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候,麥秋至。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時麥熟,故曰麥秋。
親愛的珍女士:
自打新的破壁機被寄回來之後,我還一直沒有使用過。我一直有這樣一種顧慮,我擔心他會突然溢出來很多,又擔心他會突然燒壞。我想在使用它之前,一定要好好的閱讀說明書,爲的是以防萬一。買的是四百多的一臺,經過這麼一折騰寄回來一臺五百多的,我還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這臺機器看來以後要維修比較困難了,因爲它的訂單上的不是同一個機型。所以表面上我是撿了一個便宜,實際上這裡邊有其他的問題。假如下面機子再出什麼問題,我就不方便再去聯繫賣家了。所以賣家的心思到底是什麼?我還真的說不清楚,他是真的糊塗寄了我一臺更貴的破壁機嗎?還是想要利用我的貪心讓我在也沒辦法給他們添麻煩?接下來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了,希望這是一臺好用的機器,希望我在接下來使用它的過程當中不出意外。
圍繞着一臺小小的破壁機,能夠引出這一連串的故事,讓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就是生活在一連串的故事當中。這故事每時每刻都在更新,劇情隨時都有可能反轉。就拿那個弟弟把姐姐准考證藏起來的故事爲例,開始我也覺得這個弟弟做的有一點過分。只不過我選擇留一個心眼,看着看下面的評論就看到了,裡面有澄清的帖子。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見那條評論,大家紛紛在那裡痛斥弟弟,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第一個站出來澄清這件事情的是姐姐的一個同學,緊接着姐姐本人站出來澄清。即使她的意思沒有表達的很清楚,但她的態度已經非常的明顯。讓人感到沒辦法,理解的是路人緣要比當事人憤怒。當事情清楚們明白的擺在人的面前時,又有一部分人開始斥責姐姐的表達能力不行。由此我算是見識了這個社會上的人,充滿了各種惡意,哪怕是事不關己,也忍不住要說上一嘴,孟子說的沒有錯,人之患在好爲人師。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明白人,每個人都想指教別人,大家都沒有興趣照一照鏡子看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御賜小仵作》,男女主角可能是因爲這部戲的原因傳出了戀情的。大概是在上個星期,男主角在社交網絡上發了一篇文章說要與這部戲告別,言下之意大概是要撇清與女主角之間的關係。之前有一部戲好像讓一位女演員火的不得了,但在這部戲快要播完的時候,男主角在公開場合刻意迴避女主角。這種做法已經了沒有禮貌的地步,還有一點就是我喜歡的一位女明星在綜藝節目裡與一位男士搭檔,這兩個人的形象很像是網絡小說裡的男女主角。但這個故事並沒有延續下去,快到該節目要播完的時候,抒發了告別彼此的文章。言下之意,大概是緣盡於此。過去人們總說什麼無情,什麼無義。通過這些事件,我就知道這些人爲什麼無情無義了。
今天在社交網絡上我又看到一個視頻,裡面一位教師給學生頒獎。女生行的是萬福禮,男生行的是抱拳禮。女生過來的時候,老師就以萬福禮答之,男生過來的時候,老師就以抱拳禮答之。到了最後的時候,一位男生竟然行萬福禮,老師也以萬福禮答之。這也讓一些人說出了酸溜溜的話,大概這樣的畫面讓那個人感到不適了吧!我覺得其實還不錯,至少現場的氣氛應該很歡樂。而且我也在下面共寫了一條評論,我說行抱拳禮一般都是江湖人士或者武人,大家是學生就應該行文人之禮,所以我建議行時揖禮。我曾經看短視頻裡有人介紹過這些這一種禮儀,禮儀就像是文章一樣是一種裝飾。有了禮儀並不意味着天下會安定,老子說:“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是人不應該對理這種東西給予過多的希望。
