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別駕蘇無名接到詔令後火速往長安而來。
只是湖州距離長安隔着千山萬水,蘇無名雖然通過驛站的快馬疾行,但在抵達長安時已經在詔令下達的十多日後,此時明崇儼已經死去十多天了。
因明崇儼的死因沒察明,屍體未下葬,春末夏初,天氣不冷不熱,但死人的屍體還是難以保存長久,放這麼多天肯定要腐爛,爲避免屍體的腐爛,暫時以冰封儲存,待蘇無名抵達長安後,再拿出來查驗屍體上的傷口情況。只是屍體經水泡再冷藏後,已經慘不忍睹,連面目都沒辦法辨認了,更不要說察看傷口情況,及從身體其他地方尋找有用的線索。
留給蘇無名的是一道很難解的題。狄仁傑在知道情況後,也有點感慨,幸好他沒接受這個使命,不然有可能一名英名就毀在上面,從現在的痕跡及明崇儼屍首上根本查不出什麼有用的東西,要不是他從賀蘭敏之嘴裡知道當日刺殺的經過,怎麼也推斷不出來刺殺的過程,更不要說擒獲真兇。他也借病再演戲,趁機在府上休息了多天,連朝會都不去參加。
武則天似知道狄仁傑的想法一般,或者有另外想法,在令蘇無名進京查辦此案後,沒再打狄仁傑的主意,即使這位老狐狸身體慢慢康復了,也沒令他去過問此案。這讓狄仁傑放了心,在算着蘇無名將抵京後。也強撐“病體”去刑部處理事了,並準備接待蘇無名。
蘇無名要到長安做事,肯定要掛另外的名,武則天已經有命令下來了,狄仁傑只要和遠道而來的蘇無名打個照面,吩咐些事就好,並給他安好刑部的職事就行了。
蘇無名很低調地抵達了長安,在求見武則天后的第二天,吏部下文,授蘇無名兼任邢部主事的職。負責查明崇儼被刺的案,他雖然掛着刑部主事的職,但並不需要去刑部報到,直接對武則天負責。蘇無名開始查案後,作爲刑部尚書的狄仁傑,也不去過問此事,甚至都沒要求蘇無名向他稟報事兒,有什麼情況讓蘇無名直接向天皇陛下和天皇娘娘稟報。刑部及大理寺的相關官員也沒有人去過問。大家唯恐避之不遲,誰都不希望參與這案件中去,不想和此案有任何的關聯。
已經是夏天了,天開始熱起來,這段時間,武則天召賀蘭敏之進去說事的時候也少去了。讓他稍稍有點不安。不過,武則給他的一項特別權利又讓他沒太多擔心,武則天吩咐,他要所處的事不需要稟報即可自行拿主意,只需要事後向她說一聲即可。
這樣賀蘭敏之就把朝議通過後的兵制改革方案具體敲定出來。準備在年內實施。
除忙着準備實話兵制改革之事外,賀蘭敏之也時刻關注着蘇無名查案的情況,同時也關注着宮內包括東宮的異常動靜。李賢身邊有他安插的人,雖然不能提供非常絕密的情況,但一般的消息還是能提供的,還有寧則成提供的一些情況。從那些看似一般的消息上賀蘭敏之能找到有用的東西。發生了這麼大的事後。一切當然不會那麼平靜,包括東宮及大明宮內。
這段時間李賢顯得很忙碌,不時地召集一些親個的大臣如張大安、太子洗馬劉訥言、太子曲膳丞高真行之子高政商議事情。
據賀蘭敏之安在宮內的內線報告,這些天東宮主管寧則成時常出入武則天所居的仙居殿,但不清楚他們商量什麼事兒,連武團兒都沒辦法打探到情況,只是其他大臣武則天並沒頻繁召見!
從這些情況推斷,賀蘭敏之相信接下來朝中會有更大的波瀾起來。到底會如何,會牽連到哪些人,他不知道,不過他相信肯定是武則天和李賢之間的,而且爭鬥會非常激烈,結果呢李賢會倒黴,而武則天會簡單地取勝。因此他也令那些引爲自己親信的人,讓他們少說話,不發表意見,閉門謝客,做好自己的本職事,有什麼情況他會使人通傳的,儘量不要牽連進去。賀蘭敏之想着武則天既然不希望他現在參與進去,那他和他的親信就不需要表明立場,採取中立最好。
武則天應該有她自己的特別考慮,賀蘭敏之覺得她已經有了最新對付李賢的計劃,可能只是簡單的計謀就可以打倒李賢,因此一點都不着急。不過賀蘭敏之倒是希望手上有直接的證據證明一切是李賢指使的,到時可以讓自己立於不敗這地,因此也令手下抓緊時間查案!
