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鎮,位於淮河邊上,地處壽州城西面五六十里。
正陽北面淮河地段,每到冬天枯水期河水流量變小,有些年份甚至會斷流,可惜今年不是。
而且此地河面很窄,往東是個交匯口,水流變得平緩。
李谷選擇此處作爲渡河點。
渡河之前花了八天在南岸造船,搭建浮橋,以舟船並排爲橋身,鐵索連橫,上方鋪設木板,以供大軍人馬渡河。
李谷本以爲橋頭會有一場大戰,把精兵都調度到前頭,還令自己的副手,身經百戰的忠武節度使王彥超親自前往主持指揮渡河大事。
最後關頭還用五十多艘船,將八百多精銳死士送往對岸,以求爲大軍爭取架設浮橋的時間。
結果河對岸居然毫無守備!
大軍順利渡河,隨後急速沿淮河向東,進軍壽州。
副帥王彥超,先鋒都校白延遇先後在壽州城下和山口擊敗南唐軍,攏共斬首五百餘人,俘獲三百餘,潰者不計。
對於這樣的勝利連李谷自己都有些意外,之後抓住正陽的南唐官吏一問才知道,原來壽州監軍吳庭紹命令撤除沿河守備,認爲這樣浪費糧食錢財。
那吳庭紹是宮醫出身,一朝得寵居然被提拔爲前線監軍,哪知兵事險惡,自以爲是幹出這樣的事來。
南唐國主這樣用人,敗得也不冤啊。
李谷沒有離開正陽,只是派出王彥超、白延遇率軍東進,築起塹壕,圍攻壽州城。
他自己則率剩餘大軍,以韓令坤爲將,戍守正陽。
正陽浮橋即是大軍退路,又是大軍補給通道,稍有見識的將領都明白,想要擊敗他們,首要攻擊正陽,燒燬河上浮橋。
如此南面大軍沒了退路和補給,只有死路一條。
想到這些,李谷不由得想到南唐壽州節度使劉仁贍,此人確實有見識。
大軍才架起浮橋,他就率軍向西,想要直接殺向正陽焚燬浮橋,只是他當時行動倉促,攏共只收聚千餘人。
最終還沒到正陽被王彥超撞上,他們擊敗,再次退入壽州城堅守。
雖然沒能得手,不過這份見識和果斷令李谷覺得這人有見識,有膽略。
南唐國有這樣的人,他更放心不下,和王彥超,韓令坤等人商議後決定留下五千人把守正陽保護浮橋和後勤通道,李谷親自坐鎮,韓令坤領軍。
王彥超,白延遇率剩下的一萬多大軍東進圍攻壽州。
可之後戰事就開始不順了。
那劉仁贍不出所料果然不是等閒之輩,先是在壽州被四面圍困的情況下率少量士兵主動出擊,雖被打退,可其人勇氣也令手下將士折服,連周軍中也有將士開始畏懼他。
帶幾百人就敢出城衝擊圍城營地,這種人物在城裡,全軍都有壓力。
之後劉仁贍開始死守壽州城,攻城部隊久攻不下,傷亡很重,接近一個月的攻城,壽州依舊固若金湯,周軍久久無法攻上城頭。
乃至打到後面,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對壽州城充滿恐懼,不願再攻。
李谷也考慮到前鋒攏共只有兩萬人,還要分兵五千守正陽浮橋糧道,圍城部隊如果傷亡太多,那有熊心豹子膽的劉仁贍只怕又要出城衝營了。
於是下令停止強攻,採取圍困壽州,斷絕增援和糧道計策。
就這樣,時間不知不覺就耗到來年年初.......
........
南方打仗,蜀中也不平靜。
後蜀國主孟昶起初爲了了面子強撐着在給周朝的書信中自稱“大蜀國皇帝”,結果書信送出後,後周大軍繼續往南,威逼青泥嶺。
同時周過的皇帝久久沒給他回書信,嚇得孟昶茶飯不香,坐立不安,生怕周國皇帝生氣真派出大軍要滅蜀國。
惶恐中不斷往白帝城,劍門關方向大舉增兵,恨不能把舉國兵力都往北調,弄得蜀國境內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花蕊夫人侍奉左右,有時會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一開始就不要計較那毫無實用的稱呼,就不至於如此狼狽,不過她也明白,這就是男人,男人們都是這樣的,有時候爲了面子可以什麼都不顧,國主孟昶也是男人。
好在到十一月,北面終於傳來好消息,令蜀國人惴惴不安,始終難忘的史從雲回大梁去了!
