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_轉:佛教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所創,因家族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爲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裡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複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裡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爲‘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爲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源於印度[編輯本段]

佛教發源於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淨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據經典記載,佛圓寂時,世壽80歲零2個月。

傳入中國[編輯本段]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爲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爲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傳來中國,非正式文獻記載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陸續續傳過來。正式是國家派了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正式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曆史。最初來的二位法師,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到中國來之後,因爲是中國皇帝迎請過來的,所以是以國賓的禮節來對待他們,來了之後,與我們朝野人士談得很投機,我們非常歡迎他們,希望他們能常住中國。他們二位把佛教、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來,爲中國朝野所接受,來到中國之後,是國家招待他們,就好像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來接待,那時候的政治制度與現在不同,現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從前的外交部不歸宰相管理,外交直接歸皇帝管轄,那時的外交部也不叫這個名稱,而叫做鴻臚寺。所以諸位要明瞭佛教中的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漢朝的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級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督導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做卿,我們稱做公卿,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由鴻臚寺來接待,以後由於想把他們常留在中國,這樣一來,鴻臚寺不能長遠招待他們,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佛寺是從這裡開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稱是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故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寺。

佛教能夠在東方好多國家廣泛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與東方文化相吻合。我們特別要說的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發生的變化。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來傳達的。古代從事佛經翻譯的主要是一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從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他們在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一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翻譯家最著名的是西域名僧鳩摩羅什。

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

到唐朝時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出現了多種佛教派別。在唐代中國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大師不遠萬里去印度留學。他回國後,唐太宗非常重視,安排了數千人蔘加玄奘大師的佛經翻譯事業。因玄奘大師的弘揚,使印度後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佛教的經典,在中國得到廣泛地傳播。

禪宗的誕生[編輯本段]

禪宗以菩提達摩爲中國始祖(達摩大師是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中國初祖),故又稱達摩宗;因其得佛心印爲佛陀之正統法脈,又稱爲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傳法弟子爲二祖慧可,慧可之傳法弟子爲三祖僧璨,其傳法弟子爲四祖道信。道信傳法弟子爲五祖弘忍,立東山法門,爲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傳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爲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晚年入京,爲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衆,以惠能爲六祖。後爲禪宗正宗。皇帝親賜六祖慧能大師諡號爲大鑒禪師,其傳法弟子頗多,如:南嶽懷讓禪師、青原行思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證悟者40餘人,開悟者不計其數。之後南嶽懷讓禪師之得法弟子,馬祖道一禪師對中國佛教有着極大的貢獻,他確立了叢林制度,規範了道場,馬祖道一禪師之傳法弟子百丈懷海禪師更制定清規規範門人,故佛教稱之爲“馬祖建叢林,百丈定清規”,直到今天依然大體上不變,每天之早晚二課,也是始於這個時候。百丈懷海禪師之傳法弟子有黃檗希運禪師及仰山靈佑禪師,都是至今還影響着佛教界的祖師大德!自六祖後不再傳大位,也就是說沒有第七祖,因爲禪宗真正要傳的法脈不是衣鉢而是心印,心印延續至今,不曾斷絕,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至今都延續着六祖的頓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以後,禪宗廣爲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編輯本段]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爲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爲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他主宰着人類的吉凶禍福,它操縱着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讚美與謳歌,把一切成功與榮耀歸於萬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對他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餘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着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釋迦牟尼認爲,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於自己的行爲之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讚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戲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要收穫什麼,就先要栽種什麼“。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收穫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穫,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啓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次),無非是爲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着毅力、智慧、恆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爲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佛是真平等者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來觀察: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四大階級,而貴爲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衆生平等。

請諸君好好地想一想,歷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階級要求‘提高’和顯貴高上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像釋迦牟尼一樣的,自己願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與平民、奴隸平等的。由於他這種大公無私,無所爲而爲的作風,所以我說他是真平等者。

