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聶昌已出使金軍,大宋樞密院暫時無人掌管。
而值此關鍵時刻,沒有主管軍事的大臣怎麼可以?
所以,趙桓經過考慮之後,提升尚書右丞孫傅爲同知樞密院事,讓孫傅主管軍事。
孫傅升官後,尚書右丞一職又出現空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趙桓竟讓幾天前剛剛免職的李回出任這一職務——這着實讓人費解,要知道,李回可是丟了黃河,還丟了軍隊,一個人逃回來的,而且,李回在任職樞密使期間毫無作爲。
就在李回覆職的同一日,還發生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此事就是,殿前指揮使王宗濋竟然發現了一個奇才。
在拱聖軍中,有一個名叫郭京的副都頭,逢人就吹噓說,自己可以擲豆爲兵,且兵能隱形,現在若讓他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便可以破敵,還說,六甲正兵臨敵時,正兵不動,神兵爲用,所向無前。
拱聖軍屬於騎兵,正歸殿前司管轄。
王宗濋聽說此事之後感到很驚異,覺得郭京有可能就是大宋的救世主,於是向朝廷推薦,說若用此人,可生擒金軍二帥,能將金兵掃蕩無餘。
宰相唐恪對郭京所說的那一套根本不信,當面羞辱郭京說:“老兵兒戲,果能如你所說?”
郭京被唐恪問得啞口無言,不能作答。
然而,唐恪不信,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信。
作爲軍事主管的孫傅,每日苦思破敵之策,想得頭髮都白了。
一日,孫傅翻開詩卷,試圖從中獲得靈感。
孫傅翻開的這卷詩,是宋仁宗時代丘浚的《觀時感事詩》,其中一句“郭京楊適劉無忌,盡在東南臥白雲”,引起了孫傅的注意。
孫傅心想:“這郭京興許就是救大宋之人。”
可惜——
郭京被唐恪給否了!
不過也沒關係。
因爲唐恪很快就被趙桓給罷黜了。
唐恪是八月份出任宰相的,那時候,救援太原已經徹底失敗。
事實證明,目前的宋軍根本不是目前的金軍的對手。
因此,唐恪上任之後,便與耿南仲、聶昌等主和大臣一道,致力於與金人議和,希望通過談判來解決宋金之間的問題。
然而,金人一邊談判、一邊進軍——自八月開始,金軍的兩路大軍,迅速南下,毫無止兵之意。
唐恪感到情況很不樂觀,多次提醒趙桓:“金人今冬必來。”
打不過,又談不攏,怎麼辦?
唯一正確的選擇,便是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唐恪於是密奏趙桓,力勸趙桓避敵鋒芒,早日離開東京前往洛陽或者長安,然後召集天下之兵,與金人開戰。
唐恪甚至考慮到,京師諸軍可能皆懷戀故土與親眷,不一定願意護衛趙桓離京,於是他又建議,速召四道總管領兵護衛而行。
趙桓一開始覺得唐恪言之有理,接受了他的建議。
不久,何慄前來奏事。
拿不定主意的趙桓,向何慄說起了唐恪的建議。
何慄一聽,堅決反對,說:“即使當年周室東遷,也沒有唐恪這個建議過分。這就好像不肖之子,要將父祖遺留下來的田宅全都賣掉一樣。”
趙桓身旁的內侍們也不贊成唐恪的建議,他們都不願意離開東京。
趙桓見衆人都反對離京,幡然而改。
因此,當唐恪再次催促趙桓趕緊離京時,趙桓很生氣,並狠狠地用腳跺着地面說:“朕當死守社稷!”
恰在這時,侍御史胡舜陟趁機上奏,彈劾唐恪與聶昌。
胡舜陟說,唐恪智慮短淺,不能經畫邊事,今國勢日蹙,誠不可以備位。又說,朝廷若繼續留用唐恪與聶昌,則所有政事不修,威刑不振,人材無一可用,將士不肯用命。
(沒過多久,胡舜陟就改口建議趙桓逃出東京,前往洛陽或者長安避難,所以,胡舜陟彈劾唐恪的話,其實是亂彈。)
汴梁城中的軍民這時也普遍認爲,唐恪是一個俗吏,昏懦無能,人們甚至都想找機會揍唐恪。
有一天晚上,唐恪乘轎外出,被百姓發現。
百姓皆向唐恪拋磚扔瓦,甚至將他照明的燈籠都打破了。
在衛兵保護下,唐恪棄橋騎馬,才得以逃脫。
回家後,唐恪當即上書請求辭職。
趙桓覺得,唐恪已失人心,不適合繼續擔任宰相,遂免去少宰職務,讓他擔任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兼侍讀。
唐恪罷相了之後,趙桓任命何慄爲門下侍郞,成爲準宰相。
經過趙桓重新調整,朝廷新的執政大臣分別是:門下侍郞何慄、同知樞密院事孫傅、中書侍郎陳過庭、尚書右丞李回、籤書樞密院事曹輔。
(尚書左丞馮澥,此時被完顏宗翰留在軍中。)
現在唐恪已罷相,何慄重回朝廷,併成爲準宰相,孫傅覺得,何不聽一聽何慄對郭京的看法?
於是,孫傅立即去找何慄,並跟何慄推薦郭京。
何慄聽了孫傅對郭京的介紹之後,認爲:現在大敵當前,凡是願意拿起武器與金人戰鬥的,朝廷都應該積極鼓勵與大力支持。
因此,何慄、孫傅等執政大臣研究決定,撥給郭京錢絹數萬,令他自行向社會招兵。
郭京於是從一個副都頭一下子被提拔爲武略大夫兗州刺史,統制六甲正兵。
郭京隨後將天清寺作爲軍部,在此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
天清寺門口很快便豎起一面大旗,旗上寫着四個醒目的大字——六甲正兵。
對於郭京弄的六甲正兵,也不是沒有人看破。
中書舍人孫覿,就明確指出:郭京獻六甲法,欺騙朝廷,尤爲妖妄。
孫覿還特意去見了郭京一次,當面道:“學士院、中書省、后街司有十幾人,全都報名參加六甲兵了,他們都是些市井小兒,豈堪戰耶?”
郭京說:“不用他們打仗,只要他們拾金人頭就行。”
孫覿又道:“那麼,用誰去斬金人,而讓他們拾金人頭?”
郭京面色惱怒,並不答孫覿之言。
翰林學士承旨吳開、給事中安扶、中書舍人李曾、李擢聽了孫覿和郭京的問答之後,皆相視而嘆息。
可惜!
不論是趙桓,還是何粟、孫傅,對孫覿之言,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又或許,趙桓等人也知道,郭京有可能是一個騙子,可他們自感實在是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來阻止金軍侵略,所以才寄希望於郭京和他的六甲正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