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的整部小說至此爲止,所有鋪墊故事全部結束,從第三捲起,將進入真正的主線故事。
在《天眼》重寫版第一卷的後記中講過,《天眼》這部小說是由數個每個均獨立成章,但又會與前面部分有千絲萬縷聯繫的獨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爲一卷。更爲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天眼》是由三卷或四卷故事組成。
之所以會說三卷“或”四卷,是因爲《天眼》這部小說從第三捲開始,將會有兩種不同的版本——《嚴肅版》與《傳奇版》。
其中《嚴肅版》到第三卷爲止,謎底全部揭開,整個故事結束。而《傳奇版》會有四卷,在第三卷故事之後還會有一個篇外篇,也可以理解爲《天眼》的外傳。
可能很多讀者朋友會問我,爲什麼一定要寫作兩種版本的結局呢?我想,這主要是爲了滿足不同閱讀取向讀者羣的要求,也算是我的一種嘗試吧。
其實兩種版本的故事在主體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情節也大致相同,所差的就是在人物設置和故事的最後結局上略有不同。除此以外,《傳奇版》會比《嚴肅版》多一個鋪墊性故事,因而在字數上會長十萬字左右。
作爲作者本人的建議是:《嚴肅版》適合年齡偏大一些,讀書取向比較趨於嚴肅、傳統和成熟的讀者;而《傳奇版》則傾向於更年輕一些,較開朗而且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讀者。
至於問到我自己的偏好,我會更喜歡《傳奇版》的故事。因爲如果你能夠接受《傳奇版》中一些較爲傳奇且超常規的故事設置,一定會同意:傳奇版的人物和故事更感人!
《天眼》是一個邏輯結構極爲龐大的故事,我相信很多看完第二卷小說的朋友,肯定覺得這個故事似乎已接近尾聲。而實際上,《天眼》的整部小說到第二卷爲止,僅僅是鋪墊部分的故事剛剛講完。《天眼》的全部第一、二卷故事加在一起,只是整部小說的冰山一角而已。
那麼,從《天眼》的第三捲開始,究竟會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我想有一些朋友肯定已經知道了,尤其是那些看過《天眼》老版本,也就是大陸作家出版社版本及臺灣滾石出版社版本的讀者。
《天眼》的真正主體故事,是講述明末抗金英雄袁崇煥的。在這裡,請允許我引用一下老版本《天眼》的後記:
《天眼》老版本後記
明朝末年,是一段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歷史。崇禎年間,饑民四起、餓殍遍地、百姓易子而食。關外,大清虎視眈眈;關內,皇帝雖勤勉有加,但剛愎自用、昏庸無能,黎民煎熬在水深火熱之中,生不如死……
但是亂世,往往又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每念及那一段動盪非常、不堪回首的歷史,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李自成、張獻忠……一個個古往今來屈指可數、豪氣干雲的英雄便一次又一次浮現在我腦海。他們的故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蕩氣迴腸,卻往往催人淚下、發人深省。
因此,對明末這段歷史,我一直懷有極爲濃厚的興趣,也正是這個原因,我也一直想寫點什麼:關於這一段歷史,關於生活在這一段歷史的人們、關於這一個亂世中輩出的豪傑們……
於是,我想到了袁崇煥。袁崇煥是一個幾乎爲後人所遺忘的英雄,是一個像岳飛、文天祥、鄭成功那般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有着極其崇高的品格,有着不屈不撓的性格,有着那個時代少有的勇氣,當然,也有着無可匹敵的軍事和戰略才能。他窮其一生,爲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守衛北方邊關,他一生從未打過敗仗,他的勇猛摧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清朝八旗軍;他的勇氣碾碎了當年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他的炮火甚至轟斃了也是幾乎一生未嘗敗績的金人首領努爾哈赤,他被時人稱作大明江山的“萬里長城”。
然而,他卻死在自己的皇帝手中,死在他爲之奮鬥一生、深受其護的大明百姓手中,他死時被京城的百姓生啖其肉、棄骨於市、死無完屍,每念於此,我都不禁潸然淚下……那是怎樣一段歷史?!
於是,我決定去寫袁崇煥,去寫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去寫一個應該爲
我每一炎黃子孫所畢生景仰的真正英雄。這個念頭從我很小就開始,甚至長
久以來,是我一直的夢想。
但經過長久的思索,我考慮如果寫一本純粹歷史小說,會非常枯燥,內容枯燥,自己枯燥。當然,讀者也會讀得枯燥。於是,我選擇了另外一種形式,在文中增加了更多的懸念與推理,文章將會有一個很長的鋪墊,希望廣大讀者能夠接受和喜歡。
瞭解袁崇煥,始於我不到五歲那一年。1974年的冬天,父親帶我坐車經過位於北京城東的廣渠門,父親手指着車窗外不遠的地方對我說道:“那裡,就是三百多年前袁崇煥與清兵血戰的地方。”
我問:“袁崇煥是什麼人?”於是,父親給我講述了袁崇煥的故事。在此後數年中,隨着我逐漸長大,翻閱了大量史料之後,終於真正地明白了袁崇煥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
袁崇煥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正如《天眼》老版本後記中講述的一樣:袁崇煥是一個如岳飛、文天祥、鄭成功那般偉大的民族英雄!但遺憾的是:袁崇煥又是一個幾乎被後人所遺忘了的英雄。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一句名言,我深以爲然:如果你要考量一個人是否強大,那麼,你就要看他的對手究竟有多麼強大!
