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長安事變(5)

王允聽聞西涼兵造反、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已從陝西發兵來攻長安,便令呂布前去陝西迎敵,呂布着令李肅爲先鋒,李肅帶兵在弘農以西與牛輔相遇,兩軍交戰,李肅大敗,退至弘農,呂布率大軍趕到弘農,大怒,遂斬李肅,親自去迎戰牛輔。

牛輔的兵將驚懼,半夜裡譁變,牛輔急忙收拾金銀財寶與親信胡赤兒等人連夜逃跑,半路上被胡赤兒殺害,胡赤兒攜牛輔首級到長安去領功受賞。牛輔一死,呂布便率軍返回長安。不久,李傕、郭氾的大軍又殺到,王允便令剛剛歸附漢室的董卓舊將徐榮、胡軫在新豐迎敵。

雖然徐榮、胡軫所部盡是西涼的悍勇之兵,但李、郭的兵力勢大,新豐一戰胡軫率部投降,徐榮寡不敵衆,在新豐戰死。

消滅了徐榮的軍隊,李傕、郭汜不幾日便殺到了長安,王允大驚。

呂布道,“岳父大人莫慌,李傕郭汜二賊不足爲慮,待我前去擒此二賊。”

呂布率二萬兵馬出城三十里下寨迎敵。不數日,李傕、郭汜率大軍殺到。

呂布列隊相迎,手下大將張遼、高順、魏續、宋憲分列左右。

李傕、郭汜也將大軍呈一字形擺開,延綿一里之地,聲勢浩大。

呂布出馬高聲喝道,“呔,李傕、郭汜,董卓奸賊既已除掉,爾等爲何還要執迷不悟率軍造反,還不快快下馬受降,我保你們性命無憂,高官得坐,如何!”

李傕出馬罵道,“匹夫呂布,恩相待你不薄,你爲何要殺死恩相?”

呂布道,“董卓弒君害民,欲要自立爲帝,死有餘辜,爾等不要執迷不悟,快快放下武器投降吧!”

李傕回身怒道,“哪位將軍敢出戰呂賊!”

郭汜部將楊奐推馬掄大刀殺出。

呂布親自出戰,兩馬相交,戰不一合,呂布一戟將楊奐挑下馬去。

呂布挺戟大喝道,“還有誰不服!想來領死,快快上來!”

郭汜部將楊忠、楊明與楊奐是親兄弟,見呂布殺了楊奐,大怒,兩人齊馬而出,兩條長槍直奔呂布刺來。

呂布飛馬迎上,戰不幾合,呂布掄戟將楊忠拍飛,楊明一驚,呂布的戟已到,當胸被刺一戟,呂布將楊明高高舉起,往前一掄,楊明屍身飛撲落地。

李傕、郭汜大驚。

呂布匹馬往來奔走,高呼“還有誰想來領死!”

李傕部將楊奉身後轉出一員大將,手執開山大斧,直奔呂布,此將乃是徐晃。

徐晃自幼好習武藝,後入山拜一名師,慣使一柄六十餘斤重的開山大斧,異常勇猛。他出山不久便參加了黃巾軍白波部,白波部將楊奉見其勇冠三軍便重金收爲己有。後白波黃巾軍被李傕擊敗,楊奉部才歸降李傕。

呂布見徐晃斧重人壯不敢怠慢挺戟相迎,兩人戰有三十餘回合,徐晃漸漸有些不支。

張濟身旁張繡見狀挺槍而上來夾攻呂布,呂布陣上張遼挺槍迎住。

四員大將在陣前撕殺,兵器相踫之聲震動響亮,馬踏塵土飛揚。少傾,徐晃敵呂布不住,撥馬回陣,呂布持戟來夾攻張繡,張繡見事不妙,虛晃一槍也撥馬回陣,呂布揮戟衝本部人馬大喝了一聲,全軍便掩殺了過來,李傕、郭汜二十萬大軍往後潰敗而走,呂布揮軍趕殺十餘里地方纔收軍回寨。

