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戰國舊事(三)

那一場戰後議事一直持續了很久,可以說在之後的議事之中每一次都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原本是戰後議事一直持續到下一場的戰前議事。

帳中燈火依舊輝煌,賬外是漫天大雪紛紛落入人間,在漫天雪白如一張幕布包裹天地之間之中遠處的城池城牆堅硬如鐵,牆上爲了加固防守刻意潑下的水早已凝結成冰,在風雪之中更顯冰冷。

城池之後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太寒山,山後便是東夏國境,而東夏正是靠着此山與後宋相隔,而東夏的另外一邊境則有滄瀾江橫亙於東夏南楚兩國,如此一來極佔地利,成就東夏百年國祚。

帳中還是那個吵了很久的話題,只不過這一次徐博溫和李涼的臉色都比較難看,尤其是徐博溫,臉上幾乎流露出一股難以掩飾的怒意。

“你這等無理手幾乎等同於將我等所有人的身家性命全部置於一手之下,你李涼執意如此到底是何居心?”這話說的極爲嚴重,幾乎等同於說李涼居心叵測了。

被徐博溫如此數落李涼臉色自然很難看,但是他的臉色沒有多少怒容,只是他的雙手緊緊握了握拳頭然後又輕輕鬆開。

李涼擡起頭眼神複雜的看了看對面的武皇,隨後他又環視了一圈周圍的那些個還算得上極爲年輕的將領深深嘆了口氣。

帳中他李涼所站的位置正好處於燭火的陰暗面,跳動的燭火照耀之下李涼的臉色似乎明滅不定,這個時候他沒有做聲便沒有人能知道他想的是什麼。

忽然李涼將手重重放在桌案之上,他這麼一放桌上的燭火猛然跳動了幾分,而後衆人便聽到李涼放肆的冷笑之聲。

“既然諸位這麼怕死,那我們乾脆捲鋪蓋回家得了?還打什麼鳥仗?”還打什麼鳥仗這樣的話從楊繼嘴中說出並不稀奇,甚至還算得上是有涵養了。但從素來以嚴謹和規矩著稱的李涼身上便大不尋常。

緊接着李涼便絲毫不顧及自己的“放肆”之舉,他繼續利聲道:“看看我們帳中的諸位吧,當年我們是什麼樣子,連樑朝一支最末流的將士都算不上吧,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昊天你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手下連一千人都沒有,可依舊敢於和當時最彪悍的奉軍直面衝殺,如今怎麼了,難不成是各位手下的軍士多了,戰功彪炳了,日子過得好了,就怕了?

你們怕死我李涼不怕,今日我既然敢說這些話就沒想過要走出這座軍帳之中。要麼今日我身死,要麼就給我一隻騎兵,由我李涼親自帶領奔襲東夏,到時候即便是我身死亦無憾了。”李涼的話說的擲地有聲,一時間帳中死寂一片,就連執意反對李涼的徐博溫也破天荒沒有在吭聲。

這樣的沉默持續了很久,也不知是在座的第一次見到李涼如此動怒無法適應還是說被李涼的話逼到了這種地步,不知該如此迴應對方的話,就連最擅大事之上做決定的武皇也默不作聲,不知再想些什麼。

“既然李先生把話說成這樣了,依我看此事可以一試,那便由我帶領我麾下的楊家將在攻破後宋之後立即由天寒山夾道奔襲東夏,若是我等沒有功成便當我們賭輸了,到時你們在做計較吧。”這個時候的帳中一人站於李涼身後沉聲開口,他沒有說我們之後在做計較,因爲所有人都知道,那場奔襲,不成功便成仁了。

李涼轉身看了一眼身後的男人沒有多說什麼,他只是點了點頭隨後開口道:“我和楊繼一起去,若身死必然先死我李涼。”

戰事多如牛毛的戰國之中沒有人一定不會死,王侯將相,販夫走卒都可能朝不保夕,更別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了。這些人死了不稀奇,但是如此輕易說赴死便赴死的人其實也並不太多。

當然,即便是李涼如此對於當時的武皇說出那等大逆不道的話來武皇其實也不可能就真的將他如何,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賢德美名,但是即便是有楊繼站出來支持李涼武皇還是沒有點頭答應。

最終讓他武昊天答應的還是李涼最後的那句話:“你武昊天,徐博溫若是謀得一個偏居一隅,謀得一個百年安穩過活自然不用冒險,但若是想要謀天下我們不拼命又能憑什麼?”