同時佛教又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的意思,一定還有些同學們不太清楚,在這兒我應該簡單地敘述一下:(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係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係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衆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慼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最後我要加以說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觀念,並不只侷限於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時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慟不忍聞,連孟子都要慨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佛教更進一步地肯定,這些被我們自詡爲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濫捕亂殺的動物,無不具有佛性——一種來日可以成佛的潛能,縱使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在形體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卻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窮兇極惡或是愚蠢無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樣,我們要以‘人道’來對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說:‘天有好生之德。’又說:‘萬物與我並生。’都是一種視萬物爲一體的平等思想。只是沒有佛教說得如此透徹罷了。

第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里處倫明麗的地方。

他在廿九歲那年捨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爲佛陀,或簡稱作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作:覺者。

我簡單介紹佛陀修行的經過,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羣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即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

第四、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他們的教主或萬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誘之後,或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之餘,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覺悟,投靠到神的旗幟下,懺悔、承認自己是個迷途的罪人,可憐的羔羊的話,那麼一旦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律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做人父母的,永遠敞開着大門,盼望着浪子能夠回頭,儘管他們的子女是個罪惡滿盈的強盜。從來沒有一對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遠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爲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於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啓發衆生,就變成佛的責任了。佛關懷衆生,‘如母憶子’,不但不忍心衆生身受地獄之苦,而且廣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菩提是‘覺悟’或‘正道’的意思,證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願!這纔是真博愛!這纔是真憐愍呀!

第五、佛不是獨一無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點裡,已經提到過佛與衆生,只是在於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韓愈說:‘聞道有先後。’正可拿來做輔助說明。

‘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爲‘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數個星球上都可以有佛。(當然也有衆生。)

這一點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訐、否定他教的神,稱他教的神爲‘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鬥,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於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僕關係)。因爲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主所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其實稍爲有點思想的人,馬上就可以會意‘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憑着自己的觀念和形像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稱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從何而來?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說:‘神是萬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親愛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夠‘自己存在’,換句話說他不用被別人創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麼‘神創造宇宙人生’的觀念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爲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這裡我們列下一個數學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可以幫助同學們瞭解:假設宇宙人生的起源爲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設,直接就寫了答案:X=神然而神是從那兒來的呢?請看下列的式子:X=神=Y稍有數學觀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照樣沒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

張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麼是佛法?》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如下的解釋:‘“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所產生的),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係。’比如說我們去看第三場的‘亂世佳人’電影,從七點‘開始’演,到十點’結束’,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第三場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第二場的‘結束’,而第三場的‘結束’,不就是第四場的‘開始’嗎?

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纔有意義;對整個錯綜複雜、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

其實佛教對於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並不感興趣,因爲宇宙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人們殫精竭慮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將是枉然的,徒勞無功的。當你千辛萬苦尋求到‘第一因’時,你勢必發覺在它之前還有一個‘因’。如此循環不息,周而復始,你永遠尋求不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第一因’來。

同時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果你還是要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還沒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時,你可能已經死了。

在佛經裡,有一段極精彩的比喻:‘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箭拔出來,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誰,他是剎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他的姓名與氏族是什麼?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種類型的箭?箭羽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製成的?......”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這些答案前,這個人必當死亡了。’其實現實中的問題是,先把箭拔出來治療傷口,而不至於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費篇幅和時間,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問題。因爲追求也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對人生無益的,這些跟人們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不能使人從而得到寧靜、解脫的快樂。

話題稍微扯遠了點兒,現在我們再談佛教反對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創造的觀點,而認爲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比如我們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積;湖泊是凹地積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則是木匠用木頭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開則不復成‘山’;把湖泊的水抽乾則成凹地,哪來‘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請問‘桌椅’在哪?

