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人海戰術

“什麼?田村平治朗要進行中國巡迴挑戰賽?山本三十六什麼意思?”看着辦公桌上白紙黑字的《體壇週報》,葉榮添吃驚地叫道。

“還用說嗎,他們準備了半天,結果業餘最強對抗賽搞不成,投入了那麼大,山本三十六怎麼可能甘心,他也知道光找人造輿論對咱們沒大用,想出這麼一招也是在情理之中。”黃家貞說道。

“他就不清楚這麼做的後果嗎?”葉榮添質問着,傻子也看得出,這件事沒有日本棋院在背後撐腰,單單一個棋手會有膽量敢這麼做!要知道以田村平治朗原先在職業棋壇的地位,既便挑戰成功,除了證明中國業餘棋手的無能外,於他面上並不會增添半點光彩,而萬一失利,下場很可能就象李寬蓮一樣,被國人罵的不敢出‘門’,如此損人不利已的行爲有誰會沒事去做?而一旦有證據表明日本棋院牽扯其中,那結果無異於在向中國棋界挑戰!雖說在當今世界圍棋中,韓國,日本的話語權更強一些,但十三億人口,四千萬棋‘迷’,四百多位職業棋手並不是可以被輕視的力量。

“他當然知道啦,不過今年六月加藤芳夫理事長的任期就要到了,而山本三十六合並關西棋院之後這兩年都沒有大動作,競選理事長並無十成把握,因此,在那個時間之前做出些政績於他纔是最重要的。而在他的管理之下,日本業餘圍棋成爲世界最高水平,無疑,這將給他競選的路上多鋪了好幾塊紅地毯。”黃家貞說道,日本棋院的管理模式完全和中國棋院不同,是完全獨立的法人,說是民營公司更恰當一些,因此,如果管理者不能表現出相應的能力,那麼他就無法坐在那個位子上。

“他就不怕在以後的多邊合作上咱們給他設置障礙?”葉榮添問道。

“呵呵,山本三十六在做棋手地時候雖然成績並不出‘色’,但他的棋風在日本枉手當中卻是獨豎一幟,號稱是‘一賭天下‘色’不驚’,你想想,一個嗜賭成‘性’的人怎麼能用常理來衡量?”對山本三十六瞭解極深的黃家貞說道。

“唉,他倒是能賭,可咱們呢?”輕輕搖着頭,葉榮添自言自語道。在中國作官,能不能做出政績到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不要出錯。

“田村平治朗是有備而來,據咱們在大阪的線人講,他現在的實力已經恢復到了頂盛時期的九成左右,也就是說,在現在中國的業餘棋界,除了王子明有可能對抗外,其他人根本不是對手。”在旁邊沉默半天的張志民說道。

“這麼說咱們得趕快說服他出面比賽了?”葉榮添問道。

“怕是隻能如此了。“張志民說道。

“這條路行不通。老郝打過電話,說王子明一個星期以前就離開北京了。”黃家貞說道。

“什麼?這個時候他去哪了?”葉榮添心中一緊,唯一的底牌沒了,他能不急嗎。

“據老郝瞭解,他是去旅遊去了。根本沒有明確的目的地。”黃家貞答道。

“那趕快想辦法聯繫他呀!”葉榮添着急地說道。 手機訪問:wàp.①⑹

“沒辦法,他的手機離開北京後就不開了,而且發短信也不回,我們又不是公安機關。中國這麼大,人海茫茫,找一個人無異於大海撈針,談何容易呀。”黃家貞無奈地答道。他當然知邊王子明此時的重要‘性’,但老郝這個搞媒體的人都沒辦法,他一個下棋的又能有什麼轍。

“都是那些討厭的記者,要不是他們推‘波’助‘浪’,煽風點火。在報紙上搞得烏七八糟,王子明也不可能離開北京,依我看,他這個時候離開北京根本就是爲了避風頭,咱們堂黨地國家機關都受不了那些記者的‘騷’擾,何況他只是一個人,這點我能理解。”張志民說道。這些日子做爲中國棋院主抓國棋的領導,他可沒吃記者地苦,搞得他下了班連手機都不敢開,否則地話一晚上都別愁睡安穩。

“你就別說那些記者了,沒有建設只會破壞,說起別人來頭頭是道,倒好像他們自己是全知全能,公正無比的上帝似的,實際上除了耍耍筆桿子之外一點用沒有。”葉榮添這些日子以來也早被記者們煩透了。

“好啦好啦,就別發嘮‘騷’啦,那也是人家地工作,都是要掙錢吃飯的凡人,各盡其職業罷了。”黃家貞勸解道,他和郝主編相‘交’甚好,對搞媒體的辛苦也是略知一二。

“可現在王子明不在了,咱們還能想什麼辦法,總不成也找個退役棋手去對付田村平治朗吧。”葉榮添煩心地說道。

“這條路也很難走啊。退役棋手倒是不難找到,可問題大多數都低段的,超過五段的都很少見,更何況是八段高手,有這種水平的棋手雖說談不上風光,但衣食無忱,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的,誰會在當打之年就自動退役?而正常退休的棋手水平是夠了,但年事已高,棋地感覺雖在,但計算力就成了問題了,下下快棋還行,只是要和職業八段高手對弈,不談實力還能發揮幾成,光是身體就未必吃的消。田村平治朗在職業棋界只是個特例,放眼日本,韓國,大概也沒法找出第二個類似的人選。”張志民冷靜地分析道。

