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江醫署在官府旁邊,葉蓁他們過來的時候,醫署的門並沒有開,還是薛林上去敲門,纔有一個醫女打扮的婦人過來開門,本來是有些不耐煩的,一看薛林拿出令牌,立刻神色一變,“大人,不知道您有何吩咐?”
薛林冷冷看了她一眼,轉身去請葉蓁下車。
“請問,齊醫正在嗎?”葉蓁看了那醫女一眼,心想這應該是以前在宮裡被派來地方醫署的醫女,對懷江應該是很熟悉的吧。
那醫女不知葉蓁來歷如何,但見拿着監察院令牌的男子對她這麼恭敬,想來身份應該不簡單的,“齊醫正出去看診了,您幾位先到裡面喝杯茶,奴婢讓人去請齊醫正回來。”
葉蓁問道,“這時候齊醫正還去哪裡看診啊?”
“聽說城外一個村子裡有人發熱,齊醫正聽聞這件事便帶着兩個大夫都出門了。”那醫女說道。
“你是這裡的醫女嗎?”葉蓁問。
“奴婢姓陳,十年前就在這裡當醫女了。”陳醫女說道。
葉蓁正想跟皇甫宸提議去外面找一找,醫署門外便傳來敲門聲,是齊瑾回來了。
齊瑾一邊進來還一邊跟身後的兩個大夫說着話,“……他們村子裡不是隻有一個人發熱,看來是跟最近的天氣有關,明天帶多些藥過去,讓村子裡的人都喝一碗。”
“是。”那兩個大夫點頭應了下來。
“齊醫正!”葉蓁眼睛一亮,起身走向齊瑾。
齊瑾聽到葉蓁的聲音愣住了,又看到一旁的皇甫宸,好氣又無奈地搖頭,“你上次帶在身邊的小徒弟就是她,真是胡鬧,怎麼能把她帶來這裡。”
“齊醫正,反正我不來都來了,您就別趕我走了。”葉蓁笑着上前摟着齊瑾的胳膊,“我在這裡也能幫您,不會給您添麻煩的。”
“如今我倒不是怕你麻煩,只是……”齊瑾皺眉看了看外面的天氣,“這雨下得我都心慌了,你在這裡別到處去,就在醫署幫我就是了。”
葉蓁立刻應了下來,“好。”
齊瑾又對皇甫宸說,“阿宸,明日你隨我去一趟城外,今日我去看診,有一個村子不少人發熱,我懷疑那是有傳染性的,這天氣最容易引發疾病,我們要趕緊找出源頭。”
“齊醫正,爲什麼懷江每到這個時候總是會出現容易傳染的病?”葉蓁疑惑地問道。
“南邊多是潮溼天氣,加上夏季氣候炎熱,病情容易蔓延,這並不奇怪。”陳醫女在旁邊說道。
葉蓁不置可否,她覺得這種情況年復一年實在很奇怪。
齊瑾說道,“你們今天才剛到懷江城,先休息一下,明日我再將這裡的情況告訴你們。”
她的話纔剛說完,外面有人在大叫起來。
“齊醫正,不好了!”一個穿着直裰的男子慌亂地大叫,“堤壩……堤壩快出事了。”
“什麼?”所有人都驚呼出聲,這時候堤壩若是出事那就非同小可了。
那男子叫道,“我剛剛從江邊回來,這雨太大了,今年才修好的堤壩根本撐不住。”
“跟鄭大人說了嗎?”齊醫正立刻問道。
“鄭大人已經派人拿沙包去堵住堤壩,只是……這樣根本撐不了多久的。”
皇甫宸說,“讓人先去上游關閘,先把這邊的缺口堵住,若是雨勢漸小,才能避免決堤出現。”
“堤壩附近的村民都讓他們離開了嗎?”齊瑾急忙問道。
“去告知他們了,可是他們不肯走!”那男子焦急地說道,“他們不相信已經大難臨頭了!”
齊瑾說道,“我和你去一趟,阿宸,你帶人將醫署收拾一下,可能要收留不少病人進來。”
“齊醫正,我和您一起去。”葉蓁脫口而出,她心中疑慮越來越深,那些村民怎麼會不願意逃難呢。
“你留下幫你師父!”齊醫正瞪了她一眼,帶着其他人又出去了。
葉蓁轉頭對皇甫宸說道,“師父,太蹊蹺了。”
“我們初來乍到,自然什麼都不知道,且先觀察,或許會有真相。”皇甫宸低聲說道。
看來師父也發現異樣了,以前總是聽說懷江災難不斷,朝廷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災銀送來,爲了防止瘟疫的蔓延,那些藥材更是一車車往這裡送,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夭夭?”外面又走來兩個年輕女子,其中一個是葉蓁在醫學館的師姐夏瑤花。
“瑤花,你也在懷江?”葉蓁驚訝地看着她。
夏瑤花笑道,“我們抽籤決定誰來懷江,我和柳雲都抽到了。”
“你們回來得正好,齊醫正剛剛吩咐了……”葉蓁把剛剛齊瑾交代的話跟她們說了一遍。
夏瑤花和柳雲對視一眼,急忙進去先將空房子準備出來。
他們忙碌了半天,依舊沒有齊醫正的消息,皇甫宸放心不下,便讓葉蓁留在醫署,他親自去了一趟江邊。
葉蓁站在醫署門外,看着依舊不停的大雨陷入沉思。
“夭夭,你怎麼會到這裡?”夏瑤花走了出來,站在葉蓁身邊問道。
“師父要出來找藥,我便隨他出來了,正好路過懷江,便過來看一看,瑤花,你知道這裡以前經常有瘟疫的事情嗎?”葉蓁簡單地解釋着。
夏瑤花回頭看了一眼,在葉蓁耳邊低聲說道,“以前我與你一樣,以爲這裡只要到了夏天便會有瘟疫,不過,我跟着齊醫正去過好幾個村子,那些村子都是以前出過瘟疫的地方,聽村子裡的人說,每年是有幾個人得了病莫名死掉的,但是不是瘟疫……沒人能確定,都是由官府和醫署大夫說了算。”
葉蓁秀眉微微一蹙,“醫署的藥庫在何處?若是這裡真的收留災民,只怕要用的藥就多了。”
“我今天才去看過,藥庫的藥已經不多了。”夏瑤花帶着葉蓁往裡面走去。
“怎麼可能!我們醫學館藥田的藥材,不是大多數都送來懷江嗎?藥庫怎麼可能沒藥呢?”葉蓁驚訝地問道。
夏瑤花和柳雲相視一眼,“你與我進去看看便知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