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詠蛇詩】

出了一身大汗之後,皇帝終於回到闊別已久的未央宮,他暫時隔絕侍臣,留有時間在更衣後閣沐浴更衣,之後便在宣室西側的廡廊上命人擺好了席榻,乘着涼風吹乾微溼的頭髮。

在高廟宣讀的祭文無疑是皇帝對朝廷今後的大政方針定下了總基調,休養生息不等於無爲而治,他還很年輕,他麾下還有好幾個梯隊的人才能夠爲他做事,爲什麼就不能努一努力,創造一個輝煌的成就呢?

皇帝坐在廊下享受着難得安靜的獨處,但早已有人迫不及待的想見他了。

“陛下,大長秋在外求見。”李堅跪得遠遠地,在廡廊的另一頭對皇帝拜服道。

穆順此時正拿着一塊柔軟的絹布,跪在皇帝的身後,爲期細細的擦拭着未曾梳起的頭髮。見到穆順與皇帝如此親近,很難想象幾個時辰前皇帝才斥責過對方,李堅回想起穆順先前所說的話,不由得佩服的看了一眼。

“是苗祀麼?”皇帝身子往後靠在憑几上,這個廡廊的視角是前殿最好的,他坐在這裡能俯瞰一大片未央宮的建築,甚至能遠遠的望見城牆。夕陽斜照,沒有正午的那般酷烈,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愜意極了:“他來做什麼?”

“應是奉了宮中貴人之命。”穆順與苗祀很久以前便關係不佳,苗祀爲人古板、又守着一股士人的傲慢,穆順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經常設法不讓對方頻繁的接近皇帝:“陛下親征兩年,不但關中百姓,就連宮中貴人都很是想念。依奴婢看,此時天色不早,承明殿、尚書檯大臣急於候見,不妨在夜裡去掖庭。”

“你說的有理。”皇帝深感贊同,這一回來還有許多事做,本也只是偷個空而已,他直直的看着遠處橙黃色的落日,輕聲說道:“不能一回來就將大臣放在一邊,先往掖庭去,傳出去不好……讓苗祀回去吧!就說我晚上去椒房殿。”

“唯唯!”李堅答應了幾聲,最後很是佩服的掃了穆順一眼,便匆匆退下了。

沒過多久,皇帝的頭髮才擦了個半乾,李堅又回來了:“大長秋說,皇后及諸貴人許久不見聖顏,想知道陛下在外面過得好不好,特嚴令他,非得見一面陛下的氣色才走。”

“真是胡鬧,陛下豈是能隨意觀瞻的?”穆順故作不滿的說道:“這是誰的主意?”

皇帝這時也慢慢轉過頭來,目光淡淡的看着李堅。

李堅只得硬着頭皮說道:“是、是皇后。”

“呃。”穆順立時啞然,皇后不見得受皇帝多少寵愛,但她的強勢還是很讓穆順忌憚。

“想也是她。”皇帝笑了,伸手從背後捏起一縷頭髮在掌心中探着,聲音極輕微的說道:“她是怕我回來了見得第一個不是她。好端端一個皇后,姿態放這麼低做什麼。”接着他便將手中微乾的頭髮放下,吩咐穆順可以梳頭束髮了,又示意李堅將苗祀傳進來。

穆順無奈,手頭上麻利的爲皇帝梳着頭,在皇帝背後的臉色卻陰沉得彷彿要滴下水來,他看着頭髮花白、卻精神矍鑠的大長秋苗祀從外間引進,努力剋制着心裡的敵意。

“大長秋臣祀叩見陛下。”苗祀在廡廊的盡頭稽首行禮。

皇帝略看了對方一眼,伸手招道:“到跟前來,不是要看我的氣色麼?走近點,看得清楚些。”

“奴婢不敢。”苗祀口頭上道着罪,膝下卻往前移了幾步。

“如何?是不是比以前黑了些?”皇帝彷彿沒有注意到穆順在他身後的臉色,兀自笑着問向苗祀。

苗祀匆匆往皇帝臉上看了一眼,連忙伏低了身子,道:“陛下康健如初,奴婢也就安心了。”

“皇后和兩位貴人都還好吧?”既然召苗祀來了,便不能光是讓他看氣色,皇帝自然要順便問些別的:“宮中可還和氣?”