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簡稱它們叫‘色’,因爲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這就是佛經上‘色即是空’的簡單道理。

然而,佛教說‘色即是空’,這‘空’字並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一種含着’妙有’的‘真空’。這句話怎麼個說法呢?我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續加熱後就變成水蒸氣了,再也看不見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是說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當水蒸氣遇冷的時候,又會還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氧的化合物,換句話說‘水’不過是氫和氧暫時的化合‘物’而已。水經過電解以後,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了。依此類推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哪裡有創造萬物的‘神’?哪有被創造的永恆不變的‘萬物’呀?

第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對衆生說法,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隨着時空的不同而設教。佛因爲教化的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對於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訴他能夠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當下即悟的道理;對於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訴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對於熱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訴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對於消極悲觀,認爲人生毫無意義,生命全是虛無空幻的人,佛就告訴他‘人生是難得的,生命是寶貴的,人可以藉努力以獲致幸福和快樂。’來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

同樣的道理,由於時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說明:例如:臺北的人問佛說:‘臺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於回答高雄的人則說:‘北上。’依此類推,因爲衆生所處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樣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個法門(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爲適應衆生的根器,爲對治衆生的煩惱而創設的。如果沒有衆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藥’,衆生沒有煩惱的‘病’,藥就不需要了。

佛法傳世逾二千五百餘年,能適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衆生,這就是他能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這種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佛法是入世的佛教講的道理,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並不牴觸。(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這個世間,重建這個世界。)

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爲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衆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爲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呀!

而佛經上雖然有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淨土,勸人唸佛往生彼國,但稍微瞭解佛法真諦的人都知道,這是諸佛菩薩爲了度化衆生的一種權宜方便,佛教最後的目的是在於‘化人間爲莊嚴淨土,變地獄爲極樂世界。’這纔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並不是要人逃避這個世界而躲到西方淨土去享福。

第九佛教沒有排他性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纔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爲‘邪說’。

而佛教認爲一切宗教,祗有教義深淺的區分,很少有好壞邪正的差別的。任何一種能夠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對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則這個宗教早就被人類的‘智慧’所唾棄,同時也被時間的浪濤所衝失了。

問題只是在於某些宗教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少數的快樂;而有些宗教則能予人以永恆的、多數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屬於爲數不多的後者之一。

在佛法傳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歷史上爲了傳教而與其他宗教發生流血衝突的事,在佛教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這裡我要請朋友們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紀),遵照釋迦牟尼的寬大慈悲、兼容幷蓄的遺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誥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因此,講和諧纔是最好的。大家都應該諦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諦聽其他宗教的教義。’(諦聽即留心聽。)從這一段文字看來,這種寬容和誠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來是沒有國界的,它不須任何宗教的‘商標’。它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或屬於任何時代中的任何一個人。所以佛所說的真理,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因爲佛只不過是一個‘真理的發現者’而已,就像牛頓所發現的‘地心吸引力’,並不是牛頓專有的一樣。因此佛教認爲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恆不變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愛你的仇敵。’雖然出自於聖經,但佛教毫無疑問地承認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與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納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經上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在其他宗教裡,教主所說的話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懷疑的‘真理’。誰要是不服從或稍微表示懷疑,那麼必遭天譴神罰。

在外教的經典裡明白地記載着:人類的始祖因爲違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遠地被趕出了伊甸園;而且他們的子孫——也就是千千萬萬的人類,包括以前、現在和未來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着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釋,這叫做‘原罪’的遺傳。不過;我只聽說過某些疾病會遺傳,沒有聽說過‘罪’也會遺傳的。除了古代專制野蠻時代,一人犯罪,全族會遭受誅連,以致被斬盡殺絕而外;現在任何一個進步的文明國家,父親犯罪,父親坐牢,跟妻子兒女扯不上半點關係的。

而佛教就是這種主張:佛教認爲一人做事,一人承當,父親殺人,兒子是下不了地獄的。(兒子也不能代替父親受罪。)

我有一個要好知己,他本來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以前我們常爲了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驅逐出境’的故事,辯得面紅耳赤。

