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1.工農紅軍陝北第一遊擊支隊的建立和活動

1930年12月延川永坪鎮人高朗亭(團員),到榆林向特委請示工作,給常應黎(常黎夫)彙報說,想在延川奪反動民團的槍,搞武裝鬥爭。常說先等一等,見到劉志丹、謝子長再決定。高便負氣走了,他當時只有16歲。特委書記趙伯平立即召開常委會,決定派共產黨員劉善忠去幫高計劃此事。1931年1月,高朗亭(團員)和劉善忠自籌款買了2支手槍。逐漸建立起十七八個秘密聯絡站和幾十個農會小組。

1932年3月12日劉善忠、高朗亭、楊秉權等化妝,在清澗淮寧灣繳了民團的6支槍。3月16日在清澗劉仙咀打了土豪白登高,繳了2400元銀幣,又買了一支衝鋒槍、一支步槍,開展游擊戰爭。後與特委失去聯繫,在延川縣委領導下活動。1932年4月18日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西北抗日先鋒隊”,司令劉善忠,政委高朗亭,參謀長楊作棟,共70餘人,長短槍30餘支。

5月20日晚在延川東北的花家窪,劉善忠被混入隊伍的三個哥老會分子刺殺。6月3日在延長安溝鎮附近的二圪臺遇強敵,損失嚴重。此時碰到了陝甘游擊隊的高崗帶了19人。就共同行動了。先鋒隊初起,陝北特委就派張承忠、崔正冉去聯繫,一月餘未找到,後惠世溫(馬萬里)報告,見到了先鋒隊,張承忠即以特委特派員身份入隊工作。

1932年9月25日在米脂鎮子灣經杜世宏、高慶恩帶領,高朗亭見到了特委的趙伯平書記、馬明方宣傳、崔逢運秘書長。此時,特委缺乏活動經費,就派王保民回部隊取了800銀元帶給特委。高在葉家岔馬明方家,向特委彙報了游擊隊的情況,學習了《中國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件。從此,游擊隊歸特委領導。

1932年10月1日陝北特委派馬明方整頓了游擊隊,將先鋒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高朗亭任隊長,艾飛龍任政委,張承忠、王保民任經濟員。並派畢維舟代表特委給游擊隊授旗、發印。1933年正月張承忠從安定回綏德,向特委彙報了游擊隊的情況:游擊隊中發生了分歧,又遇高雙成部隊的圍擊,把槍壓了。特委先後增派了韓生傑、雷合、高加得、張世明、高明友、馬萬里、崔正冉(組織)、景樂禮、呼振安、李成榮、賀吉祥、杜修直、常胖、樊秋咀、常白袍、欒新春、高慶恩等加強游擊隊。他們去和區委書記趙福祥聯繫,取得5支槍。在馬圈坪又見到劉銀娃(劉明山)等,他們也有5支槍,在李家岔,又見到薛蘭斌。時支隊黨委書記馬萬里,委員艾飛龍、張承忠、高朗亭、王保民、景樂禮。

1933年1月8日在清澗高傑村抓獲大地主白明楊,30天后釋放,得銀洋3600元。此時,特委急需活動經費,就選精幹指戰員9人,分三路送到特委。一路艾飛龍、杜修直、高慶恩帶1000元;二路馬萬里、高明有、宜寶才帶500元;三路張承忠、高嘉德、高烈雄帶500元。

1933年1月下旬,高雙成部駐安定縣的張建南糾合民團圍剿九支隊。此時,舊曆新年將近,支隊爲避強敵,疏散了大部分戰士,令回家過年,只留高朗亭、艾龍飛、參謀長呼振安、經濟員張承忠和戰士馬大牛五人留隊。1月25日除夕夜,張建南突然帶隊出發,抓獲九支隊戰士馬佔發,穿破耳垂用麻繩拉着,逼找游擊隊領導。此時,高朗亭等5人,轉移到楊家河,高朗亭手槍走火傷了指頭,又轉移到楊家溝山上,後又到硯瓦溝、楊家莊、賀雨家灣。在這裡,呼振安私自將兩個手槍槍弓送給他的熟人敵民團團總呂生海,艾飛龍批評了他,他極爲不滿。後到馬鞍山。艾飛龍送高朗亭去綏德養傷返回後,呼振安串通了幾個人,強行繳了艾飛龍、張承忠、馬大牛的槍。正好,特委巡視員畢維舟在任家砭,急來平息了此事。派艾飛龍和張承忠去特委送經費600銀洋。同時帶信,讓艾飛龍調離支隊。但後來呼振安還是帶了兩支短槍叛變投敵。

強世清、史方治從26軍回來,他們取了部分埋藏的槍。此時,趙福祥和薛玉瑞獲得有關安定縣縣長的可靠情報:他將於1933年2月9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由安定縣城去瓦窯堡。他們就和畢維舟、欒新春、高嘉德帶了一挺機槍、一支自來得、兩支手槍,設伏打死了敵安定縣縣長劉述明及一名護兵。時高朗亭因傷離隊休養,特委任命強世清爲副隊長。

