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派系下

正是因爲這樣,才讓許攸感到了嚴重的危機。

路線之爭,因爲袁紹自己的選擇,已經沒有衝突了,可是接下來的衝突,就在眼前。

那當然是奪嫡之爭。

這可比路線鬥爭更可怕,赤裸裸的就是站隊了。

你是站長子袁譚,還是站幼子袁尚。

袁紹三個兒子裡,有資格爭奪的,也就這倆了,二子袁熙體弱多病,是沒法繼承家業的,他也不被袁紹所喜歡,也不被文武所支持,所以一貫都是比較老實。

袁譚年紀比較大,現在已經二十多快三十歲了,袁尚則還不到二十,理論上袁譚的優勢是很大的,又是長子,又是嫡子,可是奈何袁紹自己更喜歡袁尚這個幼子,而且之前袁紹曾經將袁譚過繼給已經亡故又沒有孩子的兄長袁基爲繼子,所以嚴格來說,已經不算是袁紹這一支的人了……

最重要的是,袁紹本人的態度,似乎是偏向袁尚的。

雖然袁紹諸子之中,袁譚是最早被放出去獨鎮一方的,可是他現在卻只是青州刺史,同時只佔據了青州的一半地方,和被袁紹封爲幽州刺史的二子袁熙,幷州刺史的外甥高幹比起來,都要差了一些。

袁尚雖然沒有外放,可是袁紹將他放在自己身邊,各種政務都是早早地讓他參與,同時也放任他接觸自己身邊的這些重臣……這是爲了啥?還不是爲了讓袁尚能夠更好地接位麼。

作爲幼子,袁尚天然和袁譚爭鋒的時候就處於弱勢,如果不是想讓袁尚接位,袁紹也未必會搞這麼多的事。

而現在冀州派的人,至少審配已經是公然地站在袁尚那一邊了,每天和袁尚共同出入,爲他出謀劃策什麼的,不過也正常,作爲冀州派裡現在最不受寵的一個,審配雖然也是個忠直剛正的人,卻也要爲自己的將來打算一下了,更何況這是袁紹想要做的事情,他提前投資,也可以得到袁紹的歡心。

田豐沮授這兩個舉足輕重的倒沒有表態,作爲士大夫,他們是反對廢長立幼的,可是對於他們這些冀州人來說,對冀州更親厚的袁尚接任,當然比和豫州親

厚的袁譚接任來得更好一些。

在奪嫡這樣的事情上,袁尚已經得到了審配的投靠,同時得到了張郃高覽的善意,同時因爲袁尚和袁熙關係良好,袁熙又是幽州刺史,鞠義和鮮于輔等幽州派也更偏向袁尚一些,田豐沮授兩個重量級角色雖然沒有發話,可是隻要他們不旗幟鮮明地反對,就算是支持了。

穩住了冀州派,袁尚接下來要幹什麼,以許攸的智慧,簡直是隨便想想就能知道。

那當然是對付豫州派了!

打壓一部分,讓豫州派的這些人知道自己的手段,然後分化拉攏一部分,得到的支持。

這是很正常的手段。

可是雖然知道,許攸卻毫無辦法。

原因很簡單,袁尚借用袁紹的手段來打擊豫州派的話,那豫州派根本就沒有反擊的力量。

而對什麼人下手更好呢?

許攸用腳趾頭想就知道,那當然是自己了!

豫州派這些人,其實人品都不咋地,比如逢紀就是個小人,喜歡進讒言;郭圖心胸狹窄,喜歡搬弄是非;辛毗連自己老哥都能出賣;淳于瓊好酒貪杯;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也就荀謳辛評的人品好一些罷了。

許攸的貪財雖然一定程度上是自污之舉,可是他貪財也是真的,他自己也清楚,可是就是控制不住,人的天性有時候真的是很難改變的。

他清楚地知道,就自己縱容親屬在鄴城敲詐富戶,搶奪良田那些破事,袁紹未必不知道,知道了也因爲發小的關係不想管,可是要是袁尚用這些事情來興風作浪的話,自己就算能保住性命,只怕也要失去權威了。

而如果因此投靠到冀州派那邊,又是許攸不能忍的。

許攸雖然貪財,可是他還有個特點就是好面子,而且不知進退--如果這個特

點沒有的話,他就不至於在曹操麾下還老喊曹操的小名,以爲自己和曹操很親密,還不斷的擺譜說自己的功勞,以至於曹操都不能忍--真以爲許褚是一怒之下把許攸給砍了的嗎?許褚這樣的曹操親衛也許不算很聰明,可是絕對不會魯莽成那個樣子,無非就是曹操不能忍受許攸繼續這麼肆無忌憚地顯擺,損害他的尊嚴,然後暗中授意許褚把許攸給砍了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袁紹還真是比曹操更寬厚,更能容忍,許攸能在他麾下一直混那麼久,那種喊小名擺資格的事兒多半也沒少幹,袁紹卻也一直沒對付他。

正是因爲許攸這樣的性格,他纔不能容忍自己投奔到冀州派那裡,他是什麼人?十幾年前他就密謀要廢帝,堪稱士人中的一傑,和袁紹曹操都是稱兄道弟的,現在當袁紹的手下已經很委屈了,結果現在還要投靠冀州派?

要知道作爲一個智者,許攸本來就很嫉妒在攻打幽州的時候,沮授田豐依靠出謀劃策和指揮作戰,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他自認謀劃和帶兵能力都不在沮授田豐之下,只不過是沒有得到機會罷了!

