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病在初起的時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勢正盛,必須待其稍微衰退,然後刺之而愈。所以病輕的,使用發散輕揚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減之法治之;其氣血衰弱的,應用補益之法治之。形體虛弱的,當以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當補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爲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湯藥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狀,以制伏之;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觀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適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爲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
天地陰陽的範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於陰處,稱之爲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於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於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於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三陰三陽的離合: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沖,行於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於情明穴,因太陽爲少陰之表,故稱爲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爲廣明,廣明之下稱爲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族大指側次指之端的歷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爲陰中之陽。厥陰爲裡,少陽爲表,故厥****之表,爲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爲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爲開,陰明主裡爲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爲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爲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繫着的,所以合起來稱爲一陽。
三陰的離合:在外的爲陽,在內的爲陰,所以在裡的經脈稱爲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稱爲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爲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面,稱爲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涌泉穴,稱爲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爲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爲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爲三陰之表爲開,厥陰爲主陰之裡爲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爲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爲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繫着的,所以合起來稱爲一陰。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裡,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人有四經十二從:,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脈有陰有陽,能瞭解什麼是陽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陰脈,能瞭解什麼是陰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陽脈。
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爲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爲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徵,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
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髒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衆議紛紜了。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脈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爲“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爲“息賁”,就不可治療了。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症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痠痛。若病久傳化,或爲皮膚乾燥而不潤澤,或變爲頹疝。
一般的說:少陽經發病,生髮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爲心虛掣痛,或爲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隱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爲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