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 出 訪

bookmark

日本存放國寶的地方總共有17處,日本皇宮,靖國神社,早稻田大學,東京帝國大學等等。戒備森嚴的皇宮唐衍沒有力量進去,但幾所大學相對於皇宮就顯得防衛薄弱了,尤其是在日本戰敗之後,軍方和警察更加沒有力量來照看這裡,守衛主要由大學自己完成。

在幾天的時間裡,這些大學在夜間全部遭到了暴徒的洗劫,這些搶劫者武器精良,來去如風,很有針對性,他們只掠奪藏在地下室裡,日本辛苦積攢起來的珍寶級文物。他們並不輕易傷人,除非遇到反抗。那些大學的校長看着文物被暴徒一樣一樣搬出,哭喪着臉自殺的心思都有了。

警察陸續接到了報案,但當時整個日本都亂成了一團,誰還有心思去管這些事,所以只是象徵性的進去調查了下,便不了了之。雖然時候上百名日本大學的教授聯名上書給政府,竭力說明這些本身就是由中國掠奪來的珍寶對日本而言有多麼重要,但卻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了迴應。

自己國內尚且亂到如此,更不用說寄居在日本的“大滿洲帝國”的皇帝載灃了,自從到了日本,就再也沒有人來搭理過他。相反倒是得到後藤新平着力推薦的羅瑋,看起來很得日本人的器重,給他在情報部門安排了個專門研究中國事物的工作,幹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日本的第一筆賠款和贖金已經送到了中國,中國政府也信守諾言。釋放了包括日本海軍中將伊地知彥次郎在內共計187名戰俘。而這筆賠款地絕大部分也正如李國勇所承諾的,被用到了國內經濟建設上。

僅僅靠這些是不夠的,在曾道富和王清源的聯手運作下,中國開始發行債券,向國民借債,首批債券共發行6億中華幣。政府向老百姓借債倒是個新鮮事,大多數的民衆持觀望態度。但隨後以李國勇、曾道富等爲首政府高級官員相繼認購,打消了老百姓心中的疑慮。先是各地的大商人,接着是普通老百姓,6億債券被搶購一空。

看着大筆大筆地資金流到了曾道富和王清源那,李國勇心裡不太平衡了,一直被他牽掛的國防事業在他地再三要求下只分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以前從北京弄來的資金雖然還可以讓他支撐一陣子,但他大力擴軍,大造戰艦和新式武器的想法卻無法立刻實現。很快的。國防債券被推出,但對於這種利息非常低的債券,民衆,尤其是大商人認購的熱情不大,李國勇費了很大地力氣才推銷出去了一半多。

不過李國勇暫時還無法爲這事牽扯進去太多的精力,一件更加重要的事還在等待着他。新年過後沒有多久,內閣總理楊度對外宣佈,帝國元首李國勇正式接受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邀請。將於1907年2月6日開始,由中國南京啓程,對德國進行爲期7天的正式國事訪問。

消息一出,各國一片譁然,尤其是英法兩國的反應更是激烈。

歐洲的局勢現在非常複雜,尤其是在摩洛哥問題上。英法和德國幾乎就差點爆發一場戰爭。1904年英法簽署的《三國協約》規定,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地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但這明顯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

1905年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蘇丹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洛哥成爲法國的“保護國”,得到了消息德國立即進行抗衡,德皇威廉二世隨即在3月31日訪問摩洛哥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港口城市丹吉爾,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地地位絕對平等。接着德國宰相比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里條約》的所有國家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

《馬德里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一律平等。德國給法國的照會以戰爭相威脅。局勢頓形緊張。隨後雙方同意召開《馬德里條約》參加國的國際會議討論摩洛哥問題,即所謂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由於英、俄支持法國。會議結束時簽訂了有利於法國的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又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對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權。

德國方面勉強接受了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的決意,但卻加緊了擴軍的步伐,陸軍和海軍不斷增加,同盟國之一地奧匈帝國也追隨德國也加緊擴充軍備,並制定了對俄國和塞爾維亞作戰地軍事計劃。

不甘示弱的英國,在1906年無畏級戰列艦下水後,陸軍擴充了一芝10萬人地遠征部隊,準備隨時開赴歐洲作戰,英國軍費開支總數達到了8600萬英鎊;法國常備軍達到了50萬人,俄國現役軍人甚至達到100萬人。

