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大梁國,京城。
自從上一次的獻俘大會後,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大謀逆案的影響正在漸漸消退,從外省調動來的官員們已經逐步接手中央各個衙門的事務。而北胡的戰場上,更是一次次地傳來好消息。
“北胡大捷!北胡大捷……”
一個紫衣信使騎着馬自正陽門入,穿過了御街一路奔向皇宮,一路上高聲叫喊,彷彿刻意要讓越多人聽見越好的樣子。
“嘿!看意思又在北胡打了勝仗了?”
“無所謂了,北胡的金帳都被咱們拿了下來,大可汗也都被咱們獻俘到了京城,還能有什麼可折騰的,估計也就是又掃蕩了幾個部落,抓了幾個番王酋長之類的什麼,咱們大梁天朝上國,區區韃虜有什麼蕩不平的嘛……”
或許是因爲壽光皇帝下詔開戰之後不久就出了獻俘大典這種事情,大梁國中的百姓們如今對於北胡傳來的捷報似乎已經沒那麼大的興奮。老百姓們看看一路狂奔入宮的紫衣信使,隨**談兩句也就罷了。倒是偶爾能聽見走進青樓酒肆裡的年輕士子們紛紛不平:
“哼!區區一個北胡,哪能打了這麼久還沒打完?要我看,只怕是領兵出塞的那些草原故意拖拉着,養寇以自重要挾朝廷多搏軍功……”
有時候就是這樣,數百年的戰火延綿之後,幾代人苦心籌劃換來的勝利,放到某些在青樓裡摟着粉頭喝着冰鎮酸梅湯的人口中就能夠變成另外一種味道。有些人開始自怨自艾沒有趕上大謀逆案那個大潮涌動的機會,於是開始變着法子的找由頭搏名聲養士林之望。
不過還好,這時候就算是某些不得志而又一心想搏出位的傢伙,也沒把這些東西當作重點突破的方向,大謀逆案倒了一大批人,又從外面調了一大批官員進京,如今到處都傳言朝廷準備開恩科,這等時候多跟上幾個新晉出頭的大臣纔是正理。
壽光皇帝也似乎有些放下了心,眼瞅着這朝堂局勢一天天地穩定了下來,北疆邊陲更是在按照他的之前的通盤謀劃一點點的發展,如今越發的踏實。踏實了就開始有些秋後
算賬的意思,那些之前被“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某某官員,如今隨着萬歲爺的心意時不時地想起了哪個就查查這廝的罪名,就算是不提之前大謀逆案的舊賬,做皇上的真要查官員的錯事,又有什麼查不出來的?
李家居然暫時還沒殺,罪名是定了,最後的懲處結果結果還沒宣判,和一堆李系的餘黨一起關着扣着。
眼見着形勢一片大好,壽光老爺子不知道爲什麼反而改了主意。如今反倒是不着急了,一邊讓事情擺在檯面上當震懾,一邊繼續做由頭讓羣臣們議了再議,藉此觀察着這些新上來的官員們究竟會做出什麼反應。今天抓一個明天抄一家的,天牢裡日益變得人滿爲患。典獄和牢頭倒是賺得盆滿鉢滿。如今已是首輔大學士的劉忠全劉大人很低調的悶聲發大財——他倒沒有貪墨那些抄家抄出來的資財油水,而是這些正好用來做打北胡的軍費,省大心了。
最爲忙碌的倒要數安家,四個兒子紛紛升了官,安老太爺新晉入閣卻手裡卻仍然捏着都察院的大印權威日重,他老人家一輩子鐵面無私,最適合查那些皇上想要秋後算賬的官員們。
這一日安老太爺帶着長房老爺安德佑到蕭府走動串門子,兩家不僅是親家,更是在一條陣營裡對着共同的對手頂着壓力一起死磕出來的交情,如今雖然已不像當初那般“聯合辦公”,卻仍有自有一番見面親切。好比此刻蕭府之中盛宴款待,安老太爺一張老臉有些發紅,似乎有些多喝了兩杯的樣子,長嘆一聲道:
“陛下痛恨那些當初跟了李家的官員們自然情有可原,如今被皇上秋後算賬也是咎由自取。可是本已說了首惡必辦脅從不問,這麼快就動手,未免有些朝令夕改之嫌。朝野衆臣又不是傻子,如何瞧不出來?更何況李家原說是早辦,如今又開始晾着……唉!難免讓人心不安啊。”
坐在主位上的蕭老夫人心裡登時咯蹬一下子,安老太爺和蕭家打過不少交道,爲人沉穩謹慎她早已明白。如今雖然似乎是酒話,兩家的關係雖然已經處到了這麼鐵,可是能夠當着別人的面抱怨上兩句皇上做
事有些太急了,這卻是從未有過之事了。
“就是就是!李家早殺了早踏實,這等通敵叛國之臣,又是謀逆大罪,真不知道皇上還等什麼!”
蕭老夫人憤憤地,李家是蕭家多少代人對磕過來的死對頭,又是本就該殺的大謀逆案主犯,如今斷沒有活命之理,無外乎怎麼個死法罷了。一句該殺等於沒說,一副憤怒的表情卻表明了她依舊和蕭家站在同一立場的做派,滴水不漏。只是這心裡卻也奇怪,安家如此小心試探,難道是有什麼大事?兩家是正宗的姻親,早就是一根線上的兩根螞蚱,若是真有大事,誰還能躲了開去?
“親家母所言極是,聽說這李家緩殺皇上追拿昔日李家的依附之臣……倒是太子殿下的意思?”
真正點出題來的卻是孃家的親家公安德佑,他如今已經從禮部調到了刑部,官居臨檢同辦,算得上是六部部排名極佳的官位,專管這些御旨欽案之事。再加上之前便已賞了二品的品階,如今這位置只要不出大錯,留京進一步便是侍郎,若是外放最少是一省巡撫,壽光皇帝準備重用之心都亮明瞭。
“太子……殿下的意思?”
蕭老夫人臉上微露疑惑之色,心下卻是登時雪亮,安家這倒不是要做什麼壞事,想必壽光皇帝是採納了太子的建議纔有了眼下的舉動。安家覺得困惑,又覺得這分明不是對大梁國有利之事,這纔來向蕭家求教,只是礙於幾方間的關係太過特殊,話題所涉又是太子牧這般的敏感人物,這纔不得不先行試探了。
太子牧乃是蕭皇后所出,若論關係論血緣,什麼還能比這親孃外戚一方的關係近?若是自己換了位置易地而處,只怕第一反應亦是來找親家母的試探相詢,可問題在於……
問題在於蕭家對此事竟是茫然不知,就連蕭老夫人自己,也一直以爲這就是壽光皇帝自己的意思,雖說這太子和蕭家的關係當然不會像當初睿王和李家般事事稟報,可若論太子那邊的動靜,蕭家本應是宮外消息最靈通的家族,此事居然是安家轉達纔到了自己耳中?
蕭老夫人心裡已經有些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