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更可能要凌晨了

要過年了,要忙的事太多,因此,今天的第二更可能要凌晨才能出來,青牛在這裡跟大家說聲抱歉了!

(一)基本理論

道教中,學道修行,求得真我,去僞存真爲“修真”。

修真者1,借假修真也。藉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恆的法身。所謂: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爲爐煉作團。

‘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爲凡俗之物,數十年後焉能不壞?何爲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成骨胳肌‘肉’和臟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風構成呼吸系統,火則構成身中之恆常體溫。

修真又分現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僅爲小說家言,供人娛樂。

通過燒煉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內丹學,即丹道爲主流,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曾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於道。其名詞爲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二)修真‘門’派

唐末五代以來,以內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爲仙學的主流。著名內丹學家鍾離權、呂‘洞’賓、崔希範、陳樸、陳摶、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內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爲丹經之祖,《參同契》作爲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內丹仙學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內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託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爲本,以養‘性’爲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篤,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爲法而至於無爲法,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歷經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內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丰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三豐派(又稱隱仙派),既不執於有爲,又不執於無爲,於‘陰’陽栽接中創一清淨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衆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淨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淨孤修派的結合體。

(三)修真方法

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爲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入‘門’之法

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牀’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爲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爲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爲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爲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爲度。

(3)舌頂上齶,兌爲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捲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着靜功程度的爲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爲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爲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爲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爲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爲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着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爲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爲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爲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爲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爲“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爲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爲幻境,非爲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着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爲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爲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爲,其實無爲;無爲之中,無所不爲。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爲“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3、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纔可能把靜功做好。

(四)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漸由追求長生演變爲冀望成仙飛昇,作爲修真理論的典籍也逐漸由質樸而趨於玄幻,明清之世更近於志怪者言。大略而論,下述典籍或可作爲當時修真理論的代表作:

1.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列子、文子、關尹子、大學、中庸、抱朴子(內外篇)、清靜經、心印妙經

2.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靈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證道歌、‘陰’符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入‘藥’鏡

3.張三丰全集、黃元吉文集、古書隱樓藏書、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

初學者看看田誠陽的《中華道家修煉學》

道教的一個習慣就是“不得其人不傳”,故密室藏珍而不爲人知者衆。另唐宋兩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統論述,此處不便列舉。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通過修行求得真我,但現在都被人給誤解成什麼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過對自身的不斷修行,不斷找出自身的不足讓自己更瞭解自己,這就是修真。自己都還不能瞭解透自己還談什麼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也有修煉其他的,比如說劍仙。劍仙之道,修煉肺宮金氣,再轉入離宮,玄火鍛鍊九天神劍。直到離宮”劍芒”鑄就,然後內聚五行真氣,外採天真地靈,外煉仙劍,誅敵於千里之外。可惜實在難修,我相信修煉此道,必能驚天地,泣鬼神。

(五)修真地址

道家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蓋竹山,仙磕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嶼山,鬱木‘洞’,丹霞‘洞’,君山,大若巖,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皁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鉢池山,論山,‘毛’公壇,‘激’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悔山,長在山,中條山,茭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莫尋山,金城山,雲山,北邙山,盧山,東海山。

道家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

道家三十六小‘洞’天

霍桐山‘洞’,東嶽泰山‘洞’,南嶽衡山‘洞’,西嶽華山‘洞’,北嶽常山‘洞’,中嶽嵩山‘洞’,峨嵋山‘洞’,廬山‘洞’,四明山‘洞’,會稽山‘洞’,太白山‘洞’,西山‘洞’,小潙山‘洞’,火氓山‘洞’,鬼谷山‘洞’,武夷山‘洞’,‘玉’笥山‘洞’,華蓋山‘洞’,蓋竹山‘洞’,都嶠山‘洞’,白石山‘洞’,岣嶁山‘洞’,九嶷山‘洞’,‘洞’陽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姑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鐘山‘洞’,良常山‘洞’,紫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華山‘洞’