打死縣長後,強世清帶游擊隊到安定西區活動。艾龍飛因違紀對待小商販被特委撤銷政委職務。2月底,特委派軍委委員王兆卿來九支隊檢查工作,派常學恭任政委,並帶來一些槍械彈藥援助游擊隊。王、常指出九支隊存在的一些問題,強世清不但不接受,反認爲來人不可靠,他們不聽從陝北特委的指揮,王兆卿、常學恭都被游擊隊繳了槍趕回來。

游擊隊在安定西區期間,經區委書記謝德惠派人做工作,白德勝帶領綠林幫夥中7人、槍3支,加入九支隊,增強了力量。但白自恃帶槍帶人入伍,與強世清又是老交情,便桀驁不馴,目空一切。白德勝、姬正元等錯誤地鼓動強世清反對高朗亭,4月9日與強一起,收了隊長高朗亭的槍,將高捆綁在樹上,高伺機跳崖逃跑。隊委書記馬萬里被趕走。不久,白德勝又收了強世清的槍,逼強世清離隊。游擊隊亂了。此時,特委特派員張承忠來到新窯灣,叫支隊的人不要散了,到他那裡集合。承忠整理了隊伍,批評了強世清。

1933年4月特委改九支隊爲一支隊,隊長強世清,隊委張承忠(黨支部書記),劉明山是隊部通訊員。5月1日一支隊15人南下,向紅二十六軍學習。在旬邑陽坡頭與紅二團會合。劉志丹派楊仲遠任一支隊政委,並送給一支隊一些槍支彈藥。路經平頂山時和馬佩勳帶領的一支南樑游擊隊20多人相遇,兩隊兵合一處,補任馬佩勳爲副支隊長。

5月下旬一支隊回返陝北,途中遭遇一民團,我繳槍20餘支。29日在安定譚家礆遭敵軍兩個連襲擊,楊仲遠沉着指揮反擊,腿部受重傷,戰士揹着轉移到楊家溝,敵人又蜂擁而至。他命令游擊隊迅速撤離險境,獨自留下狙擊敵人。部隊安全轉移了,他用最後一顆子彈打進了自己的胸膛,英勇的犧牲了。此後,一支隊轉移到楊道峁,和白德勝所帶的分隊會合,部隊進行了改編休整。期間,派張承忠到陝北特委,彙報一支隊從紅二十六軍北返時受挫的情況。

改編整頓後,強世清任隊長,李成榮任政委,馬佩勳任副隊長,張承忠任經濟員。下轄四個分隊,分隊長依次是白德勝、李盛堂、王效曾、謝紹安。共80餘人,80餘支槍。崔逢運通過安定西區區委書記謝德惠和一支隊的全體戰士見了面,傳達了特委指示。並以特委巡視員的身份決定,紅一支隊以安定縣李家岔爲中心建立小塊根據地,開展遊擊活動。

1933年7月下旬,王兆卿、畢維舟等六同志,因國民黨一個連隊的司務長混入共產黨內,出賣了黨組織,而被殺害,史稱“無定河畔六烈士”。8月中旬特委召開了緊急會議,崔田夫主持。決定派張毅忱、賈仰青、樊文德護送馬明方去安定,整頓紅一支隊。並依靠地方黨組織動員了一批青年農民,參加了游擊隊。使游擊隊得到了很大發展。同時,將張、賈、樊留到了游擊隊,以加強黨的領導。

因井嶽秀八十六師炮兵營李含芳部的圍剿,紅一支隊失利,1933年9月,一支隊70餘人二次南下,到合水古城川和紅二十六軍第四團會合,會見了習仲勳、高崗、王泰吉、楊森等領導同志,一支隊和二十六軍聯合作戰,強世清被任命爲騎兵隊隊長,有戰馬60餘匹,騎步兵聯合,取了張洪鎮,俘敵人槍各80餘,又假扮民團騙開旬邑城,智取了旬邑縣城,俘敵人槍各150餘。我軍無傷亡。大大地補充了戰鬥和生活物資。後來到了照金根據地,一支隊的人多,成了二十六軍的主力,守衛薛家寨。10月4日(中秋節),劉志丹、王世泰等脫險回來。劉志丹的頭髮有一二寸長。之後在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打了香山廟灣,然後打了甘肅合水。這兩仗打得好,紅軍沒有傷亡。一支隊又跟劉志丹去打太白鎮,沒打開。劉志丹給一支隊授了旗,講了話,並派魏武任一支隊政委。一支隊經保安返回安定。在打棗樹坪(謝子長家的村子)時,惠澤仁犧牲、強世清受了傷,5個戰士犧牲,棗樹坪有敵一連守軍,工事堅固,築有碉堡。惠澤仁是二十六軍騎兵連指導員,勸諫不要冒險,強世清不聽,貿然強攻。後又到橫山遊擊了幾天,回到安定任家砭。在王家堡戰鬥中,魏武犧牲。隊委會選舉張承忠任政委,在新莊樑集中了100多人,開會決定分兩隊活動,張承忠和白德勝一隊六七十人去延川,王效曾、賈仰青和劉明山帶三十多人去吳堡。