以下是我們當時的談話:‘亞當他們爲什麼會被趕出樂園呢?’我問。

‘因爲夏娃不聽神的話,受了毒蛇的引誘偷吃了禁果,他違抗了神的命令。’‘請問神是全知全能的嗎?’‘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請問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曉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誘嗎?’‘不知道的,因爲神要試驗亞當、夏娃是否聽他的話。’‘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麼他還能被稱作全知全能嗎?’‘咦?喔,錯了,上帝事先當然是知道夏娃會受不了引誘的。因爲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該死,剛纔我冒瀆了神,說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見風轉舵,可是他沒想到另一邊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誘,卻還要讓毒蛇來引誘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後還要懲罰他們。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納人於罪嗎?’‘咦?’我的朋友終於爲之語塞。

亞當和夏娃就是這樣糊里糊塗地被趕了出來的。我們也是這樣糊里糊塗地跟着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話總是對的,違抗神的話,後果就是這樣悲慘。但是神自己卻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話’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斷?太專制?

除此以外,在各種宗教經典中,時常記載神因人的不聽話而震怒的故事,處罰的方式包括用慘絕人寰的洪水來淹沒人類;用瘟疫來殺害人類。

在佛教經典裡,絕對找不到佛會發怒的記載,更不會有這種殘酷、無情的處罰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們所看到的他們的導師,總是和顏悅色,慈悲安祥的,他對好人如此,對壞人也是如此。

佛對自己所說的道理,絕不強迫弟子們接受,他還鼓勵他們懷疑發問。一直到他八十歲在婆羅雙樹間即將臨終時,仍然諄諄地教誨,反覆地詢問弟子們還有沒有疑問。

佛說:‘大疑纔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遠不悟。’佛也在最後的教誨時說:‘我沒有想過你們弟子是我的,衆生是我的......我不過是你們當中的一個,常常和你們大家在一起。......我從不壓迫別人,也不會要人來服從我。’這是多麼慈祥,多麼感人的遺教啊!

佛教這種准許以及鼓勵信徒對教主本身所說的道理,自由懷疑發問,進而深入探討的精神,我想是舉世無雙的吧?

朋友們,真理是不容許強迫別人接受的,勉強人去接受他所不瞭解的,或他所不喜愛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覆地思辨,才能更加地顯出它的精神和價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與經典是允許被懷疑、討論和追究的。

歡迎有研究精神,有獨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聰明的同學們來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門,永遠爲你敞開。

佛心慧語——找回內心的寧靜[編輯本段]◆一個人,不能瞭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瞭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幹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爲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爲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啓悟你的內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詳’,纔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途說,就像一隻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恆。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爲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爲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爲之,莫以善小而不爲。

◆真正的佈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緣莫羨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爲而不有,善而不居。

◆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量大福大。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爲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餘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爲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瞭解什麼是快樂。

◆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菩薩以正覺爲習慣,衆生卻以煩惱爲習慣。

◆家裡的垃圾知清倒,內心的垃圾(貪、嗔、癡)不知‘倒’。

◆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癡呆,學佛的少年永不敗。

◆智者善植因果。

◆聖人可以掌握時空,而凡夫卻被時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積極地爲大衆服務。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老實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於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禪’,就是要在心中留點空間,好作迴旋。

◆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言多必失,儘量少給自己這種機會。

◆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衆;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從周圍取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予快樂。

◆貪心,你的嘴臉,就是貧窮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應懼生,不應懼死。無生即無死,究竟解脫。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名‘大雄’,即佛也。‘大雄寶殿’,即佛堂也。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恆。

◆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在迷的佛。

◆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人必須在自我中覺醒,才能破除我執。

◆凡有追求,必定有煩惱。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要搞好個人的衛生,尤其‘心理衛生’最爲重要。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種生意,永遠是虧本,那就是發脾氣。

◆有了智慧,自然能瞭解真理,能瞭解真理,生活自然快樂。

◆魚生活在水中,所以我們見不着他的淚。

◆真正的神通,是把煩惱弄通。

◆是非的原則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爲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財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地教導衆生,從不控制衆生。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爲人正直,則與道相應。

◆見一切人皆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則心自息怒。

◆德修而謗來;來謗而修德!

