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強攻

bookmark

四月八日,大陸戰場傳來壞消息,西方集團軍羣向伏爾加格勒西面的戰役迂迴被美俄聯軍挫敗,在齊姆良水庫附近停了下來。在四月七日的激戰中,兩個集團軍傷亡官兵超過兩萬人,卻沒能突破美俄聯軍的防線。受後勤保障影響,魏成龍已經在四月八日中午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當天晚上,牧浩洋就被黃瀚林叫了過去。

毫無疑問,黃瀚林已經對在四月份內攻佔伏爾加格勒不抱希望了,因此希望牧浩洋能夠有所作爲。

牧浩洋別無選擇,他不可能拒絕元首的重託。

返回戰爭部後,牧浩洋就通過視頻電話,跟龔繼飛、佟少雲、龐躍龍、司馬文正等將領商討了情況。

雖然龐躍龍仍然反對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但是他也承認,這次沒有迴旋餘地了。

當時,較爲樂觀的只有司馬文正。

按照他的分析,在戰術採用得當的情況下,能夠把佔領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官兵傷亡人數控制在兩萬以內。有趣的是,兩位艦隊司令官都不大樂觀,而且佟少雲最不樂觀,估計要爲這座島嶼犧牲八萬名官兵。

事後證明,佟少雲的估計非常準確。

商量完後,牧浩洋就簽署了進攻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作戰動員命令,把登陸的發起時間訂在了四月十日。

事實上,當時牧浩洋完全可以把登陸時間推遲到四月底。

主要就是,黃瀚林沒有要求他立即採取行動,只是讓他做好準備,在必要的時候發動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進攻。

從政治上看,把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時間安排在四月底更合適。

要知道,到時候中國陸軍要是沒能攻佔伏爾加格勒,正好需要一個重大事件來轉移民衆的注意力,而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顯然具有這樣的作用,還能讓盟國相信,中國有能力維持戰略進攻態勢。

只是,三個因素,讓牧浩洋把進攻時間訂在了四月十日。

第一個因素,就是司馬文正的提議。不管怎麼說,司馬文正是前線陸戰隊司令,更加了解前線的情況。按照他的說法,陸戰隊官兵的士氣非常高昂,而且求戰心切,都急切的盼望着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士氣可鼓不可泄,因此早打比晚打好。第二個因素,來自李明陽提供的情報,即美國海軍很有可能在五月底發動戰略進攻,如果拖到四月底才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那麼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防禦部署工作,也就無法讓艦隊在五月底、或者六月初全力應對新的挑戰。第三個因素,來自大陸戰場上的魏成龍,即按照魏成龍的提議,陸戰隊越早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越能替陸軍分擔壓力,比如迫使美軍把部隊派往西南太平洋,減少對俄羅斯的軍事援助。

事實上,只需要其中的一個因素,牧浩洋就能做出決定。

所幸的是,陸戰隊的準備工作早就就緒。在登陸旺烏努島之後,陸戰隊就在爲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做準備。到了二零五四年,隨着逐步攻佔周圍的島嶼,進攻瓜達爾卡納爾島更是成爲陸戰隊留在所羅門羣島的唯一原因。因爲霍尼亞拉有較爲齊全的基礎設施,此外陸戰隊航空兵部署了足夠多的戰術運輸機,所以就算只有兩支登陸艦隊留在所羅門羣島,登陸戰役仍然隨時可以開始。

四月十日,戰場天氣不太理想,登陸行動順延二十四小時。

隨着暴風雨過去,四月十一日,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率先登上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是陸戰隊的空中突擊部隊,目標是霍尼亞拉,以控制港口爲首要任務。

戰鬥打得很輕鬆,藏在地下工事裡的美軍進行了反擊,只是很快就被擊潰了。

當天,陸戰隊就控制了霍尼亞拉港,只是直到一週之後,這座飽受炮火摧殘的港口才恢復運作。

整個登陸行動中,陸戰隊沒有動用大型登陸艦艇。

按照司馬文正制訂的登陸計劃,將首先用機降的方式,把部隊送到目的地,控制了地表陣地之後,再運送支援炮兵與工程兵。每一塊陣地上,陸戰隊都要開闢出一座擁有一千米跑道的野戰機場。這樣一來,大型電動運輸機就能降落,並且在空載的情況下起飛,以便向島上運送重型作戰裝備。

當時,陸戰隊首先投入了兩個師的兵力。

三天之後,也就是四月十四日,第一座野戰機場就投入使用。

雖然分配給陸戰隊的dy-1型大型電動運輸機並不多,只有一百多架,但是這些大型電動運輸機都是從旺烏努島與新喬治亞島起飛的,飛行四百公里左右就能到達目的地,往返飛行一趟、算上裝卸貨物的時間要不了兩個小時,一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在除了日常維護之後一天能飛行八個架次,向瓜達爾卡納爾島運送近兩千噸貨物,而一百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就能在一天之內運送二十萬噸貨物。

當然,在登陸初期,達不到如此大的運送規模,主要是野戰機場太少。

一座只有一千米跑道的野戰機場,一天最多能支持一百架次大型電動運輸機起降,因此至少需要開闢八座野戰機場,才能把一百架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潛能全部發揮出來,而司馬文正規劃的就是八處相互獨立的防禦陣地。