編輯本段二、古今修真概論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動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位證真仙的全部修持過程。何謂真?真乃真人之業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標榜,實乃空間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應‘胸’懷大志,高瞻遠矚,終生勤奮,刻苦修持,德功並進,以求達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今之氣功,只在修真過程的初級範疇之中。氣功一詞,早見於晉朝許遜所著之《宗教淨明錄》裡記載的《氣功闡微》篇。因其詞義狹窄,並未被廣泛採用。清代出版的《元和篇》中也有《氣功補輯》一章。氣功二字,在近一二百年之中,採用最多的是武術界。解放後、自五十年代劉貴珍先生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面世後,氣功二字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其概念迄今仍不完善,雖各家學說均對之加以闡述豐富,但仍覺其含義狹窄,無法包容修真的龐大體系。

氣在我們祖先的眼中,是一個哲學概念。氣是宇宙間、時空中,萬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種基本物質。《黃帝內經?素問》篇雲:“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蓄育,氣終而象變。”萬物的化生、生長、繁殖、消亡,都是氣貫穿始終,氣乃萬物的基礎和根本。“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中醫學中的氣化論將氣的概念分得更爲詳細,例如,先天氣、後天氣、營氣、衛氣、宗氣、經絡氣、臟腑氣、元氣、‘混’元氣、真氣等。修真之士,修持中所運用的這一基本物質實乃先天中的昇華物質——元炁。古人爲了區別一般之氣與修待之炁的區別,特以“氣”“炁”相分別,以區別其二者之間存在着質的差異。真氣中既有先天之炁,亦有後天水谷、天地之氣的‘精’華。簡單地以氣代之,實難概括也。

氣這一物質,在不同修持階段,其質量存在巨大的差異,只是‘肉’眼難以觀察而已。在“氣”達一層次,其密度低質量不高;在“炁”的層次,其密度、濃度、質量大大提高,表現出光的‘性’質,稍加註意‘肉’眼亦可能觀察到。在更高的層次,其光的‘性’質就越明顯,呈五‘色’態;更高者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人仙不出小乘法,地仙不出中乘法,神仙不出大乘法。是此三乘之數,其實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難,以道求仙,仙亦甚易。法不合道,以多聞強識面炫,自生小法旁‘門’,不免於疾病、死亡,還猶僞稱尸解,‘迷’‘惑’世人,互相吹捧,致使不聞大道。以旁‘門’小法,易爲見功,而俗流多得,互相傳授,至死不悟,遂成風俗,而敗壞大道。雖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終不見堂奧、節序而入於泉下。嗚呼!

道本無問,問本無應,及乎真元一判,太極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爲體,二爲用,三爲造化。體用不出於‘陰’陽,造化皆因‘交’媾。上、中、下列爲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氣,氣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生以合於道,當與天地齊堅固,而共得長久。