那麼真正能夠讓天下安定的東西是什麼呢?如果反求諸己,我覺得是道,道就在人身上,也存在於宇宙間。道在人的裡面也在人的外面,就像水在魚的裡面,也在魚的外面。平常魚感覺不到水的存在,就如同人平常感覺不到道的存在。怎麼樣才能感覺到道呢?當你坐在一個地方,那種狀態就可以把它稱之爲道,正所謂道法自然,說的就是這個理。如果反求諸人,反求諸社會。那就必須藉助外力才能做到這一點,有時候我也在想,周公的禮與韓非所說的法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周公的禮難道可以不遵守嗎?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他跟我們所理解的法律沒有什麼不同,只要你不遵守它就會受到嚴格的懲罰。有一種說法叫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士大夫要保持體面,這種體面是作爲天子也要尊重的。小的時候我跟一條狗較勁,我媽就在那裡批評我,他就說那就是一個憨生靈,你與它計較什麼呢?在那一刻我才知道我與那條狗較勁是不對的,我應該對它表示寬容。
那麼韓非所說的法和周公所說的禮儀區別在哪裡呢?按說在周朝的之下,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周禮。可實際上在當時執行的又不是非常的嚴格,比如齊國和魯國近在咫尺,然而他們卻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姜太公到了齊國之後,它的做法是順應當地的土俗。而魯國的做法則不同,對當地的土俗進行了徹底的改變,要求當地人必須嚴格按照周禮行事。相比之下,齊國的治理方式較爲簡單,而魯國的治理方式相當的複雜。由此當時周公就曾經感慨,將來齊國一定會強過魯國。因爲簡單的東西執行起來就比較容易,複雜的東西執行起來就比較困難。像我這種在基層待過的人,就知道上面的想法與下面的執行情況往往很不一樣。簡單的東西都很容易走樣,更不要說複雜的了。
周人重禮,因此在周人的觀念裡,大夫就是尊貴,屬人就是輕賤。周朝士大夫對待樹人的態度,就像是我媽對待那條狗一樣,看起來非常的寬容,可狗要是真的幹了,什麼過分的事情,我媽也會動手。對人就不一樣了,我媽對我的要求比狗要嚴格很多,卻不太可能像打狗一樣打我。所以我覺得理和法的根本不同,就在於法強調一律平等,而禮注重區別對待。爲什麼要注重區別對待呢?他們這麼做其實就是爲了讓庶人對士大夫保持敬畏感。禮講究親疏有別,其實這是從人性出發的。你就算不知道周禮,你也不太可能對待路人像對自己的老子一樣。所謂兼愛,表面上看他愛所有人。其實凡是信奉這種學說的人無不非常的冷酷,理由很簡單,天下的人那麼多,把你的愛每人分給一份,那不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嗎?
對楊朱的思想我一直都是非常推崇的,重生、貴己,提醒大家要熱愛生命重視生命,要懂得自愛。我想貴己的意思就是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不主張爲了天下爲了集體或者其他理由盲目的去奉獻自己。我知道有人這麼主張,一定會有另外一些人感到不滿,但如果天下人都是如此。這世上許多極端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他的主張即便是在現在聽起來,仍然不會顯得落伍。之所以當時的列國國君不願意接受他的這種主張,之所以後來的帝王也不願意宣揚他的思想。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保持這種主張的人不太可能依附於君主,如果天下人不依附於天子,國中的人不依附於諸侯,那豈不是亂套了嗎?法家的主張是不管你是庶人還是大夫,只要你觸犯了刑律,必須處置。而在這一方面堅持的最徹底的大概就是商鞅了,也正因爲如此大秦才能夠完成那麼宏偉的事業。
對禮和法進行了區別之後,再來看一看後來的人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我曾經說過道法同源、兩面一體。把儒家放進去之後,又有了三位一體的說法,秦人主張以立爲師,以法爲教。按照秦始皇的設想,當時情法對於情人而言就像是萬丈深淵,你只要靠近它就會渾身冒冷氣。可誰也想不到多年之後會發生那麼一件事,陳勝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污乎?”又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老子曾經告誡那些王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且他還解釋過民不畏死的原因。人之所以怕死,是因爲謀生太難。謀生之所以太難,是因爲賦稅養活的人太多。而賦稅養活的人太多,是因爲國君有爲。這種推論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先按住不說。