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倉廩實

蔡邕是被魏傑硬生生派出一千將士,護送回到長安。

幾十名御史部的官員,在蔡邕的帶領下,向高誠彈劾一大通魏傑,各種罪名都給按上了。可以說是十個魏傑都不砍了,好在高誠一番解釋,這才安撫下蔡邕。

當然,魏傑這校尉也當不下去了。正趕上杜畿奉命前往漢中,高誠思慮良久,還是讓魏傑隨杜畿一同前去。

魏傑的能力並不算突出,不過其好歹也帶兵有個四五年了,大仗也打了幾場,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正好可以彌補杜畿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缺憾,而且漢中一行,世事萬變,有魏傑在也能預防萬一。

魏傑去了職,掛了個閒散將職,跟隨杜畿前往漢中。蔡邕知道後,也冷哼一聲,放過了這人。然後,轉頭將火氣撒到自家大王身上。

一天到晚的勸諫,各種批評大周的國政,尤其是居然能餓死十萬百姓,何稱仁義。

搞得高誠那叫一個頭大,一天到晚都快氣的崩潰了。要不是看在他蔡邕是大儒的份上,看在自己兒子還在跟其學習,早就一擼到底了。

八月,年邁枯老的太傅樊陵終於頂不住了。經歷關中大水、四郡大飢,去年便身體不行的樊陵,臥病數月之久,而今亦是撒手離去。

對於樊陵,高誠給予了很大的尊重。一來,樊陵在關中民望深厚,二來也是大周太傅。

高誠親自攜帶世子高龑以及文武百官,出席樊陵的喪葬之禮。又下詔追贈樊陵爲宛侯,諡號曰穆。又使樊陵之子樊寬,承魯陽侯爵位。

其後,高誠特許樊陵入葬於樊陵渠側,同時正式爲渠立名樊公渠。此前渠名只是百姓尊稱,來紀念樊陵修此渠的功勞。但現在,是正式紀念樊陵之功。

樊陵的去世,對於大周的影響並不算太大。因爲太傅的主要職責,僅僅是引導國王處理政務,並無實權。再者,任樊陵爲太傅時,其已病臥在牀。

現在,樊陵去了,高誠也不打算再另擇他人,出任太傅一職了。

八月底,關中各地百姓歡欣雀躍的收割者田裡的莊稼。今年的收成並不算是非常好,僅僅是一常年而已。可對於這艱苦熬了一年的關中百姓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時刻。

數不盡的糧食曬在太陽底下,百姓帶着歡喜的笑容,打理着收穫的糧食。關中四支軍隊,也再度分散到各郡縣之內,幫助百姓收割。

九月底,最先完成收穫的京兆、弘農兩郡,開始上計賦稅。同時,近萬民夫在官府的號召下,開始幫助藍田、華陰一帶的軍屯田收穫糧食。

高誠也滿是歡喜的看着賦稅,所有的煩心事都丟到了一邊。那一串串的數字,可比蔡邕這老頭的奏摺看着喜人多了。

接着是扶風以及馮詡,還有涼州。

扶風還好,大飢之時,保留了不少的苗田,賦稅雖然少,可也足夠百姓所用。而馮詡就慘了不少,北部數縣餓死人高達數萬,苗田更是早就被吃光了。

只有緊鄰渭水沿岸的諸陵縣,上交了一些賦稅。其餘地方,還是要靠官府來救濟。

至於涼州,那不是上交賦稅的報告,是來請求糧草支援的報告。

漢陽還好,百姓衆多,又遷了一部分人到金城郡,在湟水沿岸耕種。隴西和武都,一直都是老樣子,只能裹住自己吃喝。

而河西四郡以及北地、安定二郡,就難了。去年大量青壯的損失,讓兩郡耕田減少了不少。今年,又減去一部分,根本不足以供應軍隊以及官吏開銷了。

蘇則那邊駐紮武都,在羌道、武都道都有所屯田。可武都地勢如此,兩處屯田也不過墾田三十多萬畝。至於收成,那就更可憐了,還不到三十萬石。平均下來,一畝地的產糧不足一石。