第37章 血池佈陣第22章 五十年第2章 玄水符寶第61章 初入蒼雲山脈第385章 禁制困敵第329章 重歸山村第306章 懸空浮島第448章 風暴忽至 卷落虛空第14章 散修聯盟(下)第278章 法相神通 修羅秘聞第27章 魔器血祭第384章 對面第220章 萬里乾坤第267章 水府五層 碧藍水界第27章 魔器血祭第131章 十年第187章 坊市撿漏第469章 至寶逞威 再封羅睺第26章 得沼玉 遭偷襲第52章 比鬥(完)第438章 殘廢老者 深海海第430章 突破出竅(四)第144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417章 援兵來至 情非得已第403章 洪荒碎片 先天之氣第377章 因禍得福 出竅之境第333章 中州 天巫山脈 玄武宗第61章 初入蒼雲山脈第372章 謀算(完)第478章 地仙界第198章 傳送之門第445章 滅賊與分別第170章 進絕地第282章 消除隱患 毀屍滅跡第286章 遠古密聞第445章 滅賊與分別第405章 爲情所擾第424章 三十年後 破關第57章 千年血竹的殘根第39章 崇雲宗第166章 翠英死 禁忌地第293章 羯嵐 劫難第414章 湖底深 玄陰崩第165章 戰翠英第143章 變異迦楞鳥王的巢穴第38章 血精到手 險死還生第359章 妖族入侵?第206章 破陣(上)第180章 療傷第405章 爲情所擾第178章 幽冥通道的崩潰第40章 入得宗門第68章 湖底異寶第408章 祭祖師 結道侶 韓末終至第35章 傳承神通第20章 桐城第450章 島中浮島 有數十三第250章 金丹雷劫(下)第436章 臨海瀾州 盤龍巨城第454章 虛空深處 修羅一族第428章 突破出竅(二)第414章 湖底深 玄陰崩第447章 詭異力量 島嶼禁制第323章 四象器出 麒麟道現第288章 陷入危局第30章 赤靈果第125章 戰龍邰 初顯威(上)第192章 神奇玉瓶第94章 收穫與危機第205章 預謀反擊第112章 出得雲中界第48章 比鬥(一)第236章 羅剎再現第119章 五行幻陣與領悟第208章 破陣(下)第470章 心魔魘空劍 先天五行鏡第160章 謀算第108章 元嬰弟子第151章 煉化迦楞鳥蛋第193章 五城坊會第165章 戰翠英第370章 謀劃第156章 上古秘聞第374章 驚天秘聞 妖族棋子第107章 築基第191章 江府的猜測第187章 坊市撿漏第205章 預謀反擊第375章 隱秘盡現第315章 人仙閣第57章 千年血竹的殘根第105章 身陷地底第92章 伍元的機會第204章 鬥禁第295章 仙符證誓 暗有機謀第346章 元嬰雷劫(上)第317章 仙閣九層 歸元之術第396章 大化先天 靈寶之分第457章 修爲突進 封印有瑕?第106章 異變
第37章 血池佈陣第22章 五十年第2章 玄水符寶第61章 初入蒼雲山脈第385章 禁制困敵第329章 重歸山村第306章 懸空浮島第448章 風暴忽至 卷落虛空第14章 散修聯盟(下)第278章 法相神通 修羅秘聞第27章 魔器血祭第384章 對面第220章 萬里乾坤第267章 水府五層 碧藍水界第27章 魔器血祭第131章 十年第187章 坊市撿漏第469章 至寶逞威 再封羅睺第26章 得沼玉 遭偷襲第52章 比鬥(完)第438章 殘廢老者 深海海第430章 突破出竅(四)第144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417章 援兵來至 情非得已第403章 洪荒碎片 先天之氣第377章 因禍得福 出竅之境第333章 中州 天巫山脈 玄武宗第61章 初入蒼雲山脈第372章 謀算(完)第478章 地仙界第198章 傳送之門第445章 滅賊與分別第170章 進絕地第282章 消除隱患 毀屍滅跡第286章 遠古密聞第445章 滅賊與分別第405章 爲情所擾第424章 三十年後 破關第57章 千年血竹的殘根第39章 崇雲宗第166章 翠英死 禁忌地第293章 羯嵐 劫難第414章 湖底深 玄陰崩第165章 戰翠英第143章 變異迦楞鳥王的巢穴第38章 血精到手 險死還生第359章 妖族入侵?第206章 破陣(上)第180章 療傷第405章 爲情所擾第178章 幽冥通道的崩潰第40章 入得宗門第68章 湖底異寶第408章 祭祖師 結道侶 韓末終至第35章 傳承神通第20章 桐城第450章 島中浮島 有數十三第250章 金丹雷劫(下)第436章 臨海瀾州 盤龍巨城第454章 虛空深處 修羅一族第428章 突破出竅(二)第414章 湖底深 玄陰崩第447章 詭異力量 島嶼禁制第323章 四象器出 麒麟道現第288章 陷入危局第30章 赤靈果第125章 戰龍邰 初顯威(上)第192章 神奇玉瓶第94章 收穫與危機第205章 預謀反擊第112章 出得雲中界第48章 比鬥(一)第236章 羅剎再現第119章 五行幻陣與領悟第208章 破陣(下)第470章 心魔魘空劍 先天五行鏡第160章 謀算第108章 元嬰弟子第151章 煉化迦楞鳥蛋第193章 五城坊會第165章 戰翠英第370章 謀劃第156章 上古秘聞第374章 驚天秘聞 妖族棋子第107章 築基第191章 江府的猜測第187章 坊市撿漏第205章 預謀反擊第375章 隱秘盡現第315章 人仙閣第57章 千年血竹的殘根第105章 身陷地底第92章 伍元的機會第204章 鬥禁第295章 仙符證誓 暗有機謀第346章 元嬰雷劫(上)第317章 仙閣九層 歸元之術第396章 大化先天 靈寶之分第457章 修爲突進 封印有瑕?第106章 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