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冬以後,京東路一帶盜賊蜂擁而起,北方各地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
這無疑讓本就難過的大宋國,更加雪上加霜。
蔡京一黨趁機吵嚷,白時中與李邦彥名望太輕,擔當不了宰相大任,無力壓服天下,他們呼籲請蔡京重新出山。
宋國現在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國家沒錢,而且到處都需要用錢。
更爲關鍵的是,會搞錢的王黼已經被趙佶拿下了,剩下的白時中、李邦彥、蔡攸等人,溜鬚拍馬樣樣在行,讓他們搞錢就一塊白瞪眼了。
這不禁讓趙佶想起,當初蔡京在位時,他隨便揮霍的幸福日子,進而動了重新啓用蔡京爲相的念頭。
朱勔此時很得寵,當初他父子逼反東南民衆一事早已翻篇,趙佶對他的寵信尤勝從前。
見趙佶有意復啓蔡京爲相,跟蔡京一直很親近的朱勔力勸。
於是,宣和六年十二月,趙佶給蔡京寫下一份手詔:“朕執權乘要,以正主道,賦事圖功,責在大臣。比年以來,任非其人,政失厥中,明發怵惕。念我烈考之謨訓,修革蠱弊,庶幾持循,肆命近弼,置司講議。太師致仕蔡京輔朕初,載誕著碩,膚屬閔勞,以官職之事,即安里閭憲,其言行尚有賴焉。《書》不云乎:‘詢茲黃朆,則罔所愆。’京可兼領講議司,聽就私第裁處,仍免籤書,毋致勤勞,以稱朕貴老貪賢之美。”
就這樣,蔡京重新出山,兼領講議司,仍領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請,至都堂治事,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臺。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寧元年七月,那年蔡京五十六歲,趙佶二十一歲。
當時,大宋正面臨着兩條道路的選擇,要麼走改革之路,要麼走保守之路,新黨與舊黨爲此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剛執政不久的趙佶,迫切想有一番作爲,於是他毅然選擇了“紹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並選擇蔡京作爲首輔大臣。
蔡京對趙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決心盡死以報。
蔡京上臺後,迅速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崇寧變法熱潮,國家面貌很快就煥然一新。
⊙ тtkan⊙ c o
可崇寧五年二月,任相不足四年的蔡京因專權而被趙佶罷相。
當時,蔡京雖然相位已退,但他在朝內精心構築起的人脈關係還在。
因此,僅僅十個月後,即崇寧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復出,第二次任相。
一直到大觀三年六月,又有不少大臣彈劾蔡京專權,以至於趙佶也開始討厭起蔡京,遂蔡京二次罷相。
那年蔡京已六十三歲,他以爲自己從此可以告別政壇了——當時,他雖然已經下臺,但仍不斷遭到政敵的攻擊,因此,他被迫離開東京,到杭州居住。
政和二年二月,蔡京忽然接到趙佶御筆手詔,歷數蔡京之功,並召蔡京回京。
蔡京喜出望外,舉家又遷回東京。
四月,趙佶在內苑太清樓宴請蔡京,讓親王作陪,令蔡京感動不已。
五月,趙佶下詔,令太師蔡京落致仕,三日一至都堂議事。
於是,蔡京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那次出任宰相,時間長達九年。
那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宋徽宗時代最輝煌的時期,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北宋最頂峰、最鼎盛的時期。
蔡京第三次罷相,與收復燕雲戰略有關。
趙佶剛開始啓動“聯金滅遼收復燕雲”這一戰略時,蔡京是極力贊成並積極推動的,但後來他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轉變。
蔡京的態度之所以發生轉變,一是因爲他對童貫總是越過他單獨向趙佶奏稟不滿,二是因爲他意識到了大宋的孱弱以及邊境並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害怕冒然挑起戰爭,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後果。
有一次,趙佶在禁中曲宴宰執,酒酣後大家一起泛舟。趙佶忽然發給童貫一張紙片,令他告訴蔡京,請大家對收復燕雲之事進行表態,如果同意就在紙片上簽名。
蔡京拒絕簽名,說:“容仔細面陳,難便書名。”
蔡京對收復燕雲消極的態度,讓趙佶認爲蔡京老了,於是讓年富力強又積極支持收復燕雲的王黼代替蔡京。
這裡說一句題外話。