苗祀雖然是大長秋,主掌皇后宮中事務,但他由於是皇帝與萬年長公主指派,並不是董皇后的心腹,長期以來董皇后一直倚重的是孃家人長御,許多事情不予與聞,等若架空。但這並不代表一點權力也沒有,他還擔負着眼線的職責,見皇帝發問,他便將自己默默觀察的動向盡皆相告。

“善。”皇帝聽完苗祀的回答,簡單的回道,他忽又想起了什麼,吩咐道:“從河北來的甄姬,入宮後暫定爲貴人,你與掖庭令自尋一處宮室,要好生安置。”

甄姬是隨着皇帝車駕一同入宮的,對於這個河北望族之女,苗祀在來的時候便早有耳聞,也奉人之命存了幾分打聽的心思。聽隨行的人說,這個甄姬很得皇帝喜愛,是皇帝長途行軍中唯一一個親近的女眷,尤其是聽見皇帝說的是‘暫定’之後,更讓苗祀心裡感到十分訝異。

皇帝想起了來時甄姬有些食慾不振、精神不佳,便說道:“今日天色不早,等明日安頓以後,你再給甄貴人傳太醫,一應飲食起居,不得有差。”

這話更如平地一聲驚雷,震得苗祀又驚又喜,他頓失儀態的擡起頭看向皇帝,幾乎有些語無倫次,險些拾起了自己曾是士人的身份:“臣……奴婢遵旨!”

皇帝頗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微微頷首,讓他退下了。

穆順爲皇帝束好發以後,再戴上一隻尋常冠冕,便以這樣的燕居打扮開始召見等候多時的重臣。

先到的自然是司空趙溫、司徒黃琬、太尉董承、尚書令吳碩、侍中楊琦、荀攸這六位有資格在承明殿處理章奏的大臣。

他們一半是外朝官,一半是內朝官,是皇帝有意將內外朝相提並重的舉措之後,又試圖建立二者之間聯繫的嘗試。

“諸公雖未有建沙場之功,卻有案牘之勞,着實辛苦了。”皇帝這時已移步至宣室,他特意命衆人免去了一次趨入行禮,以示恩寵:“時候不早,我等先敘功,再議事。”

趙溫等人自然沒有什麼異議,於是由趙溫起頭,將一系列大大小小有功之臣的名單呈報給皇帝御覽,每個名字的後面都有其做了那些事,承明殿初步建議應給與什麼賞賜云云,只待皇帝同意,便又是一羣關內侯、萬錢千金的封賞下去。

皇帝靜靜看了良久,其實這幾場大戰不單是他身邊這些人蔘與了,更是牽涉到上上下下數萬名將士官吏,甚至還有數不盡的民夫。這些人官微職輕,有些連名字都不認得,具體做了什麼事情,皇帝也無法一一去認真核實,只能對趙溫的品格表示充分信任。

在名單中皇帝特意關注到一些很眼熟的名字,雖然如今還微不足道,但皇帝仍舊默默將這些名字記在心裡。

良久,皇帝這才放下敘功名單,說道:“這名冊,黃公可有看過?”

司徒黃琬因爲遷都一事稱病了好些日子,同時也消停了不少。

“臣剛回承明殿不久,司空、太尉等人所擬名冊,臣只是匆匆看過一眼。”黃琬在雒陽鼓動遷都,又授意關東士人將奏疏直接交往雒陽,不交長安,以拋開趙溫等一行人直接形成遷都定局。這種種動作很是惹惱了趙溫、董承等人,爲此他們便一致達成默契,在敘功論賞的事情上做手腳。

大的功勞,譬如黃琬、來敏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自然要秉持公正,不會明顯的去打壓。但那些數量較多、功名可有可無的一些門生故吏,便是趙溫等人重點打擊的對象。譬如在升遷一事上,給某人明升暗降,調爲閒職;譬如嚴格敘功,本來有十分功勞,最後只承認八分功勞,凡此種種。

正如一切銓選官員、論功行賞,雖然最後拍板的是皇帝,但皇帝也沒有時間與精力在幾百上千的名單裡去一一覈實、去一一分配官爵封賞。只要沒有影響到名單前幾排的人,後面的該怎麼做,只要適可而止,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皇帝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何況,這種趙溫、董承等人出於報復的心態打壓關東士人的行爲,皇帝心裡其實是樂見於此的。

