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悶掉鐵木真
…
無疑,倘若江鴻飛現在就辭世,其功績足以銘刻青史,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肩,甚至讓趙匡胤之名黯然失色。
他不僅實現了中華大地的大一統,更將版圖擴張至東北、高麗乃至日本,引領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潮,發現了“皇子大陸”,開啓了工業革命的先河,科技之光照亮了世界前行的道路。
他推廣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催生了雜交水稻的奇蹟,讓棉花種植與紡織技術惠及萬民,百姓衣食無憂,社會繁榮昌盛。
他主張的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使得大元帝國的經濟空前強盛,遠超歷代王朝,政治清明,民心所向,鑄就了一個軍事上無可匹敵的帝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然而,歷史長河中,多少帝王因長壽而陷入昏聵,權力之巔的孤獨與安逸,往往消磨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長命百歲,固然是世人皆求之願景,但於帝王而言,有時卻成了一種負擔。
年歲漸長,怠政享樂之風漸起,忠臣離心,奸佞當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國家運勢隨之衰落。
唐玄宗李隆基,便是這一悲劇的典型代表。他曾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贏得四海讚頌,卻終因沉迷享樂,寵信奸佞,導致安史之亂,大唐盛世毀於一旦,後世遺憾不已。
南樑蕭衍,亦是如此。初登大寶,他勤勉治國,任用賢能,國家煥然一新。然而,晚年卻癡迷佛教,多次捨身出家,耗費國帑,更因昏聵誤國,收留羯人侯景,終致國破家亡,個人亦遭悲慘結局。
乾隆皇帝,同樣長壽卻晚年失德,和珅的崛起,讓清朝政治生態急劇惡化,大臣結黨營私,國運急轉直下。
反觀江鴻飛,他非但未有絲毫老態,反而體魄強健,夜御數女而不疲,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人歎爲觀止。
然而,正是這份不凡的體魄與未盡的壯志,讓他難以安心等死。
他深知,自己雖已收復大片疆土,但草原、吐蕃、大理、西域等地尚未徹底安定;他更放不下那些嗷嗷待哺的兒孫,他們的未來,是他心中永恆的牽掛。
所以,江鴻飛看似沉迷於後宮的美色當中,實際上,他的一隻眼睛始終在盯着時局,盯着潛在的威脅……
……
作爲末代金人的領袖,揹負着國家覆滅重擔的金兀朮,卻未曾有過絲毫的沉淪與自棄。
他的心中,燃燒着不滅的鬥志,夢想着在大元帝國與西夏及草原諸部的夾縫中,重鑄金人的輝煌,實現東山再起的壯志。
這份夢想,不僅是他的個人追求,更是金人最後的希望與寄託,即便前路佈滿荊棘,他也誓不回頭,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面對岳飛、朱武等人拋來的橄欖枝,以及草原上其他部落的招攬,金兀朮皆不爲所動,他的心已被複仇與復興的火焰所填滿。
洪武十九年的春天,夾山地區遭遇前所未有的饑荒,金人們爲生存所迫,紛紛踏上逃亡之路。
而此時的金兀朮,正深藏於山中,緊鑼密鼓地訓練軍隊,爲那一日的到來做着最後的準備。
然而,饑荒的嚴峻形勢迫使他不得不提前行動,率領着麾下的勇士,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南下雲北、尋找生機的征途。
金兀朮深知,與強大的大元帝國爲敵並非明智之舉,但眼前的饑荒卻是大元帝國一手造成,他們關閉了所有榷場,逼迫草原各部臣服,導致糧食極度匱乏。
在這絕望之中,金兀朮只能將目光投向了大元帝國新收復不久的雲北地區,那裡或許有他們急需的糧食和補給。
復仇的火焰與生存的渴望交織在一起,驅使着他做出了這個大膽的決定——攻打豐州,這個曾是金國西南招討司的所在地,也是大元帝國在蒙古高原的一個重要據點。