李傕、郭汜收拾殘兵安營下寨。

晚上,李傕召集衆將於帳內商議進兵之策。

謀士賈詡道,“呂布神勇,不可與之力敵,此地北面有一座山名叫雁蕩山,其勢緩衝而上,上面廣闊,可用於布兵,明日我們分三軍行動,郭將軍可引一軍搶佔雁蕩山,李將軍引一軍離雁蕩山五里下寨,呂布若攻李將軍的軍隊,郭將軍可率軍下山攻他的背後,呂布若攻打郭將軍,李將軍可引軍襲擾其後,這樣呂布往來奔忙,我們另一軍可趁機繞道去攻取長安,長安現兵力空虛,呂布必然回救,到那時我們可全力追擊,一鼓作氣,長安必破。”

李傕大喜,於是派遣張濟、樊稠統本部兵馬連夜繞道去取長安。

次日凌晨,郭氾引一軍去搶佔了燕蕩山,而李傕又引一軍來挑戰呂布,呂布與之交戰,李傕大軍又退,山上郭氾衝下山來從後面攻擊呂布,呂布大怒,返身殺回,郭氾又率軍跑上山峰,呂布往上攻打,郭氾軍紛紛往下滾石頭、放弓箭,呂布急引軍退去,如此糾纏了兩天,呂布也沒攻下郭氾與李傕,呂布焦燥萬分,這一天他正要出兵攻打李傕,忽然飛馬來報,言道張濟、樊稠兩路兵馬圍攻長安,長安危在旦夕。

呂布大驚,急令全軍火速回軍援救。

李傕見呂布回軍,知道張濟、樊稠已在攻打長安,便令全軍追擊,呂布只顧回撤,顧不得後面追軍,兵士被李傕軍趕上損折了不少。

待呂布趕到長安,但見長安城外敵軍雲集,正全力攻城。

呂布大喊一聲,當先衝殺過去,攻城軍隊頓時大亂。

此刻,背後李傕大軍殺來,兩軍混戰,呂布直殺到城下,叫開城門,率一隊人馬急進。

敵軍也蜂涌而入,城門失守。

呂布見大勢已去,直接去府中接了家人及貂蟬,率衆將引數百騎奔到青瑣門,對城樓上的王允喊道,“賊軍已進城,勢危矣,請王司徒快快上馬跟我走!”

王允於青瑣門上觀望長安城四處,敵兵擁入,正在與官兵搏殺,漸漸快殺到皇宮。王允長嘆一聲,道,“此亂因我而起,我不能撇下皇上獨逃活命,那樣,賊冦將會加罪於皇上。奉先,你走吧,莫要管我。快走!”

呂布又大叫道,“司徒,不要再猶豫了,快走!”

王允堅定地道,“我意已決,誓死捍衛皇上,奉先,你不要再勸了,快走!”

此刻,賊兵擁至,呂布無耐,只得率衆往北門而去。

待到北門,郭汜早已立馬橫槍攔在當口,呂布也不搭話,飛馬挺戟便刺,只兩個回合,一戟刺中郭汜的大腿,郭汜栽下馬去,被衆將急救走。

呂布當先殺條血路,奪門而出,率百餘騎投壽春袁術去了。

李傕、郭汜於長安城內縱兵大掠,太常卿鍾拂、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欣皆戰死,賊兵直殺到內城皇宮,至青瑣門,把整個皇宮包圍起來。

漢獻帝驚得面如土色,渾身抖瑟,不知所措。

有侍臣諫道,“皇上,現賊兵欲攻入皇宮,情勢萬分危急,請皇上到青瑣門上止亂。”

獻帝抖瑟着看了看王允,王允道,“皇上,也只能這樣一試了。”

獻帝在衆臣的簇擁下來到青瑣門樓之上,李傕、郭汜望見黃蓋,便約住兵士,口呼“萬歲。”

獻帝倚樓柱問道,“卿不侯奏請,竟入長安,意欲何爲?”