反動派十分恐慌,調集安定、延川兩縣的駐軍和民團圍剿,在延川縣關莊被姜梅生團100餘人包圍,張承忠和任自珍(分隊政治指導員)帶隊奮勇突圍,馬承啓中彈犧牲,白德勝受傷被俘,不久和任自珍(後因叛徒出賣被俘)一起被敵人在瓦窯堡殺害。10月,去吳堡的一隊也回來了,數百敵軍尾追不放。此時,游擊隊軍事領導人先後犧牲,游擊隊內部的不純分子有政變跡象,幾位領導就決定埋藏槍支,分散人員,多數隱蔽,待機再幹。張承忠和王效曾帶了6支槍、5個隊員回綏清。實際上,一支隊紅旗不倒,一直在活動着。

原隊員李廣勝被捕後,交了六、七十支槍。後來張承忠和崔田民商量後,又派張家修、李向海、蘇力厚取走了9支槍,帶了6個隊員到綏清和二支隊聯合行動。

陝北遊擊第一支隊是陝北地區第一個自己組織的游擊隊,他爲陝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開創根據地獲得了極其珍貴的經驗。後面成立的二支隊、三支隊、四支隊、五支隊、六支隊的領導大都在一支隊工作過。如高朗亭、白雪山、馬佩勳、張承忠、馬萬里、張毅忱、崔正冉、李成榮、王效曾等。

2.工農紅軍陝北第二遊擊支隊的建立和活動

1933年7月22日陝北特委四次擴大會議在佳縣高起家窪召開,馬明方主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馬明方、馬文瑞、畢維舟、王兆卿、常學恭、崔逢運、魯學曾。還有各地代表張達志、崔田夫、崔田民、高朗亭、高長久、張承忠、張崗等,約30餘人。會議提出了全面發動陝北游擊戰爭的新任務。加強一支隊,新建二、三支隊,創立安(定)延(川)、綏清、神府三個游擊區,進而把三個游擊區連成一片,造成鞏固的根據地。在這些地區成立黨的縣委。會議選出了新的特委。書記崔田夫,組織馬明方,軍委王兆卿,團特委書記馬文瑞。委員有畢維舟、常學恭、崔逢運、魯學曾、崔田民、張達志、高長久。

會後,畢維舟、王兆卿等4人在去安定途中於鎮川被捕,在米脂又有2人被捕,6同志在米脂英勇就義。史稱“無定河畔六烈士”。

崔田夫和崔田民回綏清地區創建二支隊。又調高朗亭來參加。1933年7月底,在張承忠家的村子蘇家渠附近,無定河岸石崖的石窯(內有古代石雕佛像)裡召開了“中共綏清中心區委擴大會議”,張承禮在石砭上游動警戒。參加會議的有:崔田民、張承忠、李樹椿(李景林)、賀生春(唐洪澄)、崔文運、張家修、張紹修、蘇耀亮、康潤民、劉漢鼎、劉高奎。由崔田民傳達了特委擴大會議精神:在綏清地區建立遊擊第二支隊,開展遊擊活動。這次會議是綏清地區革命活動由秘密轉向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後,特委派張達志到清澗組織抗糧抗稅鬥爭,東區區委唐洪澄、李景林、張家修等參加了領導。第一次組織了1000多人的請願隊伍,経店子溝向清澗城出發,沿途加入達數千人,張承禮是東路隊隊長。圍城第三天後,農民代表被抓,士兵開槍威脅,只好解散。此後,張達志、崔田民在大馬家山召集白如冰、唐洪澄、李景林、劉玉春、黃石山等開會,決定發動第二次鬥爭,組織了600多名骨幹,選黃仲清、黃石山、李合邦爲代表,並建立了近百名會武術的青年組成的棒子衛隊,從白草寺出發,數千人浩浩蕩蕩。縣長派兩連士兵攔截,農民不退讓。最後,農民答應不進城,派人談判,這次鬥爭取得了成功。政府答應了農民的21條要求,包括減免當年稅款,釋放前次被捕人員等。

此時王聚德和崔正冉從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失敗後,進入陝北的羅永寬手中獲得三支駁殼槍,羅已是黨員。於是綏清中心區委(崔田夫、張承忠、崔田民、崔正冉)決定成立二支隊。區委選調優秀黨團員。7月29日崔田民和高朗亭由劉家灣聯絡站來到王家山王聚德家,隊員也陸續來到。8月5日崔田民代表特委正式宣告工農紅軍陝北遊擊第二支隊成立,隊長羅永寬,政委高朗亭,經濟員王聚德。隊員有崔正冉、白光玉、宜寶才、賀勝等十餘人。白雪山(隨一支隊從二十六軍回家養傷)病癒後也參加進來。

1933年中秋節夜,在綏清中心區委的統一領導下二支隊襲擊薛家峁,處決了作惡多端的敵區長大地主薛運通,向羣衆分發了財產,並以二支隊名義發了佈告。10月高朗亭、羅永寬調往神府,並帶走三支駁殼槍。后王聚德任隊長,崔正冉任政委。又購得二支駁殼槍,一支步槍。還設計從土匪陳海娃手中奪得駁殼槍一支。白雪山在護送謝子長回安定返回後,二支隊擴充,白雪山任隊長,政委王浩,經濟員王聚德。

