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又說回來,一般口碑很好的作品,都鮮少會遭遇票房方面的冷遇,《肖申克的救贖》那種神片被觀衆冷落的情況也是因爲極少出現纔會一直被外界拿來諷刺電影市場的媚俗與爆米花,真實的情況是,《千與千尋》的票房表現非常不錯——
第一週便直接拿下十二億的數據。
對於一部動畫電影而言,首周票房十二億,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了,更遑論除了華夏的國內情況,《千與千尋》在國外也是拿到了單週八個億的票房。
和國內差距還蠻大的。
不過這也是洛遠意料之中的事情,《千與千尋》內裡更多充斥的還是來自東方的文化,而西方雖說這幾年對東方文化的接受程度在逐步的提高,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都喜歡上屬於東方的風格,所以,《千與千尋》在西方市場雖然表現不算差,但顯然也不至於多麼火爆就是了。
不僅僅如此。
緋紅這次的作品,還讓一些西方觀衆表達了不滿,他們覺得這部電影的內容晦澀難懂,洛遠的電影開始跟觀衆講大道理了,而不是和以前一樣,可以讓大家輕鬆的開懷大笑。
好在這樣的聲音不多。
就算放眼全球,識貨的觀衆也絕對不少,一些西方觀衆也是對這部動畫電影的評價很高,他們認爲,這部動畫電影雖然有點難以理解,但是動畫所傳達的基本的東西,他們還是能夠感受到的,甚至於,有些西方觀衆,還二次購買了電影票,對這部電影進行二刷,以便於讓他們理解洛遠的劇本里希望表達的東西。
“畫面很美。”
“被洛導的想象力所折服,對於我來說我更願意在那個世界而不是在人間,再次表達一下我對於東方擁有洛遠這樣一位優秀的導演而感到的羨慕。”
“千與千尋其實都是一個人。”
“當下時點,我的感觸是,電影通篇都在諷刺金融危機下畸形的社會形態。資金泡沫生生造了一個荒郊野嶺上的主題公園;貪婪的父母看到誘惑便大快朵頤,反正有信用卡,最後只能成爲待宰的肥豬;龐大的湯屋是公司,沒工作的人會被變成煤灰燒掉,有工作的人就變成失去自我的螺絲釘,鍋爐爺爺更是典型——爲了生存千尋只好先融入,幸好她是有目標追求的人,纔會有白龍、無麪人等貴人相助,尤其舊相識白龍,似乎過去的經歷註定帶來今天的結果,找到自己才能蛻變。”
“這作品簡直是心靈洗滌劑!”
“少女的成長故事去探尋人性真善美,在面對世界誘惑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被異化,丟失了自己原始的身份,而只有通過成長,通過對自我的突破,才能完成對自己的救贖,達到與世界的和解,片子結尾,同樣是望着長長的隧道,一切都恍如隔世,而我們都已知道,千尋已經不是以前的小姑娘了。”
“……”
國外也有類似論壇的討論平臺。
這些評論被頂到了很高的位置,也是說明了東方文化在海外的推廣已經是初見成效,就算是有些不喜歡的聲音,也終究是喜歡的人更多,實際上文化差異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消除的,就好像前世的漫威系列那麼火爆,還是會出現一些華夏觀衆所不理解的情況,比如《黑豹》的票房爲什麼能夠那麼叼……
不理解的人也包括洛遠。
所以,洛遠能夠理解那些不理解《千與千尋》好在哪裡的西方觀衆,但這不代表洛遠會刻意去爲了這羣人而做出妥協性的改變,融合東西方文化,他已經在做了,但這種融合絕不是對西方文化的討好,洛遠的電影,無論在西方多麼火爆,其實還是屬於東方的文化元素更多,畢竟把原本屬於前世西方的作品改編成華夏版電影,也算是洛遠對自己穿越一場的挑戰。
毫無疑問。
首周十二億的成績,讓《千與千尋》成爲了華夏票房周榜裡面的絕對第一名,外界對於洛遠動畫電影之父的評價基礎上,又多出了一條,那就是“動畫大師”。
動畫電影之父代表着先行。
而動畫大師這樣的名頭則代表着水平。
不過洛遠在聽到“動畫電影大師”之類的名頭時,卻難得的感到不好意思,一來這部作品不是自己做的,自己只是寫了劇本,參與了一部分的設計,二來,“動畫電影大師”這樣的名頭前世是形容宮崎駿這類猛人的,放在自己的頭上的話,洛遠覺得受之有愧。
總而言之。
這部作品,沒有在票房方面受到冷遇,已經是讓洛遠感到滿意了,他覺得自己沒有愧對這部作品,而這部動畫電影的口碑方面也是持續的發酵,除了方召這樣熟悉的影評人,還有許多其他的影評人,也對《千與千尋》表達了自己的喜愛,甚至就連一些以嚴格著稱,對洛遠並不感冒的業內人士,也是難得的表達了對於這部作品的認可。
比如張璐。
張璐不喜歡洛遠的電影裡那精確到分毫不差的商業節奏,她常常覺得洛遠的電影沒有靈性,票房再高也只是海市蜃樓一般,無法給觀衆的心中真真留下什麼,所以在過去,張璐經常在影評裡給洛遠的電影打低分,但是自從看了《千與千尋》,張璐就陷入了一種鬱悶之中。
她發現,洛遠並非沒有才華。
洛遠如果願意施展自己的才華,那將是恐怖的,驚豔的,不可思議的,甚至可以讓自己迷醉到高潮的,自己過去對於洛遠的評價,一下子就變得非常可笑了,在許多人看來,張璐應該感到尷尬,但實際上張璐不覺得自己尷尬,她真的只是感覺到可笑還有可惜……
道理其實張璐都明白。
但她還是覺得可笑,可笑自己的膚淺,可惜則是可惜在,爲什麼洛遠這樣優秀的導演卻偏偏要拍什麼《鋼鐵俠》這種毫無營養價值的商業片,而不多拍《千與千尋》這樣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