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倭人王子,新羅王子金春秋的待遇則要好了很多、很多,新羅一直是大唐的附屬國,以臣子自居,他此番是過來進貢的。
李世民收到貢品,自然心情好了一些,再加上新羅與高句麗乃是世仇,李世民對金春秋也比較照顧,特意命晉王李治接待金春秋。
這五具屍首就被他們推入驛站,並且擡入一個小院裡。
羅信此時就藏匿在距離小院幾十外的一個屋檐下,他貓着身體,看着倭人王子站在原地暴跳如雷。
這倭人王子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原地破口大罵,儘管羅信聽不太懂他在罵什麼,但是他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邊上立即有人上前捂住他的嘴巴,並且小聲說了幾句。
倭人王子這纔將聲音放小,接着指着身前五具屍體對着李祐的四個奴僕,用大唐雅言說:“你們,現在馬上將這五具屍體擡到萬年縣衙門口,一直守到天亮,天亮之後,就報官,說東海郡公羅信用卑鄙無恥的手段殺了我的護衛,我要羅信血債血償!如果你們大唐皇帝不殺羅信,我將會讓我們天皇陛下用通過邦交手段來解決這件事!”
羅信原本只是來探究這件事的原委,而在聽到倭人王子剛纔所說的話,以及他的反應之後,羅信對着下了強烈的殺心!
羅信做事,向來有他的一套手段和準則,這個倭人王子狂妄自大不說,更是已經挑動了羅信的底線。
正如他之前所想,這件事如果不徹底解決,那麼他將不得安寧!
想到這裡,羅信緩緩後退,他退到了兩百米開外的屋頂上,當他將血炁灌入眼眸之中,仍能夠十分清晰地看到倭人王子臉上那猙獰的表情。
羅信緩緩擡起他的右手,一股氣旋迅速在他的手掌心凝聚,不到兩個呼吸的間隙,羅信手中已然我這一根通體青白色的雲來棍。
握着雲來棍,羅信先是掂了掂,隨後將血炁灌入其中,使得雲來棍微微泛着一層光芒。
羅信做了一個呼吸,隨後先是擡起左腿,當左腿下放,右手順勢跟上,將手中的雲來棍對着正前方那個嘴裡仍舊罵罵咧咧的倭人王子狠狠刺去!
“嗖!”
雲來棍以比箭矢更快、更猛的速度劃破空氣,在夜空中化成一道疾光,瞬間就穿透了倭人王子的胸膛!
雲來棍在穿透倭人王子胸膛的瞬間,就化成煙塵散去,僅僅只是在倭人王子身後的地面上留下一個拳頭大小的凹陷坑。
羅信親眼看到倭人王子的胸膛出現了一個血洞,見他筆挺倒地,這才冷笑着轉身跳下別人家的屋頂,迅速躥入黑暗之中。
第二天一早,長安城炸開了鍋,倭國王子在驛站內被刺殺,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官差竟然找不到兇器。
一時間,各種傳言在大街小巷裡流竄。
而此時此刻的太極殿內,李祐就站在李世民面前,滿朝文武都在他身後。
李祐淚臉滿面、義憤填膺地對着李世民說:“父皇,你一定要爲孩兒做主啊!”
李世民還從未見過李祐這般模樣,在他的印象裡李祐一直就是個不學無術的忤逆子,做什麼事都不行,如果不是他背後有陰家,李世民老早就將他給揣了到哪個犄角旮旯裡了。
平時,李世民也對李祐不怎麼待見,想方設法要吧他掉到封地上去,本來李祐爲齊州太守,按理說他就不應該出現在長安,但這小子想了一招,說有賊匪威脅到倭人王子的性命安全,所以親自帶兵護送倭人王子進長安。
李世民本來還以爲這倭人是來進貢什麼倭人特產的,比如大唐極少吃到的海產品,或者是帶着大海味道的倭國美人,結果這傻嗶帶來的都是一些不值錢的破東西,還有幾張狗屁不通的邦交文書。
但兒子終歸是兒子,雖然心裡不太喜歡,但血終究還是濃於水,李世民對着李祐問:“佑兒,有事先起來說,你好歹也是堂堂親王,又不是個孩子,怎麼有事沒事就屈膝下跪?”
讓李世民這麼一說,李祐更是整個人都趴在了地上,像個無賴一般對着李世民大喊:“父皇如果不答應兒臣的要求,兒臣就不起來!”
李世民也是有些惱了,他最爲厭惡的就是這種無理取鬧的行徑,當即沉聲說:“既然你不起來,那就一直趴着說吧。”
李祐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冰冷的地板冰到,全身都不自禁地打了一個寒顫,他這才雙手撐地,慢慢地爬了起來。在他爬起來的同時,眼眸之中更是閃過了一絲仇怨之色!
不過,李祐僞裝得還算不錯,他還是那一副家裡死了人的表情,對着李世民哭訴:“父皇,東海郡公羅信罪大惡極,他竟然殺了倭人王子!”
此話一出,邊上重臣紛紛議論,而李世民不由得蹙起了眉頭,他以爲自己聽錯了,又開口問:“你剛纔說羅信殺了那個倭國來的王子?”
“是!”
儘管李世民對那個狂妄自大的倭人王子有些不爽,但人家畢竟是王子,死在自己地界上難免會落人口舌,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好面子的人,因此一下子也關注了起來。
但對於羅信的性子,李世民多少還是有些瞭解的,在他的印象裡,羅信是一個知道進退,深諳人情世故,而且做事十分老道的年輕人,在李世民看來,就他所知道的人裡,就沒有一個年輕輕輕能夠做到像羅信這樣。
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才說羅信是個“奇葩”。
眼下羅信的三字經已經開始推廣,這更加坐實了羅信長安第一才子的名聲,在這樣的時候,李祐突然說羅信殺了倭人王子,換作任何人都不會相信,畢竟無論怎麼看,這兩人都是風馬牛不相及。
李祐見李世民一臉不相信的表情,連忙將羅信和倭人王子在不太貴酒樓所發生的衝突說了出來。
聽完李祐所說,李世民轉頭看向站在角落裡的李治看過去。
李治雖爲晉王,但他從來不參與朝政論事,很多隻是僅僅只是走過過場。
“稚奴,昨天你是否也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