1933年古歷臘月八日前,綏清中心區委獲知,清澗解家溝鎮一些地主、豪紳、收款委員、衙役,趁年關進行收債、收租、收稅,抓人、打人、鐵鏈鎖人,十分兇殘。一支隊和二支隊在綏清中心區委崔田民、張承忠、崔正冉、唐洪澄、白雪山、白如冰等人領導下奇襲解家溝,殺了高利貸者高潘及收款衙役九個半(一人的脖子上被砍了一刀,未死),李合邦組織黨團員在鎮外監視定息焉的敵駐軍,配合了行動。“解家溝暴動”傳遍了陝北的山山溝溝,人民歡欣鼓舞,反動派膽戰心驚。之後又到花巖寺,店子溝等地消滅了幾個民團。

謝子長要求:清澗的槍歸清澗,安定的槍歸安定。於是一支隊的十幾個人,十幾條槍由張承忠、崔正冉帶回安定了。不久張承忠調任神府縣委書記。

3.陝北根據地和紅軍的創建者領導者

馬明方

馬明方 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45年6月,黨的七大選舉尚在新疆盛世才獄中而缺席的馬明方爲中央候補委員,1956年,被選爲八大中央委員。他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在近50年的革命

生涯中,他歷經艱險而堅貞不屈,屢遭磨難而奮鬥不止,始終和人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明方1905年生,陝西米脂人。1925年在綏德師範學校讀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到西安國民軍史可軒部做兵運工作。1927年回到陝北,先後在綏德、橫山、米脂等縣任中共區委書記、縣委書記,在白色恐怖中深入農村恢復中共組織。1931年任中共陝北特委代理書記。1933年主持召開特委擴大會議,作出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農村根據地的決定,會後深入游擊區,加強對武裝鬥爭的領導。

1935年1月,馬明方任中共陝北省委書記、省蘇維埃政府主席,1938年去蘇聯學習。1941年回國途經新疆時,曾被國民黨軍閥盛世才拘禁,1943年4月2日被捕入獄。獄中參與領導絕食鬥爭。1945年獲釋出獄,回到延安。同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爲候補中央委員。1946年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兼中共晉南工委書記。1947年曾參加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楊家溝召開的十二月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明方歷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1954年秋至1960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財貿部部長。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爲中央委員。1960年冬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三書記。他是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中,受誣陷迫害,於1974年8月12日逝世。1979年12月中共中央爲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馬文瑞

馬文瑞(1912-2004),陝西子洲人,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曾任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陝西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馬文瑞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政治工作傑出的領導人。2004年1月3日6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馬文瑞1912年11月4日出生於陝西省米脂縣(今子洲縣)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接受進步思想,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米脂縣三民二中上學期間,因組織學生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遭到國民黨軍警鎮壓,被迫離校,從此全身心投入秘密革命工作。先後任共青團綏德西區區委書記、共青團綏德縣委書記,在白色恐怖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堅持對敵鬥爭。1928年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任中共綏德縣委常委。

1929年,他參與領導了綏德饑民鬥爭,在陝北產生重大政治影響。1930年8月起,先後任中共安定縣(今子長縣)北區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書記,共青團陝北特委書記。他自覺抵制“立三路線”的嚴重干擾,在陝北黨的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的形勢下,保存了安定縣的革命力量。

1931年9月,吳岱峰、閻紅彥率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陝甘,馬文瑞和陝北人民傾其所有大力支持自己的子弟兵,使游擊隊得到極大的發展壯大,由100人不到迅速擴大到500餘人。1932年2月,任中共陝北特委南路特派員,負責恢復清澗、延川、安定、延長、延安等縣黨的組織。他不畏艱險,堅持發動羣衆開展地下鬥爭,爲當地基層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做了大量艱苦工作。其間還到橫山、榆林等白色恐怖更爲嚴重的地區開展工作。同年7月,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兼團特委書記,參與領導籌備召開陝北革命史上重要的第四次特委擴大會議。會後面對敵人的瘋狂鎮壓,他毫不畏懼,堅持鬥爭,組建神府等十多支游擊隊,爲創建陝北革命根據地和陝北紅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崔田夫

崔田夫 原名崔文憲,毛澤東爲其更名爲田夫,1902年生,綏德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創建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崔田夫先後任中共陝西省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主任、省視察室專員、陝北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78年11月17日在西安病逝。

建立陝北游擊隊

崔田夫曾任中共鐵茄坪村支部書記,1929年7月任中共綏清中心區委書記,崔田民、張承忠(組織委員)、崔正冉爲委員。此前,國民黨綏德南區薛家峁鎮民團團總薛運通,把羣衆爲防災荒貯存的“義倉糧”賣給井嶽秀的軍隊,從中貪污。當時還是南區區委委員的崔田夫,根據區委的決定,組織羣衆開展要回義倉糧的鬥爭。他印發傳單,走村串戶,發動羣衆,爭取各村的糧正也站在饑民一邊,鬥爭取得了勝利。