李傕、郭汜仰面奏道,“皇上,非我等犯上作亂,而是那王允殺了董太師又要加害我等,我等殺入長安也是無奈之舉。現請皇上交出王允,我等立即退兵。”

獻帝轉頭看了看王允,十分地不捨,道,“王愛卿……”

王允道,“皇上莫怕,此事由老臣引起,當由老臣來解決。”

王允上前幾步來到城垛口,對下面李傕、郭汜高聲道,“王允在此!”說罷,縱身一跳,跳下青瑣門。

王允撲倒在地,隨後努力地站起,怒視着李傕、郭汜。

李傕、郭汜拔劍指曰,“王允,太師有罪即殺,可我等何罪,你不放過,要趕盡殺絕!”

王允罵道,“爾等助紂爲虐,燒殺搶掠,無害不作,乃董卓之爪牙,就是殺你們一千遍一萬遍也不爲過,你們還冤枉什麼!”

二賊大怒,喝令將王允收押,並將王允及黃琬全家老小盡行收捕。

李傕、郭汜氣不消退,欲攻上青瑣門樓去殺皇上,張濟、樊稠阻攔道,“將軍不可妄爲,今若殺了皇上,我等則罪名昭著,將引天下憤怒,不得安生矣。”

李傕插劍於劍鞘內,道,“今不殺皇上,我們也得討個封賞才罷。”

於是,仍舊引兵圍城。

獻帝見王允被抓,雖是心疼,卻也無可奈何,又見賊兵不退,便抖顫着問,“王允即已被你們捉拿,愛卿何故不退?”

李傕仰面道,“我等興師而來,爲國討賊,遠途奔泊,也是勞累,請皇上封賞。”

獻帝道,“愛卿欲要何官爵?”

於是,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各自寫好了所要官位,讓樓上士兵用繩索提上,獻帝一一封賞。

封李傕爲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郭汜爲後將軍、美陽侯、假節鉞,同領朝事。張濟爲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屯弘農,樊稠爲右將軍、萬年侯。

其餘楊奉等皆爲校尉。衆將領爵,拜謝之後,李傕、郭氾引軍退去,前去捉拿王允及黃琬族人,一日之內,王允及黃琬族人盡被捉拿入獄。緊接着,李傕、郭氾開始清搜捕王允的同黨,士孫瑞雖然是誅殺董卓的主謀之一,但王允把士孫瑞的功勞都據爲己有,外人不知道其中內情,在嚴刑拷打下,王允與黃琬也沒有把士孫瑞透露出來,因此士孫瑞得以免此劫難。

李傕、郭氾並沒有立即殺掉王允和黃琬,是因爲他們在等待着兩個人的到來,這兩個人一個是左馮翎宋翼,一個是右扶風王宏,此二人是王允的心腹,在三輔掌握着不少兵馬,三輔是長安的門戶,李傕、郭氾擔心一旦王允被殺,他們在三輔起兵造反,局勢難以掌控,因此,李傕、郭氾派人持皇帝詔書召他們二人進京,打算一塊逮捕處斬。詔書到達宋翼和王宏的手中,王宏便找到宋翼商議,王宏道,“李傕、郭氾只所以沒敢殺害王司徒,那是因爲他們怕我們起兵造反,如果我們去了長安,必定會遭到他們殺害,所以,我們不能去長安。”宋翼道,“王命難違,不服從王命就是不忠,我們還是去爲好。”王宏又道,“現征討董卓的關東軍勢力依然存在,冀州有袁紹,山東有曹操,依我看,我們不如反了李傕、郭氾,聯合曹操與袁紹來攻打李傕、郭氾,這是唯一生的希望啊。”宋翼道,“現在李傕、郭氾把持朝政,起兵反叛他們就是與朝庭作對,就是造反,我宋翼寧死也不背這反叛之名。兄弟你若不願去,那我自己去好了。”王宏無奈,自感獨立難支,只得跟宋翼一塊去了長安。