所以,既然要了解袁崇煥,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袁崇煥的對手吧:袁崇煥的主要對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清太宗皇太極。
大清國的祖先,其實就是我們極爲熟悉的宋朝時期的大金國,那是一個極爲彪悍而善戰的民族——女真族,也就是現在的滿族。
公元1115年,女真人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人物——完顏阿骨達率領女真人打敗大遼國,在阿什河畔稱帝建立了大金國。十年後的公元1125年,大金國滅掉遼國政權。
兩年後,即公元1127年,大金國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滅掉北宋,俘虜宋徽宗與宋欽宗,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靖康之變”。宋朝抗金名將岳飛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詞中“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指的便是這件事情;而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與“楊康”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當時的大金國極爲強盛,佔領了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但由於他們並未消滅掉南宋的主力部隊,在此後連年征伐中,再加上自己內部的爭鬥,終於耗盡了全部實力。公元1234年,大金國被新興的蒙古政權滅掉,金朝滅亡。
女真人所建立的大金政權從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達稱帝到公元1234年滅亡,歷時119年,更換了九位皇帝。此後,女真人隱入了長白山的白山黑水之間,繼續以遊獵爲生。
公元1559年,在大金國滅亡的325年之後,女真族第二位偉大的人物誕生了,他就是後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
公元1583年五月,24歲的努爾哈赤以13副甲冑和部衆30人起兵,用了33年時間,先後吞併了數十倍於己的其他建州衆部落,打敗了百倍、二百倍於己的海西葉赫、烏拉、哈達強部,降服了“建州”、“海西”、“野人”數以萬計的女真部隊,終於在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國,可以說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兩年以後,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對當時在女真人看來極爲強大的明朝宣戰。女真人與漢人的第二次戰鬥,開始了!
讓我們來看一看當時大明王朝的情況吧: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至公元1618年爲止,這時已經走過了整整250個年頭。
雖說已經過了明王朝最輝煌的時期,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的大明王朝對於一個人口僅幾十萬,偏安於中國東北一隅的後金國來說,還是太強大了。
明王朝當時的皇帝是萬曆,公元1618年是萬曆四十五年。萬曆朝的前十年,是明王朝最爲強大的十年,那時萬曆皇帝還小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10歲,大學士張居正輔政。
張居正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臣:對外,數次打敗北方蒙古人的入侵,在南方,已基本平定了少數民族的叛亂,而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也被戚繼光等名將擊潰;對內,將氾濫成災的黃河與淮河治理好,發展生產、鼓勵耕織,國力空前強盛。
那時候,中國是全世界當之無愧最強大、最富有、最文明的國家,僅以人口一項,當時的中國就有一億人。
我有時候常想,如果當時就需要所謂的“世界警察”,那麼除了中國以外,就不可能再是其他的國家;如果當年中國的各大書院可以招收留學生的話,大明王朝一定會對外開設中文的託福、GMAT、GRE、雅思之類的考試,外國人中也一定會出現類似俞敏洪那樣的集語言、考試及商業才能爲一身的成功商人,在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開設新“西”方學校,教授那些削尖腦袋想往中國鑽的老外們,如何在大明王朝的託福、雅思考試中投機取巧、獲取高分,拿到大明王朝各大書院的0ffer……
一句話,當時的大明王朝是極其強盛的。努爾哈赤覬覦大明江山的難度,不亞於今天越南想要吞併掉美國一樣。
然而,努爾哈赤最終做到了!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的第二年,公元1619年,後金攻佔了遼東重鎮撫順,明軍大敗,總兵官張承蔭戰死,一萬多明軍全軍覆沒。明王朝在準備了一年之後,萬曆皇帝派出四路大軍共22萬人馬,對外號稱47萬,北出山海關平滅後金。這場戰役,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一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後金部隊全加在一起僅6萬人,對明軍的22萬人,人數上是1比4,除此以外,明軍裝備還要遠遠優於後金部隊,當時大明軍隊普遍配備火器,有紅衣大炮、神機營等,而後金部隊則基本上是冷兵器。