史從雲一走,確實給了蜀國軍民不少信心和安慰。
對於國君孟昶來說,又是另一種理解。
得知退兵消息的當日,孟昶當即大喜,連派人去賞賜王昭遠十萬錢,獎勵綾羅綢緞,擢升其爲樞密副使。
這種賞罰很多人都不明白,要賞也該賞賜前線堅守的李延圭和高彥儔纔是啊,雖然史從雲撤軍可能與他們毫不相干,可若非他們守着青泥嶺,那殺神說不定都兵入漢中了。
可有些聰明人卻明白了國主的荒唐心思,孟昶是覺得史從雲能撤兵,是因爲王昭遠的“美人計”奏效了。
有些見識的人都會覺得荒唐,可偏偏孟昶是沒見識的人,自小在深宮被宮女簇擁,泡在蜜罐子里長大的。
“往後王昭遠怕要得勢了.......”
“這麼個人得勢,對蜀國不是好事,只怕將來敗壞咱們蜀國的,送了先皇基業的就是此人了。”青泥嶺上,李延圭與高彥儔並肩而立嘆息道。
不過敗軍之將,他們又有什麼說話的資格,說了國主也不會聽的。
........
顯得三年正月開朝,史從雲第一次上朝,一身官府,打扮隆重,本以爲可以和官家說上話。
沒想到根本沒他說話的機會,年初的大朝像是彩排好了一樣。
幾個相公和殿帥張永德依次出來稟報南唐國的惡行。
隨後官家大怒,斥責南唐罪行。
隨後張永德、史彥超、趙匡胤等人上前請戰,連說的話都整齊一致,讓史從雲十分懷疑他們是不是彩排過。
宰輔王溥、樞密使魏仁浦,分別出來說了一段文縐縐的話,大意也是請求官家仁愛百姓,出兵解救水深火熱的南唐人民。
官家義憤填膺,一揮手準備出兵,但還少份檄文。
恰好這時候王撲早準備好聲討南唐的檄文呈上,宦官接過,官家示意後在文武百官面前宣讀起來。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充滿巧合,看得史從雲一愣一愣的,也慢慢明白過來老爹爲什麼告訴他上朝不要說話了,因爲根本沒他說的份。
看來他還是想得太簡單,國家戰略層面的討論,官家怎麼會在這種大朝上說呢。
那變宦官也已經念起來,聲音迴盪垂拱大殿。
“朕自繼帝位,駕御寰宇,正應恭敬治理朝政,修文德,養百姓,本不願興兵動衆,炫耀武力。
但見淮南僞邦昏惑叛亂,必行弔民伐罪之義舉。
汝等小小淮甸,敢於抗拒大國,趁唐朝王室的衰微,繼黃巢賊寇紛亂,飛揚跋扈,近六十年,盜佔盤踞一方,僭稱吳國、南唐僞號。以中原數朝多事爲幸,與北部外敵勾通,大動殺伐之心,誘使北蕃爲我邊患!
晉、漢兩代,海內不寧,爾等招降納叛,佐助元兇,李金全佔據安陸,李守貞反叛河中,爾等盡皆大興士卒,前來接應,侵擾高密,殺掠官吏百姓,強奪閩、越的土地,蹂躪湘、潭人民。
以致我漢朝開國承運,東魯不來朝拜,爾等發兵應接叛臣,趁機侵凌徐部。沐陽之戰,是非瞭然,我朝尚寬宏大量,未向你們問罪。
此後,淮揚一帶,連年饑荒,我朝憐憫百姓災荒,賣給你們許多的糧食。前後俘虜你們的將士,都被放回;我們一向禁止邊防軍士,不準侵擾你們。
我們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實在是你們過於奸邪,勾結誘招契丹,至今尚未停止,結交聯合幷州賊寇,以我爲仇敵,罪惡難以言狀,人神共憤!
今我朝驅車命將,鳴鼓出兵,徵發浙西大船,調來朗陵戈甲,東西合勢,水陸齊攻。
吳國孫皓走投無路時,自動投降歸順;陳後主氣數完盡時,無處容他!凡淮南將士軍民,久違大朝,未聞聲德教化,雖然一時順從僞朝,但應親近中原正統,須善於選擇安危,早定去向!
如能放下武器表示歸順,全郡投降,準備牛酒以犒勞我將士,交出符印而聽從我命令,那麼車服玉帛,獎賞決不吝惜,土地山河,封給你們決不小氣。
獎懲之令,信如丹青!
如執迷不誤,必將悔恨。
王師所至,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如及時澍雨;百姓父老,務請放心安居,搶掠焚燒之類,必使禁止不生。”
想必不久,這詔書就會傳遍大周和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