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所謂治國

這報童小跑着走了,街頭上還有幾個人一邊拿着手上的報紙看,一邊趕着去上班,能夠在外灘大道這邊上班的,不是國家僱員就是那些大企業的僱員,這些不管是在那裡工作,都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精英階層,大體上和後世華爾街裡上班的人差不多(清末梟雄488章)。

他們對一些政治時事更爲關係,而這也是他們聽見報童叫喊昨天的上海行宮皇家晚宴上,林哲發表的演講裡說帝國繼續扶持工業發展後,纔會拿出錢來買上一份報紙先睹爲快。

報紙上的內容關於林哲在昨天的晚宴裡的演講內容都是宮務廳正式對外公佈,演講內容除了高度表揚了上海近年來的發展外,也是重申了今後帝國將會一如既往的加大對工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並再一次重申帝國將會進一步扶持,並取消諸多限制,以促進紡織業的發展。

比如演講裡頭就是重點提到了毛紡業!

表示帝國今年內將會推出一系列對畜牧產業的扶持政策,包括稅收減免,小額貸款支持等。

爲了進一步提高國內的紡織業發展,帝國除了對現有的生絲產業,棉紡產業保持高度關注和投入外,還將引導資本進入毛紡業。

隨着帝國徹底控制西北以及蒙古草原地區,給帝國帶來的不僅僅是大量的馬匹,同時還帶來了大量的羊毛。

儘管國內的羊毛在質量上不如澳大利亞,英國等地的羊毛質量,但是也不可能就這麼放着不管啊。

要知道,最近幾年來,雖然帝國進口棉布,棉紗的數量大大減少,但是呢絨的進口數量卻是逐年增加。

這是主要受到了國內很多官員以及上流社會的人都喜歡用呢絨來製造中華裝禮服。

目前國內的主要衣服雖然還是以棉布爲主,但是中華裝禮服以及軍官的服裝卻都是採用呢絨的,而國內的之前並沒有大規模的生產呢絨,只能是依賴進口。

而本着能進口少一點就少一點的原則,扶持國內發展毛紡產業也就成爲了自然。

只要發展起來,國內的毛紡產業不會缺乏市場的,普通民衆可能和呢絨沒有多少關係,但是中產階層以上對呢絨的消費力度卻是非常大的。

當林哲在演講裡重點關注紡織業尤其是毛紡業的時候,作爲林哲施行工商業政策的先鋒軍,皇室產業早已經是響應了林哲的號召,去年開始就在天津投資設立了一家呢絨廠,開始生產國內首批機器生產的呢絨。

不過皇室產業的業務重心很多年以前就轉移到了重工業上,對輕工業的投資力度是不會太大,現在涉足毛紡產業,主要還是帶個頭,讓國內的其他資本看到,毛紡業也有着巨大盈利前景的(清末梟雄488章)。

而皇室產業沒有大規模進軍毛紡業的打算,那麼它們在做什麼?

他們在建鐵路,建煤礦,鐵礦,鋼鐵廠,水泥廠,然後各種機械製造產業,這些重工業產業都是對技術、對資本要求非常高,近幾年雖然國內已經有不少的民營資本涉足其中,也發展出來了若干資產超過千萬的超大型民用重工企業,但畢竟是少數,而且有着比較大的侷限性。

很多時候,皇室產業投資某一個產業,純粹就是爲了填補國內的空白,而不是說考慮到盈利前景問題。

皇室產業裡的很多產業是以賺錢爲目的的,比如上海紡織公司。

有些是爲了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不考慮盈利前景,至少前期不考慮的,比如鐵路建設,鋼鐵廠建設,船廠等。

有些是爲了滿足國防需求,比如林德機械公司生產蒸汽機,這玩意純粹就是虧本貨,林德機械公司搞蒸汽機那麼多年,雖然也有盈利,但是依舊無法抵消龐大的資金投入。

不過總體上,皇室產業的大部分產業還是賺錢的,不過賺錢的速度慢一些,回本時間長一些而已。

比如鐵路,就算是盈利前景最好的寧滬鐵路,想要收回一千多萬的建設成本,也不是三五年可以辦到的。

因此很多時候,是不能用單純的商業眼光來看皇室產業的投資行爲,因爲有時它們是有錢不賺,有時候甚至幹賠本的買賣。

在毛紡產業上,皇室產業就是屬於有錢不賺的那種,他們也不是不知道毛紡產業有着巨大的盈利前景,但是他們卻是不可能騰出來大量的資金投入毛紡產業裡頭,因爲同時還有着更多的項目等着他們去投資的。

正所謂地主家也沒有餘量,家大業大的皇室產業也是需要精打細算,這樣才能夠及時響應林哲的發展要求。

林哲對皇室產業的要求就是:引導國內工商業發展!