而審配……和他比起來就更差得遠了!

可是現在審配是袁尚最看重的人!

自己投靠過去的話,就一定會在審配之下,甚至會被審配所指揮。

兩個人本來關係就不好!審配性格耿直廉潔,最看不得貪財的,而許攸偏偏就是貪財的性格,兩人發生衝突也不止一次兩次了。

許攸這樣自視甚高的人,怎麼可能忍受這樣的屈辱。

然而不能忍受這樣的屈辱,就極有可能面對袁尚的打壓。

今天的酒宴之上,袁尚那不斷警告的眼光,已經很能說明一些事情了。

所以許攸很憂鬱。

接下來到底要怎麼辦呢?

投靠袁尚?那不可能。

繼續堅持下去?袁紹之前不當回事,可是自己乾的那些事兒被放上臺面,袁紹想糊弄過去都不行,自己得罪的可都是冀州的大商賈和大地主……

第712章沒來得及最後一面第669章可以挾持第524章傳國玉璽的真假第675章變得更加厲害第608章來回變換的臉色第709章辨認第627章夙願第565章就同意了第336章皇帝退位第114章王易的計劃第292章連鎖反應第556章化險爲夷第244章暗通第440章最好的選擇第243章攻擊第437章沒有用的取暖之物第13章大漢最美的逆行第381章回歸朝廷第173章故人第229章海圖第404章不合適第730章挾持人質第702章成爲一個盟友第684章擴大勢力第550章傳國玉璽第120章降維打擊第176章分析第395章落實了第9章老鄉見面第704章不能夠比得上第90章魯肅設謀第384章甄家的老窩第713章背後一涼第161章買馬第551章第一步的計劃第614章令人費解第212章英雄上第182章等着那一天1第720章明白彼此意思第675章變得更加厲害第521章又是激動又是沉重第630章工程量第418章王易凱旋而歸第470章兵不見血刃第173章故人第111章一年之約第121章準備收網第358章火燒烏巢第135章追逐第377章謀略第223章血戰殺出來的名頭第734章盡數都投降第26章心中悽苦陳叔至第528章時不時起伏第164章忠義第660章犧牲自己第533章計劃着接下來事情第624章過於重要第713章背後一涼第397章心安理得第732章經歷還有很多第440章最好的選擇第474章忍不住起了雞皮疙瘩第271章最大的魚第578章一點都沒有看出來第58章袁公路的十萬兵第336章皇帝退位第317章荊州的變化第106章嚴白虎的怒火第46章真是高人第490章見證第626章凱旋而歸第258章聯盟第633章精準度和力度更好第732章經歷還有很多第489章隆重登場亮相第234章震驚第51章還有這種人啊第266章重任託糜芳第602章喜聞樂見第278章華麗的出場第261章騷擾第294章一郡換一州第126章真正的攻城第292章連鎖反應第522章恨意也與日俱增第148章新的獎勵第10章忽悠之路從今始第448章不得不甘拜下風第280章走華容第538章堅韌不拔第213章英雄下第623章緊張第514章自不量力第644章一個人的戰鬥第723章已經融爲一體第261章騷擾第119章唯一的可能性第424章觀點一致第651章戰鬥方式
第712章沒來得及最後一面第669章可以挾持第524章傳國玉璽的真假第675章變得更加厲害第608章來回變換的臉色第709章辨認第627章夙願第565章就同意了第336章皇帝退位第114章王易的計劃第292章連鎖反應第556章化險爲夷第244章暗通第440章最好的選擇第243章攻擊第437章沒有用的取暖之物第13章大漢最美的逆行第381章回歸朝廷第173章故人第229章海圖第404章不合適第730章挾持人質第702章成爲一個盟友第684章擴大勢力第550章傳國玉璽第120章降維打擊第176章分析第395章落實了第9章老鄉見面第704章不能夠比得上第90章魯肅設謀第384章甄家的老窩第713章背後一涼第161章買馬第551章第一步的計劃第614章令人費解第212章英雄上第182章等着那一天1第720章明白彼此意思第675章變得更加厲害第521章又是激動又是沉重第630章工程量第418章王易凱旋而歸第470章兵不見血刃第173章故人第111章一年之約第121章準備收網第358章火燒烏巢第135章追逐第377章謀略第223章血戰殺出來的名頭第734章盡數都投降第26章心中悽苦陳叔至第528章時不時起伏第164章忠義第660章犧牲自己第533章計劃着接下來事情第624章過於重要第713章背後一涼第397章心安理得第732章經歷還有很多第440章最好的選擇第474章忍不住起了雞皮疙瘩第271章最大的魚第578章一點都沒有看出來第58章袁公路的十萬兵第336章皇帝退位第317章荊州的變化第106章嚴白虎的怒火第46章真是高人第490章見證第626章凱旋而歸第258章聯盟第633章精準度和力度更好第732章經歷還有很多第489章隆重登場亮相第234章震驚第51章還有這種人啊第266章重任託糜芳第602章喜聞樂見第278章華麗的出場第261章騷擾第294章一郡換一州第126章真正的攻城第292章連鎖反應第522章恨意也與日俱增第148章新的獎勵第10章忽悠之路從今始第448章不得不甘拜下風第280章走華容第538章堅韌不拔第213章英雄下第623章緊張第514章自不量力第644章一個人的戰鬥第723章已經融爲一體第261章騷擾第119章唯一的可能性第424章觀點一致第651章戰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