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1章 全傻
許易正驚疑間,孔啓又開始了煉製,這回孔啓先投入的烏根草和百子蓮,後投入何葉果,一番折騰後, 同樣煉出了穩定的輔助劑。
隨即,孔啓馬不停蹄地又變換了投入草藥的次序,先投百子蓮、何葉果,最後投入烏根草,依舊煉出了輔助劑。
三次操作,三次成功,一衆新加入的修士,個個目瞪口呆。
許易心頭的震驚, 直如山呼海嘯, 如此成功率,他也能做到,但孔啓必定不是依靠木植精靈,而是有他所不知道的秘法。
許易的前世,活在一個科學昌盛的世界,他遠比常人更能接受新事物。
眼前發生的一切,在他看來,絕不是妖法,更不是幻術,而是有一套深刻的道理,符合大道規則。
他看不明白,只能是他不曾摸到這條大道規則的邊緣。
其實,有了秋娃的光譜,許易短短時間內便煉製成了元丹,且獲得了較高的成功率。
但在許易內心深處,還是十分茫然的。
因爲他所謂的煉丹,只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百餘種藥性, 他只是機械化的記憶了,哪種藥性和哪種藥性結合,會出現對應哪種顏色光譜的藥性。
許易正沉吟間,場中已有人開始提問,衆人的提問,關注的多是三點。
孔啓收了丹爐,熄了地火,含笑道,“新到諸君的反應,其實在座諸君有都有過,孔某還是要強調一遍,孔某用的不是妖法,而是另一種煉丹術。”
若是隻有一個人施展瞭如此能力,還可以理解爲是煉丹天賦,而孔啓和斗篷人雖一個煉出了輔助劑,一個煉出了元丹,但二人煉丹的精髓是一樣的。
這些人必定掌握着一種神妙的煉丹訣竅,這種訣竅讓他們能清晰地把握住藥性的微觀世界,否則,完全無法解釋。
孔啓的回答是,既然舉辦了交流會,自然是秉承着交流的宗旨,他們自然不會敝帚自珍。
“好了,對新朋友要講的話講完了,現在就對新老朋友們一起說上幾句。這次交流會也是我們近期在墨斗城舉辦的最後一場交流會,所以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來了多羅丹師,爲大家現場演練三次元丹,大家可以仔細觀看,稍後如有問題,大家也可以當面提問。”
而且這個等式,也只是他在無數次試錯後得到的,只要亂上一點,他就無法維持等式成立,進而煉丹失敗。
場中衆人全看傻了,即便是一衆資歷頗深的交流者,此刻也激動莫名。
比如,煉製出輔助劑爲數字十,許易所知道的步驟,只是五加二加三等於十。
如今他的煉丹過程,如果比作算術題的話,就是秋娃用光譜助他寫下了一個個計算式。
要說爲何這兩種藥性的結合,會出現這種變化,他卻無法知道。
斗篷人投入配藥,輔助劑成,投入精元果,元丹成,如是三次,穩定得好似拿碗吃飯,舉杯飲水。
如今,孔啓展現的這一切,等若打開了一個新的微觀世界。
但具體爲何一硝二磺三木炭結合在一起,會是最佳比率,爆炸的威力和最大。
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和交流會建立聯繫,如有聯繫墨斗城附近的城池,若有交流會,亦會邀請參加。
說白了,他就像地球古代的人們發明火藥,只在不斷試錯過程中,確準了一硝二磺三木炭。
比如一加一等於二,二加三等於五,許易如原始人一般,也只能如此記憶,但決計無法知道一加二等於幾。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那種煉丹的法門,是不是一種秘法,大家可不可以修習,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想通了此點,許易又生出了新的疑惑,這個組織既然有如此能力,爲何要大肆宣揚呢。
孔啓的回答是,組織之名,非內部人員不得與聞。若說加入,能參加交流會,已經算加入了,但要成爲他們這樣的佈道者,還需要多多努力,提升自己。
孔啓的回答是,佈道是件長遠而辛苦之事,時時遊走,漂泊無定,誰也不知何時再來墨斗城。
猜不透其用意,許易心中隱隱不安。
但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打不穩,也無法聽明微言要義。
斗篷人如此輕易便成丹,三次成丹一千三百餘枚,如此恐怖的煉丹能力,簡直就是一臺行走的煉丹機器。
抑或者說,即便孔啓也要遵循這個等式,孔啓學習的境界已經遠遠超過了許易。
畢竟,煉出輔助劑和煉出元丹,完全是兩碼事。
總之,孔啓能將輔助劑的煉製做到變化如意,必定是深刻理解了各種藥性的微觀世界的。
背後的道理,卻是他不知道,也無法探究的。
其二,交流會何時會復開,有沒有準確的時間。
說完,孔啓退下,一名斗篷人踏上高臺,地火出,丹爐現。
其三,孔啓的組織叫什麼,大家可不可以加入到組織中來。
換言之,這種能力是可以被學習,可以被掌握,可以實現複製的。
反觀孔啓煉丹的過程,根本不注重先放那種靈藥,換言之在他心中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個等式。
許易還在靠背誦,來記憶加減法,而孔啓已經學會了等量代換和因式分解。
“這個丹法交流會存在的主因,便是要將此煉丹術傳播開來,造福蒼生。另一方面,也希望諸位志同道合非朋友,能以丹結緣,廣交朋友。”
許易不再震驚,反倒有些興奮,斗篷人三度煉出元丹,完全印證了他的猜測。
如此重寶秘術,隱匿還來不及,竟還到處搞什麼交流會做展示。
三大主要問題回答完畢,孔啓便不再回答問題,而是將地火復開,丹爐重新放回,邀請場間諸人登臺,看看交流會這些天,大家有沒有學到真正的本事。
有聰明人立時便明白,這多半是孔啓的組織,在考教大家的天賦。
若天賦出衆,沒準便被孔啓的組織吸納。
於是,一衆自認對煉丹頗有心得者,紛紛登臺,各自獻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