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杉娃子的“和親激勵”政策還並不止這些,另外一方面則表現在其在面臨當前家室所屬勢力時的區別對待了,這方面也是最有說服力的。
前番幕府賜婚上杉娃子,總計有6名妻室,分別是上杉綾姬、織田阿市、前田鬆、井伊直虎、望月千代女、生駒吉乃。
其中上杉綾姬就不用再提了,是當初娃子爲了緩解自己與兩上杉氏的關係,加強雙方的聯繫而納入的妻室,此時也已經育有一子。
織田阿市也不必再說,是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的親妹子,不過當前就是以織田信長上洛爲主要劇情的,上杉娃子與其衝突也難以避免。
這一點上,織田阿市做得已經很不錯了,她雖然情緒有點兒低,但是也沒有更多的表現了,並且還向上杉娃子表示,無論如何是站在娃子一邊的。
當然了,其中的一些內容是告訴“娃子形態”下楊銳的,恐怕也只有枕邊纔會說出自己心底最深處的話語了吧,無論放在任何一個正常人身上。
前田鬆這位織田信長家臣侄女,上杉娃子就進行了格外對待,不僅將其家族中參與桶狹間戰前對陣殉亡的家兄前田利長厚葬,還對尾張國前田鬆家族予以厚待。
最終徵求意見之後,上杉娃子甚至還給其父前田利家予以了封賞,將整個前田家都搬到了陸奧國,並且把此前最上家的一座山城給了他們,令其老有所依。
這件事情在上杉娃子有意地操作之下,傳播的範圍非常之廣,而且從一開始就是這般去做的,到了眼下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輿論影響力。
由此也可見,上杉娃子恐怕從一開始便有着要繼續納妻納妾的想法了,只不過時機上並沒有那麼快出現罷了。
望月千代女也是差不多的情形,雖然望月氏與織田信長有着諸多的瓜葛,也是其從屬之一,但是望月氏在戰後同樣獲得了上杉娃子的厚待。
除去身爲織田信長侄子的望月盛(入贅)之外,其他嫡出雖然沒有男丁,上杉娃子全部讓人厚待其家室,至親之人直接接到了望月千代女居住的春日山城贍養。
此外望月家族的庶出男丁,也全部被上杉娃子主動接收,只要對方願意隨從,娃子都給他們安置了相應的位置。如若不是望月千代女的關係,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位井伊直虎家族先是隨從今川義元,等到上杉娃子將今川氏消滅之後,與娃子進行了和親,但與德川家康勢力也是關係甚密,德川家康也是參與本次上洛主要發起者。
饒是如此,上杉娃子也體現出了足夠的誠意,將井伊直虎家族男丁全部免除罪行(全是庶出),有意願者也接納對方跟隨。
至於生駒吉乃,原本就是上杉娃子搶過來的,若是沒有賜婚的事情,生駒吉乃在先嫁他人之後最終還會成爲織田信長家室。
根據楊銳近期與其無間交流得知,其實生駒吉乃很小就與織田信長相熟,也清楚織田信長一直對其有覬覦,只不過生駒吉乃覺得年齡要長織田信長很多罷了。
生駒吉乃家中只有一生父,與織田信長家族關係良好,不過在生駒吉乃賜婚之後,其父也早已經被上杉娃子多次派出使者,以探望名義給接到了春日山城。
上杉娃子如此種種做法,在其佔據了關原以西織田氏、德川氏等勢力的地盤之後,也隨之被特意散播了開來。
如此情形之下,只要是有點兒腦子的人,自然是知道上杉娃子的用意,不過也因此上杉娃子好色的名聲也在倭國文明區域傳遞了開來。
這倒是與楊銳在三國文明區域的名聲相類似,當然楊銳最初兩次要求漢室賜婚,是爲了籠絡一切可以利用人才的目的。
但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吧,上杉娃子其實相當於替自己承擔了不少好色聲譽,這也讓楊銳對上杉娃子頗爲愧疚且無奈,無奈的是娃子要在倭國文明區域爲自己建立快樂宮的用意。
爲此,上杉娃子也讓楊銳再次提供可用之人名單,畢竟此時的背景與上次娃子賜婚之時已經過去良久,人物背景已經發生了不小變化。
上杉娃子已經兌現到了現實世界,其實她自己也是費了不少心力的,這一點娃子的功夫是用在平時,楊銳並不知情。但是出於考慮周到的目的,上杉娃子還是讓楊銳再次推薦。
幹過一次同樣的事情,楊銳卻也再次絞盡腦汁,最終只選定了立花誾千代、武田鬆姬、千代御前、明智玉子四人。
四人都是新生代,最小的恐怕只有四五歲,最大的也就10來歲的樣子。
其中千代御前應該是其中年齡最大的,楊銳估計也就十四五歲的樣子,是伊勢國北田家第八代家督北畠具教之女。
北畠具教身爲大名,是倭國戰國三國司之一,又有劍豪的美譽,其女千代御前也是一個戰國時期知名人物,還是非常忠烈的那種。
此時的北畠具教與織田信長長期矛盾,但也有相互牽制,史實之中千代御前嫁給織田信長之子織田信雄之後,最終家族被虐殺,千代御前也選擇了自殺。
楊銳選定此女,最爲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爲上杉娃子找一個真正的盟友。雖然上杉娃子有一統倭國文明區域的決心和打算,多一些盟友自然也是好的,大勢所趨之時,盟友通常也就變成了部屬。
明智玉子應該七八歲的樣子,是齋藤家(也就是織田信長老丈人家)重臣明智光秀的女兒,倭國戰國時期知名的美女。
齋藤家作爲織田信長的和親勢力,在織田信長上洛劇情之中,也在最後時刻參與到了上洛陣營之中,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不過齋藤家的勢力猶在,對方也多次要求投降,楊銳建議上杉娃子此時以和親的名義接受其投降,並約定消減其實力即可。
如此做既可以減輕上杉娃子的壓力,也可以同樣在勢大之後令其屈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