所幸的是,美軍完全沒有料到,中國陸戰隊會完全從空中進入,更沒料到,中國軍隊會放棄地面交通。

結果就是,直到四月十八日,美軍才組織發動了第一場大規模反擊。

可惜的是,此時陸戰隊已經建起了八處防禦陣地,建好了八座野戰機場,還開闢了大量供戰術運輸機起降的場地。

更重要的是,陸戰隊在這一天讓霍尼亞拉港投入使用。

雖然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運送幾乎所有主戰裝備與作戰物資,而且效率並不低,但是與海運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爲了鞏固八處防禦陣地,需要數百萬噸工程物資,而運送這些物資的最佳手段就是海運。按照司馬文正的部署,工程物資首先送到霍尼亞拉,再由戰術運輸機送往前線。

要知道,當時陸戰隊的戰術運輸機比大型電動運輸機多得多,僅用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戰術運輸機就達到了一千四百架。雖然戰術運輸機的載重量比大型電動運輸機低得多,但是貴在數量衆多,而且運輸航程更短,從霍尼亞拉到其他七處防禦陣地,最近的只有大約五公里,最遠的也不到二十公里,畢竟瓜達爾卡納爾島就這麼大個地方。如此一來,一架載重能力爲三十噸的戰術運輸機一天能飛三十到四十個架次,運送一千噸貨物,相當於大型電動運輸機的百分之五十。

更重要的是,戰術運輸機具備短距離起飛與垂直降落的能力,對場地要求不是很高。

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創舉。

這場戰役,是中國地面部隊第一次在戰術層面上,完全依靠空運,徹底擺脫地面運輸的第一場戰鬥。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檢驗了新式地面戰術。

要知道,不管是牧浩洋、還是戚凱威,都把空運取代地面運輸,看成是實現新式地面戰術的基礎。

雖然戰術層面的空運比較容易實現,早在半個世紀之前,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上就開始在戰術層面上以空運取代地面運輸,但是在一場雙方投入數十萬人的大型戰役中,完全由空運擔綱,這還是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空運行動,具有無比重要的戰略意義,比如爲今後更大規模的戰略空運打下理論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講,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正是隨後中國軍隊攻打澳大利亞的翻版,或者說這場戰役,證明了空運能夠取代其他運輸手段,爲前線部隊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所需要做的只是解決戰術與戰略的銜接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這場戰役中暴露出來的問題。

要知道,爲了滿足運輸量,陸戰隊拿戰略運輸機執行戰術空運任務。雖然存在客觀上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戰術運輸機的數量有限,以及戰術運輸機無法運載重型裝備,但是這種錯誤的使用方式,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型電動運輸機在前線野戰機場上起降的時候,很容易遭到攻擊,也很容易被輕型防空武器,比如高射炮擊落,給陸戰隊增添了很多麻煩。

當時,陸戰隊在防禦陣地之外的所有作戰任務,都與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有關。

在整個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陸戰隊損失了一百四十九架dy-1、六十架dy-2與四百六十八架戰術運輸機,有將近五千名機組乘員被擊落,其中一千多人陣亡,兩千多人被陸戰隊救了回來,還有近千人失蹤或被俘。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空運能力下降,前線作戰部隊的補給工作受到威脅。

如果司馬文正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這場戰役就能按計劃完成。

可惜的是,誰也沒有打這種仗的經驗,所以司馬文正不可避免的犯了錯誤,也就不可避免的把這場戰役打成了真正的消耗戰。

第298章 決裂第94章 託管第82章 擔憂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90章 總攻第57章 爭論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60章 圍剿第35章 支柱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10章 重在過程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1章 不可避免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96章 部署到位第48章 突發奇想第85章 突擊開始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8章 風馳電掣第40章 突襲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66章 末端攔截第9章 做徹底第36章 艦隊司令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章 機關算盡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44章 理想主義第97章 針鋒相對第60章 振作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89章 統一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50章 大漠揚威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127章 雷暴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章 爭取和平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77章 分歧第175章 犯糊塗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5章 虧本買賣第70章 內部矛盾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6章 第一步第58章 潛艇伏擊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34章 決勝點第2章 厚積薄發第16章 馬蜂窩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3章 演習第29章 本質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2章 前途未卜第46章 海軍新銳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36章 小心過頭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3章 擴軍備戰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62章 戰略意第62章 頭號王牌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306章 第一步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93章 主旋律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90章 機遇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2章 經濟基礎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3章 底線第86章 膠着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82章 戰火再起第7章 直覺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33章 疏忽大意
第298章 決裂第94章 託管第82章 擔憂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90章 總攻第57章 爭論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60章 圍剿第35章 支柱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10章 重在過程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1章 不可避免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96章 部署到位第48章 突發奇想第85章 突擊開始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8章 風馳電掣第40章 突襲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66章 末端攔截第9章 做徹底第36章 艦隊司令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章 機關算盡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44章 理想主義第97章 針鋒相對第60章 振作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89章 統一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50章 大漠揚威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127章 雷暴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章 爭取和平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77章 分歧第175章 犯糊塗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5章 虧本買賣第70章 內部矛盾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6章 第一步第58章 潛艇伏擊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34章 決勝點第2章 厚積薄發第16章 馬蜂窩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3章 演習第29章 本質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2章 前途未卜第46章 海軍新銳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36章 小心過頭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3章 擴軍備戰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62章 戰略意第62章 頭號王牌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306章 第一步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93章 主旋律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90章 機遇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2章 經濟基礎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3章 底線第86章 膠着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82章 戰火再起第7章 直覺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33章 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