當年僅僅是樑朝一個雜牌校尉的武皇和楊繼憑什麼走到如今敢於對戰一國的境地?什麼禮賢下士,什麼善用其才,什麼天時地利人和自然都缺一不可,但是若是沒有拼死一戰的勇氣再有其他也是枉然。

後來在很多年之後,天淵國成立之時有很多人去拿李涼和徐博溫兩大對於天淵來說極最爲重要的謀士來比較,對此兩位當事人都是嗤之以鼻不予理會。尤其是李涼,原本也可在朝中封侯拜相的他最終拒絕了武皇的封賞而自降身份去了那西北邊陲作了一個連三品官都算不上的邊境太尉,一時間在朝中頗爲風言風語。

但是後來在評論那些戰國謀士之時公認的是徐博溫用兵謀略皆性手捏來,乾脆利落從不拖泥帶水,而且最擅火中取栗,往往能夠根據當前的形式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方法。也正是因爲如此,在徐博溫所謀劃的那幾場戰國戰事以及後來天淵成立之後的發展方略來看,幾乎讓人找不到半點瑕疵。

與徐博溫不同,李涼的手法向來以奇險著稱,與之對戰對手往往難以想象的出對方會從哪個方面去破局。在後來李涼所帶領的楊家六部之中的陰軍曾大敗過數次幾乎要全軍覆沒,但往往到最後則會枯木逢春化腐朽爲神奇,最終打下不可思議的大勝仗。

這一特點也映射到了後期的楊家軍中。以至於戰國末期最爲難打的那幾場硬仗之中很多次楊家將都被不看好,甚至大多數情況下都被認知爲必敗之戰,但最後的最後楊家將還是打贏了,這都要歸功於這位戰國鬼才。

最終武皇同意了李涼的建議,不過話說的也很明顯,他們只會派出楊家軍去千里奔襲東夏國,而且若是失敗他們將不會有援軍,即便是成功援軍也可能到很久之後纔會到。

畢竟按照他們的實力去攻打後宋已然是強弩之末了,絕不可能不加休整便火速去馳援他們那一支千里奔襲的楊家將。

最終的結果便是如此,李涼還是近乎於執拗般說服了所有人,於是纔有了後來戰國時期最爲著名那場雪夜奔襲戰。

後世之中對於那場雪夜奔襲戰評價出奇一致,所有人皆認爲雖然那場奔襲之戰比不上南楚滅國之戰之中的渡江戰役,也沒有天淵大戰那般波瀾壯闊,但無疑是之中的武家王朝的興龍之戰。

那一戰由楊家軍而起,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將整個東夏打的支離破碎,而那張

場史無前例的勝仗的決定性因素便是後來名動天下的楊家鐵騎。

東夏雖地勢險要但其國境內卻一馬平川,而長期以來依託地勢的東夏曆朝歷代都覺得佔據如此天險之下根本就不可能大量騎兵打入國境之內,所以東夏境內幾乎便沒有騎兵的存在。

因爲有後宋作爲依託以及太寒山的緣故所以東夏對於太寒山之內的夾道以及那裡的邊境防線所重視程度一直都不夠,僅僅在最爲重要的關隘之內設有兵士把守,而那些兵士僅僅算得上是正常戍守而已,遠遠算不上重兵把守。

在武皇等人正面攻入後宋國都之後楊繼和李涼便帶領麾下的兩萬五千騎兵以最快的速度直插入太寒山之內,最終在東夏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便穿過了那座巍巍太寒山。

當然,即便算得上最爲順利的奇襲卻依舊付出沉重代價,兩萬五千人最終只有一萬稍多點出了太寒山。

出山之後楊繼回頭看那座白雪皚皚的太寒山倒吸了一口涼氣 ,得虧東夏未重兵把守,否則別說是兩萬五,就是給他十萬兵馬他也沒把握能攻入這東夏國內。

出了太寒山之後便按照李涼的計劃,他們在東夏平原之上來回馳騁,往往打過之後便離開,因爲沒有騎兵的緣故整個東夏幾乎被他們一萬多楊家鐵騎打成了個四處漏風的篩子。

最終武皇他們帶兵入東夏之後佔領之勢自然順理成章,令人可笑的是在他們攻破那座城池之後依舊有人拿着毋何雄所繪的東夏兵甲佈置圖當做一個笑柄。

在毋何雄所繪製的兵甲佈置圖中最爲重要的兩手最終整個東夏都無人看懂。他毋何雄第一手建議東夏傾三分兵力去把守太寒山,另外五分組建騎軍分駐於國境之內各地,最後兩分則守國都與滄瀾江邊境。

