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壽春城內的暗影衛傳給皇甫超博的情報,壽春城略呈方形,設有甕城、譙樓之設,重關疊雉,制度森嚴。城東南西三面有護城濠,北環淝水,四隅有河,東北、西北隅各設水關一處。城置4門,分別是東面賓陽門,西面定湖門,南面通淝門、北面靖淮門。
壽春城的城垣周長約爲三十餘里,垛牆之下牆體高兩丈六尺高,底寬七丈,頂寬兩到三丈。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用條石砌築數尺高的牆基。城牆外壁貼磚石,城牆磚石之間都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彌合,非常牢固。舊有“鐵打的壽州城”的稱譽。
壽春城四門皆於城牆外再設甕城,內外門洞均爲磚石券頂結構。壽春四門的甕城門均與城門不在同一中軸線。東甕城朝南,西甕城門朝北,南甕城朝西,北甕城門朝東,均與所在城門在平面上呈90度直角,如果從天空上往下看,四門中軸線與四面甕城城門之間形成了一個倒着的“卍”字形圖案。這種巧妙設置是基於軍事防禦上的考慮:即敵軍突破甕城後,需改變方向才能攻擊城門,守軍可乘機關門打狗,消滅甕城內之敵。
壽春城除了外城,內還有內城和皇城,外城各面城牆長約八里,內城長約四里多,而皇城則只有兩裡有餘。與洛陽城的十里、七裡和四里相比,相差不是一星半點。
對於這些情報,皇甫超博相信不僅是自己,曹操與孫策兩人應該都是心知肚明。
三路大軍各自抵達壽春城下之後,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先安營紮寨,然後三家之間互通使者,準備在攻城之前先進行一次會晤,以使三家能夠更好的合力攻城,以及攻入城後能夠更好的蒐括財物而不至於出現衝突。當然,不要想着三人兵馬進入城內之後會嚴格遵守約定,但是至少還是劃出來一個大概的區域。
於是,在城內十數萬大軍的緊張注視下,城外大軍之間騎兵往返奔走,使者之間往來不斷。讓城內的袁術軍將士緊張不已,其實壽春城內共有近十七八萬大軍,而在城外的三路聯軍一共才三十萬大軍,按道理來說袁術軍應該是勝算不小的。
比如當初皇甫超博的安東軍,哦,當時應該還叫做洛陽軍,當時憑藉着不到十萬大軍硬生生的扛住了呂布、張楊和袁術三家二十萬大軍進攻,最後不但大敗三路諸侯,反而俘虜了數萬大軍。
以目前袁術軍與前來進犯的聯軍兵馬比起當初的洛陽軍更有優勢,按理來說袁術軍的勝算也是不小的。可惜是,戰場之事永遠不是1+1=2那麼簡單。
目前城外的大軍有皇甫超博的十萬大軍(除了最初從舒縣北上的八萬大軍外,皇甫超博又下令從已經佔領的各城中抽調出兩萬守兵,一共湊滿了十萬大軍。)。曹操軍本部加曹洪部共計十二萬大軍。孫策部六萬大軍。如果再加上三家各有的數萬民夫和俘虜的足有四十餘人。
而袁術軍雖然有十七八萬大軍,其中的精銳更是有近十萬,但是自從去年袁術稱帝之後,袁術軍便是逢戰必敗,然後一路損兵折將,接連丟失了汝南、廣陵、下邳三郡的地盤,今年更是連經營數年的廬江都丟了。
如今纔不到一年半的時間,敵人已經兵臨都城的城下,自家皇帝更是已經神形枯槁,遠沒有當初稱帝時的那種意氣風發。不僅如此,當初稱帝之時的數十萬大軍如今已經只有不到二十萬。大軍士氣低迷,十數萬大軍,面對城外的三十萬敵軍,已經膽氣全無。
而袁術軍的十數員大將當中,陳紀、袁胤、劉勳、袁煥、橋蕤或死或俘,如今都是音訊全無。而另外諸將當中,太子袁耀以及大將袁嗣、李靈與陳蘭也都音訊全無,生死不知。能夠知道的就只有李豐尚在期思,卻因爲安東軍的虎視眈眈,只得緊守城池,不敢輕動。
如今的壽春城內,只有大將軍紀靈領着雷薄兩人回防壽春。哦,對了,要說能夠領兵的還有一位,那就是駙馬黃猗,只是紀靈已經不願意用他爲將了。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進來圍攻壽春的三路諸侯都不是易與之輩,而三位諸侯身邊都不乏智謀高深之輩,所以袁術軍所期盼的三路諸侯之間內鬨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曹操孫策還是皇甫超博大家的目標都很明確——徹底覆滅袁術。
當然也不完全一樣,孫策還有一個必得的物品,而曹操估計也盯着那個東西,而皇甫超博則是抱定了撈好處的,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和孫策拉拉關係,準備明年聯合弄翻曹阿瞞。
正是因爲如此,三家之家的使者走馬觀燈一般跑出幾個來回後,終於三家將會晤的時間的地點確實下來。
那就是孫策軍營地以南兩裡處的一個叫做高家崗的山頭,那裡四面都是一望無遮掩的原野,三家商定,三家主公各領一千人趕到會晤處,然後三人各領一位謀士和一位武將前來會晤。
最主要的是,無論是曹操還是皇甫超博都不願意到對方的地盤上去,以曹操的多疑肯定是不可能將自己置於危險當中的,而皇甫超博自己的話問題不大,但是他卻不願意屬下諸將跟着去冒險,但是三方談判的話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軍師出席。所以到了最後,兩家都只得建議將會晤的地點放在孫策軍控制區域內。
下午申時初,三家兵馬都護送着自家主公抵達的會晤地點周圍,孫策軍在北面,皇甫超博在西面,而曹操部則在東面。
三家兵馬在離高家崗約一里的地方停了下來,高家崗的會晤地點是由三家士卒共同佈置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哪家預先佈置陷井殺招什麼的。
三部兵馬停下來後,皇甫超博幾人皆領着自己同行的兩名屬下騎馬朝着高崗處的會晤地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