1933年7月,在中共陝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上,崔當選爲中共陝北特委書記。剛上任,特委機關就被破壞,幾位共產黨員幹部慘遭殺害,一些共產黨員隱蔽起來。在腥風血雨中,他扛起鋤頭以打短工爲名,到處尋找共產黨員。找到了搞武裝的高朗亭,委任高爲綏(德)清(澗)遊擊二支隊隊長,開闢綏清紅色區域;派崔正冉到定息墕的安溝村,鎮壓國民黨要糧草的高正東,然後到王家溝村,籌建紅五支隊;又到佳縣南區,派人找到特委委員馬明方、馬文瑞、張達志、高長久等,召開特委會議,重新部署了整建黨團組織、開展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等工作。會後,他和崔田民一起重建了綏德、清澗黨組織,整頓了紅二支隊,鎮壓了清澗解家溝一帶的包糧人和國民黨綏德南區區長薛運通;幫助王聚德、白如冰、唐洪澄建立起王家山、袁家溝、馬家山中共支部,組織了赤衛軍和貧農團,開闢了綏清紅色區域;讓張承忠領導的在綏清活動的一支隊回到安定,在謝子長領導下得到了擴大。又派張承忠任神府書記和三支隊政委。不久還成立了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經過半年時間的努力,安定、綏清、佳吳、神府各地都開闢了大批村莊,陝北有了遊擊根據地。

艱苦工作

1934年夏,中共綏德縣委書記崔文運被敵殺害,崔田夫的妻子、兩個兒子、一個侄子被捕入獄,敵人設下圈套,逼其就範。在自己親人可能被殺害的嚴峻考驗面前,他毅然部署好黨的工作,前往天津向中共中央派駐北方代表彙報陝北革命鬥爭情況。回陝北後又經過一段艱苦工作,到1935年1月,中共陝北特委所轄區域成立黨、團縣委各17個、遊擊支隊10個,將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改建爲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並召開陝北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陝北省蘇維埃政府,使陝北蘇區得到發展與鞏固。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成立,崔被選爲工委委員、代理書記。同年5月,工委書記惠子俊到任,崔改任工委組織部部長。9月,西北工委撤銷,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崔調瓦窯堡市,任中共市委書記、市蘇維埃政府主席。11月,長征到陝北的中共中央撤銷了陝甘晉省,成立陝北省和陝甘省,崔爲中共陝北省委委員。1936年2月恢復安定縣建制,崔任安定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7年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陝甘寧特區委員會,崔爲特區黨委委員、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

張達志

張達志 原名錦瑞,陝西佳縣人,陝北紅軍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張達志,1911年生於陝西葭縣(今佳縣)。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葭縣縣委書記、陝北特委委員。1934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任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政治委員兼一團政治委員,紅十五軍團八十一師政治委員、七十八師政治委員、軍團政治部民運部部長,參加了陝北蘇區反“圍剿”和勞山、直羅鎮、東征等戰役。1936年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後任陝北獨立一師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警備六團政治委員,第一二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塞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中共綏蒙區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創建雁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遊擊司令員,綏德軍分區司令員,警備二旅旅長,陝北軍區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四軍軍長,參加了綏遠、集寧、晉中、太原、蘭州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公安部部長、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任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後遞補爲中央委員),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2、1987年被選爲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2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崔田民

崔田民(1912-1991),曾用名崔逢吉,陝西省綏德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是陝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創建者之一。曾任中共綏清中心區委委員、中共陝北特委委員,深入到神府、綏清、安(定)延(川)、米、佳、吳等縣推動黨的游擊隊的工作。主持了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的成立,參加了組建第五支隊,參加領導了清澗解家溝暴動。

崔田民,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兼保衛局局長、國民經濟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六八九團政治委員,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冀魯豫支隊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中共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華北局黨校第四部主任、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鐵道兵政治委員、顧問,第二炮兵政委、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1991年1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趙伯平

趙伯平(1902-1993)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02年生,陝西省藍田縣人。又名趙紹平。農民家庭出身,早年投身革命。趙伯平同志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藍田縣委書記、特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任宣傳部、統戰部、組織部部長及省委常委;解放戰爭時期任省工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初期,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勞動部部長、西安市委書記、省委第二書記、省長;1963年1月任全國人大副秘書長、1965年1月任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9年任第五屆全國人大法治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1926年在藍田、長安一帶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任支部書記、農民協會主任。1928年3月任中共藍田縣委書記。1929年春任中共陝西臨時省委巡視員和省委組織幹事。1930年7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候補委員、陝北特別委員會書記(至1932年秋)。同劉志丹等人開展游擊戰爭,參加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工作。1933年3月任中共陝北特別區委員會委員。3月至5月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代理軍事(部長)。5月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書記。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獲釋。同月至1937年2月任中共陝西省委民運指導委員會主任。

