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三人都是無條件支持自己當這麼個主帥,跟着一起來了,其實夏侯淵就知道,自己雖說是一軍主帥,這個沒錯,但是不可能說就一點兒不考慮三人的想法了。所以說他就知道,這在出城迎戰這個上面,三人更多的還不是那麼希望郭淮參與其中來的。這個絕對不是說其人跟着有什麼爭功之類的,那還真不是,不過就是他們和郭淮都沒那麼熟。應該說夏侯淵、
徐晃、樂進和李典,他們四個雖說是兩個派系的人,可都算是兗州軍中的老一派人物。而郭淮呢,他當然就是新一派的代表,就是這樣兒。他那年紀和四人中年紀最小的,都要差個十歲,所以說這個也真是,他們還是有代溝啊,這個肯定是。因此,這之前夏侯淵也是沒讓
他跟着己方一起出城來和涼州軍大戰,不過他要走了的時候,就不會再管郭淮了,夏侯淵是要給他點兒面子,這個肯定是。而徐晃他們幾個呢,自然也不會管什麼,連夏侯淵這個主帥,最後都不說什麼的話,他們自然也都是沒什麼意見,這個肯定是,而且其實他們是贊同
夏侯淵的,就是如此。這個肯定是,或者說一直以來,其實都如此,因此,這夏侯淵確實,他也不會不準備和徐晃他們說什麼,到時候直接帶兵撤退就好了。而郭淮呢,他自然是都明白自己的意思,這個肯定的。兩軍是再次收兵,這人馬也一樣兒是越來越少,夏侯淵是堅定要撤退的心思,而馬超沒什麼想法,只要兗州軍戰,他就奉陪到底,至少己方人馬比他們多
啊。所以說怎麼也不是己方撤退,而是對方纔對,這就是馬超的想法。而且他確實也知道,夏侯淵是要帶兵撤了,這個很正常。這對方都要撤了,那麼自己這邊兒就更不能掉鏈子了,這個是肯定的。這別人家還沒走呢,這己方就不行了,那可真是有意思了,肯定不能那樣。
涼州軍不會退,而兗州軍要撤了,最後自然是涼州軍暫時勝了,不過之後郭淮不撤的話,那麼馬超還得是強攻鄳縣才行。不過對涼州軍來說,那都不算是什麼大事兒,確實,如果說鄳縣人很多的話,如今兗州軍還未必如此,可那地方就那麼可憐的幾千人,說實話,馬超並
未放在心上。真還不夠看的,哪怕這個時候其實涼州軍人馬是少多了,也是沒剩下多少,可那話沒錯,就是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還真是,很有道理,肯定的,所以說馬超不是怕了郭淮,而是要反過來說。要不郭淮也不會就制定一定最多就和涼州軍戰三日的策略了。對他來講,如果說他們兗州軍一方真就有優勢的話,那麼一直守城又能如何,終究是
他們佔便宜啊,不過這個……這個怎麼想怎麼是,確實如此,馬超對鄳縣城裡的郭淮那點兒人,他就沒怵過,這其實哪怕就算是他們人馬真不夠了,他還能調兵不是,那人馬上就能過來,可兗州軍他們行嗎?這纔是個大問題啊,確實。這個馬超一直都覺得,這是己方的優
勢,一直都是。畢竟己方在荊州,那可是佔了五個郡,那確實不是白佔了。而也就只有江東軍,他們佔了兩個,比兗州軍要強。所以別說兗州軍的地盤是和荊州江夏都挨着,可說實話,那確實,他們那不是荊州的地盤,至少江東軍是有荊州的地盤,就這麼簡單。以前兗州軍是也有,南陽嘛,不過卻被涼州軍給打跑了。而江東軍是比兗州軍強,至少在荊州這兒,