“難道說我們就沒辦法了嗎?”葉榮添自言自語般地說道。

“質上不成,那麼咱們就以量取勝吧,中國的業餘棋手這麼多,乾脆咱們就來個全民戰爭,人海戰術好了。”張志民提議道。

“什麼?詳細說一下你的想法。“對張志民的這個建議兩位院長都極爲感興趣。

“是這樣,田村平治朗的比賽行程和時間已經確定,從上海開始,途經長沙,成都,西安,濟南,最後是北京。我的想法是將各地水平最高的業餘高手集中到北京或濟南。田村平治朗不是說只要不是現役棋手,業餘六段以上或是在全國‘性’‘成’人比賽中取得過冠軍的棋手就行嗎?咱們就在短時間內輪翻挑戰,讓他一天不能休息。老虎也會有打鈍的時候,更何況田村平治朗只是一個人,早晚會有出錯的,而我們只要有一個人能從他身上撈到一盤,那麼他的豪言壯語也就成了吹牛皮了。”張志民說道。

“這麼辦好是好,不過好象有點不太光彩。”黃家貞沉‘吟’了一下說道。

“好輸不如賴贏,就這麼辦了。”葉榮添拍板決定,這總比什麼都不做強。

第100章 採訪計劃第105章 心意第300章 綿裡藏針第236 往事重提第455章 彙報第46章 慶祝第68章 午休第12章 交易第83章 失算十五章 趙東方的決定第84章 遊說第434章 領導的感想第275章 解題第157章 歸來第16章 五一放假第332章 感激第318章 開封手第2章 初識第218章 強手第12章 交易第194章 出人意料的評價第294章 雪恥的機會第272章 大巧若拙第22章 比賽之前第475章 普天同慶第276章 推測第394章 一步之差第262章 盤上魔術第439章 共同目標第151章 浪漫小屋第193章 勝負手第16章 五一放假第4章 烏鷺棋社第480章 浮出水面第55章 理念第321章 賭第79章 稱號的由來第295章 誰是擂主第89章 勝負論第320章 請客第211章 準備第260章 回憶第452章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第184章 重回烏鷺第349章 臨戰第78章 落空第112章 失誤第197章 結論第307章 反常第317章 馬後炮第251章 提案二第224章 翻手爲雲第162章 臨機之變第411章 各展舌鋒第237章 述事第140章 緩手?第263章 中日名人對抗賽第322章 調查第303章 溫水青蛙第271章 妙手昏招第41章 十秒超快棋第16章 五一放假第31章 研究第431章 等待第36章 騰龍老總第161章 最強者的定義第222章 山本三十六的才能第381章 怒火第128章 大局將定第129章 死鬥第2章 初識第238章 魔之棋道第184章 重回烏鷺第120章 勸說第291章 賽前研討會第43章 預謀第332章 感激第398章 投了第469章 第二次轉換第287章 賭第139章 集體的智慧第279章 隱形的方法第370章 對比第374章 相逢一笑第167章 怒氣第470章 錯覺?第398章 投了第100章 採訪計劃第318章 開封手第345章 烏鷺社白金會員第335章 討價還價第47章 舊事如夢第129章 死鬥十五章 趙東方的決定第472章 搏命第161章 最強者的定義第272章 大巧若拙第21章 挑戰書第45章 資格之爭
第100章 採訪計劃第105章 心意第300章 綿裡藏針第236 往事重提第455章 彙報第46章 慶祝第68章 午休第12章 交易第83章 失算十五章 趙東方的決定第84章 遊說第434章 領導的感想第275章 解題第157章 歸來第16章 五一放假第332章 感激第318章 開封手第2章 初識第218章 強手第12章 交易第194章 出人意料的評價第294章 雪恥的機會第272章 大巧若拙第22章 比賽之前第475章 普天同慶第276章 推測第394章 一步之差第262章 盤上魔術第439章 共同目標第151章 浪漫小屋第193章 勝負手第16章 五一放假第4章 烏鷺棋社第480章 浮出水面第55章 理念第321章 賭第79章 稱號的由來第295章 誰是擂主第89章 勝負論第320章 請客第211章 準備第260章 回憶第452章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第184章 重回烏鷺第349章 臨戰第78章 落空第112章 失誤第197章 結論第307章 反常第317章 馬後炮第251章 提案二第224章 翻手爲雲第162章 臨機之變第411章 各展舌鋒第237章 述事第140章 緩手?第263章 中日名人對抗賽第322章 調查第303章 溫水青蛙第271章 妙手昏招第41章 十秒超快棋第16章 五一放假第31章 研究第431章 等待第36章 騰龍老總第161章 最強者的定義第222章 山本三十六的才能第381章 怒火第128章 大局將定第129章 死鬥第2章 初識第238章 魔之棋道第184章 重回烏鷺第120章 勸說第291章 賽前研討會第43章 預謀第332章 感激第398章 投了第469章 第二次轉換第287章 賭第139章 集體的智慧第279章 隱形的方法第370章 對比第374章 相逢一笑第167章 怒氣第470章 錯覺?第398章 投了第100章 採訪計劃第318章 開封手第345章 烏鷺社白金會員第335章 討價還價第47章 舊事如夢第129章 死鬥十五章 趙東方的決定第472章 搏命第161章 最強者的定義第272章 大巧若拙第21章 挑戰書第45章 資格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