在亞洲,被英國人利用來保護自己在遠東利益的日本已經衰弱,中國取代日本一躍而成爲擁有全亞洲最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僅在1907年年初,中國國防軍正規軍爲陸軍120萬人,這種勢力是任何國家都想着爭取的,中國的態度將影響整個遠東的局勢。

中國早被英國視爲軍事盟友,雖然兩國也有矛盾,比如西藏問題,但想一下哪個國家間沒有矛盾,甚至同盟堅定如英法之間,不也一樣爲了各自的利益爭吵個不休?此時的中國政府態度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讓英國根本沒有心理上的準備。一旦中國和德國締結什麼盟約,那遠東勢力極有可能來一次重新洗牌,這是陷於印度起義的英國政府最不願意看到地。

霍必瀾幾次找到了李國勇和楊度。表達了英國政府的不滿,對於這種揹着英國接受德國邀請的行爲,英國人的感情已經受到了傷害,這甚至會影響到中英兩國間的關係,他強烈地建議李國勇取消這次訪問。

李國勇和楊度的態度再次讓霍必瀾摸不清中國人究竟在想些什麼。李國勇向他保證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訪問,中德不會達成任何書面或者口頭上地協議,中英之間的友好關係不會受到任何形式地損害。

既然事情已成事實。霍必瀾退而求其次地向李國勇轉達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邀請,邀請中華帝國元首李國勇同樣的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李國勇沒有一秒鐘猶豫就接受了這一邀請。

爲了安撫英國人,李國勇再次提出了中國由西藏出兵協助英軍剿滅印度叛亂,這次高傲的霍必瀾沒有拒絕,必須向德國顯示中英在遠東不可動搖的軍事同盟關係。次日,李國勇在正式宣佈英國的邀請之後,下令駐紮在西藏的國防軍第3集團軍26師正式進入印度。

進入印度後地26師起先並沒有引起英軍在印度的最高指揮官皮特中將的足夠重視和尊敬,雖說中國的軍隊打敗了日本人。但那些日本猴子的士兵怎麼能和精銳的英國士兵相提並論。但很快,26師所表現出來的訓練有素,作戰勇猛讓皮特中將刮目相看,不得不承認他得到了強有力地支援。在給國內發去的電報中,皮特也強調了中國人是在真誠地幫助着英軍打仗,相信得到了中國軍隊地協助,印度的叛亂將很快被平息下去。

接到這份電報後的英國人再次迷惑起來,難道中國政府真的僅僅是因爲政治上的幼稚。對國際局勢無法做出清晰地判斷,才接受了德國的邀請?或許是這樣地,一個以年輕人爲主的新生政府,在各方面都是很不成熟的,這也更需要英國對他們耐心細緻地指導,將他們牢牢地拴在英國人的褲腰帶上。

1906年2月6日。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開始,在內閣總理楊度等政府官員的送別下,“李牧”號在南京起航。

匯合了護航艦隊後,載有帝國元首李國勇,海軍部長趙燦薛,總參謀長蔣百里和工業、農業等各部部長的“李牧”號向着浩瀚的大海前進。隨船的還有李國勇的夫人王青顏,畢竟是正式國事訪問,把幾個老婆全帶上不太合適,在幾個老婆地爭執下,最後還是進門最早地王青顏取得了勝利。

雖然擁有着全亞洲最大的艦隊。但李國勇還是生平第一次出海。還好沒有暈船地反應,不至於丟了帝國元首的臉。

甲板上吹來的海風讓人心曠神怡。“李牧”號的不遠處,是威武的“白起”號和“韓信”號護航戰艦,李國勇看得大是激動:“雪之,海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容易啊。”

趙燦薛一樣心情激盪:“是啊,當初我接手海軍的時候,連滿清的艦隊都比不上,能發展到現在這個規模,全靠着您頂住壓力,大力發展海軍。”

李國勇深深吸了一口海面吹來略帶鹹味的空氣:“雪之,還是不行,現在的帝國艦隊充其量只能看看家門,打那麼一兩場小的海戰,雖然我們打敗了日本聯合艦隊,但比起世界第一海軍強國英國來,差距就不是那麼兩三年就能趕上的。英國、法國或者美國、德國的艦隊,在大海上四處橫行,到處宣揚着他們的武力,他們也正是用艦隊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殖民地。我一直在想,中國什麼時候才能象列強一樣,把我中華的泱泱國威立於異域,在海外大力拓展中國的疆土,可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程,急不得。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埋頭髮展,和列強的差距會越縮越小,總有那麼一天,一支強大的中國海軍會出現在世人面前。”

