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得很辛苦啊
首過效應:藥物在進入體內循環前,首先在口腔,胃腸道,小腸黏膜上消耗一部分,導致進入全身循環藥量減少的現象稱爲首過效應或首過消除。
肝腸循環:某些藥物經肝轉化爲極性極強的水溶性藥物,後經膽汁排放至小腸,可由小腸黏膜細胞重吸收,後經門靜脈重新進入全身血液循環,這種藥物在肝、膽汁、血液之中循環的現象稱爲肝腸循環。
離子障:分子型藥物疏水而親脂肪,易通過細胞膜;離子性藥物疏脂肪,不易通過細胞膜的脂質層,這種現象稱爲離子障。
生物利用度:是指藥物經血管外途徑給藥後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的相對量。f=(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總藥量/給藥總計量)x100%
表觀分佈容積:是指藥物在體內分佈達到平衡時,藥物的血漿藥物濃度在體內分佈所需的溶液體積。
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漿半衰期,是指血漿藥物濃度降低到一半所需的時間。
負荷劑量:即首次劑量加大,然後給予維持劑量,讓穩態治療濃度提前到達。
一級動力學消除:即恆比消除,單位時間內機體內的藥物按照恆定的比例消除。
零級動力學消除:恆量消除,指機體內的藥物積蓄過多,超過機體對藥物的消除能力時,機體按照最大消除能力消除藥物,即單位時間內機體內的藥物按照恆定的數量消除。
消除率:單位時間內機體消除藥物的血漿容積,也就是單位時間內多少血漿容積之中的藥物被消除。
穩定血藥濃度:是指屬於一級動力學消除的藥物,經恆速恆量給藥後,血藥濃度穩定在一定水平的狀態。
pka:是指弱酸性或弱鹼性藥物在50%解離時的溶性ph。
藥物作用:藥物對機體的初始作用,是動因。
藥物不良反應:凡是與藥物的治療目的無關,並且給病人帶來不適或病痛的反應統稱不良反應。
副作用:當藥物的選擇性較低,藥理效應涉及多個器官,當某一個效應用作治療目的時,其他效應就成爲副作用,副效應。
毒性反應:是指劑量過大或藥物在體內蓄積過多時造成的危害性不良反應。
後遺反應:是指停藥後血藥濃度降低到閾值一下時殘留的藥理反應。
停藥反應:是指長期應用某種藥物,突然停藥後導致原有疾病加重的現象,包括反跳現象和停藥症狀。
效能:即最大效應,藥理效應隨着藥物的濃度和劑量的增加而加強,當藥理效應加強到一定程度後,後續增加藥物的濃度和劑量,效應也不再增加。
效價強度:即造成等效反應的相對濃度或劑量,其值越小,強度越大。
半數有效量:在質反應中造成50%以上實驗現象出現陽性反應的藥物劑量。
內在活性:指藥物與受體結合產生效能的能力。
激動藥:指即有親和力又有內在活性的藥物,能與受體並激動受體產生效應。
拮抗藥:只具有叫較強的親和力,而沒有內在活性的藥物,可以與受體結合,但是不能激動受體產生效應。
競爭性拮抗藥:能與激動藥競爭相同受體,其結合是可逆的,競爭性拮抗藥能與受體結合造成激動藥的平衡量效曲線平行右移,但最大效應不變。
非競爭性拮抗藥:其結合是不可逆的,或造成受體構象改變,從而干擾激動藥與受體的結合,使激動藥不能競爭性對抗這種干擾。
pa2:當激動藥與拮抗藥混合使用時,若雙倍激動藥濃度造成的效應正好與不加入拮抗藥的效應相同,此時拮抗藥的摩爾濃度負數值爲pa2。
化學治療: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微生物和腫瘤細胞所引起疾病的藥物治療統稱化學治療。
廣譜抗菌藥:對多種微生物都有效的抗菌藥稱爲廣譜抗菌藥,包括四環素、氯黴素等。
抗菌譜:抗菌藥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等範圍,是臨牀選藥的關鍵。
抗菌活性:是抗菌藥滅殺或抑制細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濃度:是衡量抗菌藥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標,細菌在體外培養16-24h後,能夠抑制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
最低殺菌濃度:是衡量抗菌藥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標,指能夠滅殺培養基細菌或細菌數量減少99`99%的最低藥物濃度。
抑菌藥:只有抑制細菌繁殖生長的能力但是沒有滅殺細菌能力的藥物,如四環素、紅黴素、磺胺等。
殺菌藥:不但具有抑制細菌繁殖生長的能力,而且還具有滅殺細菌作用的抗菌藥物,如青黴素、頭孢類、氨基糖苷類。
化療指數:是評價化學治療藥物有效性與安全性的指標,通常用ld50/ed50的比值來表示,一般來說比值越大,安全性越高,臨牀應用價值越大。
抗菌後效應:是指細菌與抗生素短暫接觸後,抗生素濃度下降,降低到最低抑菌濃度一下或消失,細菌生長仍受到抑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