事實證明若是有三分兵力戍守楊繼便絕不可能越過太寒山,若是有五分兵力爲騎軍更不可能出現一萬騎軍便打的一國無法適從的滑稽場面。

第四十五章 明月與長風第一百零二章 師兄弟相逢於書本之外第六十五章 高手盡出第二百零五章  有人關天門第六十七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一百八十七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淵動盪第二十八章 身化飛仙種子第四十九章 就是有銀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聯手鎮壓第二十一章 影子入楊府第一百二十八章 放榜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人奪魁,兩人古怪第二百零六章  自有計較第一百一十六章 今日之事多煩憂第一百七十三章 困龍昇天的契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五十章 我很隨意,你們繼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試之後第二百零三章 一人碾壓仙人第四十二章 山頂風景大好第一百八十五章 有人並肩而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與楊家更近一些第一百五十一章 國事第八十三章 我欲乘風歸去第一百二十八章 放榜第九十章 天地正氣流於朝堂第一百零八章 天上人與人間事第七十九章 不知是否天上來人第一百零一章 不管與我無關之事第四十七章 柳暗花明後無村第一百四十二章 是非分明也是空第一百八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九十四章 連番大戰(二)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說服第三十三章 坐等局勢開第一百一十章 一張卷子引起的轟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是非分明也是空第二百零七章  路見山村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十一章 府依舊,人依舊第八十三章 我欲乘風歸去第六十五章 高手盡出第一百三十四章 滿城揚我名第五十二章 我是一個有文化的紈絝子弟第八十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相看兩相厭第一百零九章 千篇文章一人驚第八十二章 與天上地下對弈一局第一百五十七章 人間規矩浩然劍第八十七章 一手捧書,一手捧天地第一百零七章 遇到最好的楊文鋒第三十二章 一劍便是一品第六十六章 感知不感知第二十一章 影子入楊府第一百六十章 氣象蔚爲大觀第一百四十四章 有些事記在了心裡第一百二十七章 相敬也相殺第一百二十三章 王羲頤的傳承(三)第四十六章 我心所屬,南楚之南第八十二章 與天上地下對弈一局第一百八十七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攔路之人是楊家人第二十九章 一刀斷氣運大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放榜第一百章 一脈讀書兩三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離開玉陵前的準備第八十二章 與天上地下對弈一局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三十一章 最痛不過反目第二十章 心之所向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你我本是歧路人第四十一章 他的局定不了我的路第三十九章 前不見文,後不見武第三十章 出塔不可同日而論第一百四十五章 那些年的天淵和玉陵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四十七章 柳暗花明後無村第一百八十章 坐看楊家傾覆第一百四十四章 有些事記在了心裡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五十七章 都付笑談中第一百零一章 不管與我無關之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有良知爲約第十一章 府依舊,人依舊第四十三章 道義於其它無關第六十七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一百三十八章 若教我身死第五十三章 終於等到你第一百八十章 坐看楊家傾覆第九十三章 科舉之中有人閒庭信步第六十一章 人人言道,人人無道第二百零三章 一人碾壓仙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那些年的天淵和玉陵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四十章 他去的地方我也去
第四十五章 明月與長風第一百零二章 師兄弟相逢於書本之外第六十五章 高手盡出第二百零五章  有人關天門第六十七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一百八十七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淵動盪第二十八章 身化飛仙種子第四十九章 就是有銀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聯手鎮壓第二十一章 影子入楊府第一百二十八章 放榜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人奪魁,兩人古怪第二百零六章  自有計較第一百一十六章 今日之事多煩憂第一百七十三章 困龍昇天的契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五十章 我很隨意,你們繼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試之後第二百零三章 一人碾壓仙人第四十二章 山頂風景大好第一百八十五章 有人並肩而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與楊家更近一些第一百五十一章 國事第八十三章 我欲乘風歸去第一百二十八章 放榜第九十章 天地正氣流於朝堂第一百零八章 天上人與人間事第七十九章 不知是否天上來人第一百零一章 不管與我無關之事第四十七章 柳暗花明後無村第一百四十二章 是非分明也是空第一百八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九十四章 連番大戰(二)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說服第三十三章 坐等局勢開第一百一十章 一張卷子引起的轟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是非分明也是空第二百零七章  路見山村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十一章 府依舊,人依舊第八十三章 我欲乘風歸去第六十五章 高手盡出第一百三十四章 滿城揚我名第五十二章 我是一個有文化的紈絝子弟第八十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相看兩相厭第一百零九章 千篇文章一人驚第八十二章 與天上地下對弈一局第一百五十七章 人間規矩浩然劍第八十七章 一手捧書,一手捧天地第一百零七章 遇到最好的楊文鋒第三十二章 一劍便是一品第六十六章 感知不感知第二十一章 影子入楊府第一百六十章 氣象蔚爲大觀第一百四十四章 有些事記在了心裡第一百二十七章 相敬也相殺第一百二十三章 王羲頤的傳承(三)第四十六章 我心所屬,南楚之南第八十二章 與天上地下對弈一局第一百八十七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攔路之人是楊家人第二十九章 一刀斷氣運大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放榜第一百章 一脈讀書兩三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離開玉陵前的準備第八十二章 與天上地下對弈一局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三十一章 最痛不過反目第二十章 心之所向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你我本是歧路人第四十一章 他的局定不了我的路第三十九章 前不見文,後不見武第三十章 出塔不可同日而論第一百四十五章 那些年的天淵和玉陵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四十七章 柳暗花明後無村第一百八十章 坐看楊家傾覆第一百四十四章 有些事記在了心裡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五十七章 都付笑談中第一百零一章 不管與我無關之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有良知爲約第十一章 府依舊,人依舊第四十三章 道義於其它無關第六十七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一百三十八章 若教我身死第五十三章 終於等到你第一百八十章 坐看楊家傾覆第九十三章 科舉之中有人閒庭信步第六十一章 人人言道,人人無道第二百零三章 一人碾壓仙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那些年的天淵和玉陵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四十章 他去的地方我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