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

有人問尼采爲什麼他笑得那麼多。據說尼采是這樣回答的——他真是一個非常真實、非常誠實的人,太誠實了,所以纔會發瘋。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如果你真的很誠實,你就會進退兩難——他說:“我一直在笑,因爲我害怕,如果我不笑,我就會開始哭,而那是很尷尬的,我把眼淚藏在我的笑裡面。”

你把有智慧的人看成嚴肅的人——那是你的解釋。他不是嚴肅的。他不是膚淺的,那是對的……注意看一條淺的河流,它發出很多噪音。深的河流在流動的時候就像它並不在流動一樣——沒有噪音——並不是因爲它不在流動。它在流動,但是它太深了,所以那些噪音傳不到你這裡。一個有智慧的人在他存在的最深的核心裡面笑,它不傳到他的嘴脣。要了解他的笑,你就必須變得像他一樣。

自我抹煞,好像冰開始融解。

你以爲一個有智慧的人是謙卑的,自我抹煞的,就像冰開始融解一樣;你以爲智慧就是謙卑——不是的。一個有智慧的人只是“無我”,如此而已。我不會說一個有智慧的人是謙卑的,因爲謙卑也是一種自我主義。謙卑意味着擦得非常光亮的自我。謙卑意味着非常有教養的自我主義。如果沒有自我,你怎麼可能謙卑呢?如果你無法自負,你就無法謙卑。它們兩者走在一起,它們是同一個現象的兩面。去看看那些謙卑的人,人們的僕人,諸如此類,往他們的眼睛裡面看。他們假裝他們是謙卑的,他們甚至相信他們是謙卑的,但是你在他們的眼睛裡面可以看到微妙的自我在閃亮。

有一次,一個人去看蘇格拉底。他是一個托鉢僧,一個十分謙卑的人。他謙卑到從來不穿新衣服的地步。他是那麼謙卑,以至於如果有人給他新衣服,他首先就會把它們弄爛、弄髒,然後才穿。他去看蘇格拉底,他的衣服上有很多破洞。蘇格拉底審視着他,說:“你認爲你很謙卑嗎?我從你衣服的洞裡面可以看到你的自我。”

自我能夠假裝謙卑,自我抹煞的人不是真正謙卑的人,自我抹煞的人只是非常狡猾、非常奸詐。不,在那些無法進入智慧者深處的人看來,他是自我抹煞的。他不知道“我”,他怎麼可能是自我抹煞的呢?他只是沒有任何自我、沒有任何自負、沒有任何謙卑地活着。

真實地,好像一塊未經加工的木材……

對你來說,一個有智慧的人看起來似乎是生的、沒有加工過的木頭,因爲他的修養非常非常深,他的微妙非常非常深。你只能觸及他的表面,那種粗糙只是表面上的。據說葛吉夫非常粗暴,以至於別人會從他那裡逃跑。要忍受他是很困難的,但是那些能夠忍受他幾個星期的人就會了解到他的慈悲。

你在自然界中可以觀察到一件事情:不管你在什麼地方看見非常柔軟的東西,你都會發現它被堅硬的東西覆蓋着。種子被幹果、被一層堅硬的殼覆蓋着。種子非常柔軟——必須如此,因爲有一個生命將要吐露、萌發——但是它被一層堅硬的殼覆蓋着,那就是自然。

在人類中,你會發現剛好相反的現象:外面是柔軟的,殼是柔軟的,而種子是堅硬的,裡面十分堅硬。這是一種顛倒。在自然界裡,外面堅硬是很自然的,因爲如果你的外面不堅硬,你的裡面就無法柔軟。裡面的柔軟必須被一層堅硬覆蓋。它會保護它,但是在人類中,你就會發現剛好相反的現象。這就是虛僞的意思——外面柔軟,柔軟得像奶油一樣,而裡面呢,你越瞭解那個人,他就越堅硬。一種顛倒。不應該是這樣。這就是你們的紳士,你們的有教養的人,你們的所謂的文明人——有道德的人,虔誠的人:外面這麼柔軟,而裡面堅硬。這本來應該是不可能的——它之所以可能,只是因爲只有人能夠假裝,沒有其它東西。

一個有智慧的人再次成爲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顛倒都消失了。他在外面是粗糙的,而裡面是柔軟的。你將不得不耐心地對待一個有智慧的人——你會希望從他那裡逃跑,因爲有很多次你都會感到他厲害得快要殺死你了。或者你來尋找安慰,而他不斷地打擊你。你來獲得愛,你在尋找愛,而他從來不看你,從來不多注意你。你來尋找慈悲,而他這麼厲害。你想要逃跑,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總是這樣的,因爲他很自然,而自然的方式就是這樣,這是自然的安排:裡面柔軟,外面堅硬。