◆緣由願來,願力強,善緣自然具足。

◆責人先責己,是名君子。

◆能覺他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近成矣!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脫。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本身就不夠好,因爲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

◆有智慧的人,永遠不見他人過失。

◆聰明難,糊塗更難。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己能,不揚人惡,自然化敵爲友。

◆心能平等,我們就能處於一個和諧的世界。

◆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對自己的享受消極,對大衆的福利積極,就是行菩薩道。

◆兩個人吵架,甲對乙說你很主觀,乙對甲說你並不客觀,主客二觀,無所標準,是非永遠存在。

◆凡愛說人不是者,往鏡前一站,鏡中出現一個醜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過一念驕心;再大的罪過,抵不過一個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是有定力。

◆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

◆世間一切,爲我所用,非我所有。

◆覺悟真理的人,即擁有真正的生命。

◆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和貪逸,所以說對於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何爲正法[編輯本段]學佛須具正知見,開悟更須正知見。欲得正知見,理應依法修行。何者爲法?法是佛陀的發現和教導;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勝義諦的經驗。

真理不能創造,因爲其本來即存在。釋迦世尊發現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體悟到衆生皆有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爲令具縛沉溺衆生看破世間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乃不辭辛勞,慈悲宣說。

每一個時空皆是緣起性空,法就存在於每一動點、每一角度,行住坐臥皆是法的展現。眼見耳聞,於一切生滅無所住著,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

小乘破我執,證我空。大乘破法執,證法空。勝義諦(第一義諦)乃是究竟義,謂空空,即是連空的觀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動念,則無染污,切勿知見立知,便可見本來面目。修學之始,以守住、保任、觀照爲用功初階,日久功深,自可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一切相皆屬緣起性空,見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現。

弘一大師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世間義理甚淺,行之卻很複雜;出世義理極深,行之卻很簡單。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當可謂福薄障重。何以故?無因緣了生死故。

今所謂正法,舉凡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念處、五停心觀、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屬之。萬法迴歸自性,名爲正法。若離體說法,即名相說。離現前一念清淨本性,即是外道。《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蓋五蘊本空,若以見聞覺知求法,乃是求見聞覺知而非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蓋相乃因緣聚合,當體即空。),方可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究竟而言,本來無一物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盲龜值浮木。聽聞無上大法,自當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聖財,以‘信財’爲首;淨土三資糧,亦以‘信’爲先決條件,可知‘信’乃生死長夜之明燈,當以法爲船筏,心領神會,信解行證,直達涅盤(於生死當下見涅盤)。

然值此末法之世,邪說橫流,異端並起,談玄說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當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爲界定正法之準繩,審慎揀擇。

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實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三法印係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三法印’,其內容梗概,開演如下: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爲諸法概皆無常,衆生執以爲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徵,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爲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爲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爲、無爲,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爲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爲一切衆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盤寂靜:此係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爲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爲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爲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衆生長劫輪迴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不得主。唯有佛陀爲究竟涅盤,以其死即不復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乃稱爲佛教最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盤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盤。’心外見法,名爲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盤。生死與涅盤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盤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盤;若求大涅盤,即造生死業。

⊙一實相印者,指真實無二,離諸虛妄之大乘義理。即吾人所謂真如、法性。倘能在緣起法中,遠離種種知見,內外俱空,活生生的現象界,便是寂滅之清淨心。了悟萬法如夢幻泡影,即見本體空性。雖處處如幻,亦處處實相。只須幻相看得開,實相自顯現。

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八萬四千門,多似恆沙。欲以有限生命,開啓永恆慧命,當以法四依爲根據,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爲世俗正法,係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經,一爲勝義正法,指證得無漏(真空無生)之理。行者應以教法、真理爲憑,不可盲目信賴緣起幻有之臭皮囊。蓋法可脫在纏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則難免主觀我見,若不契佛說,則當舍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三藏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前者指中道實相之諦理,後者乃爲弘法而權巧之方便宣說。兩者權衝,自當依了義經方能究竟解脫。