1937年7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務委員、省委民運部部長,1938年1月任中共陝西省委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1939年5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1941年春任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部長。1944年任陝甘寧邊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秘書長。1945年擔任陝甘寧邊區文藝界協會主席。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1946年4月任陝甘寧邊區教育廳副廳長。1946年8月任中共陝西省工作委員會書記。1947年3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關中地委副書記兼國民黨統治區工委書記。1948年1月任關中地委書記兼關中軍分區政治委員。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書長兼城工部副部長。

離休後撰寫革命回憶錄,還創作有《新考試》《大上當》《抓漢奸》《祁半仙》《特種學校》等現代秦腔劇本,改編《民族魂》《石達開》《三滴血》等劇本,參加搶救弦板等傳統劇種。1993年5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高朗亭

高朗亭 1913年生,陝西省延川縣人。又名高明鏡。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2年春在延川縣參與收繳反動民團的槍支,組建了一支革命武裝:延川游擊隊,任游擊隊政治委員。4月任紅軍西北先鋒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32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隊長。1933年4月至5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支隊長。8月至10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政治委員。1934年1月至2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支隊長。1935年8月任中共延長縣委書記。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情報偵察科科長兼醫療衛生科科長、陝北紅軍醫院院長。參加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反“圍剿”鬥爭。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至19

39年3月任延安市自衛軍團團長。1937年11月至1940年2月任延安市市長。1938年4月至1941年12月任中共安定縣委書記、甘肅省合水縣縣長。後任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武裝動員部部長。1942年6月起任中共西北局民兵工作委員會委員、主任。同年下半年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大隊大隊長。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三八五旅副政治委員、隴東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至1945年10月)。11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隴東警備區副政治委員。1946年6月起任綏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10月任榆橫軍分區政治委員。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聯防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政治委員。1949年5月任寶雞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參加榆林、沙家店、扶眉等戰役。

1950年2月任西北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1955年5月任青海軍區司令員、中共青海省委常務委員。1955年11月任青海軍區黨的監察委員會書記。1956年8月任青海軍區黨委第三書記。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1960年9月起任高等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研室副主任。後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中共七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1994年7月8日在合肥逝世。是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

張承忠

張承忠(1908-1936),張承忠是陝北根據地和紅軍的創建者之一,是神府根據地主要領導者之一,又名晨鐘,代號“程咬金”。綏德縣張家山村人。出生在一個有文化的貧苦農民家庭。後全家遷往清澗解家溝鎮張家砭村。幼時就讀於清澗縣第二高小(在高傑村),1924年考入綏德四師,在李子洲、楊明軒等的影響下,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校時,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的鬥爭,經常到鐵茄坪、崔家灣一帶發動農民運動,反高利貸、反苛捐雜稅,號召農民成立農會,爲自己的生存鬥爭。

1927年8月,綏師被封閉後,張承忠先後在店子溝、花巖寺、樓則塌小學任教,並任黨支部書記,秘密宣傳革命思想。1928年創建了中共清澗東區區委,他任區委書記,後又與周繼豐、高克林、鄧重慶等創建了中共清澗店則溝區委,曾任區委書記。1929年起任綏德南區區委組織委員。後改爲綏清中心區委,書記崔田夫,委員張承忠(組織)、崔田民、崔正冉。

受陝北特委派遣1932年到高朗亭的抗日先鋒隊任經濟員(黨的負責人),10月1日,改爲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承忠任經濟員。他積極參加打土豪、分財糧、燒契約和宣傳發動羣衆工作。1933年4月,九支隊改編爲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承忠任支隊黨委委員、經濟員。5月1日一支隊15人南下,向紅二十六軍學習。在旬邑陽坡頭與紅二團會合。劉志丹派楊仲遠任一支隊政委,派馬佩勳爲副支隊長,並帶十多名隊員。5月下旬一支隊回返陝北。

1933年8月,傳達陝北特委高起家窪會議精神以後,綏清地區的革命鬥爭漸由秘密轉向公開。8月初,紅一支隊再次南下在瓦子川和紅二十六軍會合。會見了習仲勳、王泰吉、楊森等領導。9月初迎接劉志丹、王世泰、魏武等脫險回來。一支隊成了二十六軍的主力,在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打了幾個大勝仗。之後一支隊返回。在棗樹坪戰鬥失利,隊長強世清負重傷。部隊由白德勝指揮。後在王家堡戰鬥中政委魏武犧牲,部隊損失嚴重,此後由承忠任支隊政委。爲避重敵圍追、粉碎政變陰謀,決定分散活動。白德勝和張承忠帶一隊轉入延川、王效曾、劉明山帶一隊到吳堡。因不能立足,兩隊又都退回安定。會合後,爲保存人員和武器,避免在強敵包圍下全軍覆沒,支隊決定壓槍分散,隱蔽活動,待機再幹。於是承忠帶了5人和6支槍回到清澗地區,在小岔則和白如冰接上頭,決定和紅二支隊一起開展武裝鬥爭。張承忠派遣張家修、李向海、蘇力厚三人扮作江湖藝人,邊走邊唱,到安定黑窯溝和任瑞林等取得聯繫,取回長槍9支,同時帶來一支隊的6個隊員在清澗地區恢復活動。

