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陳重都是狐狸,雙方也都知道對方的底線和目的在哪,因此交流起來也並無障礙。
如今形勢如此,劉備也知道自己心急做錯了事,所以只好用平原郡守這個官職來換自己的性命。
陳重不想殺了劉備,他所圖的就是趕緊將劉備這個禍害趕到其他人哪裡去,因此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對於陳重如此處理,劉備心中並無怨恨之意,畢竟他勾結呂布的目的太過明顯,作爲青州之主,能放他安全離開已經是陳重寬宏大量了。
就連關羽和張飛對陳重都沒有什麼意見,因爲當初劉備招來了呂布後,對其很是反感的兩人,也曾苦阻過良久,無奈大哥一意孤行,這才釀下了這場禍事。
劉備既然辭了平原郡守之位,正打算趕緊離開青州,不想陳重記起一件事,突然叫住了他。
原本已經放下心來的劉關張三人,立刻面色大變,都以爲陳重這是改變了主意。
“玄德,如今呂布已經被我擒下,不如跟我一同去處置他,然後再行離開可好啊?”
對於陳重的這個要求,劉備、關羽和張飛都沒有什麼異議,因爲呂布在得知青州軍來襲後,也有了用自家兵馬挾持劉備之意,所以三人心中都深恨呂布。
青州軍入城,將所有降兵押送到了城外,屍首也被擡了出去掩埋,還有人去出榜安民,很快就控制住了全城。
城內地方狹窄,陳重索性命人在城外空地搭建了一個木臺,隨即與劉備同坐於高臺之上,而關羽和張飛則侍立在劉備身旁。
不多時,便有士卒將被生擒的一干人送到了木臺上。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此話不假,當初陳重初見呂布之時,就見識過此人的英姿風采。
汜水關前,身高在七尺開外的呂布,細腰扎背膀,雙肩抱攏,面似傅粉,寶劍眉合入天蒼插額入鬟,一雙俊目皁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懷,頭戴一頂亮銀冠,二龍鬥寶,頂門嵌珍珠,光華四射,雉雞尾,腦後飄灑。
身穿粉綾色百花戰袍,插金邊,走金線,團花朵朵,腰扎寶藍色絲蠻大帶,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兜檔滾褲,足下蹬一雙粉綾色飛雲戰靴,胯下是赤兔寶馬,肋下佩劍,手中是方天畫戟,看上去是威風凜凜,氣宇軒昂。
曾經的三國戰神,如今卻沒有了昔日的風采,身材高大的他被大網和繩索捆縛在了一起,剛剛見到陳重,便急聲呼道:“太緊了,請牧守開恩,給我鬆一鬆束縛。”
要是別人如此說,那陳重多半還會如他所願,可呂布即便是被捆縛的如此嚴密緊實,卻依舊是一條食人的猛虎,誰也不敢對他鬆懈半分。
除了呂布之外,追隨他同來平原郡的張遼,高順、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等將也被押送到了這裡。
陳重望着狼狽的呂布,開口朗聲問道:“呂布,你可知罪?”
呂布雖然身手和武藝無人可比,但他卻不是什麼不怕死的硬骨頭,此時落在了陳重手中,自然拋卻了往日的驕傲和倔強,當即伏地應道:“呂布知罪。還望陳牧守恕罪。”
陳重還真沒有想到呂布竟然這樣,完全沒有一絲當世戰神的骨氣,不禁產生了一種失望中還帶着鄙視的情緒。
這樣的呂布真是讓人失望,陳重也再沒有了跟他廢話的心思,而是轉頭看向了被俘的其他人。
呂布是肯定招降不得,也是用不得,但是他麾下的諸將中卻又幾位,值得耗費一些精力來拉攏。
陳重率先看到的一將,此人全身頂盔貫甲,三縷長鬚,面容清秀儒雅,看上去儀表不凡。
此人乃是陳重最爲重視之人,當即問道:“張文遠,公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
聞聽此言,張遼閉口不言,但這其實也代表了他心中也有不甘的心思,只不過他這種人做不出背離呂布之事而已。
張遼既然不言不語,陳重看向另一員將,“高順,聽聞你爲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還有練兵奇才,更屢次進諫忠言於呂布,奈何呂布卻視而不見,可有此事啊?”
高順本是有真才實學之輩,無奈何性格被呂布不喜,所以並未得到重用。
陳重一番話說到了高順的心裡,但此時此地,高順卻只能高聲喝道:“敗則敗矣,多說無益,敗軍之將求死!”
“呵呵呵。”陳重笑而不語,隨後目光掃過了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諸將。
這幾位的忠心明顯就不如張遼和高順了,見到陳重望過來,當即就有人高聲求饒道:“呂布殘暴無能,末將願意自此投入牧守麾下,願效犬馬之勞!”
聞聽部將居然當着自己的面投靠陳重,呂布不禁大怒道:“我待爾等不薄,汝等何忍背反?”
“哼!”鬆憲冷聲說道:“與曹操開戰之時至今,我等多次勸阻,奈何你不聽將計,反而盡信那異族之女的讒言,何謂不薄?”
想到自己這段時間的確日夜重新莎拉,對她也是言聽計從,確實對諸將很是冷淡,因此呂布也無可辯駁。
如今除了呂布、張遼和高順三人,其餘將領盡皆投到了陳重麾下。
陳重這才發現,臺上出了這幾人之外,還有不少老少和婦孺。
“他們是誰?”陳重衝着太史慈問道。
太史慈解釋道:“他們是呂布的妻兒老小,入城之時,高順護着他們想要離開,所以也一起被抓起來了。”
聽到是呂布的家眷,陳重並非殘暴之人,當即就命士卒將她們釋放。
在這些老弱婦孺的感謝聲中,陳重起身來到了呂布面前,高聲說道:“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呂布雖然罪責難逃,但他妻兒老小並不在其列!”
三國時代的確人人都崇尚孝道,聞聽陳重之言,無論是青州軍,還是那些降兵,都真心實意的呼喊起來。
“牧守仁心善念,青州之福!”
其實不光是士卒們如此呼喊,就連陳宮、孫乾和太史慈,乃至呂布和張遼,高順等人也是如此想。
這個時代的確崇尚仁心孝道,可是兩軍相爭,敗者輕則被慢慢抄斬,重則株連親友,陳重這般宅心仁厚之主卻也不好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