將近三十萬石,聽起來是不少。可蘇則麾下第四軍一萬六千將士,還有數千民夫供使,近兩萬人。這些糧食,只夠大軍吃用半年而已。

武都郡也是一樣,那點賦稅也就足夠供養本郡郡兵,或者給官吏發放俸祿。

這事,高誠先放在了一邊。現在還不用着急,韓遂和馬騰還沒有消息,且先看看這兩人混的如何。

再不濟,蘇則那邊還有三十萬石糧食呢,抽調一批供應地方郡國用就是了。畢竟,一支軍隊,自己留那麼多糧食幹嘛。

要不是武都實在太遠,蘇則又是自己義兄,可以信得過,高誠都想讓蘇則遣人把糧食送到長安府庫。

九月末,各地賦稅進入長安城內的倉廩之中。原本乾淨的跑老鼠的糧倉,再一次被塞滿。

去歲大洪前,關中各郡的耕田爲三千多萬畝。而糧稅是十一稅,也就是四百五十萬石。然而,現在實際上只有三百一十萬石糧稅。也就是說,關中少了足足近千萬畝耕田。

不過好在藍田、武功、華陰三地的屯田工作還不錯,墾地二百餘萬畝,足足有三百二十餘萬石。除去各屯田地自留二十萬石外,餘下的二百六十萬石全部進入府庫。

總共是五百七十萬石糧食,入倉廩。

關中洪災前,有口衆百餘萬,戶二十餘萬,理應有耕田兩千萬畝。但現在卻有三千萬畝之數,多出來的也就是世家藏匿的人口。

這些人口,高誠當然沒辦法從世家嘴裡多食。這與其他利益不同,那些口戶是世家的部曲,也就是世家的私產。

而這多出來的糧稅,也是立學最大的交易之一。人口你可以藏匿,但有多少田,你就得給我交多少稅。

當然,肯定還有貓膩。

大周國各級官員,幾乎要麼是世家子弟,要麼是與世家牽連非常。少不得有人弄虛作假,來糊弄上面。

不過,現在高誠懶得管這些,也不好管。一切只能等到明歲,與世家攤牌之後,才能狠狠的清理一番。到時候,這些人口,自己都要。

第109章 楊府聚衆第751章 調兵遣將第389章 界橋之戰(下)第829章 爭城(上)第638章 同赴死節第896章 渡江第813章 計議第763章 朝會 謬論!第19章 家第252章 摧毀第327章 虢亭會戰(13)第394章 仁義之師第369章 合縱連橫(2)第735章 漩渦第552章 進第259章 入河東第902章 破勢第915章 定略(下)第46章 大婚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第578章 益南第689章 天變第681章 南中大族第670章 豐年第402章 至離石第459章 休養生息第338章 首陽山慘敗第790章 冬季攻勢(16)第193章 變局,兵動第238章 平襄第252章 摧毀第264章 愁雲密佈第577章 調查司署第292章 天子!崩!第637章 河西第384章 數千裡之災第720章 犍爲之戰(29)第235章 整兵屯田事第834章 下晉陽第799章 冬季攻勢(25)第273章 無題第533章 連鎖反應第316章 虢亭會戰(2)第921章 成都交鋒第360章 成軍校閱第922章 摩天嶺第636章 獻俘闕下第501章 晉王死訊第482章 紛爭再起第235章 整兵屯田事第894章 水淹下邳第895章 討袁第409章 張魯從之第602章 重訂盟約第432章 意外第503章 趙大大的第一次獨自作戰(中)第493章 張遼投郭縕第220章 生恨第357章 軍第178章 美陽之戰(18)第856章 三士第494章 藺縣之變第603章 兩軍交錯第804 冬季攻勢(30)第666章 事出意料第195章 激勵軍心第534章 兩軍徐聚第799章 冬季攻勢(25)第551章 臨第108章 夜入姜府第731章 儒林第295章 關東羣雄第622章 牆式衝鋒第918章 宵小之徒第837章 驚鴻講述一下官職問題。第905章 破勢(4)第528章 獻計第762章 朝會伊始第411章 焉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第672章 明武元年第625章 甘泉宮破第425章 上林文苑第401章 離石相王第275章 入洛第372章 合縱連橫(5)第352章 太學博士第895章 討袁第508章 易水之戰(4)第401章 離石相王第403章 丁原丁建陽第319章 虢亭會戰(5)第623章 奇兵第448章 袁術稱王第905章 破勢(4)第229章 攻略隴西第520章 封駁之制第18章 歸去第917章 糧站第889章 決議
第109章 楊府聚衆第751章 調兵遣將第389章 界橋之戰(下)第829章 爭城(上)第638章 同赴死節第896章 渡江第813章 計議第763章 朝會 謬論!第19章 家第252章 摧毀第327章 虢亭會戰(13)第394章 仁義之師第369章 合縱連橫(2)第735章 漩渦第552章 進第259章 入河東第902章 破勢第915章 定略(下)第46章 大婚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第578章 益南第689章 天變第681章 南中大族第670章 豐年第402章 至離石第459章 休養生息第338章 首陽山慘敗第790章 冬季攻勢(16)第193章 變局,兵動第238章 平襄第252章 摧毀第264章 愁雲密佈第577章 調查司署第292章 天子!崩!第637章 河西第384章 數千裡之災第720章 犍爲之戰(29)第235章 整兵屯田事第834章 下晉陽第799章 冬季攻勢(25)第273章 無題第533章 連鎖反應第316章 虢亭會戰(2)第921章 成都交鋒第360章 成軍校閱第922章 摩天嶺第636章 獻俘闕下第501章 晉王死訊第482章 紛爭再起第235章 整兵屯田事第894章 水淹下邳第895章 討袁第409章 張魯從之第602章 重訂盟約第432章 意外第503章 趙大大的第一次獨自作戰(中)第493章 張遼投郭縕第220章 生恨第357章 軍第178章 美陽之戰(18)第856章 三士第494章 藺縣之變第603章 兩軍交錯第804 冬季攻勢(30)第666章 事出意料第195章 激勵軍心第534章 兩軍徐聚第799章 冬季攻勢(25)第551章 臨第108章 夜入姜府第731章 儒林第295章 關東羣雄第622章 牆式衝鋒第918章 宵小之徒第837章 驚鴻講述一下官職問題。第905章 破勢(4)第528章 獻計第762章 朝會伊始第411章 焉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第672章 明武元年第625章 甘泉宮破第425章 上林文苑第401章 離石相王第275章 入洛第372章 合縱連橫(5)第352章 太學博士第895章 討袁第508章 易水之戰(4)第401章 離石相王第403章 丁原丁建陽第319章 虢亭會戰(5)第623章 奇兵第448章 袁術稱王第905章 破勢(4)第229章 攻略隴西第520章 封駁之制第18章 歸去第917章 糧站第889章 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