1933年臘月初七晚,崔田民、張承忠、白雪山、唐洪澄、白如冰、王聚德等一、二支隊的領導在清澗東區安家山開會。根據解家溝共產黨員白玉華的報告,白天在解家溝集上,豪紳、衙役到處抓人,用鐵鏈鎖人,向窮人逼收糧款。於是會議決定,立即採取行動,公開打擊敵人,爲民除害。快到半夜,紅一、二支隊出其不意地包圍了解家溝,當場殺了九個半(一個被砍未死,後逃跑)豪紳衙役和高利貸者。李合邦帶領黨團員在通往定息焉的路口監視敵駐軍。紅一、二支隊的這次革命行動,成了清澗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轉折點。陝北民歌唱道:“三十三年世事亂,起了些紅軍要共產。一、二支隊天兵降,解家溝鎮上閃紅光。一黑夜殺了九個半,收款委員和班頭,還有放高利貸的黑高潘。開牢放人燒債券,紅軍爲救咱受苦漢”。

1929年至1934年承忠多次會見劉志丹請示和研究工作。1933年12月底張承忠和白如冰在袁家溝迎接了中共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並全面彙報了工作。

1934年二三月間,陝北特委調張承忠任神木縣委書記,他指揮游擊隊主動出擊,擴展根據地,發展了2700多名共產黨員。建立了共青團的組織,發展團員1100多名,紅軍發展到幾百人,並於1934年9月18日正式成立了紅三團,王兆相任團長,張承忠任黨委書記(負責紅軍黨的建設和經濟供給)、政委。還建立了幾支游擊隊,成立了兒童團、赤衛隊、婦女會等羣衆組織。同時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1935年6月,承忠任神府工委書記,建立了神木東、西、北三個縣委和府谷縣委、佳蘆縣委,共轄五個縣委。當時神府根據地的版圖,南北約四百多華里,東西一百幾十華里。面積四萬二千平方公里,人口約14萬,包括23個行政區(含山西的三個秘密區)。陝北特委根據中央北方代表的指示,於1935年1月30日,在安定白廟岔將陝北獨立師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師轄一、二、三團。三團因榆林敵軍重兵圍困,無法南下與師主力會合,堅持在神府地區戰鬥。故將五團改編爲三團。神府原三團改編爲神府獨立團。

由於當時全黨執行了“左傾”路線,加之敵人的大規模圍剿,根據地,黨組織和紅軍受到了巨大損失。張承忠和工委的其他領導喬鍾靈、王恩惠、毛鳳翔、劉長亮及紅軍的王兆相等,堅持鬥爭,毫不動搖。無吃喝,無被褥,無住處,仍然聚集紅軍,周密計劃,消滅敵人。終於使形勢逐漸好轉。直到中央紅軍到陝北。

1935年12月,中央決定將神府蘇區改爲特區,由中央直接領導,調張承忠去中央黨校學習。因敵人封鎖,未成行。後任榆林工委書記,負責榆林、佳蘆、佳縣、米東四個縣委。準備到榆林縣東部、佳縣北部毛谷川、蘆家莊一帶開創根據地,不久因叛徒出賣被捕,押送綏德。受盡嚴刑拷打、拒絕高官引誘。於1936年古歷七月二十七日在綏德被害,時年僅28歲。

張承忠短暫的一生是爲勞苦大衆求解放的一生。他的足跡遍佈陝北各縣,至今綏德、清澗、子長、神木、府谷的鄉親們仍然懷念着他。新中國成立後,省政府出資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張承忠烈士紀念碑,清澗縣革命歷史紀念館也爲他樹立了紀念碑,他的子孫後人、戰友、當地羣衆和青少年每逢清明節,都去掃墓,緬懷先烈。

承忠的兄弟中有3人爲革命犧牲,三弟張承禮是老紅軍,1934年4月加入了工農紅軍陝北第四遊擊支隊,作戰受傷後調綏德縣政府工作,任縣委委員兼內務部長,還曾任縣劇團團長。當時李萬春是綏德縣縣長,縣政府就在張承忠家。四弟、五弟抗日期間參加了革命。父親張樓爲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1951年作爲陝甘寧邊區人民代表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出席了毛主席在懷仁堂的宴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部政委崔田民中將題聯:

承忠對黨無限忠誠堪稱黨員模範

爲國爲民英勇犧牲不愧革命英雄

賀晉年

賀晉年 1910年10月1日出生於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是陝北紅軍的創建人之一,1924年考入瓦窯堡高小。1927年考取陝西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這期間他閱讀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反飢餓鬥爭,並於1928年春天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起,先後被派往陝西、甘肅的軍閥部隊做兵運工作。1932年5月參加陝甘游擊隊第三支隊,任騎兵大隊副大隊長。後到蘭州公安局工作,1933年2月參加蘭州水北門暴動。同年10月到安定,任中共安定北區區委書記。1934年6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政委,7月任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參謀長。所部與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會合後,參加了陝甘邊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同年9月任紅二十七軍第一團團長。1935年9月任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師長,參加了嶗山、榆林橋、直羅鎮等戰鬥和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春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後任紅二十七軍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團團長,率部到三邊地區剿匪,後到米脂守衛黃河河防。