要想單純的賺錢其實非常簡單,依靠皇室背`景,皇室產業甚至能夠輕易的壟斷國內的諸多產業,但是這有什麼意義?

賺再多的錢對於一個帝制王朝的皇帝來說也沒有意義,黃金白銀不過是一堆金屬而已,而且白銀還好,還能充當工業原料,但是黃金?除了用來看還真沒啥用處了。

在一個皇帝即國家的王朝裡,對於皇帝,或者是說對於國家而言,江山穩固纔是頭等大事。

而要想江山穩固需要什麼條件?

那就是民生生活安定富足,這樣人們纔不會因爲沒飯吃了起來造反,同時舒適的生活更讓人畏懼造反的後果。

同時還得避免民衆對皇權過於反感,所以不能有事沒事就搞大屠殺玩清洗,而且也不能讓外國有事沒事就欺負你,賠款裂土這種事其實對皇帝個人而言並沒有什麼,國土那麼大,割讓出去幾十萬平方公里一點都不會影響皇帝的奢華生活。

但是這卻是會引起民衆的羣情憤涌,一個搞不好人家不怪外國列強,直接把矛頭對準你了。因爲在他們看來這是你統治者的不作爲纔會造成喪權辱國。

所以打了敗仗,然後賠款割讓土地這種事具有極大的風險,一個搞不好屁股下的位置就不穩固了。

最好是能打贏,時不時的給國民宣傳以下帝國的赫赫武功,侵佔了敵人多少國土獲得了多少賠款之類的。至於戰爭裡死了多少人,帝**方不說你一普通屁民能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反正死的也不是你,你能在乎?

所以什麼發展經濟民生啊,發展工業什麼的,其實核心本質並不是說統治者一心一意就爲了普通國民要多的有多好,最核心的本質還是爲了穩固他的統治。

所謂治國,實乃保權!

所以,別把政治家們看的太高大了,人家賞你一點好處,那是爲了不讓你造反,某些時候屈服了,也是爲了不讓你造反。

倘若某一天你覺得這個皇帝或者總統,元首之類的不能當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了,你想要發出發對的聲音或者乾脆做出反對的舉動,他們就會擠出司法,軍隊等各種手段迫使你屈服。他們這樣做,就和給你麪包一樣,依舊是爲了保住權力。

政治家給你一塊麪包或給你一顆子彈,其根本目的是一樣的,只是執行的方法略有不同。

扯了上頭這麼多,只是爲了說,林哲搞出來的皇室產業,其目標並不是爲了賺錢,然後讓自己過上多麼奢華的生活,因爲只要他想要,那麼整個帝國都是他的私產,並不是需要弄出來一皇室產業來撈錢。

皇室產業存在的目的,是用以引導國內的工業發展。

具體可以看皇家銀行近幾年的發展軌跡。

自從皇家銀行成立以來,它就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同時也是目前皇家資產管理處的最核心資產,重要性甚至超過上海紡織工業、三大武器公司以及江南礦務公司。

儘管皇家銀行的自身資產並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屬於固定資產,其自身擁有的流動資金比較少,皇家銀行在1863年的財物報表裡,對自身的估值是三千六百萬圓,計算的資產主要是固定資產以及現金,同時還有盈利等(並不包括擁有的大量存款)。

它的淨資產甚至都不如上海紡織公司,皇家資產管理處對上海紡織公司的估值高達三千四百萬圓,其中將近一半資產歸屬於生絲業務,就和生絲產業依舊是國內工業的龍頭產業一樣,生絲業務同樣也是上海紡織公司的核心支柱業務。

其生絲業務佔據了該公司將近百分之五十的營收,更關鍵的是這僅僅百分之五十的營收就貢獻了全公司約百分之八十的毛利。

另外棉紡業務也佔據了該公司約百分之二十五的營收,其棉紡業務除了紡紗,織布外,其成衣業務也是一大重頭,因爲上海紡織公司是皇家陸軍以及皇家海軍的主要被服供應商,軍方每年都向上海紡織公司採購大量的軍服、被服、鞋帽,帳篷等紡織品。