說秦人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只有在比較安逸的情況下,纔會害怕律法,害怕死亡。如果大家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着生活的痛苦,橫豎都是一死他們還有什麼可怕的?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靠的不只是嚴刑酷法。如果沒有激勵軍功的機制,沒有對農業的重視,大秦就不可能有兼併六國的實力。始皇帝的萬年基業之所以在短短的十五年就崩潰了,那是因爲,他在執行自己腦海中的宏偉規劃時忽視了一條極爲關鍵的因素。當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會鋌而走險,再嚴酷的刑罰也不能威懾到他。因爲反正都是一死,拼一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講究區別對待的禮和講究一視同仁的法,哪一個更能夠讓人們接受呢?我覺得至少一部分人寧願去接受一世同仁的法,但漢朝人執行律法的時候,跟秦人有非常大的不同。因爲情人在商鞅變法之初,就已經樹立了執法的規範,而漢朝的庫裡們最擅長根據上級的意願,然後深文周納、羅織罪名,讓那些被上級討厭的人陷入死地。
所以純正的法家思想在秦以後就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行了,漢初重視黃老,同時要重視律法建設,對教化也非常的重視。但這個時候的三位一體還是偏黃老多一些,後來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叫外儒家而內道法。儒家所傳承的是先王之道,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三代以來之主流,而周公集王道之大成。在唐貞觀以前的儒生們看來,周公是真正的聖人。從唐貞觀開始,周公逐漸被大家忽視。孔子從先師一點點變成了素王,這種變化其實也表明。唐貞觀以後的儒家不同於秦漢之儒家,秦漢之儒家不同於先秦之儒家。原來我看中老子遠多於莊子,現在我的想法有了一些變化,因爲老子的思想主要用來服務周王室。而莊子學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把它運用到了個人的身上。我一直都在強調,道家與道教不是一回事兒。道教雖然產自本土,但它的問題很大。其中最被大家注意的就是外丹的問題,凡是服用外丹的人幾乎只有一種結果,便是中毒而死。
眼睜睜的看着人們前仆後繼的死了,可還是有很多人執着於此道。這些人無視鐵一般的事實,寧願相信吃個什麼東西就能夠長生不老。正如我重複過很多次的那些話,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人都願意相信,哪怕他看起來是如此的離譜。大概到了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孫思邈的道士,提出了修煉內丹的說法。可外丹並沒有就此決定,明朝的嘉靖皇帝原本身體很不錯,可他就是捨不得死於是,長期服食丹藥,駕崩的時候年紀也不是太大。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捨不得死,也去服食丹藥,結果在壯年的時候就死了。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煉製丹藥,但我覺得有必要對外丹進行抨擊,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真正明白道教是怎麼一回事。
據我所知,道教對人們生活影響非常大。二哥葬禮舉行的時候,雖然我只是其中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可我也跟陰陽師有過交流。他所做的那些事情源自於一個理論,大概就是道教的理論,諸如三清什麼的?今天信奉道教的人遠,沒有信佛的那麼多。如果有人問我佛道哪一個比較好?我會馬上說佛教比道教要好一些,因爲佛門的真正創立者就是釋迦牟尼,而道教的真正創立者卻不是老子。假如老子知道自己變成了一個煉丹的老頭,一定會感到非常的震驚,因爲他的主張是順其自然。由生到死是自然之理,試圖用人力去改變它,到最後只能證明這是癡心妄想,關於養生,莊子曾經講過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這世上的事情就像是一頭牛,有道的人能夠像庖丁一樣在其中游刃有餘,縱然年深日久,被視物磨損的程度遠輕於一般人。
