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培養體系

^_^林哲削弱郭龍雲以及江道泉兩個人的實權,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是繼續讓他們保持內閣協理大臣的職務,這更是讓那些中高層官員看不清楚帝國政壇的走向了(清末梟雄643章)。

帝國的內閣,雖然一些稱呼以及一些具體職權上和明清時代的六部以及內閣或者軍機處有所不同,但也是有着極大的共同點。

那些各部大臣就是各部尚書了,而內閣協理大臣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那就是明朝時代閣臣或者是清朝時代的軍機處了。

一個協理大臣,其權限自然是要比某部大臣高的多。

而帝國的協理大臣早年是規定爲兩人,但是最近兩年林哲卻是採取了其他方式加大了協理大臣的人數,那就是用明清時代常用,但是帝國時代還很少用的加銜方式。

此前已經有多名各部大臣被林哲賞賜過協理大臣銜,這種加銜是隻享受協理大臣的待遇,不享受協理大臣的實際權力。

比如開大朝會的時候,加協理大臣銜的官員可以排在各部大臣前面,只站在實權協理大臣之後。

又比如薪資上,其拿的是協理大臣的工資。

因此帝國內閣中的協理大臣,乃是實權職務,當然了這個實權取決於他自身的政治威望以及對內閣、地方政府的影響力。

但是協理大臣不能簡單的看成是內閣總理大臣的副職或者二手,協理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並沒有從屬關係,這個和各部大臣已經協辦大臣之間的從屬關係是不同的。

非要判定高低的話,總理大臣和協理大臣更像是明朝時期的首輔和次輔,又或者是後世常委們的關係,前者是一把手雖然權限高一些,但真對抗起來,那也得幹過一架才知道。

現在林哲爲了解決現在內閣三大佬權限過大,恩,主要是他們只見的鬥爭太多。讓林哲有些煩了,所以乾脆再讓這頂尖的權力構架裡再塞進去一個人。

三角形不夠穩定,而且每一角都過於重要的話,那麼他乾脆就弄四個角。平坦他們的權勢,如果這還不行,林哲少不得還要再調整的,總之林哲對內閣的理想狀態就是:都給老子老老實實幹活,別有事沒事給老子惹麻煩。

而要維持這種狀態。權力的相互平衡就是非常重要了。

而接着平衡調整內閣的時機,林哲也是把經濟改革室給建立了起來。

早年建立宮務廳經濟規劃委員會的時候,林哲就覺得比較好用,但是後來宮務廳改革的時候,他就把這個機構裁撤了,從而讓內閣領導相關經濟發展研究問題,但是這幾年李鴻章領導下的經濟規劃室成效非常有限。

這不是說李鴻章沒有才華,實際上他提出的諸多計劃還是非常不錯的,但關鍵在於當年郭龍雲領導的經濟規劃委員有着龐大的實際權限,不僅僅可以影響中央。到了地方上也能夠影響那些地方政府,但是到了李鴻章這裡後,由於失去了實際權力,只能是變成一個純理論的研究,李鴻章親自跑到地方上調查,指導經濟工作的時候,很多高官都是不理他的。

既然之前的改革不成功,那麼重設經濟大臣這個職務也就成爲了必然!

而李鴻章在機構改革後,也是終於擺脫了在中央苦熬的日子,他被調任廣東任布政使。由於廣東暫無巡撫,所以他以布政使的職務署理巡撫工作,這是林哲對他的特殊安排。

歷史上的李鴻章大名鼎鼎,而這些年來李鴻章在中央表現的也算不俗。這一次外放他到廣東,則是要看看他是不是和歷史上描述的那樣,對洋務,或者說是工商業發展有着天賦,如果他幹得好那麼廣東省巡撫就是他的了,未來讓他進入內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幹的不好。那麼不過幾個月中央就會另外委派一個廣東巡撫下去,他這個布政使還是布政使,未來興許還會在這個級別輾轉幾年,等到六十幾歲致仕的時候,估計也就勉強摸到巡撫的邊。

這一系列的內閣調整,如果說獲得最大利益的,自然是當屬齊宣浩了,而李鴻章也算是獲得實際利益不小的人。

至於江道泉和郭龍雲,這不能說獲得或者失去了多少,從表面上來說他們都失去了不小的實際權力,但是另外一方面,林哲這樣安排還是表達了一個態度,那就是朕雖然有些不高興了,但還是打算繼續用你們。

這種敲打比徹底失去自然是要好得多。

至於其他人的話,則是屬於正常調動的範疇,不說驚喜但是這些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預料範疇之內,比如上海市市長李南泉。

他就任上海市市長之前,就已經是在中央內閣任職,工商部出身的人歷任司長、又是擔任過一年的工商部協辦大臣,而後才被調去上海擔任市長,這本來就是屬於正常的升遷範疇。

屬於典型在中央爬到高位後,然後外放到地方繼續積累主政經驗,積累了足夠經驗後,調回內閣主持工商部工作是屬於正常的。

帝國對官員的培養過程,尤其是對高級官員的培養過程已經是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體系。