⊙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爲傳達義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詮釋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捨本逐末,率爾依循表相文字,斷章取義,而輕忽其中所欲傳達之內在意涵。

⊙依智不依識:智者,非世智辯聰,而是真實圓滿之般若智慧。識者,乃迷惑妄心攀緣塵境所生之虛幻認知及覺受。行者當以般若爲依憑,不應以人間情識爲指歸,方可得證究竟涅盤。

佛子當信解正法,更當護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盡所能護持三寶,就理體而言,尤應護持當下之起心動念。

大小乘十大宗派[編輯本段]

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小乘佛教二大宗派,此即是一般說的佛教十大宗派。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及淨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來中國,並無宗派之分,後因佛典翻譯昌盛,思想體系與義理各有獨到之處,復以師承各有法脈,所著重之經論互異,遂依其特色分類判攝,而於隋唐時期各擅道場,大放異彩。實則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來概括統攝。所謂:“佛一圓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機,法法皆通涅盤城。祖師大德苦心判攝,乃爲方便衆生明瞭佛法奧義。無論哪個宗派,皆有其難能可貴之處,應平等視之。但弘揚正法,仍需因緣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謂“諍與道相違,不可不慎”。修習者亦當隨機揀擇。蓋佛法固有深淺偏圓之別,並無好壞是非之分,彼此尊重,盡份發展,更能促進正法的興盛。

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但因應不同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只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續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爭歷千年而未休,大乘輕視小乘,斥爲焦芽敗種。小乘則謂大乘非佛說。小乘嚴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微密觀照爲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絕對是佛說。《圓覺經》、《楞伽經》的內容,與祖師證悟的境界毫無乖異,即可得知。否則《淨土聖賢錄》記載之往生事蹟,與禪宗祖師的成就,又當如何解釋?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嶺,在於:小乘認同四大爲實,但以析空觀破此執著;大乘則認爲,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淨自性所影現的假相,無實體可得。小乘的觀空,卻非易事。欲達到大乘的圓滿大寂滅處更難。兩者並無對錯,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機,便能受益。

切不可忘記,佛教是一體的,總之,佛弟子當以開闊的胸襟,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才能擯棄山頭主義、門戶之見。因爲重點不在護持[某人],而在護持[整體佛教],護持[正法]!!

居士:梵文Grha-pati,意爲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Vaish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通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爲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爲道爲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佛教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爲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裡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啓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啓超認爲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爲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着密切關係。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鉢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隨着佛教的輸入,梵文也跟着進來,我國高僧仿照梵文字母來應用漢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溫‘見溪羣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爲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形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爲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佈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產生影響。

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牘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對佛教給以更多的關切與注目。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閒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佛經的由來[編輯本段]

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季,在阿闍世王絕對保護下,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七葉巖,以大迦葉爲首,舉行第一次結集。這時的法,即是經,由阿難誦出,律由優波離誦出。阿含經的淵源,即導源於此時。律與經爲同一淵源,故其取材諸多相同。佛滅百年頃,因東印度吠舍離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對,於吠舍離城,會集七百僧衆,以耶舍爲上首,舉行第二次結集。這次結集以討論律爲中心。佛滅後二百三十年頃,于波吒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連帝須爲上首,舉行第三次結集,於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