然而努爾哈赤就憑這6萬人馬,僅用了5天時間,先後殲滅了明軍東、西、北路大軍,三路大軍的總指揮劉鋌、杜鬆和馬林全部陣亡。
這一役,明軍陣亡文武官員三百一十多人,士兵死亡五萬餘人,而後金只陣亡了兩千餘人。
在明軍陣亡將領中,東、西、北三路大軍的總指揮均爲大明王朝著名的驍將,尤其是東路軍總指揮劉艇,一生戎馬,先後平定過緬甸、朝鮮、倭寇、播酋、彝族、羅雄的叛亂,身經數百戰,威名震動海內外。他所用的鑌鐵刀重一百二十斤,比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還要多三十九斤,在馬上舞動起來,輪轉如飛。
然而,就連這樣的驍將最終也死在了努爾哈赤手上,大明王朝舉國震驚,並且自此,一直到袁崇煥出場,大明的軍隊沒有再打過一次勝仗,屢戰屢敗,而且每一次後金都是以少勝多。小的不說,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袁應泰指揮7萬大軍,全軍覆沒;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王化貞指揮十四萬大軍,同樣全軍覆沒……
明王朝對後金的恐懼達到了極點,提起“辮子兵”,朝廷上下無不談虎色變。
還記得在我中學上歷史課的時候,每每老師講起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無不口沫橫飛,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而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所謂“以少勝多”簡直不值一提。他一生身經數百仗,從13副盔甲、30個人起兵,最後打下明朝一億人的江山,幾乎每一仗均是以少勝多。
當然,努爾哈赤也並非沒有打過敗仗,不過只有過一次。這一仗是他一生的最後一仗,他自己就是死在這一仗上的,因爲他這一仗的對手——是袁崇煥!
其時努爾哈赤以13萬大軍圍困袁崇煥駐守的僅有1萬兵力的寧遠城,被袁崇煥打得大敗而歸,自己也被紅衣大炮擊中,數月後龍馭歸天。努爾哈赤臨死前召集了所有王公貴族,只說了一句話:“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在袁崇煥出場前,清兵對明軍的所有戰役,屢戰屢勝,而且每一次均是以少勝多;而自袁崇煥出場,清軍對袁崇煥的戰役,是屢戰屢敗,一直到袁崇煥死,清軍沒有再打過一次勝仗,而且,每一次均是以多敗少,丟臉之極。
努爾哈赤死後兩年,崇禎2年公元1629十一月,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極由於始終無法突破袁崇煥把守的關寧防線山海關、寧遠,於是繞道古北口圍攻北京。袁崇煥得訊,星夜馳援,僅帶幾千輕騎兵趕到北京,在廣渠門外與鑲藍旗、鑲白旗、正白旗三路數萬清兵決戰,戰鬥一直打了四個時辰八個小時,清兵大敗,袁崇煥一直追殺到運河邊上方止。這場血戰中,袁崇煥以幾千勞頓之師,對抗清兵數萬精銳,大敗清軍,其中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可以想象,袁崇煥部隊的戰鬥力是何等厲害。
皇太極大敗後,召集諸貝勒,講道:“十五年來,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於是皇太極施反問計,借崇禎皇帝的手,除掉了自己心腹大患袁崇煥。
袁崇煥死後,屍體被當時愚昧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吃掉,僅剩一顆頭顱,掛在他數月前曾經與清軍血戰過的廣渠門外。當天夜裡,袁崇煥一佘姓部下冒死爬到旗杆上偷下袁崇煥的頭顱,埋在自己家後園,發誓世代爲袁崇煥守靈。
這一守,就是三百多年,到今天爲止,佘家的第十七代後代依舊忠心耿耿地爲袁崇煥守靈。袁崇煥的祠堂就在北京廣渠門內花市斜街,佘家第十七代守靈人,是佘幼芝女士。
有時候我常常想,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夠讓其他人在他死後,在沒有任何外界支持的情況下,默默地、不計任何回報地、忠心耿耿無怨無悔地爲他守靈數百年。袁崇煥的品格,一定有着那種無與倫比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明史》是後來的清朝人寫的。清朝人在撰寫這部《明史》時,對他們這位敵人,這位甚至擊斃他們第一位皇帝的敵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除前面列舉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評價外.在寧遠城被袁崇煥打得大敗之後,《明史》寫道:“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明史袁崇煥傳》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寫的:“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能讓敵人給予這樣的評價,應該是最高評價了。
好了,閒話少說,就讓我們進入《天眼》的第三卷吧。第三卷中,我們將回到三百多年前,回到明朝末年那段動盪非常的年代,回到明朝末年那段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時代,我們一起,親自去結識這位原本絕不應該,但到今天爲止已幾乎被歷史淹沒了的英雄——袁崇煥吧……
景旭楓
於2007年8月5日天眼第二卷《覲天寶匣》第二卷覲天寶匣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