兩人剛到長安,便被李傕、郭氾抓捕,隨後李傕、郭氾派人將宋翼、王宏一家人全部捉來,與王允、黃琬一家人押赴市槽處斬。王允看見二人直跺腳啊,宋翼後悔不迭,王宏大罵宋翼:“豎子不足以爲謀!”這一天,王允、黃琬、宋翼、王宏及其族人共二三百口人被殺,長安城內的人們無不嘆惜。

李傕、郭氾將王允爆屍三日,下令不允許任何人來給王允收屍,京兆尹平陵令、王允的舊吏趙戩聽聞後棄官入京,來給王允收屍,李傕、郭氾聽聞是趙戩,也沒加以阻攔迫害。趙戩雖然是個平陵縣令,但趙戩還是很有名望的,趙戩在董卓把持朝政時期任尚書,負責官員的選拔,董卓曾拉攏趙戩,讓趙戩網開一面任用他的部屬,但被趙戩嚴辭拒絕,董卓懷恨,將趙戩抓起來,後經皇甫嵩等人求情,董卓纔將趙戩釋放,將他降職爲平陵縣令。李傕、郭氾畏於趙戩的聲望,因此沒敢加以迫害。趙戩在安葬完王允後出走荊州,被劉表聘爲幕僚。

長安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戰亂,在李傕、郭氾將王允等人殺害之後漸漸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至此,長安城內,朝政皆由李傕、郭汜把持,朝庭官員,任由二人升降,漢獻帝劉協自被董卓扶上皇位短短的幾年時間就經歷了董卓之亂和李傕、郭氾之亂,他身爲皇帝,在朝堂上卻要看權臣的臉色行事,在提心吊膽之中迎來了一天又一天……