如果蔡京不再次復相,以蔡京此前的政績,他縱然不能成爲一代名相,也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宰相,不會成爲六賊之一。
可惜,蔡京太貪戀權勢了。
如今,蔡京又被趙佶請出來,第四次任相。
這年,蔡京已經近八十歲,已目盲不能書字,足蹇不能拜跪,凡是需蔡京簽署的文件,他皆讓季子蔡絛爲之,甚至連上朝奏事也由蔡絛來代替。
蔡絛每次上朝,侍從以下皆迎揖,呫囁耳語,堂吏數十人抱文書以從。
蔡絛的趾高氣揚和耀武揚威,引起一衆大臣的強烈不滿。
而這其中最爲不滿的就是白時中與李邦彥——他們雖然身爲宰相,但幾乎沒有處理任何公務的權利,只能按照蔡絛簽發的文書來處理事務。
雖然朝中大臣對蔡絛畏之如虎,但蔡攸不怕,他根本就沒把這個小弟放在眼裡,而且他還在暗中尋找搞掉這個小弟的有力證據。
此前,趙佶曾有提拔蔡攸爲相之意,可很多人都明確表示反對:“蔡六豈堪作相!”,蔡攸於是落節鉞,仍領樞密院事。
蔡攸雖然沒甚麼才幹,但他對於爬上宰相寶座,還是非常熱心的。
而只要搞掉蔡絛就可以逼退蔡京,他蔡攸就有希望爬上宰相寶座。
李邦彥等人煽風點火,極力挑撥蔡攸與蔡京、蔡絛之間的矛盾——他們希望借蔡攸之手來打擊蔡絛囂張的氣焰。
宣和七年正月,奉議郎尚書司封員外郎許亢宗奉旨出使金國,祝賀吳乞買榮登大金皇帝寶座。
路過燕京時,許亢宗驚訝的發現,燕地出現了極爲嚴重的饑荒,父母食其子,甚至有病死的屍體插紙標於市集之上賣錢,別說是平民百姓,就是大宋的士兵都餓得骨瘦如柴,很多士兵甚至硬生生的餓死了。
其實,面對這一情況,趙佶也嘗試着改變。
去年,趙佶將保障燕京糧食供給的任務,下達給靠近燕京的河北、河東和京東等路,而各路轉運司官員又將糧食數額分攤到了民衆的頭上。
由於缺乏運輸力量,各路轉運司官員還特別要求百姓,必須將糧食運送到燕京繳納。
爲了運送一石糧食,沿途運費要花上十幾石甚至二十幾石糧食,這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甚至災難。
再加上,這兩年河北、京東等路連年發生災荒,收成很不好,餓殍遍地。
各地於是相繼爆發了多起抗捐風暴或農民暴動事件,少者幾百人,多者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此起而彼伏。
影響比較大的有,山東的張萬仙,人數達十萬;山東的張迪,人數五萬多;河北的高託山,號稱有三十萬人;其他兩三萬者不可勝數。
說到這裡,趙佶和宋國得感謝李衍和水泊梁山。
這些義軍,以及那些餓得受不了了的民衆,最後或主動或被動(被宋軍攆的),全都聚集到了膠東半島,然後被水泊梁山的人運往九州等八郡,否則僅這些層出不窮的義軍就夠宋國喝一壺的。
其實,最開始,趙佶和宋國也不想將這些災民給李衍、給水泊梁山。
可那些災民見宋國連最後的活路都不給他們,是真拼命,而且很多宋軍將士也不忍心阻止災民們的最後生路。
後來,李衍乾脆派人跟宋國談,答應給宋國五十萬斤好鐵,換這些災民。
趙佶君臣綜合考慮過後,纔不再阻攔李衍招募這些災民。
如此一來,兩河、京東西、浙西水,環慶、邠寧、涇原等地的災民紛紛往膠東半島遷徙,然後被水泊梁山遷往九州等八郡。
(河東和燕地離膠東半島太遠,而且宋國嚴禁這兩地的民衆離開——此二地關係到宋國的國防,而且連年戰亂已經讓些二地流失了不少人口,宋國怎麼可能再放這兩地的民衆離開?)
數月之間,水泊梁山就招募到了六七百萬災民,而且這個數量還在快速增加。
雖說有水泊梁山幫宋國緩解災民和暴動的壓力,但對宋國而言,今年仍是多災多難。
正月,河東、陝西等地突然發生大地震,多地房屋倒塌,民衆傷亡和財產損失都很嚴重,甚至就連東京汴梁都有震感。
二月初,趙佶聽聞燕山大飢,立即下詔,要求自京師運米五十萬斛至燕山,並點名令工部侍郎孟揆親往措置。
孟揆率領船隊自京師出發,沿大河北上,從保信沙塘進入潞河,然後運達燕京。
此時,大權在握的蔡絛,肆爲奸利,賞罰無章,遣使四出,誅求採訪,喜者令薦之,否則劾之,中外搢紳,無不側目。
而且,蔡絛還仿效王黼設立的應奉司,創置了一個宣和庫式貢司——其實,蔡絛此舉也是在爲趙佶和宋國籌錢,不過因爲他的手段不夠高明,宣和庫式貢司也成了他被攻擊的把柄。
蔡絛的狂妄恣肆,讓蔡攸極爲氣憤,他暗中加緊搜尋搞掉蔡絛的證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蔡攸終於在蔡絛寫的一本名叫《西清詩話》的書中發現了有力證據。
在這本書中,蔡絛竟敢引用蘇軾和黃庭堅的言論,這就是罪證——趙佶前不久曾下詔,明令嚴禁引用蘇、黃文集,否則以違制論。
與此同時,蔡絛還有一個更大的把柄,被白時中和李邦彥抓住了,那就是蔡絛利用職權,破格提拔大舅子韓梠擔任戶部侍郎。
白時中和李邦彥上朝彈劾蔡絛,指責他竊弄權柄,以權謀私。
蔡攸更狠毒,他甚至向趙佶提建議,處死蔡絛。
趙佶對蔡絛的表現早有耳聞,也早就很不滿,於是下令流放蔡絛。
蔡京聞訊急忙進宮哀求。
趙佶看在蔡京的面子上,免除了蔡絛的流放處罰,勒令蔡絛停職,並撤銷對蔡絛的賜出身敕。
這時候,趙佶對蔡京很失望,他知道今日之蔡京已非昔日之蔡京,他希望蔡京能主動提出辭呈。
可是,蔡京留戀權力,迷戀權力,遲遲不肯交出宰相大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