你看樹皮,它在外面那麼堅硬。進入裡面,你就會發現它越來越柔軟。在中心的就是生命,它是絕對柔軟的。它必須受到保護。

……好像一塊未經加工的木材,自由地混合,好像渾濁的水,思想開放,好像一個山谷。

在你看來,一個有智慧的人是頭腦開放的。實際上,他是沒有頭腦,而不是頭腦開放。你可以是頭腦開放或者頭腦封閉;有智慧的人是一個“沒有頭腦”,但是沒有頭腦在你看來最多就像頭腦開放一樣。它太深奧了,你理解不了。你最多隻能理解:這個人非常開放,他的頭腦不封閉,但是你不知道他沒有頭腦可以封閉。他不是頭腦開放,他完全是一個沒有頭腦。並非他家裡的門是開着的。事實上,那裡沒有家。他只是站在廣闊的天空下,他沒有家也沒有門。與其說他是開放的,不如說他就是開放。

但是對我們來說,從外面,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些事情就會發生。所以任何關於佛陀的記載都錯了,任何關於老子的記載都錯了。任何關於馬哈維亞的或者耶穌的記載都錯了。因爲那些寫的人,他們是通過他們的理解來寫的,而一個像耶穌或者老子這樣的人是那麼深奧,以至於不管你怎麼理解他……要警覺一點,猶豫一點,你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會誤解他。要愛他,但是不要試圖理解他。然後有一天你或許會理解他。要靠近他、接近他、親近他,但是不要試圖理解他。然後有一天,那個奧秘或許有可能對你揭開它的面紗。

但是如果你試圖理解他,你就會錯過。那些試圖理解、寫書或者寫論文的人將變成某個學說的教授。他們在世界上創造各種各樣的宗教——那些從一開始就已經誤解的人,他們創造出宗教。

思想開放,好像一個山谷。

不是的,因爲山谷被山包圍着。它看起來開放,但它是封閉的。他像天空一樣開放,不被任何東西封閉。如果圍繞它的山消失了,山谷就會消失;所以山是山谷的一部分。一個開放的頭腦……如果頭腦消失了,他的開放就會消失;他的開放只是頭腦的一部分。一個有智慧的人像天空一樣開放。他是純粹的開放。

自由地混合,好像渾濁的水。

在你看來,一個有智能的人是在不斷地混合,就像渾濁的水一樣。耶穌曾經跟一個妓女待在一間房間裡,因爲她邀請他來;耶穌跟衆所周知的罪犯待在一起,因爲他們邀請他來。當然,他肯定看上去像渾濁的水一樣,而不像婆羅門或者清教徒,他們看上去像清水,他們說要碰我,因爲我是純潔的。”

據說商渴羅——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是被一個賤民啓蒙的。這個賤民變成了他的古魯,直到那個時候,他一直是一個偉大的老師,一個有知識的人;他寫過很多關於《奧義書》、《梵天經》、《吉它經》的論著,他一直提倡一種哲學:Vedanta,advaitvedant——真實是不二的,是一個。

後來有一天早晨,他洗完澡從恆河裡出來,在他走回茅屋的路上,有一個首陀羅,碰了他一下。

他生氣地說:“你破壞了我的沐浴。我不得不重新再洗一次。”

那個首陀羅說:“等一等。我想問你——如果只有一個,如果整個存在就是一個,那麼我和你怎麼可能存在呢?你怎麼可能因爲我的碰觸而變得不純潔呢?是誰碰觸你了?是誰碰觸誰了?”

好像從沉睡當中,從一個有知識的人的沉睡當中——那是最深睡眠之一,幾乎是一種昏迷——商渴羅被喚醒了。

那個人又問:“你以爲怎麼樣?是我的身體碰觸了你,還是我的靈魂碰觸了你?是我的身體碰觸了你的身體?還是我的身體碰觸了你的靈魂?你認爲兩個身體是不一樣的嗎?——你的身體,一個婆羅門的身體,是純潔的,而我的身體,一個首陀羅的身體,是不純潔的?你認爲組成身體的五大元素在婆羅門和首陀羅之間是不一樣的嗎?你認爲如果我的身體碰觸了你,它就碰觸了你的靈魂而使它不純潔了?或者如果我的靈魂碰觸了你,你能說那個靈魂也可以是一個首陀羅嗎?”