兗州軍那確實還是比不上他們的,這個也是。如果說江東軍沒有了在荊州的地盤,那麼他們有沒有在這兒超過兗州軍了,可事實還是人家在荊州有地盤,兩個郡呢,而兗州軍卻沒有啊。是啊,以前有,可南陽還是被涼州軍收回了,這個就沒有辦法了。而且就算是以前的話,其實兗州軍他們再和江東軍一比的話,其實也是差了點兒,畢竟半個南陽郡,還是比不上
荊州兩個郡的,這個肯定是啊。所以說還是那話,一個南陽都比不上兩個郡,那就更不用說是才半個了,這個肯定是。如果說你讓曹操選擇的話,你問他是想要一個南陽,還是荊州的兩個郡,那麼他肯定會選擇後者,所以這個……其實別說是曹操了,就算是換成馬超還有
孫策,其實他們也不會有其他選擇的,這個很正常。其實不得不說,這必須要承認的是,當主公做老大的,應該說都知道如何去做,纔是對己方最有好處的那個,這個確實,肯定是啊。不是說自己願意怎麼去做,就要那麼做,肯定還得是利益至上,這個纔是最重要的那個,
不管是馬超還是曹操、孫策他們,都如此。這個肯定是,簡單來說,哪怕就是他們很不想去做的,他們爲了利益,還是去做了。哪怕他們其實還是不想,可對己方就是利大於弊,利多弊少,而且是勢在必行,那麼自己必須要去做,這個是肯定的。最簡單的,還是當年曹操屠殺徐州百姓,難道他是傻子嗎,曹操還能不知道屠殺百姓失民心,在徐州那兒來說,對他
可沒太大好處。可說實話,那個時候的兗州軍,就是需要那麼去做,曹操/他也是義無反顧下令了,最後結果自然是好處更多點兒。是,曹操可以說就是失去了徐州百姓民心,但是卻得到了兗州軍的軍心,這個一點兒不假。而兗州軍因爲可以隨意去殺人去劫掠,他們確實
是平復了心情,沒鬧事兒什麼的。而兗州軍那個時候確實是缺少錢糧,曹操這當主公做老大的,他很清楚,所以說也算是解決了一下吧,不管怎麼說,兗州軍是沒那麼緊張了,士卒也不至於說鬧事兒譁變什麼的。而曹操是失了徐州民心,可如今徐州卻依舊是在他兗州軍
治下,還不是在慢慢發展着。而兗州軍呢,跟着曹操南征北戰,可以說是死心踏地就一心跟着自己主公死戰了……真是這麼回事兒,不說是所有人,可絕對是絕大多數,就是如此。所以說當初的事兒,還是那話,不管是曹操也好,是其他兗州軍將領也罷,也就沒說他做得就一點兒都不對了,這個看你怎麼看吧,反正對於一個上位者來說,只要是利大於弊的,那
麼好像也真是沒什麼就不能做的,這個不是嗎?曹操是真心想嗎,說實話,他真心不想,可卻不得不那麼做,就是如此。換成是馬超孫策他們的話,處在曹操的位置,也許他們不會那麼做,但是結果肯定不會好。不過就因爲這樣兒,兩人成不了奸雄,只有曹操那樣兒的,
纔是真正的奸雄,就是如此。所以可以說就在這個上面,他們是和曹操不同,也可以說他們有地方是不如曹操的。這個事兒如果說是從徐州百姓的角度來看,他們自然是對曹操對兗州軍深惡痛絕,是怨恨的。可從兗州軍的角度來說,那自己主公就是天,就是地,他所說的所做的,所下的命令,那一切都是爲了己方,爲了自己這些人。兗州軍的士卒,不是沒有徐
州人,但是一共纔多少?所以說有什麼不能去屠殺徐州百姓的,他們只是兗州軍,不是徐州軍,所以說……就算是換成馬超涼州軍,孫策江東軍,他們也不會那麼做,當然了,他們不會那麼做,不是因爲其他,就只是因爲當主公做老大的不同而已,就是如此。不過也確實,如果說馬超孫策他們都讓士卒那麼去做了,那麼他們也都不是自己了,真的,這還就是他們
和曹操的一個不同之處。而曹操沒覺得自己做得有什麼,是,自己不想,可也是沒有辦法,自己只是選擇對己方更有利的結果,對自己更有好處的。不過最後也只能是對不起對不住徐州百姓了,可對己方士卒,那卻都是好的,好處更多,不是嗎?曹操覺得自己也是要捨棄一