至於新開始的毛紡業務,雖然規模太小,營收比例連零點幾都佔不了,掠過不說也罷。

除了上述三項傳統的紡織產業外,上海紡織公司還有一項和紡織沒有什麼關係的業務,那就是遠洋貿易。

從1858年開始,該公司開始涉足遠洋貿易,早期主要是自行組織貨船把生絲運往歐洲販賣,後來也逐步收購國外的一些商品運回國內,擁有一支遠洋航運船隊,期內有大小遠洋貨船十四艘,並在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設立了多個分支機構。

從美國內戰爆發後,該公司的遠洋貿易又開始涉足軍械貿易,上海紡織公司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家軍械進出口公司,爲此帝國還特地向該公司頒發了‘武器進出口許可證’,而沒有這個證件是不能從事武器進出口業務。

因此,上海紡織公司是帝國裡唯一一家擁有軍械進出口貿易許可的公司,最近幾年銷往美國以及東南亞,日`本的軍械,都是通過該公司轉手。

雖然只是轉一道手,但是軍械出口的利潤非常高,比如那艘華盛頓號鐵甲艦,美國人的訂購價是十五萬英鎊,而事實上上海造船廠那邊的建造成本只有八萬英鎊左右,上海造船廠給出的報價是十三萬英鎊。也就是說,這一艘軍艦貿易裡,上海造船廠賺了大頭,拿走了五萬英鎊的利潤,而上海紡織公司只是當了一箇中介,轉手就拿了兩萬英鎊,由此可見軍械出口生意是有多大的賺頭。

同時其遠洋貿易業務也從事其他一些進出口業務。

因此,上海紡織公司這一家原本只是單村的紡織公司,期內竟然擁有龐大的進出口貿易業務部門,而這遠洋貿易部門的營收竟然佔據了該公司的百分之十五。

其貿易部門的規模雖然還不如怡和洋行、信德洋行這些大型的英資洋行,但是其業務構成以及運作模式卻是一摸一樣的,而且擁有武器進出口許可證的他們擁有巨大的前景。

要知道,現在除了上海紡織公司外,其他企業,哪怕是洋行也不能直接向中國販賣武器了,如果他們要販賣,只能是賣給上海紡織公司。

當然了,官方的直接採購不再限制之內!

不過帝國在剛統一的時候,就已經是明確下令剿滅並禁制所有的非法武裝,同時地方政府也是沒有任何軍權。

在帝國內,如果有人大量採購武器,而這人還不是軍方的採購軍官的話,那麼百分百就是想要造反的,軍方立馬就鎮壓殺人了。

因此,現在整個帝國除了軍方以及巡警以外,就沒有其他武器客戶了。

那些外國洋行想要在中國銷售軍火,只能賣給官方,可不能和以往的時候一樣,隨便什麼人都能買了。

擁有生絲、棉紡成衣毛紡、貿易三大業務的上海紡織公司,纔是皇室產業裡資產最多,盈利最大的一家企業。

不過即便如此,它的重要性也沒有皇家銀行那麼大!(。)

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19章 主動追擊第388章 北平大亂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657章 船頭對敵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74章 上任設衙第11章 山陰陳家第33章 炮彈下的盾牌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281章 黃以典再現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222章 步兵對騎兵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278章 兵臨廣州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441章 鐵甲艦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471章 窮教育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229章 赴歐代表團第414章 方德嬪第385章 滄州激戰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472章 工業井噴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地兩百零三章 宮殿後宮事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149章 董離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600章 開戰爭論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274章 應對第85章 大婚第654章 火藥第673章 內部妥協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343章 侯客室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118章 擴軍再擴軍!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108章 主動出擊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385章 滄州激戰第528章 衝突升級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345章 工業規劃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703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450章 工業基礎第309章 殉國名單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589章 籌辦新戰艦第62章 破城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605章 三國之勢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575章 交通和工業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250章 半斤八兩
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19章 主動追擊第388章 北平大亂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657章 船頭對敵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74章 上任設衙第11章 山陰陳家第33章 炮彈下的盾牌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281章 黃以典再現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222章 步兵對騎兵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278章 兵臨廣州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441章 鐵甲艦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471章 窮教育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229章 赴歐代表團第414章 方德嬪第385章 滄州激戰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472章 工業井噴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地兩百零三章 宮殿後宮事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149章 董離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600章 開戰爭論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274章 應對第85章 大婚第654章 火藥第673章 內部妥協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343章 侯客室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118章 擴軍再擴軍!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108章 主動出擊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385章 滄州激戰第528章 衝突升級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345章 工業規劃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703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450章 工業基礎第309章 殉國名單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589章 籌辦新戰艦第62章 破城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605章 三國之勢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575章 交通和工業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250章 半斤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