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評不是那種外行的領導,他在巴影廠從最底層的照明工做起,一路從場記到導演,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現在。({〔〔〔{?網{
他熟悉電影行業的每個環節,是真正的內行。
這正是上面把他調到京影廠委以重任的原因所在,外行領導內行是國有企業的一大弊端,京影廠要擺脫過去的包袱,展振興,需要一位有魄力的內行人來領導。
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規矩。
在華國的電影圈,導演是劇組的核心,劇組裡的成員要服從導演的安排,配合導演的工作,這就是電影圈的規矩。
姜聞拍《陽光燦爛的日子》遭到劇組罷工,那是因爲他沒給人家工資。
韓三評當過導演,他明白在劇組裡導演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威。
在圈子裡有句話,不罵人的導演不是個好導演。
這話有點偏頗,實際上也有不少好脾氣的導演,不過這說明了導演在片場的地位。
在拍片的時候,導演罵你就要聽着,不要覺得自己多了不起,有事情可以私下溝通,和導演當場頂撞是圈子裡的大忌,以後誰還敢用你。
韓三評知道這件事是京影廠的人做的差了,壞了規矩。
這幫人仗着出身京影廠,沒把馮曉剛放在眼裡,如果換一位京影廠的導演,他們就不敢這麼做了,說到底還是欺生。
韓三評沒想到的是林子軒說換人就換人了,乾脆利索。
京影廠不會因爲幾個人就和林子軒鬧翻,他們還沒有那麼霸道。
尤其是在目前的困境下,廠子缺少資金,很多片子沒辦法拍攝,同時也不能讓廠子裡的職工閒着,總要給他們安排事做,不然這些人又要鬧事了。<>
韓三評來到京影廠不到三個月,基本上摸清了廠子的情況,只感覺焦頭爛額,前路艱難。
當然,如果不是這麼有難度的工作,也輪不到他來當這個副廠長了。
這次和好夢公司的矛盾只是一件小事,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處理,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林子軒掛了電話,同樣不再想這件事,他要安排藝術中心的人進入馮曉剛的劇組。
選擇的標準當然是熟人優先,尤其是跟着他一起到美國拍《京城人在紐約》的那批人,他們在美國一起吃住了半年的時間,非常瞭解各自的性格和特長,配合默契。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這幾年的效益很好,不斷壯大,目前有接近兩百人的規模。
在懷柔影視基地建設的時候,李虹在影視基地附近找了塊地方建了一座三層的辦公樓,藝術中心搬出了原來租住的四季青公社。
影視基地目前已經投入使用,藝術中心的電視劇都在那兒拍攝。
只是由於懷柔屬於京郊,位置偏了點,影視圈的其他劇組不怎麼願意過去,如何推廣和宣傳是影視基地面臨的問題。
不過這些不歸林子軒管了,自然有其他人操心。
從藝術中心拉人很容易,馮曉剛寫了一個名單,都是和他慣熟的人,用着放心。
李虹批准之後,這批人就會到《甲方乙方》的劇組工作,他們雖然沒拍過電影,但都學過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應該能很快上手。
“這下行了,咱們自己人做事,進度能快上不少。<>”馮曉剛放心道。
“你多操點心,別讓兩幫人鬧出矛盾來。”林子軒提醒道。
現在劇組裡有一半是京影廠的人,一半是藝術中心的人,弄不好就會出事。
“放心吧,我和他們交待好了,咱們的人精明着呢,想要偷師就要和京影廠的人打好關係,等學會了就用不到他們了,這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馮曉剛賊笑道。
“咱們也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碰到認真做事的,主動投靠的,能拉攏的就拉攏過來,人才永遠不嫌多。”林子軒深謀遠慮道。
“林董英明!”馮曉剛拱手,裝作仰慕狀。
“馮總睿智!”林子軒接話道。
“彼此彼此。”兩人同時笑着說道。
他們互相吹捧一番,覺得差不多了,也就該幹嘛幹嘛去了,主要是氣氛不夠,要是加上葛尤,三人能侃上個把鐘頭。
法國戛納,葛尤在酒店裡看雜誌。
這是一本法國的電影雜誌,上面有國外記者對於參加戛納電影節的各部片子的評論,還會給電影打分,分數越高的片子越受歡迎。
雜誌是《活着》的投資商拿來的,據說《活着》在放映後分數很高,投資商很興奮。
葛尤看不懂外文,就是沒事的時候隨便翻翻。
他不愛出去享受戛納的陽光和沙灘,也不去看每天都在放映的各國優秀電影,其中不乏電影大師的作品,主要是他看不懂,連個翻譯字幕和配音都沒有。
也就是《活着》放映的時候他和投資商一起在影院裡又看了一遍。<>
鞏莉不同,電影節是女明星的秀場。
她就不會在酒店裡呆着,要麼和投資商一起找片商吃飯,要麼就是出席一些展映活動,宣傳一下電影,說幾句漂亮話。
要在國外媒體上保持曝光度,這是成爲國際影星的基本條件。
這讓葛尤覺得特愧疚。
自己來戛納沒幫上什麼忙,和人聊天都費勁,自個出去怕迷路,又不想麻煩別人,其他人都挺忙的,還是呆在酒店裡好了,至少不給人惹麻煩不是。
他還記着一件事,就是那部叫做《京城的風很大》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自然沒辦法和《活着》相比,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纔是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一種關注”這個單元只有少部分人才會注意。
葛尤翻遍了雜誌也沒有找到有關紀錄片的內容。
他雖然看不懂文字,卻能看懂圖畫,如果這部紀錄片大受歡迎,在報導上應該會出現林曉玲的照片,畢竟曉玲同學是其中的主演啊。
看來是沒戲了。
事實上,這部紀錄片在電影節的一個小圈子裡流傳開來,被認爲是華國新時代的電影。
以前,外國影人看到的華國電影要麼年代久遠,要麼是反映偏遠農村的片子,在國內這種做法被批判爲“拍攝陰暗面迎合國外的評委”。
這部紀錄片不同,它拍攝的是當下的華國,也不是農村,而是華國的都。
它展現了1993年華國都的真實面貌,讓外國人看到了一個正在改變中的華國。(未完待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