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一章:將臣出場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三章:拖着滅殺去學校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八章:在戰爭中大練兵(八)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一章:大和仙族來襲(三)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六章:血腥擴張(中)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二章:組建‘血殺’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五章:修真者來襲!【解禁】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八章:關起門來打狗!(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六章:蓬萊入世(四)【求花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七章:你不宣戰,我宣戰!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八章:大和仙族【第四更了!兄弟們砸花啊!】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二章:夢寐老祖的爪牙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六章:蓬萊入世(四)【求花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四章:蓬萊入世(二)【求花!】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一章:你丫也是假冒的!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七章:你不宣戰,我宣戰!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章:致命的漏洞【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六章:我們要去找小姐!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二章:大和仙族來襲(四)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一章:驚現夢寐老祖!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六章:引起轟動了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第九章:天遊入紅塵,客棧起風波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七章:備戰日美聯邦【恭賀奧運會圓滿結束!】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邪念帝君:第五章:踏上修行路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九章:地球一統(一)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小醉真心話……作品相關_俺書羣裡的一段聊天記錄!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小醉真心話……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序章: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二章:和國家談條件(下)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六章:陰謀得逞後的奸笑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二章:揍的就是你【解禁】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三章:驚聞龍門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二章:揍的就是你【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四章:少年龍霸軍【只要鮮花多,俺就死命加更!】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五章:多方會晤(今日第四更了)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四章:少年龍霸軍【只要鮮花多,俺就死命加更!】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九章:半路出來個截道的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八章:大和仙族【第四更了!兄弟們砸花啊!】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五章:脫光衣服掛起來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四章:櫻花社長中天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序章:作品相關_轉:道教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一章:驚現夢寐老祖!作品相關_玩網遊可以領取500逐浪幣,訂閱vip可免費抽獎作品相關_至:各個盜鏈網站以及看盜鏈書的書友!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七章:在戰爭中大練兵(七)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八章:在戰爭中大練兵(八)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九章:血戰城南(下)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五章:修真者來襲!【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三章:迴歸故里【加更!跪求鮮花!】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三章:東凌入世(一)【求花啊!】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三十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下)【解禁】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三章:子彤甦醒(大結局)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五章:脫光衣服掛起來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九章:外出尋親【花花啊!!】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二章:凡人之間的戰爭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章:和國家談條件(上)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四章:因爲我拳頭比你大!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三十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下)【解禁】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九章:血海深仇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二章:夢寐老祖的爪牙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五章:在戰爭中大練兵(五)【第九更!鮮花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四章:修真密會【解禁】作品相關_弄了個論壇玩,召集元老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章:和國家談條件(上)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二十二章:找個女友帶回家(上)作品相關介紹_第八章:血腥的殺戮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八章:老大!我們來了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章:和國家談條件(上)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六章:血腥擴張(中)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八章:叫你們局長過來(下)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一章:被迫離家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二章:在戰爭中大練兵(二)(今日第六更了,砸花啊!)作品相關介紹_第三章:爲了修煉而撒謊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五章:野心勃勃(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三章:整裝待發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一章:將臣出場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二章:了恩怨,蓬萊在望(下)【遵守諾言,加更一章!】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序章: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五章:多方會晤(今日第四更了)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兄弟們!砸花啊!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三章:子彤甦醒(大結局)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第二章:盤古開天,天遊成聖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五章:啊!滅錯了!(下)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章:怎麼辦?滅了他!(下)【第二更!求花!】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二十九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上)【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七章:備戰日美聯邦【恭賀奧運會圓滿結束!】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一章:古裂歸來【再次加更!四更了!鮮花啊!】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九章:血戰城南(下)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三章:帥才司徒明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四章:修真密會【解禁】作品相關_強烈推薦《至尊狂魔都市行》超好看的都市精品小說!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三章:大和仙族來襲(五)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五章:意外的相遇?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小醉真心話……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六章:陰謀得逞後的奸笑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二十九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上)【解禁】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六章:結怨太子會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作者忠告(必看!!!)