首先是從國家僱員考試中挑選最具培養價值的年輕人,而且一般都有着嚴格的年齡限制,超過二十五歲的進入士子基本是沒啥希望的,而且得在國家僱員考試里名列前茅。

然而這些人中最優秀的一小羣人會被安排進入秘書處或者各部,這個起步是絕大部分官員都是難以觸及的,因爲這些年輕官員們進入官場,最開始接觸的就是軍國大事,這對開闊視野足有重要意義。

在這些地方積累數年後,其中的優秀者也通常能夠爬上一兩個級別了,然後組織部就會把他們外調到地方,通常是擔任縣令這種基層的一把手職務,這對那些沒有接觸過基層的天之驕子來說,實際挑戰會非常的龐大,他們擔任縣令的難度,比那些普通省考出來,然後按部就班升上來的基層官員要更大一些。

而這種難度則是組織部的第二道考試,通過者,而且是優秀者,才能夠進入組織部下一輪的培養流程,而表現普通的,內閣組織部基本是放棄了他們,把他們直接拋給各省的組織廳。

接下來通過考覈的年輕縣令們,會以那些普通官員們難以想象的速度轉換各個部門和機構,積累各種經驗和資歷,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升到地方道級官員左右,而這個時候,他們的年齡一般不會超過三十五歲。

而只有在三十五歲之前進入地方道級官員的序列,才能夠談得上奢望以後進入內閣。

這個時候,他們一般會被調往內閣各部或者是秘書處任職,而最近幾年,組織部更傾向於秘書處,尤其是秘書處裡的那些科長職務,別看只是區區一個小科長,但這個科長的權限之大近乎於內閣大臣。

乃是中層官員夢寐以求的職務,如此也就造成了秘書處的各科科長,清一色都是帝國最優秀的中層官員,而且都是帝國重點培養的年輕官員,年紀基本就沒有超過四十歲的。

經過秘書處的科長或者各部的司長之類的積累後,他們會再一次下方地方,而這一次下方基本就是一方大員了,通常是布政使起步,然後是巡撫。

擔任巡撫的那幾年,基本上就是屬於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次機會,按照這套流程走下來,他們擔任一省巡撫的時候,能夠維持在四十五歲左右,優秀者甚至能夠保持在四十歲左右。

接下來的五年是他們的重點時期,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做出成績,然後進入內閣的擔任協辦大臣的話,那麼以後就有希望擔任一部大臣,如果不能的話,隨便拖幾年他們的年紀就得到六十歲。

而帝國官員的省級官員的致仕年齡是六十歲,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他們就得退休了,談何入閣了。

當然了,進入內閣擔任協辦大臣,也只是代表着有希望成爲某部大臣而已,實際上他們的競爭力依舊非常大。

和協辦大臣任期普遍只有兩三年甚至一兩年不同,各部大臣的任務普遍要更長一些,四五年都是正常的,而一些開國大臣更是從開國時期就坐着不挪窩,因此很多五十歲就升上協辦大臣的官員等了幾年,最後只能是在各省巡撫或者協辦大臣的位置上致仕。(。)

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18章 黎明危機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316章 國宴第507章 津浦線開建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76章 亂世重典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160章 軍事散步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159章 王瘋子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566章 戰艦和炮臺的較量第109章 四千對四萬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700章 戰爭,起!第421章 郭龍雲巡視第672章 彈藥告急第122章 擴大商貿區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438章 電報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140章 暴風雨夜的前夕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444章 後裝槍時代的來臨第96章 沉默衝鋒第409章 林哲的召見第537章 備戰英艦隊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478章 密室會談第277章 工廠內遷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339章 私營教育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359章 兵臨濟南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19章 主動追擊第275章 嚴陣以待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420章 東北設省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14章 自籌軍費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146章 王侯之賜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56章 爲了戰利品第192章 選秀和國本第15章 公然敲詐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53章 東進上海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632章 帝大系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526章 登陸進攻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75章 井噴式發展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388章 北平大亂第668章 布拉鎮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45章 南撤湖州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446章 龐大訂單
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18章 黎明危機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316章 國宴第507章 津浦線開建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76章 亂世重典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160章 軍事散步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159章 王瘋子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566章 戰艦和炮臺的較量第109章 四千對四萬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700章 戰爭,起!第421章 郭龍雲巡視第672章 彈藥告急第122章 擴大商貿區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438章 電報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140章 暴風雨夜的前夕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444章 後裝槍時代的來臨第96章 沉默衝鋒第409章 林哲的召見第537章 備戰英艦隊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478章 密室會談第277章 工廠內遷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339章 私營教育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359章 兵臨濟南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19章 主動追擊第275章 嚴陣以待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420章 東北設省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14章 自籌軍費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146章 王侯之賜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56章 爲了戰利品第192章 選秀和國本第15章 公然敲詐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53章 東進上海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632章 帝大系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526章 登陸進攻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75章 井噴式發展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388章 北平大亂第668章 布拉鎮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45章 南撤湖州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446章 龐大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