一次轉變——他的整個生命都倒轉過來……商渴羅從此以後再也不去洗澡了。

他向那個首陀羅表示他的尊敬,然後說:“你是我的古魯,你把我從沉睡中喚醒。我在談論那個一,但是我並不知道它。”

如果存在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那麼在你看來,他就像渾濁的水一樣自由混合,因爲對他來說,沒有人是純潔的,也沒有人是不純潔的。一個有智慧的人從來不認爲他是純潔的而你是不純潔的。

據說老子的大弟子列子,他的社區裡面有很多門徒。其中有一個門徒被人發現老是偷東西,很讓人討厭,然而師父總是原諒他,但是後來事情鬧大了,500個門徒一起到列子那裡說:“這太過分了。每件事情都有一個限度。你已經原諒這個人很多次了,但他似乎是無可救藥的。現有已經不能再忍了,把他趕出去!”

列子說:“等一等,兄弟們。你們都是好人,有道德,有好的性格。無論你們走到哪裡,你們都會被別人接受、尊敬、愛戴、服務。即使沒有我,你們也非常有道德,你們將達到真理,但是這個兄弟能到哪裡去呢?他除了列子以外沒有別的人,因爲沒有人會接受他。因此,所有你們認爲無法跟這個兄弟一起生活的人,你們可以走,但是我必須跟他在一起,因爲他能到哪裡去呢?誰會接受他呢?如果列子拒絕他的話,那麼他就被拒絕了,那麼就沒有人能夠接受他了。”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的。他看上去就像渾濁的水一樣,在自由地混合,但是他之所以自由地混合,是因爲對他來說,純潔和不純潔,好和壞——所有的分別都已經消失了。對他來說,只有一種海洋般的覺知存在,所以他才自由地混合。耶穌待在一個妓女的房間裡和待在一個尼姑的房間裡——對耶穌來說,都是一樣的,他都睡得好。對他來說,那是一樣的,因爲妓女是相同本性的一種形式,尼姑也是相同本性的一種形式。沒有人是純潔的,也沒有人是不純潔的——所有的二分性都消失了,都被超越了。有智慧的人活在“一”裡面,所以他會自由地混合。他沒有障礙。

誰能在渾濁的世界裡找到安詳?靜靜地躺着,它就清澈了。

老子說:

誰能在渾濁的世界裡找到安詳?

世界是渾濁的。你怎麼在裡面找到安詳呢?你怎麼在裡面找到和平呢?靜靜地躺着。你不要做任何事情,不要設法去淨化它,否則你會把它攪得更加渾濁。只要在岸邊躺下來,等待,靜靜地躺着,它就會自動變清。不要爲改變世界而擔心,不要爲改變別人而擔心。你是誰?是誰派遣給你這個使命去改變別人的?

每一個人都直接跟上帝關聯着。你爲什麼要在那裡干涉呢?你只要靜靜地坐着。

誰能長久地保持鎮靜?

鎮靜來了,寧靜來了,但是誰能長久地保持呢?

藉着運動,它又迴歸生命。

藉着運動,你可以保持它。如果你試圖藉着持續的不動來保持它,那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必須進入各個對立面以保持永遠超越。你在白天工作,在晚上睡覺。如果你一天連續工作24個小時的話,那就是死亡;如果你一天連續睡上24個小時的話,那也是死亡。

在白天努力工作——你在努力工作中獲得睡覺的能力。在晚上好好睡覺,你在好好睡覺中重新獲得、重新恢復、重新振作你的能量去努力工作。進入一個韻律。傾向左、傾向右而永遠保持平衡。只有依靠不永遠保持不動,才能保持安詳,才能保持鎮靜。印度人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持續保持不動的出家人不可能保持寧靜。要同時成爲一個家長和一個出家人;要同時入世和出世。要水遠記住生命是對比面在一起,是一個深深的和諧。

懷抱這種道的人會防止變得太滿。

任何悟出道就是平衡,宗教就是平衡,上帝就是平衡的人,都會防止變得太滿。不要過分傾向一邊,否則就會失去平衡,而在老子那裡,不平衡是唯一的罪惡。保持平衡就是保持美德,不平衡就是犯罪。

因爲他會防止變得太滿,所以他超越損耗和更新。

他永遠都是新鮮而年輕的,他從來不厭倦,他從來不疲勞。平衡給了他永恆的生命,平衡就是活力,平衡就是生命。

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
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