豐州,在朱武的率領下,已成爲了大元帝國雲中軍區的一個重要駐地,並改名爲“富民”,寓意着此地將成爲大元帝國繁榮的象徵。
然而,豐州的防禦並非無懈可擊。
隨着大元帝國大軍西進圍攻西夏,豐州的守備力量被大幅削弱,這給了金兀朮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利用完顏活女對豐州的熟悉,制定了周密的偷襲計劃,一舉攻破了這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城池。
金兀朮不僅掠奪了大量的糧食和馬匹,還俘虜了萬餘名大元帝國軍民,這一戰果震驚了朝野上下。
消息傳回京師,江鴻飛震怒不已,他深知這股殘金勢力的存在對大元帝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於是,他急召朱武回京,命其立即組織兵馬前往雲北地區,務必剿滅金兀朮這股殘餘力量。
朱武領命後,迅速調集大軍,以王德爲先鋒,率兩萬人馬直奔豐州而來。
同時,他還派遣了一支精銳部隊佔領了通往夾山的所有要道,尤其是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漁陽嶺。
朱武的意圖十分明顯,他要將金兀朮這股殘兵敗將徹底困死在夾山之中,然後再一舉殲滅。
實際上,朱武早就想剷除金兀朮那支苟延殘喘的部隊。
然而,金兀朮狡猾異常,如同一條潛伏在暗處的毒蛇,始終蟄伏於易守難攻、危機四伏的夾山之中,令朱武屢屢束手無策。
朱武深知,對付金兀朮這樣的對手,必須智取而非力敵。
於是,他轉而求助於錦衣衛,希望他們能探知金軍的動向,爲決戰做足準備。
錦衣衛的密探們,如同暗夜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穿梭於各方勢力之間。
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發現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線索——金兀朮麾下的完顏撻撻,跟他父親完顏希尹一樣貪財好色,毫無原則,正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弱點。
朱武聞訊,立即與錦衣衛商定了計策。他們派遣精幹探子,攜帶重金,悄然接近完顏撻撻,以高官厚祿、紙醉金迷的生活爲誘餌,成功收買了這位金國的“蛀蟲”。
完顏撻撻,這個自小便在新金國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公子哥,早已厭倦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對大元帝國的繁華充滿了無限嚮往。
所以,面對錦衣衛拋出的橄欖枝,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背叛。
不久之後,一封密信悄然送至朱武手中。
信中言簡意賅,卻透露出至關重要的信息:夾山的糧食儲備告急,金兀朮計劃不日前往青冢掠奪。
朱武聞訊大喜,立即部署兵力,準備給金軍來個措手不及。
他親自率領主力部隊,沿着隱秘的小道,悄然迂迴到青冢的背後,只待金軍一入陷阱,便發動雷霆一擊。
同時,朱武還派遣得力干將王德,前往漁陽嶺設伏,誓要切斷金軍的退路。
一切準備就緒,只待金軍自投羅網。
果然,金兀朮率領殘部如期而至,他們滿心以爲可以輕鬆奪取青冢的糧食,卻未料到一場大難正悄然而至。
當金軍正欲發動攻擊時,朱武的大軍已從背後殺出,猶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
金軍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他們未曾料到,在這看似平靜的青冢背後,竟隱藏着如此可怕的殺機。
經過一番激戰,金軍大敗,死傷無數。
金兀朮見勢不妙,急忙率領殘部向漁陽嶺撤退。
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另一場更爲慘烈的伏擊。