看起來趙燦薛對這話頗有感慨:“我在國外求學的時候,看到英國人的艦隊耀武揚威,總想着中國什麼時候能象他們一樣就好了。當時學校中的日本學員,看到我們中國人總是趾高氣揚,不停地炫耀着甲午海戰中日本的勝利,那時候我的心一直在滴血,現在日本人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我現在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達到英國的水平。”

李國勇不置可否的笑了下,海軍是要大規模發展,但要維持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在那說什麼呢,那麼神秘。”蔣百里笑着走了過來。

“方震,你來的正好。”李國勇叫住了他:“你對我這次出訪德國有什麼看法?”

誰知道他的話音才落,蔣百里就毫不猶豫地說道:“帝國將倒向德國軍事集團,中國在列強間跳舞遊走的時代即將過去。”

對於蔣百里快速準確的回答李國勇並不吃驚,他的總參謀長本來就有着過人的判斷力。

趙燦薛皺了下眉頭:“現在就倒向德國是不是有點嫌早了,其實我們大可以繼續保持目前的局面,在列強間爲中國謀取最大的利益,畢竟列強間的矛盾與我們的關係不太大,中國只管安心發展就可以了。”

李國勇輕輕笑了下:“雪之,其實在列強間搖擺不定是件很危險的事,終有一天會被拋棄,落個很悲慘的下場,也許做出抉擇將是個非常痛苦的事情,但爲了這個抉擇當需要我們流血的時候我們將不會害怕犧牲。我之所以選擇德國而不是英國,因爲在亞洲德國人沒有什麼勢力,我們的主要對手是英國,它就象盤恆在中國面前的一座大山,只有爬過它才能夠確定穩固中國在亞洲的霸主地位。既然遲早都要一戰,爲什麼不先選擇一個忠實堅強的盟友,比如德國,將來在開戰的時候,起碼英國不敢將主要精力用來對付我們,因爲在他們身後,還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在虎視眈眈地盯着他們。”

趙燦薛微微點了點頭,又聽到李國勇笑了下說道:“我可以無恥,但中國不可以,我可以倒下,但中國不可以,讓歷史來告訴我的抉擇是對是錯吧。”

