無信仰的各氏族部落融合在一起,導致的一點就是文化的融合。
據當時的記載,說蠻族進入意大利半島地區或者羅馬的人數有四五十萬人,但是勃良第人初渡萊茵河時只有8000人,而法蘭克部落首領克魯維斯與阿拉曼尼族大戰後,才3000人受浸禮。
筆者猜測估計8000人或3000人都有水分。
彼時歐洲地區的發展水平,以蠻族日耳曼種各種人的成文法就可以看出。
日耳曼種人包括法蘭克種人、勃良第種人、倫巴第種人、盎格魯種人、撒克遜種人等等,五世紀的時候,其成文法被稱爲日耳曼蠻族成文法。
最爲著名的是神訴,日耳曼種人法律無審判規定、無證據、無判決。
也是因爲思想簡單,解決訴訟雙方正確與否的辦法有這麼幾條。
第一,宣誓保證法,以訴訟者先宣誓其說的是真話,並請與其地位相同的人宣誓他說的是真話,這是宣誓保證法,意思神會懲罰說謊的人;
第二,訴訟雙方,或自己上場或請人,舉行格鬥,勝了那麼也就贏了,意思是神的意思;
第三神訴法:訴訟者或手浸入沸水中,或手提或腳走熾熱鐵塊,然後呢,如果三天之後,手腳無傷痕者,那你就有理;反之,你就沒理要受處罰。
這幾種方法也可以看出當時歐洲的文明程度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社會狀態之中,所謂的羅馬拉丁人也是中東人種的一種,是非常久遠年代移居到歐洲半島地區,成爲歐洲地區與世界文明的一種間接的橋樑。
歐洲野蠻民族從五世紀前以匈奴人打破歐洲地區未開化氏族部落,逐漸重組新的氏族部落。
五世紀後歐洲蠻族開始接觸到文明,這個過程持續了1000多年的時間,纔有了初步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意大利半島地區及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成爲連接中東與歐洲的交匯地區。
也就是說意大利半島地區及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成爲歐洲和中東地區的二道販子;而中東地區又是中國和亞非歐的二道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