頭兒,這個肯定是。如果說什麼事兒都能那麼簡單,不用那麼做就能解決問題,那麼自己也真是不會那樣兒,可自己卻沒的選擇啊。曹操那麼做了,他是在徐州甚至天下成就了不少罵名,可在兗州軍中,卻是讓軍心向他,士卒是效死命給他,這點那可是一點兒都沒錯啊。
所以說爲了自己爲了己方獲得更多的好處利益,這曹操當年都那麼做了,這最後證明,他覺得自己做得是當時正確的選擇。是,換成馬超孫策他們,他們是不會那樣兒,這個基本上是沒大問題,不過當初馬超屠戮先零羌,其實也和曹操有相似的地方。雖說他不是屠戮了大漢的百姓,可也是把異族給滅了一部,這不得不說,在異族尤其是在羌人的眼裡,馬超他們
就屬於是魔鬼一方的,一點兒都沒錯。這幾年羌人是老實多了,沒有太大規模的戰鬥,那都因爲什麼,還是因爲當年的那些,一點兒都不差。所以說其實哪怕就是馬超自己他其實想法中並不想就那麼去做,可卻沒有辦法,爲了李爲他們,爲了涼州百姓,這自己就得如此。
而結果也是證明了,他的選擇是對的,那確實。這讓李爲他們死心踏地跟着馬超,也算是收買了點兒民心,這個也有。至於說在異族什麼樣兒,那可真不是馬超想要去考慮的,這個也真是。說起來如果馬超真要是考慮那麼多的話,都去在乎的話,那都要忙不過來了,可不
是嗎,所以這個也確實,沒那樣兒。至於說孫策那邊兒,他是有什麼自己其實不想,可卻也必須要去做的呢,最簡單的,就是迎娶呂玲綺的這個事兒,當然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了。要說呂布是他殺父仇人,那確實是不錯,而他也算是報了仇了,給自己父親。可和呂玲綺在一起,並不是孫策想要的,但是卻也沒有辦法,反正事情就是走到那一步了,這當初的自己也
是挺無奈。說起來呂布是自己殺父仇人,可自己呢,也可以說是呂玲綺的殺父仇人,當然了,這個最後算是基本上解開了這些冤仇什麼的,至少自己和呂玲綺都如此認爲。其實從自己這兒來說,當初事兒都解決了,過去了,是沒什麼了,在自己妻子那兒呢,也是如此。更
何況這如今孩子都挺大了,所以說她那重心早都不在這個上面了,這個也是,自己都知道。可以說唯獨還有點兒不能那麼釋懷的,也就只有只剩下張遼他老哥兒一個了,這個也真是,讓自己都頭疼啊。可這事兒讓自己重新選擇一下,自己卻還是要那麼去做,對付呂布,之後
也娶了他女兒。對此,孫策都是無怨無悔的,這如今來看,最後的結果,那就是對自己對己方是最有好處的,不是嗎?不要覺得自己殺了呂布,讓如今張遼一直不能釋懷,其實就算是沒那事兒,那麼如今張遼應該不會如此,可他現在還能給己方效力,爲己方盡力,其實自己覺得就足夠了,真的,確實不錯。所以說從這麼來看,不管是曹操還是馬超、孫策,他們
三人其實也都有一樣兒的地方,至少他們有心裡不那麼想去做的,可卻依舊是那麼做了,最後如此做了,就只是因爲事情的利益對他們來說更大,得到的好處更多,就這麼簡單,利益使然啊,所以說他們在關鍵時候都如何選擇,基本上都沒大問題了。像曹操那樣兒,馬超
孫策他們是不會如此,至少不會也來個屠殺百姓。但是其他方面,那基本上還是都沒太大問題,曹操能做的,他們也不會說都不能去做,這個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