第182章 組建新師第435章 - 鐵血國防軍第378章 - 美國的爭論第389章 - 歷史將會銘記第37章 殲 匪第557章 - 李空一世第6章 譚嗣同第37章 殲 匪第3章 升 官第7章 袁世凱第416章 - 朱可夫的離開第79章 擴 軍第156章 甘羽鋒和羅瑋第178章 教育改革第456章 - 中西伯利亞軍團(上)第90章 爲了祖國,死戰!第136章 京城風雲(三)第484章 - 美國人的援軍第279章 - 判 決第39章 辭 官第530章 - 六戰大捷第319章 - 雷霆小組(上)第328章 - 大幕正式拉開第146章 光 緒(上)第54章 鐵路利益第219章 - 楊度的條件第210章 - 海戰第449章 - 威烈夏金諾攻防戰(一)第535章 - 攻佔多佛裡第435章 - 鐵血國防軍第404章 - 奧西納加突襲第31章 中國的恥辱第526章 - 突襲和反突襲第444章 - 聯軍的末日(下)第582章 - 走出戰壕第335章 - 閃電裝甲師第193章 - 杆子屯大隊第23章 遇 刺第327章 - 1914年的變化第360章 - 伊普雷戰役第167章 刺刀和鐵血第496章 - 圖謀俄國第29章 大 婚第278章 - 東京審判(下)第575章 - 坦克大決戰(中)第298章 - 重新整合第377章 - 統一陣線第406章 - 邊境上的戰爭第397章 - 艱苦的大會戰第128章 登陸作戰(三)第479章 - 斯莫利卡斯山第504章 - 再見吧,俄羅斯(完)第418章 - 進攻和防守第92章 代 價第351章 - 印度終戰(上)第231章 - 戰 俘第273章 - 日本之神第252章 - 大 阪第269章 - 治理日本第252章 - 大 阪第262章 - 日本的投降(中)第412章 - 中國空軍中隊長第39章 辭 官第521章 - 萬歲,領袖!第86章 軍政府的利益第549章 - 另一個戰場第264 另類人才第516章 - 皮埃爾拉特和格勒諾布爾第235章 - 榮 譽第552章 - 父與子第205章 硫 球第511章 - 空戰和空降第151章 特殊飛行第262章 - 日本的投降(中)第522章 - 空襲作戰第144章 清帝退位(下)第345章 - 印度洋上的決戰(下)第23章 遇 刺第45章 白沙嶺第426章 - 安加拉河大會戰(下)第348章 - 遠東艦隊第137章 京城風雲(四)第36章 遇 伏第344章 - 印度洋上的決戰(上)第191章 - 宣戰之後第5章 李鴻章第24章 中國人的感情第117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68章 國防軍第337章 - 王牌部隊第439章 - 血腥防衛戰(下)第299章 - 新的黨派第239章 - 毀滅的前奏第403章 - 第二次伏擊戰第158章 京城百態第504章 - 再見吧,俄羅斯(完)第428章 - 毒氣彈的報復第276章 - 東京審判(上)第246章 - 海軍演習第186章 新 疆
第182章 組建新師第435章 - 鐵血國防軍第378章 - 美國的爭論第389章 - 歷史將會銘記第37章 殲 匪第557章 - 李空一世第6章 譚嗣同第37章 殲 匪第3章 升 官第7章 袁世凱第416章 - 朱可夫的離開第79章 擴 軍第156章 甘羽鋒和羅瑋第178章 教育改革第456章 - 中西伯利亞軍團(上)第90章 爲了祖國,死戰!第136章 京城風雲(三)第484章 - 美國人的援軍第279章 - 判 決第39章 辭 官第530章 - 六戰大捷第319章 - 雷霆小組(上)第328章 - 大幕正式拉開第146章 光 緒(上)第54章 鐵路利益第219章 - 楊度的條件第210章 - 海戰第449章 - 威烈夏金諾攻防戰(一)第535章 - 攻佔多佛裡第435章 - 鐵血國防軍第404章 - 奧西納加突襲第31章 中國的恥辱第526章 - 突襲和反突襲第444章 - 聯軍的末日(下)第582章 - 走出戰壕第335章 - 閃電裝甲師第193章 - 杆子屯大隊第23章 遇 刺第327章 - 1914年的變化第360章 - 伊普雷戰役第167章 刺刀和鐵血第496章 - 圖謀俄國第29章 大 婚第278章 - 東京審判(下)第575章 - 坦克大決戰(中)第298章 - 重新整合第377章 - 統一陣線第406章 - 邊境上的戰爭第397章 - 艱苦的大會戰第128章 登陸作戰(三)第479章 - 斯莫利卡斯山第504章 - 再見吧,俄羅斯(完)第418章 - 進攻和防守第92章 代 價第351章 - 印度終戰(上)第231章 - 戰 俘第273章 - 日本之神第252章 - 大 阪第269章 - 治理日本第252章 - 大 阪第262章 - 日本的投降(中)第412章 - 中國空軍中隊長第39章 辭 官第521章 - 萬歲,領袖!第86章 軍政府的利益第549章 - 另一個戰場第264 另類人才第516章 - 皮埃爾拉特和格勒諾布爾第235章 - 榮 譽第552章 - 父與子第205章 硫 球第511章 - 空戰和空降第151章 特殊飛行第262章 - 日本的投降(中)第522章 - 空襲作戰第144章 清帝退位(下)第345章 - 印度洋上的決戰(下)第23章 遇 刺第45章 白沙嶺第426章 - 安加拉河大會戰(下)第348章 - 遠東艦隊第137章 京城風雲(四)第36章 遇 伏第344章 - 印度洋上的決戰(上)第191章 - 宣戰之後第5章 李鴻章第24章 中國人的感情第117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68章 國防軍第337章 - 王牌部隊第439章 - 血腥防衛戰(下)第299章 - 新的黨派第239章 - 毀滅的前奏第403章 - 第二次伏擊戰第158章 京城百態第504章 - 再見吧,俄羅斯(完)第428章 - 毒氣彈的報復第276章 - 東京審判(上)第246章 - 海軍演習第186章 新 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