柳乘風帶人追查當日刺殺明崇儼之人至今沒有很大的收穫,他們曾經捕獲到過一個挺有用處的人,但那人在被捕後一會就咬毒自殺了,沒問出任何口供。此人自殺後,線索也因此斷了,讓柳乘風和賀蘭敏之都很是沮喪。賀蘭敏之也令柳乘風繼續追查,不將此事查清誓不罷休。
被譽爲“名探”的蘇無名查案也沒什麼進展。
距明崇儼被刺時間過去太久了,明崇儼死後泡在水池中一整夜,全身皆浮腫,連創口都不可辨,再加上刺殺之人又非常有經驗,在明崇儼遇刺地方沒有查到什麼有用的線索,問詢明府的下人也沒問到有什麼價值的東西,府上的財物也沒少去,一切情況都很讓人費腦筋,讓蘇無名找不到突破口。他不得不向以斷案如神的狄仁傑請教,只不過狄仁傑也沒能給他以什麼有用的東西,蘇無名只能硬着頭皮查下去,身體力行,更加細緻地查探案發現場,以便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線索。
在將明崇儼的情況及這段時間宮內的情況瞭解清楚後,蘇無名也斷定這可能是太子李賢派人下的手,不過並沒有直接的證據指向太子李賢,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在沒有直接證據前,即使給蘇無名一百個膽,他也不敢懷疑到李賢頭上,更不可能到東宮去探查。
明崇儼的案情沒有任何進展,也沒辦法證明一切出自李賢的授意,武則天不可能將罪名按到李賢頭上,她和李賢間的直接衝突暫時還不會發生,並且李賢行事也變得低調,儘量避免與武則天起直接衝突,朝中倒顯得平靜了。隨着明崇儼的死期漸遠,因他而生的波瀾慢慢平息,朝事如常進行,大唐的國家機器依然照舊運轉,各官員的生活如初,該忙什麼還是要忙什麼。
賀蘭敏之雖然令人繼續追查兇手之事,但他將大部精力放在兵部的事務上,即將頒佈的兵制改革制度上。這是他擔任兵部尚書以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關係他威望與名聲的非常重要的事,當然更決定以後大唐軍隊戰鬥力的大事。這件事做成功了,那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功績越過所有前任的兵部尚書,至少能開創了大唐軍事新的制度。
一直以來,兵部爲大唐的最高軍事機關,兵部尚書主管全中軍務的首腦,兵部掌管全國各衛軍軍籍、軍官選拔、軍訓講武、兵防、情報、武器製作、馬政、舟橋之務。全隊之徵討、鎮戍、訓練等皆聽命於兵部,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行軍大總管和總管,發給印信,率領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駐防地。要是沒有皇帝詔令,兵部尚書是不能調動軍隊的,這一點賀蘭敏之在兵制改革方案中沒有去觸及。這是非常敏感的問題,在多事之秋,賀蘭敏之不可能也不敢去動這一點。他發起的兵制改革方案其實只是一個初步的改動,並沒對現行的大唐軍事制度進行傷筋動骨的改變,一切都是要慢慢來。
他在起草的兵制改革中推行的只是軍制的改革,全面推行募兵制,逐步建立以募兵所得常備軍爲基礎的大唐武裝力量,這一點並不改變大唐皇帝對軍隊的直接控制,又被賀蘭敏之說成可以讓大唐軍隊發生天翻地覆變化,戰鬥力倍增的措施,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先後同意了。
朝議時候還是遇到了阻力,不少大臣反對此案,主要是文臣,賀蘭敏之聯合裴行儉、劉仁軌、郝處俊等幾位領過軍出過徵的宰相,及李義琰、狄仁傑、張柬之、駱賓王等被賀蘭敏之視作親信的大臣,還有如黑齒常之、程務挺、李謹行、李多祚等軍中武將的支持,通過了兵制改革的方案,並簡單地通過了政事堂的再議,最終得以施行。
以皇帝詔令的形式頒佈新的募兵制度後,新的募兵制度就開始執行,差不多是秋收時候了,秋收後將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冬季募兵,兵員募集完成後,所募兵員將集結到各道屬下幾個州集中訓練,再歸編到諸衛。一般軍士的服役期爲五年,可以自願延長,有戰事時候朝廷可以視情況延長軍士的服役期。暫時保留府兵,還是由原先除左右衛的其他各衛遙領之,也作爲募兵的兵源,軍中的募集的兵員在服役一定時間,退役後也編入府兵中。
新的募兵制度基本參照後世時候的義務兵制度制定,但結合了現在的國情,賀蘭敏之在制定時候徵詢了許多軍中將領的意見,和裴行儉私下交流都不下數十次,因此在施行後並沒遭到什麼牴觸的行爲,大唐第一次正規的募兵工作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