王德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他率領的伏兵猶如天兵天將一般,從天而降,將金軍殺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金兀朮眼見大勢已去,只能帶領殘兵敗將倉皇北逃。
朱武則果斷下令全軍追擊,誓要將金軍徹底消滅。
大元軍士氣如虹,一路猛追不捨,直至武川之北。
金兀朮深知再逃下去也是死路一條,索性決定背水一戰。
決戰之日,朱武與王德兵分兩路,對金軍形成了夾擊之勢。
在絕對優勢的兵力面前,金軍根本無力抵抗。
金兀朮的親信大將紛紛戰死沙場,隨軍家屬和物資也被大元軍繳獲一空。
最終,金軍慘敗,金兀朮只能帶領少數親信逃入深山之中。
這一戰,大元軍大獲全勝,軍心大振。
然而,朱武心中卻仍有一絲遺憾——金兀朮終究還是逃脫了。
但轉念一想,他又感到一絲僥倖——因爲完顏撻撻也不見了蹤影。
錦衣衛推測完顏撻撻很可能被金兀朮裹挾帶走,並認爲只要完顏撻撻在金兀朮身邊,就總有辦法找到他的下落。
果不其然,完顏撻撻並未能如願逃到大元帝國享受榮華富貴。他在混戰中迷失了方向,最終只能跟隨金兀朮繼續逃亡。
金兀朮雖然僥倖逃脫一死,但內心卻充滿了絕望和不甘。他深知自己已無路可退,唯有投靠蒙兀國合不勒大汗才能尋求一線生機。
合不勒大汗正致力於整合草原諸部以對抗大元帝國的威脅。他曾向金兀朮伸出過橄欖枝,但那時金兀朮還擁有一支可觀的部隊因此並未理會。
如今形勢逆轉,金兀朮只能放下身段尋求合不勒的幫助。他打算效仿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韜光養晦以待東山再起。
然而金兀朮並未意識到危險正一步步逼近。
轉天,金兀朮召集麾下將領,意圖共商投奔蒙兀國之策。
然而,未及金兀朮開口,一場精心策劃的背叛已悄然醞釀。
金兀朮的部將們,早已暗中勾結,趁其不備,驟然發難。
金兀朮,這位金國赫赫有名的勇將,面對親信的背叛,依舊展現出驚人的戰鬥力。
他身形如電,刀光如龍,瞬間斬殺十數叛將,連狡詐的完顏撻撻也未能倖免,被其一刀劈爲兩截。
然而,英雄終有末路,金兀朮雖勇,卻難敵四面楚歌。
在親信的輪番圍攻下,他逐漸力竭,最終倒在了血泊之中,一代梟雄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他的死,是親信的背叛,也是命運的捉弄,讓人不禁感嘆:權力之巔,往往也是孤獨與危險的深淵。
金兀朮的首級,作爲這場叛亂的象徵,被其親信作爲投名狀,獻給了朱武。
朱武不敢怠慢,即刻安排快馬加鞭,將這顆頭顱送往京師,獻給江鴻飛。
與此同時,金國的皇室與貴族們也紛紛向江鴻飛投誠。
他們的歸降,也標誌着金國徹底走向了末路。
江鴻飛派遣心腹辨識,確認那頭顱確屬金兀朮無疑。
金國至此覆滅。
江鴻飛頒佈詔書,宣告:“敵國暴政,天怒人怨,朕順應天命,蕩平亂世,復我河山,廣施仁政於四海。百姓歸心,猶江河東流,勢不可擋……”
此詔雖辭藻華麗,實則不過重申金人之惡,標榜己方正義,意在安撫民心。
其實,江鴻飛深知,歷史功過自有後人評說,無需多此一舉。
然,此詔亦作爲金國覆滅之象徵,頗具意義,遂應衆臣之請,頒行天下,歷數金國暴政,彰顯自己以有道伐無道的正義之舉。
洪武十九年的夏日,西夏的最後一絲反抗之火也被撲滅。
隨着金國與西夏的相繼徹底平定,江鴻飛的目光轉向了蒙古高原。
他深知,只有徹底征服這片廣袤的土地,才能確保大元帝國的長治久安。
於是,他精心部署,以東北軍西進、西北軍東進、燕雲守軍中路突破的戰術,三路大軍齊頭並進,向蒙古高原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臨行前,江鴻飛對此戰的最高統帥岳飛特別強調了要活捉合不勒一族的孛兒只斤·也速該。
同時,江鴻飛還秘密派遣使者前往蒙古高原東部,尋找一個名叫“斡勒忽訥·訶額侖”的小女孩。
沒錯。
江鴻飛就是要將鐵木真的父母全都抓住,根本不給鐵木真降生的機會,將他悶掉。
嗯,江鴻飛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納鐵木真的母親爲妃嬪,讓她就是生,也只能是給自己生兒子。
說穿了,江鴻飛的目標,就是要扼殺未來的成吉思汗鐵木真於搖籃之中,徹底消除蒙古高原對大元帝國的潛在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