小的時候我很喜歡下棋,下過象棋也下過五子棋。因爲下棋我曾經遭遇過很火,雖然下棋有輸贏的心。但終究是雅事,爲此大大出手是沒有必要的。而我在這方面既沒有好好的剋制自己,更談不上免於禍患。人生就像是棋局,每天你都在與各種各樣的對象博弈。有的棋局輸贏無關緊要,但在一些關鍵的事情上,輸贏會決定你的成敗,決定你的生死。越是在這種時候人越應該保持體面,越能夠在這種時候保持體面,這個人就越是難能可貴。而我在很多事情上沒有辦法保持體面,歸根結底是因爲我的修爲不夠。反思我的過往,我對體育的輕視是讓自己長期處於黑暗當中的關鍵因素。如果我能夠花一點時間學習搏擊的話,我就會變得更加的強壯。我的拳頭就會變得更硬,有了這個基礎,還有什麼可讓我感到畏懼的呢?所以如果重來一回,我一定會格外重視體育,沒有一個強壯的身體作爲基礎,我就會一直陷在黑暗當中。
在鎮上的三年以及之後的很多年,我都沒有辦法從痛苦當中擺脫出來。有一個人叫做苗小云,我不清楚這個人有沒有遭到報應。也許這個時候他過得非常的快活,這個人心術不正、卑鄙無恥。臉皮之厚到了人們想象不到的程度,前一秒跟你發生肢體衝突,下一秒就能主動找你說話。而我當時是一個傻到沒有辦法形容的人,我經歷的事情太少了。就算是現在我仍然看起來像是一個傻,最近在社交網絡上,人們經常提到一個叫做情商的詞。我的情商肯定是非常低的,因爲我在每一個社交場合都表現不佳。昨天我在短視頻裡又刷到了《亮劍》,原來趙剛遇到馮楠的時候是三十七歲了,我已經很接近這個歲數了。一事無成人將老,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無比的羞愧呢?所以有時候我想我來這世上到底是要做什麼呢?難道說就是要經歷一個極爲失敗的人生?就如同《紅樓夢》裡的賈寶玉那樣,來到番茄只是爲了渡劫嗎?
我把自己比作賈寶玉,不知道你有沒有被噁心到。我做這個比方並不是說我跟他一樣,只是說我跟他一樣,可能會有一個極爲失敗的人生。我曾在社羣裡面寫過一篇文章,根據小說的情節推測曹雪芹的情況。同時我也從別的場合知道一點內容,然後用類似拼圖的方式勾勒出曹雪芹的形象。我的感覺是他大概就是類似袁克文那樣的人物,只不過他的家史遠不能跟人家袁克文相比。他的祖上是大清的包衣,他的曾祖母是大清康熙皇帝的乳母,他的祖父是大清康熙皇帝的伴讀。所以康熙一朝曹家是非常顯赫的,康熙皇帝駕崩之後雍正登基,曹家的處境立刻迎來了戲劇性的變化。
這不僅僅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問題,曹家本身也有很大的問題。比如變得越來越奢侈,比如對子弟的教育非常的失敗,甚至家風也極爲敗壞。我所接觸到的對《紅樓夢》的評價,幾乎所有觀點都支持這樣一種說法,這部小說在歌頌賈寶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這話要怎麼講呢?難道這本書裡沒有一種家風日下的感覺嗎?探春曾經對家裡發生的事情有過一段評論,那意思大概不是支持大家都去叛逆。恰恰相反,而是在那裡感慨家風大壞。賈政這個人像所有的父親一樣望子成龍,但賈寶玉從抓週的時候就開始讓他的老子失望。後來的表現似乎正在一點點競爭抓週時的表現,儘管如此,在他老子的眼裡有過一些高光時刻。比如大觀園建好之後,曾經帶着賈寶玉一道去參觀,並且讓他擬了不少楹聯。後來又聚在一起作詩,賈寶玉又作了一首長詩。雖說他的老子沒有直接誇他,但有些話不說讀者也能夠明白。
賈寶玉這個人長得很像他的祖父,天賦應該是不錯的。之所以沒有如父母期望的那樣成爲棟樑之材,沒有像他的祖母說的那樣爲官作宰。我想可能還是因爲教育的問題,在書裡曹雪芹也說了自己對八股的看法。要說一點叛逆都沒有,肯定不符合事實,但他的叛逆是很不徹底的。而不徹底才符合人之常情,最後的劇情給了這件事一個合理的說法就是賈寶玉本就是神仙來到凡間渡劫的,從一開始結局都已經註定,雖說生在富貴之家、溫柔鄉里。可他趕上的是末世,曹雪芹其實也是這樣的末世,在他成長起來的那個階段家族最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親眼見證了自己的家族是怎麼一點點破壞,又怎麼從一大家的人漸漸變成只有他一個人。憑藉這本著作,他算是清史留名了。我想在他的晚年,他一定非常的困惑。因爲他與命運的這一場博弈,最終以他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此致
敬禮
你的朋友陶唐
新豐九年五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