他象徵性的問了一遍黃琬是否知情,也沒有繼續問他對此名冊有何看法,便在名冊上圈了幾個名字,調整了封賞的規格,便將其交還給趙溫:“封賞既已定下,便都要落到實處,決不能厚此薄彼,讓有功之臣寒心。”

董承一臉大公無私的接下了皇帝這套場面話:“臣等嚴守朝廷法度,凡有寸功,必細而求之,朝廷爵賞,必謹而量之。絕不使有介子之憾,也不得有冒領之功。”

黃琬當然相信董承這番話,只不過‘細而求之’的是與董承、趙溫、楊琦關係緊密的人,‘謹而量之’的自然就是他們這批人。雖然由趙溫等人一手炮製的敘功名冊並沒有影響到黃琬這些關東核心士人的利益,但對於職處微末,卻是未來根基的那些人來說,則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好在皇帝保留了自主權,沒有將二千石以上的有功之臣交由承明殿評定封賞,他說道:“皇甫嵩功高,乃當世第一,其身雖隕,我心實哀。除鼓吹班劍以外,另贈其諡號‘壯’,其膝下子嗣,可選入太學、或入國子監,皆聽其自願。”

“臣等謹諾。”

衆人知道皇帝已是對皇甫嵩的生平徹底蓋棺定論,對於這個從平定黃巾開始便屢立戰功的老將來說,皇帝到底顧念着他昔日的功德,連帶着這種大錯都強忍着掩蓋下去了。

不過皇甫嵩死前的‘擅自妄爲’,明知內情卻故作不知的皇帝可以爲了表示大方而不去計較,但死者爲大,生者難逃。對於司馬朗、司馬懿的判決,皇帝卻沒有將其當做無事發生,他將司馬防的官爵奪去,司馬朗兄弟一併廢爲庶人。

從此以後,河內司馬氏將陷入低谷,一段時間過去,就會有人將其遺忘,除非皇帝那天將他們重新想起來。

“涼州的戰報已到,賊首悉除,餘者宵小皆不足爲慮。”皇帝說起了涼州,這可以說是當下最重要的事:“眼下涼州有曹操、徐榮、蓋順、張濟、馬騰等數萬兵馬,如雲集西陲,每日耗費糧草無數,苦我涼州百姓。既然涼州初定,該處便不需再留如此多的兵馬,理應有所調度。”

“陛下睿鑑。”荀攸拱手說道:“涼州已定,朝廷所患者,唯有鮮卑、烏桓,幽州有鎮北將軍張遼駐守,不爲近憂;然幷州地近關中,所轄遼闊,今僅有段煨一將駐守,兵力單薄,以愚臣淺見,還請從涼州調一員大將,赴西河、上郡防備鮮卑。”

“我意由蓋順赴幷州,他這幾年在陰平歷練的還算沉穩……只是在此之前,當先統合涼州兵馬,再做計較。”皇帝摸着脣上長出的絨毛,斟酌着說道:“兵貴精而不貴多,涼州諸軍,或許可以先將孱弱之兵裁撤一番。”

黃琬、楊琦等人皆靜默不敢言。

站在公家的角度,眼下自然是要以休養生息爲重,天下太平,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然後朝廷內外安靜無事,十年可致太平。當年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平天下後都是如此,這是由亂郅治的必由之路。

裁掉不必要、多餘的士兵,讓其返鄉進行農墾,能夠提供大量的勞力恢復地方經濟,同時也能節省軍費開支,緩解財政壓力。

而站在私的角度,皇帝手中時時刻刻抓着一支龐大的軍隊,如今倒還駕馭得住,可以後的事誰又說得準呢?

他們本來就要勸說皇帝不要窮兵黷武,應儘早與民休息,既然皇帝主動開了口子,他們也樂見於此。

“先讓車騎將軍過去主持裁兵,涼州一地,只留曹操、馬騰二將便可。”皇帝鬆開摸着細須的手,點了點桌案,道:“拜馬騰爲伏波將軍,助徵西將軍曹操守禦涼州,清剿殘敵。蓋順北上幷州,徐榮回長安接任執金吾、其麾下兵馬交由朱儁處置,至於張濟……讓他做河南尹。”

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
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