1939年兼任三邊軍分區司令員。1942年10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旅長。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抗日戰爭勝利後到東北。1946年10月任合江軍區司令員,指揮部隊參加剿滅土匪謝文東、李華堂部的戰鬥。1947年5月任東北民主聯軍騎兵縱隊司令員,參加了四平戰役。同年8月任第七縱隊副司令員。1948年8月任第十一縱隊(後改稱第四野戰軍四十八軍)司令員(軍長)。率部參加了1947年東北秋季、冬季攻勢和遼瀋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任第十五兵團第二副司令員兼四十八軍軍長,率部南下江西,10月兼贛南軍區司令員、贛南區黨委書記。1950年5月兼江西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0年6月,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提議,賀晉年調東北軍區,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併兼東北軍區衛戍部隊司令員、防空部隊司令員、裝甲兵部隊司令員,參與組織抗美援朝的後方支援工作。1954年入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同年10月任裝甲兵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中共第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1982年爲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3年5月11日7時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馬萬里

馬萬里同志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原名惠世溫,陝西省清澗縣師家園則鄉小岔子村人。生於1904年,於1977年5月31日在西安病逝,享年73歲。

他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青年後外出攬工,幫父親養活弟妹。農閒時上冬學,認了不少字,是當地有名的陝北道情歌手。他體驗到了世道的不公正,心想着,怎樣才能讓勞苦大衆過上好日子呢?

1927年陰曆八月七日,由本村惠志明、馬亮古(1926年的黨員)介紹,和惠思賢、惠志琛等8人一起加入共產黨。11月擔任黨支部書記。走上了爲勞苦大衆求解放的革命道路。1928年任清澗城區支部書記。10月份參加組織了城區的抗糧抗租鬥爭,名揚鄉里。

1932年4月8日劉善忠、高朗亭在延川縣委領導下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西北抗日先鋒隊”,陝北特委派張承忠、崔正冉去聯繫,一月餘未找到。後馬萬里見到了先鋒隊,報告了特委。從此,先鋒隊與特委建立了聯繫,並歸特委領導。1933年正月,特委派了十餘名黨團員去加強游擊隊。有馬萬里、賀吉祥、李成榮等。成立了隊黨委,書記馬萬里,委員有艾飛龍、高朗亭、張承忠、王保民、景樂禮。

1933年1月,馬萬里、張毅忱來到神府,7月由馬萬里、溫世恭等七八人組成特務隊。1933年10月馬萬里回到神府,傳達了特委指示。11月7日在松樹峰正式改編特務隊爲“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支隊長王兆相,政委馬萬里。爲避反動政府“懸賞捉拿”,由原名惠世溫更名爲馬萬里,王浩更名爲馬二,惠世良爲馬三,白炳炘(馬義)爲馬四,惠世恭爲馬五。從此,真名不彰。馬萬里還曾任六支隊政委。

1933年任清澗城區區委書記。12月調特委機關工作。1934年3月8日在綏德南區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五支隊”,隊長崔正冉,政委馬萬里。

1934年7月8日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成立,總指揮謝子長,政委郭洪濤,參謀長賀晉年。一支隊隊長謝紹安,二支隊隊長白雪山,政委馬萬里,五支隊隊長崔正冉,政委王子文。1934年10月成立紅二團,馬萬里任政委,揚琪任團長,胞弟惠世良任參謀長。

1935年1月,在中國工農紅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第二團任政治委員,任山任團長。

1935年任綏、米、清紅軍二、五縱隊總指揮。10月任陝北紅軍補充師師政委,張富田任師長,曹化山任政治部主任。11月中央紅軍長征隊伍到達陝北瓦窯堡,馬萬里同志將3000名戰士劃歸中央紅軍,並補充8000套軍衣。

1936年任陝甘寧游擊隊司令。1938年2月在瓦窯堡中央黨校學習。1939年在延長警備五團任政委。1940年在延安中央軍事研究班學習。結業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科科長。時林伯渠任政府主席。1941年任靖邊縣長。

1942年任定邊保安處長、團長。1945年任定邊軍分區司令員。1947年任西北局軍事部長,兼綏德作戰總指揮。1948年任延安聯防司令部副司令員,賀龍任司令員,王維舟任政治委員。馬萬里同志同時兼任延安城防司令部司令,併兼陝甘寧青緝私大隊長。1949年任黃龍軍分區副司令員。1950年任延安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

1953年1月在西北農具廠任廠長。著名的解放牌水車就是他們廠生產的。1958年任陝西省水土保持局局長兼黨委書記。1958年10月任洛河工程(國家工程,周總理簽發的任命書)局局長兼黨委書記。1960年任榆林專署副專員。1964任省視察室視察專員至終。

(本章完)

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七、直羅鎮戰役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七、直羅鎮戰役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十七、直羅鎮戰役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七、直羅鎮戰役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十七、直羅鎮戰役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
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七、直羅鎮戰役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七、直羅鎮戰役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十七、直羅鎮戰役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七、直羅鎮戰役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十七、直羅鎮戰役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