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一章:將臣出場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三章:拖着滅殺去學校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八章:在戰爭中大練兵(八)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一章:大和仙族來襲(三)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六章:血腥擴張(中)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二章:組建‘血殺’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五章:修真者來襲!【解禁】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八章:關起門來打狗!(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六章:蓬萊入世(四)【求花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七章:你不宣戰,我宣戰!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八章:大和仙族【第四更了!兄弟們砸花啊!】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二章:夢寐老祖的爪牙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六章:蓬萊入世(四)【求花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四章:蓬萊入世(二)【求花!】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一章:你丫也是假冒的!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七章:你不宣戰,我宣戰!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章:致命的漏洞【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六章:我們要去找小姐!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二章:大和仙族來襲(四)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一章:驚現夢寐老祖!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六章:引起轟動了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第九章:天遊入紅塵,客棧起風波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七章:備戰日美聯邦【恭賀奧運會圓滿結束!】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邪念帝君:第五章:踏上修行路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九章:地球一統(一)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小醉真心話……作品相關_俺書羣裡的一段聊天記錄!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小醉真心話……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序章: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二章:和國家談條件(下)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六章:陰謀得逞後的奸笑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二章:揍的就是你【解禁】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三章:驚聞龍門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二章:揍的就是你【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四章:少年龍霸軍【只要鮮花多,俺就死命加更!】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五章:多方會晤(今日第四更了)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四章:少年龍霸軍【只要鮮花多,俺就死命加更!】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九章:半路出來個截道的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八章:大和仙族【第四更了!兄弟們砸花啊!】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五章:脫光衣服掛起來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四章:櫻花社長中天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序章:作品相關_轉:道教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一章:驚現夢寐老祖!作品相關_玩網遊可以領取500逐浪幣,訂閱vip可免費抽獎作品相關_至:各個盜鏈網站以及看盜鏈書的書友!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七章:在戰爭中大練兵(七)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八章:在戰爭中大練兵(八)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九章:血戰城南(下)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五章:修真者來襲!【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三章:迴歸故里【加更!跪求鮮花!】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三章:東凌入世(一)【求花啊!】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三十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下)【解禁】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三章:子彤甦醒(大結局)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五章:脫光衣服掛起來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九章:外出尋親【花花啊!!】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二章:凡人之間的戰爭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章:和國家談條件(上)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四章:因爲我拳頭比你大!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三十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下)【解禁】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九章:血海深仇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二章:夢寐老祖的爪牙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五章:在戰爭中大練兵(五)【第九更!鮮花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四章:修真密會【解禁】作品相關_弄了個論壇玩,召集元老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章:和國家談條件(上)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二十二章:找個女友帶回家(上)作品相關介紹_第八章:血腥的殺戮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十八章:老大!我們來了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章:和國家談條件(上)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十六章:血腥擴張(中)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八章:叫你們局長過來(下)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一章:被迫離家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二章:在戰爭中大練兵(二)(今日第六更了,砸花啊!)作品相關介紹_第三章:爲了修煉而撒謊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五章:野心勃勃(上)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三章:整裝待發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一章:將臣出場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三十二章:了恩怨,蓬萊在望(下)【遵守諾言,加更一章!】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序章: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十五章:多方會晤(今日第四更了)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兄弟們!砸花啊!第八卷:無奈的結局_第三章:子彤甦醒(大結局)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第二章:盤古開天,天遊成聖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二十五章:啊!滅錯了!(下)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二章:怎麼辦?滅了他!(下)【第二更!求花!】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二十九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上)【解禁】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七章:備戰日美聯邦【恭賀奧運會圓滿結束!】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一章:古裂歸來【再次加更!四更了!鮮花啊!】第三卷:潛龍出海天下驚_第九章:血戰城南(下)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三章:帥才司徒明第五卷:潛伏百年東凌出_第四章:修真密會【解禁】作品相關_強烈推薦《至尊狂魔都市行》超好看的都市精品小說!第七卷:十萬雄師攻仙界_第十三章:大和仙族來襲(五)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五章:意外的相遇?新書《邪念帝君》試閱!_小醉真心話……第六卷:蓬萊出世亂天下_第十六章:陰謀得逞後的奸笑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二十九章:最好的進攻就是屠殺(上)【解禁】第四卷:巨龍騰空藐天下_第六章:結怨太子會第一卷(前言卷):血修在洪荒_作者忠告(必看!!!)