第75章,李傕、郭氾之亂第33章,董卓進京(1)第118章,官渡之戰(3)第98章,公孫瓚之死(3)第139章,銅雀臺(1)第8章,無奈的曹嵩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65章,幽州易主(2)第141章,銅雀臺(3)第171章,劉備取西川(1)第16章,收許褚(2)第42章,英雄的初鳴(1)第16章,收許褚(2)第58章,曹操自領兗州牧(1)第182章,魏王冕第30章,公孫瓚稱霸第135章,曹操平定冀州(5)第82章,孫策稱霸(1)第152章,劉備借荊州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72章,劉備取西川(2)第29章,許攸的計謀第32章,國舅之難第96章,公孫瓚之死(1)第26章,斷案第33章,董卓進京(1)第44章,英雄的初鳴(3)第171章,劉備取西川(1)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111章,董承的預謀(1)第43章,英雄的初鳴(2)第130章,劉備投荊州(4)第123章,孫策之死第13章,張角,黃巾起義第156章,歌宴銅雀臺第91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4)第165章,曹操嫁女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4章,嶄露頭角的孫堅第124章,決戰官渡(1)第109章,收張繡第145章,銅雀臺(7)第135章,曹操平定冀州(5)第168章,第一次合肥之戰(1)第57章,呂布的逃亡之路第81章,張濟敗亡第147章,長阪坡(1)第74章,呂布投劉備第47章,袁紹計謀取冀州第145章,銅雀臺(7)第162章,冀城之戰(3)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29章,劉備投荊州(3)第136章,曹操平定冀州(6)第17章,失意的劉備第58章,曹操自領兗州牧(1)第56章,長安事變(5)第140章,銅雀臺(2)第178章,劉備取西川(8)第64章,幽州易主(1)第89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2)第37章,曹孟德獻寶刀第24章,張繡首秀第122章,破劉勳(2)第13章,張角,黃巾起義第104章,白門樓(2)第17章,失意的劉備第29章,許攸的計謀第9章,袁紹與袁術第98章,公孫瓚之死(3)第36章,董卓進京(4)第150章,赤壁之戰(1)第118章,官渡之戰(3)第62章,匡亭之戰(1)第152章,劉備借荊州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8章,無奈的曹嵩第81章,張濟敗亡第111章,董承的預謀(1)第128章,劉備投荊州(2)第86章,孫策稱霸(5)第84章,孫策稱霸(3)第124章,決戰官渡(1)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44章,銅雀臺(6)第60章,曹操自領兗州牧(3)第19章,關羽紅臉的由來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113章,董承、袁術之死第169章,第一次合肥之戰(2)第104章,白門樓(2)第11章,王允與呂布第21章,黃巾軍的覆滅(2)第126章,決戰官渡(3)第14章,嶄露頭角的孫堅第31章,十常侍之亂第94章,劉備計斬楊奉(2)第129章,劉備投荊州(3)第6章,初露鋒芒第5章,盧植、劉備與公孫瓚
第75章,李傕、郭氾之亂第33章,董卓進京(1)第118章,官渡之戰(3)第98章,公孫瓚之死(3)第139章,銅雀臺(1)第8章,無奈的曹嵩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65章,幽州易主(2)第141章,銅雀臺(3)第171章,劉備取西川(1)第16章,收許褚(2)第42章,英雄的初鳴(1)第16章,收許褚(2)第58章,曹操自領兗州牧(1)第182章,魏王冕第30章,公孫瓚稱霸第135章,曹操平定冀州(5)第82章,孫策稱霸(1)第152章,劉備借荊州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72章,劉備取西川(2)第29章,許攸的計謀第32章,國舅之難第96章,公孫瓚之死(1)第26章,斷案第33章,董卓進京(1)第44章,英雄的初鳴(3)第171章,劉備取西川(1)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111章,董承的預謀(1)第43章,英雄的初鳴(2)第130章,劉備投荊州(4)第123章,孫策之死第13章,張角,黃巾起義第156章,歌宴銅雀臺第91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4)第165章,曹操嫁女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4章,嶄露頭角的孫堅第124章,決戰官渡(1)第109章,收張繡第145章,銅雀臺(7)第135章,曹操平定冀州(5)第168章,第一次合肥之戰(1)第57章,呂布的逃亡之路第81章,張濟敗亡第147章,長阪坡(1)第74章,呂布投劉備第47章,袁紹計謀取冀州第145章,銅雀臺(7)第162章,冀城之戰(3)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29章,劉備投荊州(3)第136章,曹操平定冀州(6)第17章,失意的劉備第58章,曹操自領兗州牧(1)第56章,長安事變(5)第140章,銅雀臺(2)第178章,劉備取西川(8)第64章,幽州易主(1)第89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2)第37章,曹孟德獻寶刀第24章,張繡首秀第122章,破劉勳(2)第13章,張角,黃巾起義第104章,白門樓(2)第17章,失意的劉備第29章,許攸的計謀第9章,袁紹與袁術第98章,公孫瓚之死(3)第36章,董卓進京(4)第150章,赤壁之戰(1)第118章,官渡之戰(3)第62章,匡亭之戰(1)第152章,劉備借荊州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8章,無奈的曹嵩第81章,張濟敗亡第111章,董承的預謀(1)第128章,劉備投荊州(2)第86章,孫策稱霸(5)第84章,孫策稱霸(3)第124章,決戰官渡(1)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44章,銅雀臺(6)第60章,曹操自領兗州牧(3)第19章,關羽紅臉的由來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113章,董承、袁術之死第169章,第一次合肥之戰(2)第104章,白門樓(2)第11章,王允與呂布第21章,黃巾軍的覆滅(2)第126章,決戰官渡(3)第14章,嶄露頭角的孫堅第31章,十常侍之亂第94章,劉備計斬楊奉(2)第129章,劉備投荊州(3)第6章,初露鋒芒第5章,盧植、劉備與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